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枪杆子1949 >

第50部分

枪杆子1949-第50部分

小说: 枪杆子1949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林彪从不轻敌,也似不妥。
平型关战斗前,据说林彪一看那地形,就给中央发报,称要将敌人全部歼灭,大部活捉,拉去太原游街。结果,一个活的没捉住,歼敌l千出头,自己伤亡千余。
战前,林彪几乎两夜未合眼,三次看地形,重点位置如何组织火力都有交代,有的还去看了看。他是认真的,不能说他轻敌。倒是他利用对手的轻敌冒进,打了对手个措手不及。
问题在于那时的共产党人,还不晓得什么叫“日本鬼子”。
迎着溃退的中央军和地方军,115师迎敌而去。他们知道这个敌人是强大的。战后,林彪说:“我们过去从北伐到苏维埃战争中还不曾碰到过这样强的敌人。”但是,这时候,还从未与日军交过手的林彪和他的将士们,并不知道这一点。他们有的只是以往打白军的经验。冲锋时,一些士兵甚至向日军喊着:老乡,缴枪呀!
战后一个多月里,除了战事,林彪基本就琢磨那篇后来大都见于内部本的《平型关战斗的经验》了,并将草稿给身边许多人看,让提意见。
60多年后,当年的115师参谋处长王秉璋老人说:一篇两千多字的文章,我足足看了一个多小时,修改得不成样子,不是身边熟悉的人休想看得下来。有个字,记不得是个什么字了,勾勾画画改换了9次,最后还是用的原来那个字。
“诸葛一生唯谨慎”,林彪从来不轻敌。

估计广西作战,多为追击性的运动战,此种作战,特别需要对运动情况的及时了解,和能直接指挥各路作战部队先头的行动。我们在武汉,因距广西太远,因此收听敌方密息,已感到困难。歼司与各师小电台的联络,已不易听清。为了方便听取密息与联络师的电台,四好指挥机关推进衡阳。林、谭、肖等人拟明日赴衡。估计广西战役一个多月就能解决。待战役结束后,再回武汉。

这是10月28日,林彪、谭政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中的一段。
这时衡宝战役已经结束了,广东战役也打完了,广西已被三面包围,白崇禧那点残兵败将已是秋后的蚂炸了。林彪也“估计广西战役一个多月就能解决”,可他仍然要靠前指挥,去截听敌人情报,直接指挥到师。
一些老人说:林彪不轻敌,不光是打胜仗,还意味着我们这些在前方冲杀的人,会少流多少血呀!

不轻敌,有时就得冒险。
平型关战斗,一些人把日军当成了白军,到东北后一些部队又把全美械装备的国民党远征军,当成顽军、“土顽”了。一打,不对呀,这枪炮打得怎么比小鬼子还猛、还准呀?
为了见识见识这个从未见过的美式装备的敌人,也摸摸从未打过交道的杜聿明的脾气,林彪几次跑到前线去,炮弹在周围炸,子弹在头上飞。
长征途中打遵义,红1军团长林彪化装成学生,到城下侦察。
他知道怎样才能打胜仗。

军事上最重要的是主动与被动的问题,而决定这点的除力量外是知己知彼。

共产党人闯到关东后,被国民党追呀打呀,一直退到松花江北,那时是不会有人轻敌的。而今,国民党兵败如山倒了,林彪依然是那么全神贯注,脑子里的那个车轱辘就那么一股劲地转动,口述电报也永远是一个节奏。
这倒符合他那种喜怒不见形色的“恒温”脾性。
当他虎视耽耽地盯住白崇禧的时候,那心头会不会在说:我就不信你不会打个吨!

六、“我们要活泼”

林彪不抽烟,不喝酒(必要场合象征性喝点。据说在苏联养伤期间,一次斯大林敬酒,他也拒绝了);不讲吃,不讲穿。那个时代,那种环境,共产党人喜爱的各种文体活动,他也不感兴趣。像延安时期非常盛行的跳舞,他只是偶尔露下面,一会儿就没影了。从朱老总到士兵都喜欢的打篮球,他看都不看一眼。
却有那么多关于如何开展文体活动的论述,给抗大学员作报告时,还讲“我们要活泼”。

我们要活泼,不仅是生活上的活泼,而且在军事上、政治上有灵活的战略战术,有灵活的斗争手段,而不是教条的、机械的。有许多同志在学校里很活泼,但做了军事指挥员的时候又变成了老头儿一样,像阎王王一样,这是不好的,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持着活泼的精神。

红军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红1军团政治部副主任李卓然编出话剧《庐山雪》,剧情为红军打进南昌,杀上庐山,活捉了蒋介石。为了官兵同乐,中央领导鼓励红1军团领导亲自登台,扮演角色。最后一幕,台上是军团司令部,桌上那台电话突然响了起来。
扮演军团长的红1军团军团长林彪,抓起电话:什么事?
——山上缴获许多战利品,请示如何处理。
林彪道:用船装回来。
山上怎么走船呀?台下观众,包括周恩来、博古、洛甫等中央领导,都哄然大笑起来。
蒋介石被押上来了。林彪瞅着扮演蒋介石的红1军团保卫局长罗瑞卿:你是蒋介石?
罗瑞卿道声是,林彪又问:你为什么这样瘦?
哪有这词儿呀?罗瑞卿愣了一下,赶紧补台:我满脑子只想着剥削人民,所以胖不起来。
——那为什么不吃补药?
补药?什么补药呀?罗瑞卿一时答不上来。
——补药可多了,人参、燕窝、罐头、红烧肉……
——什么补药都不中用,我心肠坏了,吃红肉拉白屎,不可救药。
两个人就这么无拘无束地来上了,台下那情景也就可想而知了。
一出绝妙的小品。
以林彪的性格和作风,就算有过目不忘的本事,也不可能被什么“台词”牵着鼻子走。当然,这都是以达到最佳效果为目的的——就像这出被演成了小品的话剧一样。
在这极可能是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官兵同乐中,无论林彪随心所欲地把《庐山雪》表演得怎样生动、活泼,他都是在战场上“活泼”。

林彪崇尚进攻。
辽沈战役是进攻,平津战役是进攻,衡宝战役是进攻,海南岛战役是进攻,只有进攻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这是最简单的常识了。
问题在于敌强我弱时,林彪依然强调进攻。
1938年5月,他在《关于抗大教育方针的讲话》中,讲道:

南口的天险,娘子关的天险,我们曾经是守过的,结果敌人还是从南面绕过去了。我们有大军坚守的地方,敌人不攻,而是专找薄弱的地方和空虚的地方,这一打我们非跑不可。我国地大的长处如果是采取防御战,则这个长处反而变成我们的弱点。如果我们采取进攻的战法,我们作战的迂回地区广大,我们可以随意选择有利的机会消灭敌人。
我们的步兵很多,这是突击的力量,是冲锋肉搏的力量,对进攻是有利的,是我们的长处。但是如果采取防御,这个优点便不能发挥,相反的,是便利日本帝国主义,可以调动几十门大炮来向我们射击……在南口及上战斗中,我军栖牲很大,但还有看不到日本兵的。
在兵团战术中.以运动战为主,以阵地战、游击战为辅。但其中有一个中心,就是都要进攻,要包括进攻的精神.以进攻为主要的手段。运动战以进攻的运动战为主。

不是那种死打硬拼的攻城拔寨式的进攻,而是运动战的进攻,是由我选择时间、地点、作战方式的进攻,像平型关战斗那样,像秀水河子战斗那样。
从辽西退到辽北,林彪不是不打,而是不和敌人硬打,要在被动中寻求主动。再强大的敌人也有薄弱之处,林彪专拣这种地方下手,一有机会就会像鲨鱼闻到血腥一样扑上去。而当敌人占领的地盘多了,战线拉长了,兵力分散了,这种机会就更多了。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皆在一个“动”字。进攻是活泼的、动态的,动起来才有机会,也易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防守则在时间、地点、打法上更多地受制于人。敌人兵力、火力都占优势,守住不动,正是敌人求之不得的。
当年林彪竭力避免的,也正是今天白崇禧所竭力避免的。只是当年杜章明始终未能抓住痛下杀手的机会,而今林彪抓到了。
135师插入敌后,林彪迅速抓住这个可遇不可求的机会,创造了歼敌的条件。当敌人全线撤退时,林彪若稍有犹豫,白崇禧就有时间从容退入广西。
而在宏观的被动中,能够满怀自信地发动攻击,最需要的无疑就是谋略和智慧了。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名垂青史,第一个无疑又是最难打的。可在某种意义上更值得关注的,还是最艰难时期的那些战斗、战役,还有那些没打的战斗、战役。

先打分散之敌和孤立冒进之敌。你不是气势汹汹的没把我放在眼里吗?正好诱敌深人,迫敌分散,一股股地吃掉你。
相持阶段,敌人不大敢出动了,那就围城打援,不想出来也得出来。出来就在运动战中歼灭你,不出来就眼睁睁看着一座座城市被打掉。
辽沈战役,那个精锐的廖耀湘兵团,出沈阳后就在辽西徘徊、转悠。吃够了围城打援的苦头,唯恐有去无回,结果仍是有去无回。
在组织指挥上,林彪不拘一格。几万、十几万、几十万大军,有时全凭一个脑袋调度指挥,有时临时指定局部战场指挥员,有时越级指挥到师、团。衡宝战役打成围歼战时,后来的部队要听从先到的部队指挥,先到的团长、师长,可以给师长、军长下达命令、布置任务。因时因地因敌情而宜,怎么便利怎么来。
“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战术”、“三种悄况、三种打法”、“四快一慢”、“四组一队”。林彪用兵机智、巧妙,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六个战术原则,也是那么生动活泼,通俗易记,绝少军事理论的那种教条枯燥,连不识字的士兵也能很快搞明白。
用脑子打仗,从不冲动的林彪,一向反对打莽撞仗,可对退却之敌就要坚决打莽撞仗。像辽西围歼战,像衡宝战役后期,像广西战役,不管三七二十一,只管猛打猛冲猛追,怎么打怎么有理。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前,林彪还提出敢打就是战术,敢打新1军、新6军就是战术。
许多老人说,敢打也是战术?这叫什么战术呀?可那时提起新1军、新6军,还真有些打怵。打仗首先要敢打,勇敢是军人第一要素,勇敢出战术,畏敌怯战就什么都谈不上了。
林彪有时是狐狸,有时是老虎,更多的时候既是狐狸,又是老虎。
纵览林彪决策、指挥的战斗、战役,多是以智取胜打巧仗,较少硬碰硬的死拼仗。林彪个头不高,纤弱文静,许多老人说他像个大姑娘(据说,当年延安高层领导中,许多人有外号,林彪就叫“大姑娘”),绝少大将军的八面威风。他又难得批评人,从不训斥人,从无脏话,从不骂人,这在那一代将帅中是极少的,却是不怒而威。

衡宝战役后,苏联作家西蒙诺夫到衡阳采访林彪。
首先询问对当前敌人及白崇禧的看法,接着请林彪介绍四野的战斗历程。林彪本人当然也是西氏中国之行的重要采访对象,可在历时4个小时采访中,关于自己20多年的战斗生活,林彪只讲了5分钟、几句话。
不爱讲自己的林彪,孤独而不寂寞的林彪,除了口述电报,平时难得说句话,有时一天都没句话。可在战术和战斗作风上,这位中国最年轻的野战军司令却有个“婆婆嘴”,各种场合有机会就“叨叨”,滔滔不绝,苦口婆心,唯恐你记不住,不明白。
还通过各种文电资料,向广大官兵传达、宣传、灌输。像1947年12月19日以“总司令部”名义下发的(打胜仗的根本办法),油印在一张八开纸上,“连排长连指导员支书”;“每人一份,随时研究和相互讨论”。

战争的胜利决定于两个条件:一是力量,一是力量的使用。前者是属于物质性的,后者是属于精神性的,即是战术问题。
有些队伍,叫“打得”的队伍,他有那么一股作风,新兵一去,就学会了这种作风。作风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它却是个客现存在,有了作风,就解决了很多问题。部队设立了作风,这是最宝贵的,作风就是学校,就是教员,就是指挥员,作风也会下命令。
光荣的部队是刹刀上见过红的部队,这一手是最勇的。……只有敢于拼刺刀的队伍,才是厉害的队伍,才是大学生,才是高级的队伍。部队政治质量的标志是拼刺刀,部队勇敢的标准是刺刀见红。其实只有越是勇猛的队伍,伤亡才越小。

没有稿子,讲到激动处也端坐不动,面部表情也没多少变化,音调也高不了多少。准耐讲上半天,桌上那杯水也不动一动。那思想,那思路,那内容,包括许多语言,却是生动活泼,同一个话题讲过几次,每次都有新意。当年听过林彪讲话的老人,都说听他讲话“解渴”、“过瘾”,想象不到会有精神溜号打磕睡的。

1944年10月18日,林彪在陕甘宁边区部队高干会议上的讲话《今年怎样练兵》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大家都看过(前线)这个戏,欧格涅夫在内战的时候还是个孩子,还在桌子下面爬的,并没有什么内战经验,但是打起仗来非常有本领。相反的,戈尔洛夫在内战的时候,是受过几次助章的,有很多内战经验。但是今天打起仗来,他反而不行了。这扰是学与不学的不同结果。我们有实战经验.这是非常宝贵,再加上学习,那就会更好了。

1960年,秘书李德从图书馆借了本《武经七书》,林彪看几页就放不下了,边看边勾画、批注。李德说:这书还得还给人家的呀。林彪却只管按着自己的思路说下去:你怎么知道有这样一本书呀,让叶剑英组织人注释,发全军干部阅读、学习。
《孙子兵法》,林彪是应该读过的,不知有何心得。而这本包括《孙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吴子》、《三略》、《唐李问对》的《武经七书》,看他那如获至宝、读得如饥似渴的模样,有的文章显然是第一次看到,甚至可能大都是第一次领教。
几乎没有什么嗜好的林彪,战争年代除了看地图、踱步、思考,有点工夫就爱看书。有老人说,在东北时,林彪看得最多的,是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有的看几遍,甚至十几遍,用红笔勾勾画画,还写了好多旁批。
不知道那时有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