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 >

第4部分

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第4部分

小说: 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潜日本避难。

  袁世凯则一不做二不休,即以龙济光任广东都督,汤芗铭任湖南都督,陈宦任四川都督。所以,经此一次较量,长江流域及沿海各省反而全入袁氏北洋军的势力范围。

  袁认定南北已统一,决乘胜追击,改临时约法。8月5日,他先以他能号令的各省军界通电国会,主张要先选总统后制宪法。继而指使进步党议员跟进,在国会内提出这样的议案。

  9月5日,参众两院公布通过先选总统决议,并成立「宪法草案委员会」着手草拟「*宪法草案」。一个星期之后,袁世凯更不忘需要收揽人心。于是,他以赵秉钧因宋案牵连引咎辞职,改以名流人士熊希龄任内阁总理;把梁启超、张謇等人纳为内阁骨干,时称「名流内阁」。

  10月6日,国会投票选举总统。参众两院议员出席者703人。据称,国会这轮投票会议开始后袁授意亲信组「公民团」在外包围国会,高喊要选出众望的总统,否则休想安全离场回家。就此,经过三次投票,终于符合规定,袁以503票当选正式总统。

  10月中旬,宪法草案亦告完成;唯是因它规定政府采欧式内阁限制总统权力,在袁授意之下,又遭致袁势力的指责和各省军界的通电反对。但宪法草案委会却于10月底将它三读通过,并急急地提交国会冀期能够通过实行,只是,国会还来不及开会即被袁下令解散了。

  那时,北京国会内仍以国民党议员居多。为了阻止这份宪法草案的通过,袁遂决定取缔国民党议员资格。于是,从11月4日起,开始了撤职行动。最初,凡是自李烈钧在湖口起兵后,仍保持加入国民党为会员者,一律解官,撤职归里。有个别不从者,或遭监或暗杀。一般党员,亦遭*。据称,国会议员因而被解职者共计三百五十余人。但是,即使经过如此裁减议员,两院仍有足够开会法定人数。遂再修改撤职规定,续瓦解国民党议席。此次,则以凡是湖口起兵前,曾加入国民党的议员,即使因保官而宣布退党,亦属于被撤职之列。经此一再裁减,议员不足半数,不符法定,国会停顿。

  11月10日连宪法草案委员会亦自行解散;已被宪法草委会通过的宪法草案被袁废弃。两日后,袁甚至下令取消各省国民党议员的资格,从而撤消地方自治,关闭了省议会。

  又三日,袁以咨询性质擅立「政治会议」代替国会,并且强令各部、及省官员出席。袁实行总统制,变相集权总统。自此,会议议员由他选派,充当总统御用工具。直至翌年(即是1914年)1月10日,袁又终于宣布全数地停止原参众两院议员职务,一律资遣回籍,国会正式解体。

第1章,第5节:袁氏称帝,护国运动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1章,第5节:袁氏称帝,护国运动

  第1章,第5节: 

  袁氏称帝,护国运动

  踏进公元1914年,袁世凯加紧步伐,筹备称帝,背弃共和。他已经由「临时总统」变为「正式总统」,下一步是如何继续再把「民国」变为「帝国」。在此之前,因为对付孙中山倡导的「二次革命」,乘机出动北洋军武力地「统一南北」。并且,安排亲信,督守四方。借势取缔了敌对国民党,把其它党派收为己用。

  虽然原国会解散了,宪法草案亦被搁置,但是过去南京政府所订下的「临时约法」,特别是规定推行「责任内阁」这一条,对袁欲集权于一身,唯我独尊,至高无上,始终是一块拌脚石。

  于是,在他就任为正式总统后一个星期,即下令成立一小组,进行修改此一约法。他说「他过去一人一身受约法束缚,就是四万万同胞生命财产受束缚。」因此他命令已变成了御用的「中央政治会议」通过决定,召开「约*议」,修改「临时约法」。同年5月1日,一个新版本的「*约法」就此公布施行,史称「袁记约法」。它改「责任内阁」为「总统制」;同时规定,总统有「完全无缺」的权力。同日,废除国务院的官制,设政事堂于总统府,委一名国务卿主持,充当总统办事机构。袁世凯委任了前清太傅徐世昌出任国务卿。另依规定,设参政院代替原来立法机构,容纳参政员七十人。全部都是由袁世凯委任。人选多为清朝遗老以及袁的亲信官僚等,又立宪派人士如梁启超等亦被收罗在内。参政院是立法机构,它随后遵照袁指示,修改了「总统选举法」。其中规定:一、总统任期改为十年,连选连任无限制;二、总统任期届满时,若认为政治上有必要,不再改选,即可连任;三、总统继任人由现任总统推荐,被推荐者并无限制。这样,袁世凯不仅已成为终身总统,并且可以传之子孙。而实际上,他等如是「不叫皇帝的皇帝」。他不但已把「总统制」变为「君权制」,并同时使「共和」政体只剩「民国」虚名。

  至那阶段,国会那些残余议员亦于年初全被遣散,这包括支持过袁的进步党员亦难幸免。2月初内阁总理熊希龄因涉财务案辞职。由孙宝琦补上。至5月全罢官。这是因为新的约法施行,国务院亦废除,由政事堂取代。另外立法机构是参政院,处于总统府下,专为总统立法。

  同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决定把由「同盟会」衍变的「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继续未了革命。

  鉴于过往「国民党」滥收会员的组织散涣,孙对「中华革命党」的入会者有严肃要求。孙除了自任总理外,要求每一名参加者,务必同时签署一份向总理效忠的誓词,并印指模,存档作实。孙的这一做法,无疑矫枉过正。革命的动机为建立*制度,然而,孙此举却是把众人投身革命事业,与效忠他个人等同起来。尽管孙无私心,形属专政*。故此,黄兴及部份原来革命者拒绝参加。但孙一意孤行,孙黄自此分手。这也影响党员加入人数。

  此外,孙还作出另一规定,以入党先后分三级:一称「首义」,二称「协助」,三称「普通」。各按党龄,权利不同。「首义」党员,可享参政执政优先权;「协助」党员,可享选举和被选举权;「普通」党员,只可享有选举权。该党以「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为宗旨,并以反袁作为革命的目标;孙欲通过这个*恢复「同盟会」的精神,「再举革命」。据称,该会人数最高时仅五百。不过自它宣告成立后,孙组了四支军,分设四司令部,把干部分发回中国去;他们分别在江浙、广东、山东、陕西等地区组织暴动和暗杀活动,但规模较小,成果也不大。现时有部份史家认为,是因没有发动下层;特别是占人口比例最多的农民与劳动工人没有直接参与,彷佛这些人是被拯救的一群,而不是可鼓动和自救的一群。所以,那时候的革命动力,多是来自知识分子,不外,影响上层,拉拢军阀,只在官僚与乡绅的范围内打滚较量,把士兵与青年学生作为战斗马前卒。因此,说到底仍是高层权力赛。

  袁的想法做法尽是权术。人民百姓是可以操纵的。只要有恰当的舆论又或某种行动配合鼓吹,只要有合适的人物又或一二精英代表出面,就可以造成声势,亦能够代表民意。总之,政坛,既有时是战场,亦有时是剧场。他那时已经是总统,但最终是想做皇帝。于是分两步走。

  一、先扮演员,试看反应。同年9月28日袁率百官举行祀孔。12月23日又率百官在天坛祭天。这是连场为复辟帝制的预演。因祀孔祭天原是皇权的惯习。之后更下令*在全国中小学校内恢复读经讲经课程,又重提「天生孔子,万世师表」,再鼓吹「纲常名教,千年国粹」,由康有为与陈焕章带头叫出:「共和政体不能行于中国,恢复帝制才能弭乱息争。」设孔教,立孔会。目的就是否定辛亥革命以来所祟尚的人人平等的新思想。

  二、徇众要求,戏假变真。与此同时,袁以亲信杨度纠合旧立宪派严复与旧同盟会刘师培等六人,时称「六君子」组成「筹安会」,力推重订「国体」学术讨论。继而由梁士诒组「全国请愿联合会」,全面为恢复帝制,假各地制造民意。并由副总统黎元洪主持的参政院配合,举行决定国体投票,通过赞成君主立宪。据称,全体代表均在所谓「推戴书」上同样写着:「余等国民代表,代表国民之真意,劝今大总统袁世凯,进位为帝,并授以国内至大至尊之君权,天许以此位,传其子孙,以至万世。」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接受帝位;13日受百官朝贺,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定翌年为洪宪元年。

  12月中,孙中山在日本发表「讨袁宣言」,痛斥袁氏「背弃前盟,暴行帝制」,号召人民起来,粉碎帝制复辟。12月25日,云南首先宣布独立,爆发反袁护国运动。由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组成护国军,分别任第一、二、三军长,士兵约共二万,分路入川粤湘。次年贵州、广西、陕西、浙江、广东等省响应反袁,宣告独立。

  袁手下的大将,除曹锟与护国军对峙于四川之外,几全保持中立。尤其是段祺瑞与冯国璋,因帝制改组二人受冷落。段则静观其变,冯自拥兵南京。3月22日袁被迫撤消「帝制案」,仍称「大总统」。但十九省通电要袁自行退位,这竟包括冯国璋与李纯在内。袁世凯谋自保,再起用段祺瑞;先是以段取代徐世昌任国务卿,继而废国务院恢复内阁总理制,由段祺瑞组阁。但是袁的势力继续分崩离析,最后连广东陈宦及湖南汤芗铭也宣告叛离。袁接报后,一病不起,不久便于六月六日在忧患中死去。

  袁世凯自1915年12月12日接受称帝,至1916年3月22日解除帝号为止,前后只不过八十三天。

  然而,袁世凯虽死,北洋政府在。而且,军力未减,各据一方。于是,依照「袁记约法」取读遗言,袁死前推荐的继任者是 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就此,黎元洪以副总统资格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仍然当总理,徐世昌因势力不足退返河南老家。南北各省对这决定罢战言和;及后又起变化。因要重组国会,牵涉谁才是应被恢复的合法国会议员发生问题。由于南方力主应以南京最初「临时约法」为重组依据;北方则一度欲按照袁的约法行事。旋在冯国璋促使下,段祺瑞终于让了步,因黎元洪是南北副总统。7月29日黎宣布重行「临时约法」,一面重新召集国会,一面委段担任总理。8月1日,国会复会。黎出席并补行大总统宣誓礼。10月30日国会选冯国璋担任副总统。

  孙中山回上海发表继续斗争宣言,敦告国人「不徒以去袁为毕事」,并把「中华革命党」总部移返中国。

第1章,第6节:府院之争,张勋复辟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1章,第6节:府院之争,张勋复辟

  第1章,第6节: 

  府院之争,张勋复辟

  袁世凯死后的中国,存在多种政治势力。其中,有大大小小拥兵自重的地方军队巨头,被史家按地域将他们分称为皖、直、奉、滇、桂等五大派系。其实,皖、直、奉这三支势力,都曾是袁氏统率下的北洋军队伍。袁死之后公开分裂,各占几省地盘,开始军阀割据。他们之中,皖系由段祺瑞当头子,其军队控制着安徽、山东、浙江、福建等省地盘;被史家称「皖系」,因段是安徽人。其次是直系,由冯国璋当头子,其军力盘据江苏、江西、湖北、直隶等省;被史家称「直系」,因冯是直隶人。再次是奉系,由张作霖当头子,其势力自辽宁(古称「奉天」)扩展至吉林、黑龙江等东北三省;被称为奉系,因张是奉天人。此外,滇系的头子是唐继尧,他是云南督军;除云南外,他控制着贵州,常挥军向四川推进并扩大地盘。至于桂系,是由陆荣廷当头子,他是广西督军。除据有广西,常侵占广东,并同时驱军把龙济光队伍赶到海南岛。另外还有:阎锡山据山西,张勋屯兵徐州,都是拥兵强人,但又自树一帜。总之,他们这批强人,时而三两联合,时而各宣独立,左右当时政局。与此同时,孙中山亦把「中华革命党」总部由日本移上海,评时论政,吁再革命。

  但是,无可否认,中国那时的政治中心是北京政府。依照南京「临时约法」重组的国会,最迫切的议题是再度研究并企图通过被袁世凯搁置的「宪法草案」。然而,在讨论关于地方政府与宪法的关系时,却因议员们所代表的利益不同,分为两派,僵持不下。原属国民党员的议员欲仿效欧美制度把地方自治权写入宪法,主张省长民选,限制集权中央,组成了「宪法商榷会」,代表着西南各省的利益和势力;原立宪派人士居多的进步党,原本就是拥护袁世凯的政党,如今遂支持袁的嫡系段祺瑞,主张省长委任,欲保中央政府领导,组成了「宪法研究会」,极力与北洋军的势力同进退。北京政府的大总统虽是黎元洪,但实权掌握在总理段祺瑞手上。因为段同时统率着陆军。而且,段是北洋军集团中势力最强的「皖系」的头子。只是黎元洪却不甘俯就,常以「临时约法」规定的总统覆签及借助国会议员意见的分歧,与段抗衡。黎附和「商榷系」的地方自治反对「研究系」的中央集权,双方纠缠。这种两不卖帐的高层权力赛遂演变为史称「府院之争」。府,就是黎元洪的大总统府;院,就是段祺瑞的国务院。

  1917年2月在欧洲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了另一高潮。德国下令封锁海运,使美国决定要参战。为了壮大声势,美促中国加盟。本来中国无参战的必要。但美国以贷款助中国军费说动了大总统黎元洪。3月,黎在国会通过与德断交的决议。此时,日本亦想中国与它加盟参战,遂向总理段祺瑞提类同支助,并说,段既可以用军费练兵,而且不必发兵去欧洲。正好段欲谋求扩大队伍,意图武力统一中国,对参战问题更卖力。然而当他拟向德提出宣战时,大总统黎元洪竟然拒绝覆签。是因为美国见日本接触段祺瑞,又改变了初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