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同一日,苏联与国民党领导的重庆国民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内有四个附件,其中最突出是,为了争取苏联的支持,国民政府同意让外蒙古独立。
8月15日,日本天皇对外广播停战诏书,宣布投降;后于9月2日,在东京湾一美国军舰上正式签写降书。这的确是一个极大喜讯,中国人抗战最后胜利了。但因为在中国全国境内仍然有逾百万日军。又由于他们实际上占据着不少城市,这就涉及下一步的如何交接问题。国共双方各有打算,美苏两国亦打主意。各展行动,争分夺秒。
先从国共立场而言,这是个转折点,关键全在接收。事实上中国东部沿海的大片土地,基本上仍被日军占据。谁都想到,日军一旦撤离,谁先到,谁占驻;包括剩余军备,亦将归其所有。这不仅是从日军的手中取回被占的国土国民,更可以同时利用这特殊机会增添其掌政势力。于是,中国战时的两个抗战大后方,至此又化为两个竞争对立面,各施命令,抢城据地,务必尽快地把其属下的武装部队开进这些日占地区。在这样的同一目标和策略下,居重庆的蒋介石本占尽国际上和外交上的绝对优势;可是,处延安的毛泽东却大得地理人和之便,因为当时的日占区亦是*一向指挥的敌后游击区,这是两个战场造成,因此要调动附近八路军和新四军轻而易举,说到就到。
于是,为防这一意外变化,重庆得美国的援助,一方面先在外交上安排了重庆政府与日本谈判在中国的受降程序。8月21日,日本降使今井武夫来华,并决议把中国全境划为十五个受降区,全由国民党的军队主持交接。8月23日,又再补充两点:「一、全部武器,交受降指定军队前,日军应负责防御;二、任何据点,如非国民党的军队接收占领,日军应负责收回,再交给国民党军队。」最后并于9月9日,日军在南京举行「中国战区」投降仪式。另一方面,从9月初至10月中,美国曾动员在华的空军协助空运国民党军队,配合进驻交接后的南京、上海、北平、天津等地;与此同时,美国力促蒋介石与*展开和谈。
所以,这阶段的8月下旬,蒋介石三度电邀毛泽东,要他亲到重庆进行谈判。又暗中推动其安内政策,并向军队派发剿匪手册。至于*方面,也采两手应对。朱德一面率先发动红军与新四军进兵包围沿海各大城市,并曾通电驻防日军向他投降,但被美国赶紧空运国民党军阻止。另一方面,毛泽东决应约率团亲赴重庆,免得被蒋介石借口发动内战。这就是后来闻名中外的重庆国共和谈。
其实国共双方,表面展开和谈,背后都在备战。9月中旬,*红军在晋察冀豫区域内进行自卫反击,大败阎锡山的部队,据称收复大批市镇。9月15日,*中央设东北局,由彭真及*等组成。9月19日,*中央并对当时的局势作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作战策略。其主要目的是,既要阻止国民党军北进,又要大力消灭日伪余军,先控制热河和察哈尔,再而发展和控制东北。
美国方面,亦因目睹苏联红军进入东北,想搞平衡,自海登陆。9月30日美军占塘沽;10月10日据青岛;然后派出海空大队进驻北平;至11月11日登陆秦皇岛。
又蒋介石与毛泽东在重庆曾几度聚会,前后经过长达四十三天谈判,终于达成所谓「双十协议」,其实无具体可行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一、双方同意和平建国;二、各党派的地位平等;三、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四、*承认蒋的领导。」但是,翌日,毛泽东即飞返延安。国共双方依据时局发展,随把焦点放到如何争夺东北。
10月13日,重庆政府与苏联接触及谈判有关下一步从苏联红军手中接管东北问题。因为一时难有结果。于是美国再伸援手,除了空军,另派海舰,助蒋介石输送军队。从10月中旬起,国民党辖下至少有九支军被空载或海运到华北、华中、东北各主要大城市进行接收防守任务。
至10月底,国共双方,在晋察冀豫区再度交锋。因为国军企图沿平汉铁路向北上;而又红军早有命令力保江北地盘。此役国民党军失利。11月,蒋介石在重庆召开军事会议,计划六个月内可瓦解八路军主力,之后再采分区围剿直至全歼。这无疑也就是发动内战前奏。但于此时,*中央东北局已经以*为总司令组成东北*联军,除原有八路军及新四军之外,尚吸收了东北抗日联军及东北自卫军等游击队,把总部设佳木斯,初建时号称10万,继而迅速扩大,几个月增至50万。另外,苏军遍布东北。
就在12月中旬,美国改变初衷。据称因不愿涉入中国的内战,突派遣总统特使马歇尔来华,声言「调处」国共内争。在随后八个月,国共还有一番谈谈打打过渡。
第4章,第6节:美国调停,来龙去脉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4章,第6节:美国调停,来龙去脉
第4章,第6节:
美国调停,来龙去脉
在日本投降后那三个月,国共其实已经几次开火,即使蒋介石与毛泽东在重庆聚会谈判期间也仍发生,双十协议发布后曾稍停,然而不久之后又再继续。年底美国叫双方停,并帕特使来华居中调处。国共内战因而压后。
事情应是这样开始:因1945年12月1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其对华政策,表示不愿涉入中国内战,但又希望国共暂时停战,并提出派遣总统特使马歇尔到中国协助调处双方纠纷。翌日,美、英、苏三国外长在莫斯科亦发表不干涉中国内政的公报,并且同意美、苏两国在华军队尽速撤离。之后不久,因国共无异议,马歇尔遂抵华。而且针对当时国共间的迫切问题,随即推动两项议案:一、务要国共尽快停止战斗;二、敦促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其实这依然是蒋毛「双十协议」的主要内容与问题瘀结。因为国共之争,缘于谁当领导,以及中国今后走什么路。那时两方两党各有各的政纲,所代表的利益明显不同。例如,蒋欲富者续富;毛要穷人翻身。这走向根本上对立。
但若能双方协议停战,至少能使内争暂时不再恶化;又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就是打消一党独尊的第一步。
至少,先别打,大家谈。看看可以怎办?其实,美国也并没有提出任何明确纲领。国共双方所以姑且同意,皆因彼此需要时间部署。因此,在随后的八个月内,都在争分夺秒准备,务要为下一场的生死决战创造好条件。
据称,国共的军队人数差距在当时大致是三与一;并说,国军有接近四百万士兵,红军约逾一百三十万。除此之外,前者配备现代武器,后者是「小米加步枪」。所以以往大多史家认为,美国调处内争应属出于好意;甚至还有一些史家相信,这对*发展东北,间接有利。然而也有部份史家剖析,事情的背后是,美国别具私心。主要因中美在磋商贸易条约,欲从中暗帮蒋介石稳操胜卷。
无论如何,调停期间,由于真正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曾使部份*人士寄望:「避免内战,和平建国。」
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是于12月20日抵中国。自言居中调停,如赛场上充当球证,不偏不袒,凡事执中。
又*派出代表团亦抵重庆,本来是继续商谈「双十协议」的议程如何展开。由于马歇尔的建议,国共曾经先就停战问题成立一个三人委会,由张群(国民党)、周恩来(共产党)、马歇尔(美国特使)分别代表国、共、美三方共同商讨处理国共停战协议及接收日军投降等事宜,并且于1946年1月10日国共签订及发表「停战协议」。同日各党派及代表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又于1月13日国共为执行停战协议,三方同意在北平设立「军事调处执行部」,亦由国、共、美三方派代表组成。他们是郑介民(国方)、叶剑英(共方)、罗伯逊(美方)。又「三人委会」的国民党代表改由张治中接替张群。
国共此一停战协议本订明1946年1月13日起生效。内容规定,一切的战斗和调动,立即停止;又一切训令及命令必须由三人代表一致同意才能发布以及生效。作为一份协议,这无疑很合理。问题的派生是有关东北。国共间的理解亦完全不一样。因此下一步的冲突先在东北。
首先,停战协议中没有把东北列入;继而,国方以主权为由要苏军移交。同时,美军助蒋介石连续运兵。现时人们看到,美蒋早有预谋。因为就在马歇尔抵华后的第三天,即1945年12月22日,美军就开始把杜聿明部队运送至东北。而且在此之前,东北并无国军,却有*。此举尤其显出,美国不仅以海空的能力帮助国民党从速进驻该区沿海城市,并从旁循外交向苏施压配合蒋介石用条约要苏军尽早移防。尤其再三强调,不得让*占。因为当年苏联与蒋方国民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并同意把东北在大战后交还中国,以换取外蒙独立及其它别的利益。一方面是美军随同国军登陆,另方面是苏联不愿与美冲突,斯大林遂作出让步,自言*军力太弱。从3月起,苏联果然要*全避开苏军在东北的各处驻地,随而逐一将其所占城市及主要交通线移交国军,并于5月全部撤退回国。于是在东北的*便只得散布在外围。但是由于东北不属停战范围,国共双方军队已不断在开战。
另一方面,在重庆进行的政治协商会议于1946年1月31日闭幕。参加这次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有三十八人,计有国民党八人、共产党七人、中国青年党五人、中国*同盟九人、无党派人士九人。从他们政治立场说,大致可分为左、中、右三派。左以共产党为代表,以工农或无产阶级利益为使命;右以国民党为代表,以大地主及大资产阶级利益为重心;中间派则比较复杂,但主要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冀期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建立资本主义的共和国。会议全程二十二天,通过五项决议。其中以改组重庆国民政府为联合建国关键。以召开国民大会为过渡至联合政府的开端,全国各阶层及职业代表将由原有的一千二百人再增加八百五十人,从而打破国民党多数操纵的局面。另外规定在召开国民大会及未来宪法的通过前,必须让各*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参加政府工作。
这些结果公报之后,各界为此举行庆祝。在2月10日重庆会场上,主持人郭沫若及李公朴等60人被殴伤。同月21日北平军调处执行部也曾被人进袭,打伤共方人员。22日在重庆的*「新华日报」及中国*同盟「*报」均遭暴徒登门捣毁。同时,重庆及部份大城市有*及反苏的*。3月中旬,国民党召开六届二中全会后公开否定政治协商会议所通过的议案。国共关系转趋恶化。
5月5日国民政府还都南京。5月底北平「解放报」社被封。在国际间,美、英两国政府相继公开表态*。在中国内,蒋介石获美军协助,已经调兵五十万至东北,先后占驻山海关、锦州等军事要塞,迫向沈阳、长春、及哈尔滨。在苏军撤退后,*红军放弃长春铁路沿线,改而退守北满及东满根据地。这亦*所谓「让开大路,占领两厢」东北初战时期。这阶段其兵力据称三十六万。
但在关内,亦即华北、华中地带,战情紧张。蒋介石采个别包围战略,发兵进迫各个红区前线。至6月底,国军部署,在华东解放区已围兵多达46万3千人;中原解放区围兵21万7千人;晋冀鲁豫解放区围兵24万9千人;晋察冀解放区围兵16万2千人;陕甘宁解放区亦围兵15万5千人;又广东游击区及海南岛围兵7万5千人。
一般认为,国共内战真正爆发是以国军于1946年6月26日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继而,于7月13日亦进攻华东解放区;8月以后进攻晋冀鲁豫解放区等地。
8月10日,美国特使马歇尔及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同发表声明,正式宣告美国「调处」国共内战失败。
11月4日,蒋介石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协议」(即「中美商约」)。*斥为「卖国」协定。(翌年2月1日*再声明,对它不予承认。)
与此同时,在国共内战爆发后的第四个月,当几百万国*忙于互拼生死,南京国民政府在11月15日开始举行了以国民党代表占绝大多数的「国民大会」。唯是,尚是大会进行期间,*代表周恩来于12月16日在中外记者的面前,重申是次国民大会违反政治协商决议,随即于19日率代表团15人飞返延安。不过,尽管共产党及中国*联盟公开抵制,拒绝参加,这次国民大会却于结束前通过了「*宪法」,并于翌年1月1日公布生效。在国民党史上,这被誉为从训政到宪政的圆满过渡。
12月18日美国总统发表对华政策,改称完全支持国民党的国民政府。三个星期后马歇尔被召返回美国。
这也就是美国遣特使介入调处国共纠纷的始末。其最大变化是,之前国军在东北无一兵一卒,之后国军共有驻兵逾五十万;苏联红军撤走,*退离城市。不少史家以为,是由于苏联出兵协助,*才轻易赢取东北。历史的实况是,它有一个转折。赢是赢了,但却何曾轻易?至少当年苏联红军是按条约把东北移交给国民党军队的。
第4章,第7节:三大战役,扭转乾坤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4章,第7节:三大战役,扭转乾坤
第4章,第7节:
三大战役,扭转乾坤
国共内战再起,在*历史上又称「解放战争」,前后历时四年。从军事上看,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大致包括:前段,是国军以压倒性军力优势全面出击,占城据地,追讨*;中段,是国共双方军力转折期,*先由被动防御变主动进攻,再由军力劣势到化弱为强。最突出是,进军大别山,三战定江北,直迫长江;后段,是*以百万雄师,全线南渡,占南京取上海,解放大陆。
史家一般咸认,这场国共内战,或称解放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