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 >

第7部分

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第7部分

小说: 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两场「粤桂」的战争,催生了两件事:一是孙中山要乘胜出击进行北伐;二是陈炯明则居功自大另有所图。

  「北伐」,早是孙的构想,此刻机会到来。孙认为它是一个大决定,所以他提案给国会通过。然后正式举兵。孙选10月进行。10月18日在广州誓师,仪式隆重,任大元帅,随即率员出巡广西梧州。后至桂林,设大本营。同时委任朱培德为滇军总司令,彭程万为赣军总司令,谷正伦为黔军总司令。但因为陈炯明对北伐不热衷,托词不肯发兵,自行驻军南宁。为此,孙往南宁找陈,劝陈回师广州,留驻后方筹办军饷,为今后北伐军提供后援补给。继而孙返桂林命许祟智、黄大伟所部粤军三万作为主力,以李烈钧为参谋长及胡汉民为秘书长,准备明年由广西入湖南,作为统一北伐的第一步。孙决计要打败直系。

  此时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抵桂林与孙秘密会面并谈合作的可能。马对孙提两项建议作为条件:一、改组国民党,容纳别党党员加入;二、筹建一军校,组织国民党的军队。孙当时没应允,一心专注北伐。但是,这次聚谈,还另外有下文。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1章:革命与复辟的对立,小结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1章:革命与复辟的对立,小结

  第1章:革命与复辟的对立,小结

  对立的较量与进程

  我讲的中国现代史,自辛亥革命成功起。由那时至现在,将近有一百年。简单地讲,最前的五十年中国人在寻求自强;最后的五十年,寻求自富;总之,中国人百年现代化的道路主要是寻求自强自富。我喜欢概括地观察问题。因较为易记。我认为中国人的现代史存在许多对立,许多争持,许多较量。我把一百年分为十个不同发展的大阶段,抓大对立,讲大事件,亦是这书的基本结构。

  第一个十年是从1912年至1921年,对立的特色是革命与复辟的反复。以下,我试图重点地,以这十年内发生的大事,去逐一探寻它在挣扎前进时的如何举步维艰。

  也许先让我们这样看这十年:它是中国人建立共和政制的开始,也同时希望自此埋葬了帝制。它最大的改变应是,以总统的民选,代替了皇帝的世袭;以议会代表(大众公仆)的推举,代替了拜爵封官(士为君用)的钦赐。新取代旧。这是进步。不过,世上任何新生事物的茁壮成长,都不容易继续;同时,一切陈年腐朽东西亦往往留连,不会自动消失。所以,在历史进程中,我们总又看到潮流反复,正反较量,有时进,有时退。皆因人的追求在不同的阶段常会出现分歧。意见对立。取向争持。但又各方都希望赢。下面重谈关键事件。

  在「一、辛亥革命,共和诞生」,最可喜是,孙中山被举为*的临时大总统,并且,随又导致满清皇帝傅仪退位,结束了中国二千一百年的帝制统治,建立共和,求现代化。但最不幸,革命党人从一开始就没有好好地抓稳了这项成功的果实,甚至错误地把当时新建武汉军政府领导权,白白送给尚任清军统协的黎元洪。而且,让立宪派人士涌进了临时议政会。同盟会人一再妥协,使孙中山十分被动。

  在「二、孙文让位,国会迁都」,更多临时代表认为,如果袁世凯能反正,临时大总统让他做。由此可见,建国前后对立的势力已经在争持。袁世凯果然叫傅仪退位,孙中山只好让出大总统。好,是帝制终于完了;坏,是共和以后怎办?谁不知道,袁本是满清官,是反革命。孙中山企图以通过「临时约法」要袁以后遵守,寄望能够保证共和继续。袁答应了。袁骗倒孙。甚至把首都迁北京。

  在「三、首届选举,行刺落幕」,共和的标志是民选产生领袖。第一次国会选举是国民党赢。宋教仁一心以为可以靠组织总理内阁来牵制袁氏的*,拟推行欧式共和,欲实际主持国事。袁世凯的应对方法非常直接:一、暗杀宋教仁,阻止他当总理,同时叫部份亲信加入国民党搅乱步伐;二、拉拢黎元洪,另外组进步党,在国会内与国民党唱对台戏凡事敌对。结果,国民党的内阁竟变成了拥袁。

  在「四、二次革命,全盘失败」,帝制的皇权特征是个人*,共和的理想取向是众人参治。袁世凯用他的人当总理,然后肆无忌弹独断独行。他以个人喜恶开始排除异己。授官,革职,任意而为。三易总理,我行我素。孙中山以宋教仁案以及有违南京临时约法呼吁国人起来讨袁世凯,号召二次革命,声称再建共和。三名被革职的督军(李烈钓等)举旗发兵带头响应。袁则遣军抵挡,乘机追击,以武兼并。最后,袁几乎派军全占了中国南北。二次革命失败。

  在「五、袁氏称帝,护国运动」,因打败各地革命党,袁从此越变本加厉,逐步改宪称帝。人民倒未必支持拥护,议员却更易可买可迫,维恩并用,诸事可成。袁世凯被选为正式总统,接受各省请愿,重组帝国,择日登基。皇帝出现,共和中断。国会、约法,至此顿化虚词。孙中山吁国人造反。这一次叫护国运动。西南军阀举戈,其它各省附和。袁没想到就此众叛亲离,忧愤莫名,一命归西。

  在「六、府院之争,张勋复辟」,袁的部下自此三分。最大最强的段祺瑞开始了军阀擅权统治,愚弄国会,挟持总统。段承继袁的权力,并企图走袁旧路;继任的总统黎元洪拟摆脱段钳制,邀张勋带兵入北京抗衡。岂料黎反而被解职。张勋迎傅仪复帝制。共和,曾弃而复生;此刻,又生而复废。满清皇朝再恢复,孙中山决组政府,挽救共和,力喊护法。段祺瑞把张勋连同傅仪一并赶走,重掌北京,再建共和。孙南下抵广州,仍称要护法,责段祺瑞假。

  在「七、护法无功,军阀擅权」,军阀冯国璋接替黎元洪担任总统,这回确实武人专政,政局转变,强者竞雄。北洋军三头头,分据北方,割据着皖、直、奉。皖系段祺瑞,直系冯国璋,操纵府院,明争暗斗。表面共和,空言法治。孙中山赖西南势力支持,在广州组织军政府护法,南北分庭对立,互责对方虚伪。又彼此都公告通缉。孙要北伐。南北军阀开始勾结言和,孙被排斥,护法告吹。

  在「八、五四运动,所为何事」,由学生发起的爱国运动,加速了改革的思潮输入。在实际的政治层面,是下层人士显示了谁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是爱国热潮纠正了政府无能卖国的外交。迎来西方的科学和*,对抗古老的传统与礼教;重申继续革命,不要复辟。至此,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着革命的求变。这亦可比喻为中国人的共和革命与帝制复辟的连串对立之争一项宣言,一次升级。

  在「九、正式政府,非常总统」,孙中山终于意识到,他所领导的革命队伍的组成及其所依靠的政治同盟,必需要变。他把中华革命党改为中国国民党;他把广州的军政府改称正式政府。为的是希望能对内对外地正确代表着中国的真共和。但是中国南北分裂;都有政府,都有总统,都有军队;为证明谁才是中国政府的真代表,只有战,以武胜。孙筹备北伐,陈炯明要和。开始另外一种对立。

  中国的现代史,材料复杂纷纭。其中记录许多争持,许多褒贬,许多对错。在那些政见混淆的年代,读那些恩怨反复的篇章,人容易迷失,事黑白参差。因此,对于任何研习历史的人,怎取舍,怎判断,页页都有挑战。

  我提交的第三条解读这百年历史的钥匙是「对立」。有大有小,有内有外;于人于事,曾旧又新。中国人人把它叫作「矛盾」,又不习惯这类用词的人,姑且把它视为敌对「争缠」,双方「较量」,务要分出「胜负」。我首先定了一个大前题,作为中国人迈步的走向。他们先后纷纷攘攘,战骂交加,曾聚曾散,到底曾经是为什么?

  我说,中国人百年来的不断努力是追寻自强自富!

  第一章的取向是为寻求自强。革命一方,是为自强;复辟一方,亦为自强。不同点是,此新彼旧。革命,是意图从政制改革去推翻腐朽而古老的皇朝,建立共和,以民为本;人人平等,机会俱同。复辟,是冀期以君主立宪去挽回孔孟和封建的国故,三纲五常,尊卑有位;变一定乱,争否定礼。革命是强调变;复辟坚持不变。这就对立。再举些例,一方要总统,一方要皇帝;一方重*,一方要*;在团体上,一是革命党,一是立宪派;在人物代表上,在这一个十年,敌对者的双方最明显的代表有二:一是孙中山,一是袁世凯;又或,在袁死后,段祺瑞替。这是对立。但请注意,对立会变。只是,事的前因后果必具某些情由。另外,对立双方,一方总代表「进」,另一方代表「退」。有时,人的意图也是一种启示。这就必需察看他的所作所为,为己抑或为公;为了国家,抑或,为了个人?这里面有公与私的对立;是斗争;是矛盾。

  谁胜谁负,谁对谁错,答案总会显露在以后发展中。它是多数人的选择。或叫主流、趋势。进抑或退?是或者非?让时间去过泸,任后来人评鉴。

  下一个十年?下一个对立?就留待下一章讨论。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2章:统一与割据的对立,导言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2章:统一与割据的对立,导言

  第2章:统一与割据的对立,导言

  当时的形势与问题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企图把全中国建成共和政制。他经过了十年的奔走努力,依然是接二连三地失败了。

  1922年孙依赖的武装力量陈炯明叛变,这给他很大的打击,也使他彻底地醒悟。自此,他认识到,没有一个具有真正革命意识和理想的政党,没有一支完全效忠于这组织和指挥的军队,是无法实现的。于是,他做了两件事。一是改组了国民党,并采取联俄容共政策,让共产党员参加国民党;二是建设军校,把国*员同编入伍,甚至命共产党员当教官。同时,安排武装北伐。

  孙身边有两个年青的追随者。一是汪精卫,一是蒋介石。汪以辅政掌党,蒋则主持军校。他们在孙死去之后一直在国民党内互相争取领导。蒋因为掌握住黄埔军校训练出来的新军,占了先机,常处上风。他们都公开说继承孙的遗志,一再各立中央,几度分庭抗礼。最为突出的两次是各自把持政府较量 先是第一次北伐的中期蒋曾另建政府,造成武汉与南京政权的对立;后因抗日期间汪氏矫言曲线救国投日,又有重庆与南京政府的分裂。二人连场分合比拚,一再较量二十多年;都是党内权力之争。

  其实在孙中山逝世前后,干扰共和的问题是统一。当时军阀割据,全国四分五裂。每一个关心中国前途的个人或团体都高呼中国必须统一。因此,目标是一致的,方式却不一样。在多数主张以武力进行解决的同时,亦经常有人提出要敌对的双方谈判。孙中山生前最后那几年,也曾就此作出两手准备。一是不排除参加谈判,二是打算靠武力北伐。他是1925年赴北京谈判的期间不幸病发身亡。

  因为不能以和平的方式达成南北统一,于是在孙死后不久就开始了南北政权军事决斗。除了汪、蒋二人在广州继承了孙所组成的军政府,北方是冯玉祥、曹锟、段祺瑞、张作霖之间的直、奉派系军阀交替竞强,操纵国会,轮派总统。此外,在中原的地带,吴佩孚据有湖南、湖北、河南及陜西、河北的一部份区域,拥兵约二十万;孙传芳据有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五省,拥兵亦二十万。另外,张作霖据东北,拥兵三十五万。而且,即使在广东、广西范围内,还有陈炯明、邓本殷等人势力割据。于是,在实现统一的大前提下,国民党决巩固本身地盘,于1925年10月,由蒋介石任总司令、又汪精卫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主任,发动了东征与南征。至1926年终于统一两广,同年7月开始北伐。10月,打败了吴佩孚;11月再败孙传芳。翌年1月,迁广州政府至武汉。2月攻下抗州,3月占领上海。然后就发生了史称「清党、分共」事件。那是国民党要清除共产党,其方法是采取即捕即杀。蒋介石4月在上海带头先发难;汪精卫7月在武汉再大举屠杀。大批共产党员遇害。8月共产党人在周恩来领导策划之下,朱德、贺龙等在南昌领三万人武装公开反国民党;另于9月,共产党人毛泽东在湖南带领农民发起秋收暴动。这两武装队伍后来在井岗山会师,遂发展为另一革命劲旅。

  而中国当时还是四分五裂的,于是蒋与汪言和再进行北伐,随后,又再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张发奎等交战,后得张学良倒向蒋,这场混战才告停息。其实他们这一批人都是国民党人,他们间的战争,说到底还算是有关彼此势力、地盘之争。接着,因为看到朱(德)、毛(泽东)壮大,蒋于国民党人中原大战之后,屡调各地大军连续向井岗山的*根据地进行围攻。二十年代末期,发兵三次,均告失败。蒋拟以武统一中国,至此竟是阴沟翻船,未能奏功。

  中国在这十年,连年发生混战,每场战争都美其名为了全国统一大业,正反两方都不得不最后诉诸武力。国民党如此,共产党亦然。前者主动,后者被动。有些史家指出,为了发展自身革命力量,为了保存另类统一希望,*发展的根据地,亦属武装割据继续。原因就是,当年的国共政权当事者,找不到共同的合作方案。

  以下是这十年在中国发生的主要有关大事。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2章,第1节:广州军变,联俄容共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2章,第1节:广州军变,联俄容共

  第2章,第1节: 

  广州军变,联俄容共

  1922年 6月16日,广州革命军的将领陈炯明下令其部队炮轰总统府。这是反戈,故名军变。皆因此时大元帅孙中山已从前线回来就住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