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西域密码·失落的文明 >

第5部分

西域密码·失落的文明-第5部分

小说: 西域密码·失落的文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玄奘法师何许人也,那是历史上几百年、几千年才出一个的高僧大师,岂能为世俗的金钱名利、美女俗情所诱惑。相传,玄奘法师在印度求学游历期间,一位老婆罗门学者极想收玄奘为徒,曾许以传授长生不死之法,都没有能够撼动玄奘取经求法的决心。高昌国王麹文泰的做法显然是极其愚蠢的。玄奘法师矢志不渝,最后竟不得不以绝食明志。麹文泰无奈,只得送玄奘法师上路西行,并赠送厚礼以表心意,二人洒泪而别。玄奘法师应允,在取经回来之时,一定再到高昌讲经一月。
  高昌国王麹文泰的盛情,使玄奘感动不已,他写信给麹文泰说:“决交河之水,比泽非多,举葱岭之山,方恩岂重。”此后,玄奘经19年,行五万余里路,历一百三十多个国家,终成一代高僧。玄奘从印度学成归来,本可不走沙漠,从海道返回唐朝,而玄奘为了信守同麹文泰的约定,仍取道北路,翻雪山,涉流沙回归中原,以便履行当年的承诺。遗憾的是,当玄奘法师走到于阗的时候,得知麹文泰已故去多年,高昌国已经归顺大唐。由是,玄奘便从于阗直回长安。
  如果说,高昌国王麹文泰一心想要羁留玄奘法师的错误举措,在玄奘法师仁慈宽大的佛心下,最终演绎成一场喜剧的话,那么,麹文泰的另一个更为错误的行动,则直接导致了他和高昌王国的灭亡。因为这一次他面对的再不是善良宽厚的佛学大师,而是一言九鼎的大唐帝国的皇帝李世民。
  唐朝初年,麹文泰认为,自己有坚城可以依凭,又控制着不可取代的路段、驿站,而且道路阻隔,交通困难,远在千里之外的唐王朝奈何不了自己。于是高昌与西突厥友善,不但独取丝绸之路上的商业贸易之利,而且屡次攻击唐朝的使臣和商队。高昌国逐渐走上了分裂割据的错误道路。唐太宗李世民规劝麹文泰,希望他能够认清形势,分裂无益,只有归顺唐王朝,才是益国利民。与唐朝为敌,是自取灭亡。麹文泰执迷不悟,将唐朝皇帝的警告和规劝置于脑后,他回答李世民说:“鹰飞于天,雉窜于蒿,猫游于堂,鼠安于穴,各得其所,其不活耶。”麹文泰在分裂、割据的道路上愈走愈远。最终引发了唐王朝为了统一而向高昌发动的战争。
  ●
高昌故城中表演舞蹈的美丽姑娘
  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派侯君集率兵攻打高昌。侯君集经过充分的准备,凭借有利的攻城武器冲车、抛车,一举攻破高昌坚固的城墙。曾经对麹文泰保证,一定共同抗击唐兵的西突厥可汗,看到唐朝大军兵临城下,匆忙地扔下高昌国,惧而西走千余里。麹文泰见大势已去,忧惧而死,高昌王国灭亡。麹文泰的儿子归降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力排众议,高瞻远瞩,将高昌国改置为西州,高昌故城成了西州都督府所在地。
  两千多年过去了,如今,这里的每一道高墙土屋,每一座塔基平台,每一条街巷里道,都是历史的见证。它们穿越时空,穿越历史,向我们诉说着古城的兴衰变化。
  默默地站在高昌故城巨大的废墟间,在强烈的阳光下,空气凝固了,时间停止了,这是一个只能用心灵去感知的世界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2从大地上直接雕刻出来的交河故城(1)
这是一个令人魄动心惊的地方。面对着交河故城庞大的遗址群落,我吃惊地屏住了呼吸,唯有静静地欣赏。我不能描述,无法形容,任何语言和文字都显得苍白无力。
  之前我已经到过高昌故城,一直认为交河故城不会比高昌故城更宏伟、更壮观,也不会有更出奇的地方。心里只是牵挂着那些歌咏交河的千古诗章,如:“白日登高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交河城边飞鸟绝,轮台路上马蹄滑”、“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正是这些豪迈浪漫的诗篇使人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使交河在凝重的历史氛围中,平添了几多壮丽的文学色彩,直觉得有必要去凭吊一番。
  当我站在耀眼的阳光下,登高眺望交河故城的时候,竟然产生了一种与高昌故城迥然不同的感觉。高昌与交河同是黄土筑就的庞大遗址建筑群落,同样是大大小小没有屋顶的房屋,同样有大街小巷、署衙民居、佛塔寺庙、高台作坊等等。但是,一种不一样的感觉总是伴随着我。究竟是哪里不同,一时间也理不出头绪。
  ●
交河故城遗址
  是牙尔乃孜沟两河相交,高耸陡峭的地理形势?还是交河更悠久的历史?后来通过阅读史料,故城位于吐鲁番市西部10公里处,我了解,交河比高昌的历史要悠久得多,高昌故城是公元前1世纪建立的,而交河故城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生活。要不然就是文学艺术的影响在作怪?好像尽然却又不尽然。
  我信步走在交河故城的断壁残垣中间,体味着世界上最古老、遗迹保存最为完整、现存规模最大的生土建筑城堡的每一个细节。这座古老的城市,布局设计竟然如同现代城市一样精致:大街小巷、寺院民居、市场水井、城门便道、官署、佛塔、墓葬……没有屋顶的土墙断垠在强烈的阳光下,毫无顾忌地向人们展露出深藏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明白无误地表达了古代人的智慧和精神。
  当我站在全城最高的大佛寺基座上的时候,终于发现,这两座故城遗址的建筑方式截然不同。
  ●
北端的佛教寺院是全城规模最大的建筑物
  交河故城简直就是从大地上直接雕刻出来的一座城,整个城仿佛就是一个庞大的雕塑,巍然耸立在西北大地上。故城一半在地下,从生土台地面向下挖掘;一半在地上,用黄土夯筑。城中最高的、或者说最深的建筑物有三层楼那么高,这种建筑方式被称为“减地留墙”。这里不像是一座王城,更像是一座壁垒森严的古代军事城堡。我想可能是这种奇妙的建筑方式,让人们有了非同寻常的感受。
  俯视交河故城,全城就像一片巨大的柳叶,铺展在西雅尔乃孜沟的峭壁上,高达三十余米的黄土高台,东西环水,四周是壁立如削的崖岸,崖下是已近干涸的河床。故城建筑主要在崖的南端,因此当地人也称其为“崖儿城”,城的建筑以崖为屏障,不筑城墙,又因河水在台地首尾相交,故有交河的城名。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
  交河故城只有南门、东门两座城门。一条长350米,宽3米的中央子午大道贯穿南北,连接着南门和佛教大寺院。城内建筑以中央子午大道分为东、西、北三部分:东区为官署区,西区为手工作坊和居民住宅区,北部为佛教寺院区,大佛教寺是全城规模最大的建筑物。街区被整齐地划分成一个个“井”字,东西走向的房屋门口统统朝向所临小巷,临大街不见门窗,巷里才开房门。沿河谷的所有房屋都不设窗户,显然,这是根据战争的需要而设计的。
  文字和考古告诉我们,公元前2世纪,这里是车师人的家园。建筑年代早于秦汉,距今已有两三千年。车师又称为姑师,这两个词只是汉文记音的不同,具体是什么意思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关于“姑师”,最早的文字记录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汉时的盐泽即今天的罗布泊,表明两千多年前的楼兰和姑师已经具有了城市的规模,姑师已经同楼兰一样是一个很有一点名气的小王国。
  

2从大地上直接雕刻出来的交河故城(2)
车师人是最早生活在吐鲁番地区的原始居民。考古学家们在交河故城周围的台地上,寻觅到了大量车师人生活的历史信息,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遗留的打制石器工具,新石器时代的打磨工具,发现了他们钻木取火,畜养羊、马、骆驼,种植麦、粟、黄豆、葡萄等生产、生活的痕迹。从故城中发掘出的残存陶片,还证明了车师人已经从原始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逐步过渡到定居和农业生产的基本格局。勤劳智慧的车师人谱写了吐鲁番文明史的第一章。
  车师人最终将交河作为他们生活的中心,在他们看来,一定是一个极其明智的选择。交河有陡峭的崖壁做天然屏障,有两河相交形成的天堑,加上交河所处的重要的地理位置,构成了车师人理想的生活栖息地。然而,这些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并没有使交河成为一个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相反,交河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绝佳的自然屏障,反倒使交河成为各方势力不断争夺的焦点。千百年来,车师人饱受兵刀战火之苦,历经战争的磨难与洗礼,最终还是逃脱不了灭亡的可悲命运。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汉将赵破奴攻破姑师,分立车师前、后国,车师前部王国的王庭就建在交河土岗上;从公元前108年汉朝攻破姑师,到公元前60年,其间西汉就与匈奴“五争车师”,每次参战的兵力都有数千人乃至上万人。弹丸之地的交河,成为汉王朝与匈奴反复争夺的据点。最终战争以西汉的胜利而结束。车师归汉后,渐渐成为吐鲁番的中心城市,汉戊己校尉一度驻节交河,承担屯田及军事防卫责任。唐王朝统一吐鲁番地区以后,一度也把控制西域大局的安西都护府驻节在交河城头。公元450年,匈奴围困车师国达八年之久,城内粮尽,无法坚守,车师王歇才弃城而走,率领车师人撤到了焉耆。从此,交河被并入了高昌,车师的名字从历史上消失了。13世纪末,蒙古帝国西征时,交河毁于蒙古骑兵的战火。到明永乐年间,彻底沦为一片废墟,是为“故城”。
  大致地了解了交河、车师的历史沿革后,我终于又发现,交河与高昌除去建造方式上的差别外,最大的不同还体现在政治、军事地位上。高昌主要是一个政治、经济、交通的中心,相对来讲,战争离高昌较远。交河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作用,更应该是一个军事要塞,军事重镇,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交河故城在历史上是吐鲁番盆地的门户,是重要的交通枢纽,通达焉耆的“银山道”,西去乌鲁木齐的“白水涧道”、北抵吉米萨尔地区的“金岭道”均在此交汇,汉王朝与匈奴争夺对西域大地的统治,交河是最便捷的隘道。加之交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三面环水,陡崖峭壁,形成一个天然的城堡,更是成为各种势力争夺的据点。
  考古学家说:“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不能决定这片地区的历史命运,但对他的历史命运,却不能不产生重大的影响。” 交河故城的历史印证了这一观点。交河地处中国最热的吐鲁番盆地,最高气温达49℃,是中国最干燥的地方之一,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这里绝不是人类宜居之处,可正是这干燥、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奇迹般地让一座两千多年前的古城保存了下来。其规模之宏伟,建筑之奇特,保存之完整,堪称世界之最。
  交河故城是人类智慧的杰作,代表着一种甚至多种消失了的人类的文明,是古代车师人关注现实世界,为现实生活而奋斗的历史纪念碑。
  面对这座千年故城,你的心会沉静下来,你只想默默地欣赏它,细细地体会它身上那种深邃的美,却不愿多说一句话。
  ●
中央子午大道
  ●
交河故城居住区遗址
  ●交河故城遗址局部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3火焰山中的柏孜克里克石窟寺(1)
从高昌故城出来,往北行大约十几公里,就到了大名鼎鼎的火焰山。
  关于火焰山最早的记载应该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书中有“炎火之山”的记录。在《西游记》中,火焰山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时,由太上老君炉里面掉出来的几块火砖,落到人间化生而成。火焰山并没有火,山上寸草不生,赤红色的山峰呈现出条条火焰般的纹路,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红光闪耀,云蒸霞蔚,远远看上去酷似熊熊燃烧的大火,边塞诗人岑参“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的诗句极为形象生动。就是在这恍如仙境般的火焰山中,坐落着曾经繁盛一时的高昌王国的皇家寺院——柏孜克里克石窟寺。
  那是8月,我远离了尘世的喧嚣,来到了天如下火,燥热高温的柏孜克里克。我以无比虔诚沉重的心情,默默地注视着断崖上那一个个肃穆的洞窟之门。
  ●
赤红的火焰山是石窟特有的自然标记
  ●
柏孜克里克石窟寺外景
  当我置身在石窟群中,这里曾经供奉着姿态万千的佛像,绘刻着色彩明丽的壁画。但是,我只能凭借图片和讲解来认识了解它的辉煌。因为在长达7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柏孜克里克石窟寺历经磨难,满目疮痍,尤其是20世纪初遭到纷至沓来的外国探险家的残酷宰割和掠夺,无异于一场灭顶之灾。石窟内佛像和壁画毁坏的程度让人难以置信,惨不忍睹,几乎成了一座座的空洞。
  我曾经为敦煌而愤怒,而伤痛,至少在敦煌,我还会感慨,还会愤怒,还会思考,因为此前我已有了心理准备。但是,在柏孜克里克我的震撼却是突如其来的,它让我猝不及防。大规模盗窃、切割、破坏的痕迹,使任何一个热爱人类文明的人都不能不为之震怒。面对空落落的洞穴,我只觉得思绪也是一片空白,连思考的力气也没有了。
  柏孜克里克,维吾尔语的意思是“山腰”,突厥语为“装饰绘画”之意。石窟寺位于火焰山旁木头沟西岸的悬崖绝壁上,下临静静流淌的木头沟水,蓝天下是红色的山峦,信徒们虔心礼佛。走过漫漫的戈壁沙漠,经过炽热炎炎的火焰山,走进清凉寂静的木头沟,身心顿时会清净下来,一路上的烦恼疲劳,都会被这清净之地的溪流绿荫所消解,这里果真是一处远离尘世,适宜佛门修行的好去处。
  悬于山腰而开凿的佛窟气势轩昂,集结成群,现存洞窟 83个,其中有壁画的洞窟40多个,壁画面积约1200平方米,是吐鲁番现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柏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