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再说长江 >

第22部分

再说长江-第22部分

小说: 再说长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说,这座小城;海拔1200多米;是长江边上相对海拔最高的一个小城。
  “一山飞峙大江边”,从这里人们可以清楚地俯瞰到庐山脚下的长江,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还有沿江重镇九江市。
  庐山,北临长江,东倚鄱阳湖,湖光潋滟之中托出了拔地而起的奇秀匡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的这首诗成了庐山的点睛之笔,许多人都是读了这首诗后才知道庐山的。
  从司马迁登顶庐山起,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东坡、朱熹等近1500多位中国历代名人登上了庐山,他们或作诗赋词,或搭庐建舍,为庐山积淀下丰厚的文化遗存。从清康熙到光绪的200年间,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登临了庐山。
  庐山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世人。
  与中国的所有名山大川一样,历代摩崖石刻也遍布庐山。
  然而,在100年前出现的一方英文石刻,却唯庐山仅有,它成为中西文化在庐山汇聚交融的永恒标记。
  惊人的发现,往往发生在不经意间。庐山一座老房子的新主人正在装修,工人拆除壁炉时,一本发黄的老相册掉落下来。
  人们请慕德华辨认照片上的文字,当时他是庐山中学的英语教师。
  100年前的老照片,凝固了这家外国侨民温馨的一瞬间,也深深地震撼了这位100年后庐山上的中国人。
  慕德华(庐山工商联主席):当时我被这些照片震惊了!我在想,这幢房子的主人为什么会是外国人?他们为什么会生活在庐山?这房子及其主人的背后到底还有着怎样的故事?
  2005年5月,慕德华赴美国参加了庐山牯岭美国学堂校友会两年一届的聚会。这些老人在20世纪初生活在中国的庐山,他们与庐山结下了一世情缘。
  斯德霖夫妇出生在庐山,青梅竹马的二人在庐山长大并结婚生子。这些照片记录下他们在庐山的每一个幸福的瞬间。
  同样在庐山长大的伊恩·格兰特,为我们提供了他们儿时在庐山生活的影像。
  近一个世纪的美好记忆,凝结在胶片上,更把他们在庐山的时光定格成他们心中的永恒。
  如今,慕德华与近百位眷恋庐山的外国老人及其后代建立了网上联系。
  有一封来自美国的邮件,他们请慕德华帮助寻找1912年自己的父母在庐山举行婚礼的教堂。按图索骥,慕德华很快就在庐山的一座有名的教堂前,找寻到了90多年前这对美国夫妇的幸福记忆。
  新郎身后的那棵幼苗,如今已长成了参天大树,它见证了近100年的岁月流逝。
  19世纪上半叶,西方列强用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上海、南京、武汉、九江等长江沿岸城市成为通商口岸。大量的外国人涌入了这些城市,在那里生活和工作。
  当时,最让外国人不能忍受的是,每到夏季这些城市有着火炉般的酷热。寻找并开发一处气候凉爽、风光秀丽、交通便捷的避暑胜地就成为那时在长江生活的外国人的急需,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庐山。
  九江远望;遥对着庐山的五老峰。不远处;就是锦绣谷,谷下这条山路的终点是御碑亭。
  当年,明太祖朱元璋为纪念他所尊崇的周癫人,执意在荒无人迹的庐山之顶建亭立碑;为了运送御碑上山;人们开辟了一条险峻崎岖的九十九盘山路。
  1886年的冬天,一个叫李德立的英国传教士从汉口沿长江直下九江,上岸后便沿着这条山路,开始了对庐山的攀登。
  登上山顶,放眼望去,李德立惊呆了。庐山之巅的牯牛岭,竟是一片平坦的谷地。
  他这惊羡的一望,对庐山将意味着什么呢?
  为西方人所仰慕的庐山文化积淀,以及庐山海拔千余米的高度所造成的凉爽的温度,加之有便捷的长江水路,使李德立意识到;只要在牯牛岭上开发建房;上庐山避暑必将成为沿江城市中的外国人追求的时尚。
  精明的李德立看准庐山上潜在的商机,凭借列强势力,于1895年强租下了牯牛岭,租期竟不可思议的长达999年!
  李德立用英文为这里取名COOLING,即清凉之意,这正与山上的俗称“牯牛岭”巧合。
  随后,李德立开始开发这片租地,他将地皮分成片,面向世界各国划号出售,20多个国家30多个教会蜂拥上山,购地、建房,掀起了庐山建造别墅的高潮。
  

第二十二集  庐山说“庐”(2)
从100年前开始,二三十年过去后,庐山上已经出现了560多座风格迥异的别墅。直到今日,在这里,人们仍可一览世界各国建筑的风貌,这些建筑群被人们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
  中西文化的交融是互动的。这些充满异国情调的西方建筑,处在庐山秀美风光的包围之下,处在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之中。近100年来,庐山雄奇险秀的风光和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深为西方人所仰慕。
  在庐山,有一家影院每天只放映一部影片,连续26年不间断,已经用坏20多个拷贝。
  《庐山恋》影片中人物台词:哎,你看!据说,李白在此留下过著名的诗篇!是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002年,电影《庐山恋》以首轮电影不间断地放映的时间最长,创世界吉尼斯纪录。
  20多年前,《庐山恋》使当时中国人在电视中第一次看到了庐山,也吸引着众多游人亲临庐山。《话说长江》记录了庐山当年的旅游盛况,也将一位画家收入到镜头之中,他浓墨重彩诉说着自己对庐山奇秀的感受。20多年后,《再说长江》摄制组重返庐山,再次遇见了这位依然描绘着庐山的画家——杨豹。
  这山,这景,竟让一位画家整整痴情了20年!
  庐山不仅令中国人着迷,更让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外国人情缘难舍。
  距我家不远处,有一眼山泉,泉水晶莹清澈,可以直接饮用,简直成了我们的高级饮料。。。。。。
  在《庐山回忆录》中,美国作家赛珍珠深情地回忆起了她在庐山度过的童年时代。
  1991年4月6日,在庐山两座别墅之间的一条静静的石板路上,久居庐山的一位专家发现了一块墓碑。
  罗时叙(庐山图书馆研究馆员):你看,这块英文碑文上写的是:永在爱的怀念中。阿布索伦·塞登斯特里克,1852年8月13日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的荣科沃特,1931年8月31日逝世于中国庐山牯岭。塞登斯特里克,中文名字就是赛兆祥,毫无疑义,这就是赛兆祥墓碑。
  赛兆祥是第一批来到牯岭购地建房的美国人。1897年他建起了一幢小巧而朴素的别墅——中四路310号。
  在这间别墅里,他的女儿写出了一部被誉为“感动了上帝”的小说《大地》,书中写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并荣获了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
  正像她描写的中国人都有一颗美丽的心灵一样,她给自己也起了一个漂亮的中文名字——赛珍珠。赛珍珠出生3个月后就来到了中国,除了回美国读大学的时间,她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
  庐山,是赛珍珠一生中度过的时间最长、也是最令她难忘的地方。
  伴随赛珍珠成长的除了泉水还有这钟声。20世纪初,随着外国侨民的涌入,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和###教在庐山落地,加上佛教和道教,庐山是六教合一的宗教名山。
  早在1600年前,东晋高僧慧远便在庐山建起了东林寺。从此,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净土宗”便在长江中游的庐山诞生了。
  佛手岩石下,有一座寺庙。相传,吕洞宾在这个山洞中修炼成仙。清嘉庆年间这里易佛为道,祭祀吕洞宾,从此,这个洞就名为仙人洞。
  1959年,毛泽东来到这里。游过此洞后,他咏诗“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此后,仙人洞就名满天下了。
  一山六教,和谐相处,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一个奇迹。
  庐山上的3大建筑,是中国人自己建造的。
  庐山大礼堂,建于1937年。1959年、1961年和1970年,毛泽东曾在此主持过3次会议,成为庐山一段特殊的记忆。
  这座大厦在1936年建成时,可谓庐山最高大、最雄伟的建筑,它原名“庐山传习学舍”。《抗战宣言》发布后,许多将领在这里接受培训后直接奔赴到抗日前线。
  竣工于1935年7月的庐山图书馆,虽然糅合了西方建筑的特点,但它仍是庐山最具民族特色的一座建筑。
  1937年7月17日,《抗战宣言》从这里发出。“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庐山图书馆与《抗战宣言》一起被永远地载入了历史。
  美庐最早的主人是英国人希伊顿。1903年,英国女传教士巴莉将它买下。 1933年8月8日,蒋介石和宋美龄成了这幢别墅的主人。
  1937年6月,在美庐的会客厅里,周恩来将中国共产党草拟的国共合作抗日的共同纲领交给了蒋介石。由此,国共两党开始了第二次合作。
  1948年8月18日,蒋介石和宋美龄在美庐的庭院内留下一方石刻后黯然离去。
  1959年6月29日,毛泽东走进了美庐,此后的50多天庐山会议期间他一直住在这里。尽管1960年专为毛泽东修建了“芦林一号”别墅,但在1961年和1970年的庐山会议期间,他还是喜欢住在美庐。
  1927年,何香凝一家曾在庐山留影。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给蒋经国发出一封长信,敦促蒋经国和国民党“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待国家统一后,蒋介石的灵柩“即当迂安故土,或奉化,或南京,或庐山”。
  在美庐,至今保存着宋美龄的3幅画作。也许是巧合,画中描绘的正是廖承志信中提到的奉化、南京和庐山,这是蒋介石和宋美龄一生中最眷恋的3个地方。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十二集  庐山说“庐”(3)
1931年,首次登上庐山的李四光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随着他的研究专著的相继发表,李四光这一重大发现震惊了中外地质界。
  庐山上许多著名的自然景观,或山或水,都是衍生于第四纪冰川的遗迹。
  同样,与冰川遗迹有关的还有著名的庐山植物园,它于1934年创建在冰窖之上。庐山植物园从国内外引种植物达3400多种,尤其将具有“活化石”之称的中国水杉成功引种,为植物科学揭开新的篇章。
  在庐山丰厚的科学价值之中,尤以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最为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庐山列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白鹿洞书院应当是庐山最早的学校了,它创办于1000多年前的唐代。到了800多年前的宋代,朱熹重修了白鹿洞书院,将其创办成全国四大书院之首。朱熹亲自拟定的《白鹿洞书院教规》,作为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始终为世界教育界瞩目,庐山也因此被誉为教育之山。因此,奇秀的庐山风光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相融,深深地影响着20世纪初这些生长在庐山的外国孩子们。
  庐山牯岭美国学堂创办于1916年,1921年学校主楼和副楼相继竣工。
  当年,在庐山的外国侨民用胶片记录下了校园的一天。
  那时,学校的课程设置中西兼容、灵活多样,这些中国老师负责教孩子们中文,学校也给学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孩子们学习表演中国的传统戏剧,如何做中餐也成了女学生们的选修课。
  1939年4月,日军逼近庐山。庐山植物园的170多箱植物和岩石标本在牯岭美国学堂被保护和保存了下来,其正义之举为世人所铭记。
  时任校长正是罗伊·奥尔古德先生。
  慕德华:我这次到美国,见到了罗伊校长的女儿瑞塔,而且,我就住在她家里,她也是在牯岭美国学堂上的学。她给我提供了她父亲和当年庐山植物园主任秦仁昌之间的通信,信中说的正是植物园的这批珍贵标本放到美国学校保存和让她父亲看护植物园的事儿。
  “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重大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的文化景观”——世界在这样评说着庐山。1996年,庐山被评定为“世界文化景观”。
  希德·安德森,1922年生于中国庐山,1930年至1948年就学于牯岭美国学堂。
  2005年 5月,希德夫妇在美国穿上了印有“登庐山望长江”的T恤,喜迎庐山老乡慕德华的来访。
  临别时,83岁高龄的希德·安德森送给慕德华一本书,这是他用融聚一生的情感写就的书。(编导:张蠡/摄影:张蠡)
  

第二十三集  无梦到徽州(1)
“欲识金银气,须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诗句,诗中的黄白,指的是黄山与齐云山。至于“无梦到徽州”,不管后人有多少种解释,徽州的小小庭院,正是人们梦开始的地方。
  呈坎村, 东舒祠宝纶阁。
  一道道厚重大门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是今日的喧嚣,还是过往的沉寂?洞开的大门,打开了一段历史,那里矗立着一个家族先祖的古老身影。
  在皖南,大小村落都有祭祀祖先的祠堂。呈坎村的这间祠堂,却独有一座按照山东孔庙与北京太和殿模式修建的阁楼。
  那是400年前的明万历年间,监察御史罗应鹤,为彰显罗氏家族的尊贵与荣耀,特地在家乡呈坎村修建了这座两层高的阁楼,专门用来收藏圣旨及御赐珍品。
  这是藏在大山深处、不为世人所知的一座超规制的建筑。几百年过去了,罗氏的后人还津津乐道地向到访者细数着家珍。
  呈坎村坐落在长江以南100多千米的一个山坳里。唐朝末年,罗氏始祖为避战乱,从江西迁移到这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取名 “呈坎”。“呈坎”寓意着“天人合一”。罗氏始祖相信,这个名字可以给家族带来好运,聚族而居的罗氏家族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这里。
  史料记载,呈坎村鼎盛时期在宋、元、明三朝。明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