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看儒与道-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未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这真是最富有风趣的话。而最为我喜爱的,是孔子真个在雨中歌唱。事实是,孔子带领弟子这一群学者到处漂泊,在陈、蔡两国之间的旷野荒郊,彷徨踯躅,历时三载,饱经艰险。虽然满腹经纶,却竟找不到个安身之处,这种生不逢时,实在也令人恻然鼻酸。那些年的周游列国之后,孔子觉得无法施展政治上的抱负,乃返回山东故乡著书立说,编辑经典。他把自己和门生比做非牛非虎无以名之的一群兽,在旷野中流浪。他紧接着问门人,他自己到底有什么错误,有什么可非难之处。学生中第三个人回答之后,孔子觉得满意,向巧于应对的门人笑着说:〃颜回,是这样吗?你若家中富有,我愿到你家当个管家。〃这一段话真使我倾倒,使我好喜爱孔夫子。从这一整段看,这种师生的关系之美、之哀感动人,真可以与耶经中叙述耶稣被捕时那段文字相比,只是孔子这一段是个欢乐的收场,与耶稣不同而已。
三、本书的取材及计划
本书前面已然提过,儒家把古代中国的史学已然是独自掌握了,这其间包括当时已然成为古文的中国文字,而他们专精的史学就是儒家传之于后世的五经。在纪元前二一三年(秦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下令,除去医药、天文、农业诸种书籍之外,其他书籍一律焚毁。次年,因当时儒生批评这位修筑万里长城的秦始皇,他又下令活埋了儒生四百六十人。没想到秦始皇创立的这个〃万世〃的帝国,在屠杀儒生的五年之后,竟尔溃灭,而焚书以前曾经能背诵儒家经典的儒生还有依然健在的。这些老儒生便凭记忆口头背诵出那些经典,大概又借着当时他们藏匿的部分竹简,算把那些经典从此一空前文化大劫中抢救了。那些老儒生就以自己记诵的那一套学问传授学生,又把那些经典写出来,因为中国文字在秦始皇统治期间由李斯将大篆简化成为小篆,字形上已有很大的变化,当时儒生写出经典所用的文字是当时的文字,所以叫做〃今文〃。此后百年间,有上面刻有古文的竹简陆续发现,总算逃过了劫难。最主要的是武帝末年鲁共王拆孔子宅所发现墙壁中隐藏的《礼记》、《论语》、《孝经》,全是秦前的籀文。因为是古文,当时群儒开始用当时的〃今文〃翻译阐释,此事虽然艰巨,但还可以译出。因此之故,中国古代经典便出现了古文版本,此种根据古文译出的经典便与今文版本的经典有了差异,尤其是关于古代社会、政治,与远古帝王神话性的记载。今文派与古文派的差异在汉代已然明显,当时经学大师郑玄极力想做调入,想牵台而融通之。汉后诸朝正统儒者说《诗》与《春秋》者,皆依据古文本,而《礼记》,则依据今文本。直到清朝,汉学家采用科学的比较方法恢复了今文本的地位,两种版本的差异才判然以分。经过运用每一片段的证据,每一种历史批评的方法与哲学研究,其最为出色的成就,则是证明《尚书》五十八章之中有二十五章为伪造,因此确定了《尚书》实为三十三篇,这正是《今文尚书》的版本。一般而论,并非是古文为伪造,而是我们现行的古文本是伪造的。
第14节:第一章 导言(10)
〃儒家经典〃一词,指的是《五经》和《四书》。前面已然提过,《五经》是古史,是孔门的学问,经过孔子编订,孔子也以之授诸生并传给了后代。而《四书》,大体而论,则代表孔门弟子的著作,是弟子记载孔子说的话,与孔子思想的阐述。有时我们也说《十三经》。《十三经》中所包括的书名由书后的附表中可以看出。我们要知道,在孔子当年,那时说《六经》,而非《五经》。所加上的一经为《乐经》,《乐经》之中今日尚存在人间的,是《礼记》中的《乐记》。
通常研究孔子的智慧,都是直接向《四书》下手,这是一种错误,因为这种方法没有什么结果。原因是,《四书》是一部未经编辑杂乱无章的孔子语录,往往是从别处记载的长篇论说中摘来的语句,原来在别处时,其含义清楚得多。还有,在不同的章节内也有重复的引用语句,计有二十处,这只以表示《论语》这部书是由数人动手写的,并未经一人编定。有数章显然是由曾子的门人编写,其中曾子说的语句特多。每一章中各种含义不同的语句,都未按层次种类分别编定;有时可以看出一个主旨所在,好多时则不能,在若干章之后,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有后人的增补部分,有时不是在章节后增补,而是在正文中间插入的。在本书第十章《乐记》之后,显然并不完整。
西方人读《论语》而研究儒家思想时,最大的困难是在于西方读书的习惯。他们要求的是接连不断的讲述,作者要一直说下去,他们听着才满意。像由全书中摘取一行一句,用一两天不断去思索,在头脑中体会消化,再由自己的反省与经验去证实,他们根本就不肯这样。而事实上,在读《论语》时,必须把个别的格言警句分开,逐个分别去咀嚼,不要贪多同时去思索。这才是读《论语》这部书的方法。但是对现代的读书人说,这显然办不到。再者,谁也不能只靠读《论语》一部书,而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全面一贯的了解。
这就是为什么我不得不从儒家经典及《四书》中选出若干章来,因为这些章代表前后连贯的思想,而这些文章是前后一个系统的,是集中于一个主题的。事实上,在《礼记》中有孔子连续一贯的对白,本书第六、七各章便是为明证。在第三、四各章论《中庸》及《大学》时,仍然有用散文形式表达的连贯性的理论发挥。实际上,本书中我所选译的九章(《孔子世家》除外),有六章见于《礼记》,其余两章内一部分选自《孟子》,另一部分是选自《论语》,而按类别排定的,还有选自《礼记》的片段。由上述可见本书除由《礼记》中选取五章之外,还有四章表达同样内容的文字选自《四书》,《四书》在以前是儿童必读的。所以本书的编辑还是合乎正统的方式。《四书》中的《大学》与《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篇,由宋儒朱熹提升到与《论语》、《孟子》并列,而成为《四书》。至于《礼记》中其他各章未得升格获选,其理由就不得而知了。
通常有个问题,就是《礼记》里孔子所说的话,甚至《论语》里孔子的话,是不是精确可靠。这也引起了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等贤哲所说的话,究竟有多少可信?比如说,柏拉图所写苏格拉底的对话,又有多少可信呢?以同样态度看《圣经》中的四福音,也发现四福音中有矛盾之处。我们也发现在《论语》、《孟子》、《礼记》三书之中,孔子所说的话在措词上也微有不同。若说柏拉图在记载苏格拉底的话时,一定也染上了些柏拉图自己的笔调语气,这是无可避免的。《礼记》中好多章,一定也难免此种情形。现代政界名人曾受记者访问过的,一定深信记者笔下的文字和他自己所说的话实在不可能完全相同。除去录音机之外,绝没有别的方法能使政客相信那是他亲口说的话。
我曾在前提过,《礼记》只是儒家所独自搜集的各式各样古代的记录文字,其来源一定是纷杂不一。这些篇文字(其中包括《中庸》),后人归诸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其他若干篇,尤其是在《大戴礼记》中的,毫无疑问是子思,或是子思的门人传下来的。论教育与音乐的文字,毫无疑问反映出荀子的思想。荀子与孟子同时,虽然也属儒家,但孟子鄙视他。另外,《礼记》中有甚多部分专论丧礼,占全书比例之大,令人吃惊,而《大戴礼记》则对此等文字概付阙如,却有很多章讨论哲理、礼服与祭器。还有若干章论节庆风俗规矩,如婚礼、射箭、舞蹈、村中节庆、宴饮,其他比赛。第五章甚为重要,是今文本论古代行政制度的基础,正如《周礼》是古文本的基础一样。还有其他章文字叙述妇女与儿童的品行以及一般礼节规矩。比如第一章,除去讲礼仪的哲理之外,也包括下列的训教:
〃不要滚米饭成团,不要将米饭抛弃在桌上,口边不可有汤流出。不可咂嘴出声,不可啃骨头,勿将鱼翻转,勿以骨头投予狗食,勿拼命挑取一块肉。勿翻松米饭以便之变凉,勿用筷子挑食稀粥。勿大声吞咽汤汁,勿将汤翻搅,勿剔牙,勿在汤内加酱油等物……用牙咬已煮熟之肉,但勿用牙咬干肉。〃
《礼记·曲礼上第一》原文是:
〃勿搏饭,勿放饭,勿流歠,勿咤食,勿啮骨,勿反鱼肉,勿投与狗骨,勿固获,勿扬饭。饭黍勿以著,勿歠羹,勿絮羹,勿刺齿,勿嚃醢……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
这段文字读来仿佛如同《圣经》旧约里的《申命记》。并且应当懂〃礼教〃这个宗教,也像犹太教一样,是包括宗教崇拜与日常生活在内的,一直连饮食也在内。
第15节: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
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本书孔子传,采用司马迁的《孔子世家》,有两项重要理由。第一,因为司马迁的《孔子世家》是中国最早的孔子传记,是中国史学名著里的文章,作者司马迁不但是中国史家之祖,而且是散文大家。《史记》的地位是不能动摇的,而作者司马迁游踪甚广,曾访问孔子故乡,亦曾与当地熟知孔子轶闻旧事之父老长谈。所以我们要打算一窥孔子生活的真面貌,实在是舍此别无他途了。第二,司马迁胸襟开阔,豁达无私;他是真正的史家,不以提倡儒道尊孔者之心存偏见。他虽然极其仰慕孔子,他并不属于狭义的儒家一派。因此,他是把孔子做一个人来描绘,不是把孔子当作个圣人来崇拜。论孔子的人,常想曲解有关孔子生活的几段文字,他们用牵强的解释,甚至否认孔子生平某些言行的真实性,而司马迁则不然。我们相信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头脑中孔子的面目,是可靠的,因为他只生在孔子以后的三世纪。
世系、童年、青年(公元前551……523年)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故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敢余侮。 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其恭如是。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及厘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是岁,季武子卒,平子代立。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蓄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闲,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三十岁至五十岁(公元前522……503年)
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是时也,晋平公淫,六卿擅权,东伐诸侯;楚灵王兵强,陵轹中国;齐大而近于鲁。鲁小弱,附于楚则晋怒,附于晋则楚来伐;不备于齐,齐师侵鲁。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第16节: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2)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谿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闭。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闲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孔子年四十二,鲁昭公卒于乾侯,定公立。定公立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季桓子穿井得土击,中若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