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长安大道连狭斜 >

第5部分

长安大道连狭斜-第5部分

小说: 长安大道连狭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做出一两篇像模像样的文字来。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从骆宾王的少年天才来看,他似乎拥有着鲜花似锦、烈火烹油的辉煌未来。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个名满天下的天才儿童,后来却成为身戴枷锁的阶下罪囚,再往后,成了一个全国通牒、严旨缉拿的“首恶分子”。   

  十多年过去了,当初的少年神童,已是一位玉树临风、风度翩翩的青年俊才。曾经进入道王李元庆(李渊第十六子)幕府工作,道王时任豫州刺史,三年之间,骆宾王凭借他的锦绣文章和诚朴忠义,赢得了赏识。李元庆十分喜爱他的才情,令之陈述才能,以备荐举。人生难得遇贤达,更难得的是上司慧眼识人,量才起用,将一个人摆到与之相适的层面上去发展。为此许多人不惜争取各种机会,引起上司的关注与瞩目,稍有些心机的人,多是闲闲用力,缓缓图之,伺机而动。可是,面对这样难得的升迁机遇,骆宾王交了一篇《自叙状》,居然文不对题地大发感慨,声称不愿“说己之长,言身之善”,而是要通过建功立业以图进取,结尾是“不奉令,谨状”。很明显地,骆宾王不但不领上司的情,而且毫不客气地拒人于千里之外。   

  在旁人眼里,这样的举动,简直是一个异端!简直是不识抬举!   

  好运擦肩而过,骆宾王依旧喜欢与书为伍。对一个纯粹的文人来说,谋职仅仅是为了解决生活之需,读书和写作才是生命之道。脱离表面阅读,深入浩瀚文海,追溯于古代贤哲,责问于当世人情,抒怀于笔墨纸砚,回归于纯正真实,这是历代书生们相继绵延的价值标杆。只有笔下游走的文字,才是抚慰才子们孱弱心灵的鲜美鸡汤。就着寒夜青灯,手执十寸狼毫,胸怀万种风情,骆宾王写下了一首首清丽别致的诗作,也写下了著名的《帝京篇》:“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宝盖雕鞍金络马,兰窗绣柱玉盘龙。绣柱璇题粉壁映,锵金鸣玉王侯盛……”万户千门、大道青楼的长安生活情状,尽收笔底,气势磅礴,文采飞扬,汩汩才情如海浪滔滔,一泻千里,“当时以为绝唱”。   

  骆宾王善咏风物,不仅咏过鹅,还吟过蝉。那是在他成年之后的事情了。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在狱咏蝉》   

  这首诗与咏鹅同样著名,只不过没有了当初孩童的天真稚气,也不是在池塘边所作,而是作于不见天日的牢狱之中。骆宾王在官场混迹十年,位居下僚,官职平平,突然被擢为侍御史,又突然被囚禁,失去自由,生死难测。在武后临朝的时代,掌握着生杀大权的,有许多是酷吏与阴谋家。骆宾王屡屡上书,一定触动了权贵们的敏感神经,于是厄运就不可避免地降临。“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枯坐暗牢之中,一声蝉唱,托物寄兴,含冤负屈,何尝不是他心中一曲悲愤沉痛的哀歌?   

  关于骆宾王这次写诗的背景,也就是入狱的原因,作者含糊其辞,但是从新旧唐书的骆宾王传记里,可以看出些许眉目,也很有趣:   

  落魄无行,好与博徒游。高宗末,为长安主簿。坐赃,左迁临海丞……敬业败,伏诛,文多散失。则天素重其文,遣使求之。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上》   

  裴行俭为洮州总管,表掌书奏,不应,调长安主簿。武后时。数上疏言事。下除临海丞……敬业败,宾王亡命,不知所之。中宗时,诏求其文,得数百篇。   

  ——《新唐书·卷二百一》   

  仔细看一下,同是记述唐朝正史的两本集子,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旧唐书》对骆宾王整个持否定态度,落魄无行,又因为贪赃不洁,所以坐牢蹲大狱。而《新唐书》对骆宾王的品德没有怀疑(与裴行俭之间的事情,也可以从骆宾王的《上吏部裴侍郎书》中得到印证),只是由于上疏言事,指责酷吏,而招致牢狱之灾。写史文人的笔,的确厉害,可以置人于万丈悬崖,进退无路;也可还人于柳暗花明,清白林泉。同样的一群梁山汉子,施耐庵写了《水浒传》,俞万春写了《荡寇志》,文笔都好,结构都精,但主观意图不一样,一正一反,一真一假,令人扼腕长叹。不过,《水浒传》深入到了坊间,妇孺皆知,经久不衰,而《荡寇志》只有少数的研究者才会选择去读。正义忠奸,有时是要时间来证明、辨别的。   

  从少年神童到阶下囚,这条越走越窄的人生之路,骆宾王是万万没有想到的,也带给了他无限的苦闷。他在咏蝉诗里关于“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浩叹,一半是针对自己的无辜与不幸,一半是针对当时的非常局势。武后临朝,专横跋扈,任用酷吏,在扫除最头疼的障碍,制造最骇人的血案之后,开始实施她蓄谋已久的女皇梦。这是一个惊世骇俗的举止,武则天做皇帝了!整个大唐的人都被这个突如其来的风云之变唬住了,惊呆了,尽管有许多人心里在咒骂,在呐喊,但在沉寂的大街上,在血腥的罗网中,没有多少人敢吼出声来。少数人开始写赞表,上心得。更多的人在醉酒,在躲避,在装病。武则天的登基,成为天下苍生惊悸不已的一个噩梦,小民百姓可以想象皇宫内的储位之争,党派之争,但没有想到,一个母仪天下的皇后,将儿子顺手推下,坐上那把龙椅。         

。←虫工←木桥 书←吧←  

第15节:骆宾王: 曲项向天歌(2)         

  国运坎坷,万民忧心。骆宾王个人在政治上的沉浮荣辱倒不足记,但他在身处逆境之际,仍然心系李唐宗室。仕途上的落寂、政治上的彷徨和胸中的愤懑,终于在一场民间的武装反抗中喷薄而出,化作熊熊烈焰。唐高宗尸骨未寒,武则天登基不久,李唐王朝祖孙三代积下的浩荡皇恩开始起作用了。大唐开国功臣李勣(本姓徐,赐姓李)的孙子徐敬业率部在扬州起兵,骆宾王紧紧追随,被任命为艺文令,他所能做的,是充分发挥在天才儿童时期开始积累拥有的文学智慧,负责起草一篇讨伐檄文:  

  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尝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密隐先帝之私,阴图后庭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称檄州郡,感使知闻。   

  ——《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骆宾王突破了自我,站在了一个军事集团的高度,站在关注国家命运的高度,去审视了一个女人的种种行为。他扯开了喉咙,放声呐喊,大声疾呼。这篇檄文,尽显骆宾王的文笔、才情与抱负,铿锵如铁,气吞万里,将武则天“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写得入木三分,跃然纸上。当年的陈琳写的《讨曹操檄》,也是笔力雄劲,直指要害,曹操读后,悚然汗出,一跃而起。武则天听读檄文,先是哂笑,渐渐地,长剑出鞘……一代女皇读到了令她毛骨悚然的句子,极为震动,带着责备的口吻说,有如此之材不用,宰相之过也。   

  自古以来骂皇帝的人和文章,很少。骂得精妙,而且骂得流芳百世的,更少。骆宾王以其才情和胆量完成了这一壮举。檄文写得很好,如长虹凌空,迅雷震宇,举兵起事的消息传出,一纸檄文天下动,“旬日间得兵十万”。部队出发了,将士们义无反顾,甚至在沿途吟唱骆宾王创作的一首《在军登城楼》:“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但是徐敬业的实力毕竟有限,不过三月,即战败被杀。而骆宾王的下落,却出现了三个不同的版本,一说被杀,一说投水死,一说逃亡后削发为僧。一代诗杰的死因,成为千古之谜。但许多人宁愿相信他在杭州的灵隐寺里安享晚年,甚至把他与有人格缺陷、卖友求荣的诗人宋之问联系在一起,将宋诗里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两句妙语,移到了骆宾王的门下。后来复位的中宗曾下诏访求骆宾王的诗文,汇编成集。至于《旧唐书》中说武则天“素重其文,遣使求之”,令人怀疑。武则天有兴趣将那篇把自己骂得狗血喷头的檄文,也收进文集中去,放在床头案上,日夜诵读吗?   

  “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骆宾王一生都在行吟高歌。他是一个诗歌号手,性格中乃至骨子里充满了正气,路见不平,立即化笔成枪,讨伐不义之举。他的两首诗《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就是为两个被遗弃的妇女鸣不平,“妾向双流窥石镜,君住三川守玉人”,“君心不记下山人,妾欲空期上林翼”,见异思迁、不负责任的爱情态度,即便是发生在好朋友卢照邻身上,在骆宾王以为,也是不妥的、不可原谅的。   

  从《咏鹅》到《在狱咏蝉》,再到《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从天才神童到阶下囚,再到义军文艺首领,骆宾王的一生,恰如一只洁白无瑕的天鹅,始终怀着理想与激情,为自由的生活,为人间的正义,曲项对天,放声歌唱。         

←虹←桥书←吧←。  

第16节:杜审言: 恃才且疏狂(1)         

  杜审言:恃才且疏狂   

  杜甫的爷爷——杜审言,是一个有趣的人。这个老头,是诗人中的顽童,学者中的狂儒,官员中的另类。在一次人事招录工作结束后,他出来便大嚷,这回苏味道必死无疑!别人大惊,问是什么原因。他笑着说,我和苏味道一起撰写评语,他读了我写的东西,一定会羞愧而死。   

  听听,活脱脱的一个狂人。言下之意,苏味道的文章与他杜审言相比,一天一地,差之千里。而且,说这话的时候,感觉好到极致。这种一点也不谦虚的玩笑话语,把苏味道狠狠地涮了一把,估计苏大人也很没面子。好在人家苏味道后来做了宰相,宽宏大量,并没有记这笔账,依旧将杜审言当做很好的好朋友,倒也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   

  文人争名,商人斗富,历来多有故事。初唐时有一个文人崔信明,也是自比文章天下第一,海内望士全都不放在眼里,认为即使是当时的诗歌宿老李百药也比不上他。结果碰到一个更狂的郑世翼。有一次,郑世翼向崔信明讨教写作,崔便把自己的宝贝文章毫无保留地拿出来显摆。结果郑世翼略翻一翻,便不屑一顾地说,所见不如所闻,言罢挥动手臂,当场把崔信明的诗,全都扔到江里去了。然后,在崔才子惊恐万状的眼神中,像没事人一样,扬长而去。   

  唐代多狂人,贺知章自比“四明狂客”,杜审言的疏狂也是出了名的。杜审言不但喜欢开玩笑,而且也擅长吹牛,他与苏味道、崔融、李峤当时齐名,合称“文章四友”。这四个人,一起在宫廷写文章,混饭吃,都是响当当的大笔杆子,合称“崔、李、苏、杜”,老杜同志排最末,四人后来混得都还不错,苏味道和李峤都做到了宰相一级,崔融也深得皇室赏识。这其中,性情最不稳定,个性最为张扬的,就是杜审言。他喜欢开玩笑,有时不分场合,不问对象,一定要弄出个什么惊人之言来才行:   

  (杜审言)尝语人曰:“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   

  ——《唐才子传》   

  口气老大不小,自诩文章书法独步于天下,而且找出了最高的参考标准:大诗人屈原和宋玉的水平虽高,但论起写文章,也只能做我老杜的下手;我的书法嘛,就连大书法家王羲之也得臣服。这不能不使人发笑。   

  杜审言是一个标准的狂儒,不过狂人多少得有些值得炫耀的资本。他的疏狂,除了饱读诗书的自信而外,确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做支撑。清代才子金圣叹为儿子讲唐代律诗,讲了六百首,集成《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在这本书中,第一个批的便是杜审言,只选评了两首,却用了“异样才思”、“大笔大墨”、“未出其右”、“岂不伟哉”等赞颂之语,评价极高,而且坚定地认为,他的孙子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有源于此。看来吹牛也还需要有点底子才行。而今,你随便翻翻报刊、博客就能看出,现在每天产出多少狂人!不过像杜审言那样留得狂名的,还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杜审言虽然夸夸其谈,毕竟落笔生花,工于翰墨,比起腹中无货的狂人,不可同日而语。   

  疏狂亦应有度。性格缺陷往往带来的是命运悲剧。想必他平日出言不慎,玩笑随便,容易得罪人,祸事说来就来了。   

  杜审言雅善五言,尤工书翰,恃才謇傲,为时辈所嫉。自洛阳丞贬吉州司户,又与群寮不叶。司马周季重与员外司户郭若讷共构之,审言系狱,将因事杀之。审言子并,年十三,伺季重等酬宴,密怀刃以刺季重。季重中刃而死,并亦见害。季重临死,叹曰:“吾不知杜审言有孝子,郭若讷误我至此!”审言由是免官归东都,自为祭文以祭并。   

  ——《大唐新语》   

  有才气的人如果不剔除傲气,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官场不比文场,两名官员因为忌恨杜审言,陷罪欲杀,置之于死地。如果不是他十多岁的小儿子杜并挺身而出,手刃恶官,杜审言早已一命呜呼了。这场风波使得杜审言痛失爱子,为疏狂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孝子救父的事情却感动了武则天,亲自召见了这位不一般的父亲,“甚加叹异”,准备提拔使用,问:“卿欢喜否?”可怜的杜审言激动得一塌糊涂,“蹈舞谢恩”,还作了一首《欢喜诗》。可是,杜审言的内心里,不知是否真的高兴?   

  后来,中宗李显复位,国号复唐。因为曾经有过媚附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兄弟的不良记录,杜审言被贬逐出京,下放边远地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