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雄关:大明王朝1644年的山海关-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被戮,俘取者为奴。”这个把“民”当成“奴”的方法,其实和元朝时没有什么两样,可是皇太极却把“民”当成了“民”而不是“奴”。在众多的少数民族君王中,皇太极可能是头一个有如此认识的人吧?他也有很多措施,比如说,对于被俘获后,不甘为奴私自逃出辽东的汉人百姓,努尔哈赤的方法是杀,皇太极则既往不咎,并颁布宽容的法令,努尔哈赤时代曾强迫汉人降民修筑工事,对他们如同奴隶一样的苛刻,惹得汉民苦不堪言,皇太极后来干脆废了这个制度。
对于君主来说,打仗需要武功,执政则是文治,两者都是一个技术活。而对执政者来说,这个技术体现在什么地方上呢?——还是制度。崇祯没有修正制度的能力,故而眼看着制度一点点溃烂,无能为力,李自成没有制定制度的能力,所以任何的行为都是盲目而无理性的,与他们相比,皇太极则有更高的技术水准。他的汉化推进过程,其实是一个很典型的制度建设过程,这个制度建设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科学地分析形势。皇太极是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制度建设的方向的。
那么皇太极是如何建制的呢?他本着汉化的大原则,其主要的着力点有三个方向——人事、民事、军事。
任何政府在建立制度时,都要考虑这三个方面的问题。用人制度,安民制度,军事制度,他们解决的是三个范畴的问题:吏治,稳定,国防。其实在当时那个大环境下,皇太极与崇祯一样,都面临着这三大问题,崇祯穷其一生没有解决得了,但皇太极却不同。他在这三个问题融入了汉化的进程,由此确定了满清王朝的胜利基础。
在人事上,皇太极效仿汉朝,建立了内阁制度,由以往的八个贝勒分权制改为统一的集权制。这一点是与努尔哈赤时代有极大不同的创新。能够形成这一套中央集权的制度,与他所重用汉族知识分子有关。
对于汉族知识分子,努尔哈赤始终持敌视态度,皇太极则不同。内阁制度是两个汉人帮他建立的,一位是范文程,一位是宗完我。后者的出身比较有意思,他是奴隶出身,在努尔哈赤时代为满人做奴,但皇太极发现了他的才华,将他赎身出来,参加了考试,还给予了重用。于是,宗完我后来成了皇太极手底下制度建设的最重要的臣子。而他提出的内阁制度与明制基本相似,也是分为六部,各部除尚书外,还下设承政两人,一为蒙古人,一位满人,相当于明朝的各部侍郎。但这个人员组成是多民族的,这就形成了一个互相挟挟制的体系。还有参政八人,官制与明朝比较接近,也设立了起监察作用的都察院。宗完我设立的制度虽与明廷相似,但起的作用却大相径庭。要知道满清在皇太极以前,其人事建制还是非常原始的,努尔哈赤在朝时,朝中大事全由他一人说了算,能说上话的还有八大贝勒也就是八旗之主,根本谈不上人事制度。努尔哈赤死后,也没有解决接班人的问题,他确定的是八个旗主共同议事的制度。
皇太极刚即位之时,“有人必八家分养之,地土必八家分据之,即一人尺土,贝勒不容于皇上,皇上亦不容于贝勒,贝勒事事擎肘,虽有一汗之虚名,实无异整黄旗一贝勒也。”(《天聪朝臣工奏议》)从这段资料上我们可以看出,皇太极即位之初,他的权力并不大,因为分支太多,他实际上的权力不过是一个占地盘比较大,拥着子卒比较多的旗主而已。内阁制度的完善则让他的权力一下子凝聚起来了。但这个内阁制度与明朝的有所不同,不容易产生腐化的“票拟”、“批朱”等分权制度,也没有司礼监这个中间机构,所以这就是让内阁制度能够真正的发挥作用了,也让党争之祸没有了滋生的土壤。两者同为内阁制,在性质上是有差异的。而在这个重新建立的人事制度中,还有一项重大的革新,就是汉人官员比例增加了,六部的阁主虽然还是满人八旗的旗主(当时的六部的头领分别是多尔衮、德格类、萨哈廉、岳托、济尔哈朗、阿巴泰),但是每部中都有相当比例的汉族官员,这与努尔哈赤那时动不动就把汉人当成奴隶使的方法皆然不同。这些汉人官员只忠于皇太极一人,后来证明发挥的作用之大,决不在那些拥有重兵的旗主之下。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满清的汉化之路(4)
在民事制度上,皇太极走得步子更大。他把游牧民族的生产模式改变了,强调以农业为本,开始了走上了农耕化为主要生产来源的汉化之路。我们知道,任何改朝换代的时刻,其最重要的改革都是先来自于经济制度上的。皇太极就成功做到了这一点。这对于以骑马为主的满人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改革。
“专勤南亩,以重本劳”,这是皇太极提出的经济制度的方针,而在这个大方针的前提下,皇太极做的另一个了不起的事就是解放了大多数汉人奴隶。农奴制度是满清延续多年的制度,努尔哈赤时代仍然在使用,辽东的汉人对此多有不满,抵抗行为实有发生,也有很多汉人逃离土地,令田亩荒芜。皇太极即位后推行“满汉之人,均属一体”的政策,将汉人编入民居,由汉官管理,对于稳定辽东民事,起了很积极的作用。皇太极后来又效仿汉朝制定科举制度,实行考试入选的原则,门槛放得极宽,其考生范围扩大到汉人奴隶群,有很多汉人奴隶经过考试后成功“洗底”,与满人有同等的地位,比如宗完我。皇太极执政年代,奴隶制度基本上被农业生产所取代,满清由落后的奴隶社会走向较为发达的封建社会,这是汉化的功劳。
在军事制度上,皇太极则体现了极高的战略眼光,那就是重用汉人降将,建立了八旗汉军。
面对降臣,皇太极差不多是古往今来最仁慈的君主,他一生中招降的汉人降将之多,数不胜数。这些汉人降将,在皇太极眼中,不是贰臣,而是“明灯一盏”。皇太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们,至死不渝。这些被招降的人中,有他的仇人,有他的死对头,也有屡次欺骗他辱骂他的人,但是皇太极做到一视同仁,只要你降了,要权给权,要钱给钱,要官给官,要兵给兵,而且决无一丝疑心。祖大寿、洪承畴、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李成栋,这些人在明朝天子脚下个个都是雄踞一方的人物,降到了满清后,皇太极依靠他们建立新八旗,他们依然还是雄主,没有满人汉人、私人恩怨的界限。皇太极的这份襟怀,放眼历史只有曹操堪与一比。而降将给他们的回报同样丰厚,汉人八旗的出现,令皇太极的兵力增加了近一倍,这些汉人能将,至少在皇太极生前,为攻打明廷尽心尽力,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起的作用极大,而且也很少有人出现过贰心。
皇太极不光在用人上有一套,在整个战略眼光上也有一套。当他发现山海关难以攻破时,他采取“战略包围”的方式来对抗明朝的“坚壁清野”,明朝自熊廷弼开始,就坚持以退为进,防守反击的打法,后来的孙承宗、袁崇焕、洪承畴都是这一战略思想的忠实执行者。皇太极对付这一战略的方法就是先消灭周边的邻国,以形成合笼之势。于是,他利用几年的时间征服了朝鲜,令朝鲜成为其附属国,又远征蒙古,并令剽悍的蒙古林丹汗含恨死去,这样无论从北部,还是从水路,都对明朝实行了战略上的合围之势。就是在这个形势下,天聪三年也就是崇祯二年,皇太极绕过山海关,从蒙古地区的喜峰口出发,一直攻到北京城下,这一战历史上称为“入口战役”。此战的结果是,令袁崇焕措手不及,撤山海关守军仓促迎战,并令崇祯中了反间计,杀了这位卫国元勋。如果没有皇太极在战略上的远见,如果不是及早地征服了蒙古,这一战皇太极就不可能成功的逼近北京城下,不但使明朝丧失栋梁,而且给清军进攻明朝的心脏新开辟了一道战线。
皇太极在位十几年来,在人事、民事、军事等各项领域取得的成绩,是奠基性的。他用了十几年时间完成的汉化之路,其实也是将散漫的宗族势力并入制度轨道之路。这个制度的建立,不但充实了自己的国力,更重要的是征服了大多数汉人的心,所以,皇太极的定量分析是非常成功的。任何一种制度在建立的最初都有他的先进性,很幸运,在经过准确的定量分析后,皇太极成了先进制度的执行者。而这一切,不可能不会对他手下的第一能臣、也是他的族弟多尔衮产生巨大的影响。
。 想看书来
满清的汉化之路(5)
对多尔衮来说,他对皇太极有种极为复杂的情绪。但所幸的是,这种情绪随着他与皇太极并肩作战的时间越来越长,并没有令他滑向一个非理性的领域里。
这里再回过头说一下多尔衮的事迹,可以令我们更好的了解满清政权内部的磨合情况。
多尔衮与皇太极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与努尔哈赤的其他儿子不同,多尔衮从小受老汗王喜爱,是因为他的母亲阿巴亥一直很得努尔哈赤的宠。不过,这位宠妃个人的品行有点问题,与努尔哈赤的二儿子代善有了极为暧昧的关系,后来一度失宠。但她也很有能力,竟然在这种情况下还是重新获得了老汗王的心,后来又被召回,甚至后来立为大妃。当时阿巴亥已经有了三个孩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已经步入年老色衰之列,仍能如此得宠,可见其人也非凡人。而努尔哈赤爱屋及乌,甚至有立储多尔衮之念。
不过,努尔哈赤一死,多尔衮母子的悲惨命运也就来临了。众贝勒要阿巴亥殉葬,否则将视为对父亲的不忠,这里面,带头的人就是皇太极。这个时候,多尔衮只有十四岁,既无势力,也无能力,只能眼睁睁看着生母被自己的兄弟们逼着自了尽。
阿巴亥殉葬,其实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谋杀,对她的嫉恨,在以皇太极为代表的众贝勒那里,已经存在已久了。对于多尔衮弟兄来说,这无疑是灭顶之灾。多尔衮从那时起就开始在艰难的环境里生活,时刻遭受冷眼与暗算,这是一个争权夺势的环境,虽然险恶,但也催人成长。在这其间,他与皇太极在一起的时间最长,并始终保持谦恭的姿态,逐步取得了皇太极的信任,他也学会了皇太极在处理事情、认识事情上的很多经验,皇太极对清室的重大贡献,除了在建国之外,就是培养了一个非常好的接班人。
但是,多尔衮长年在皇太极的身边,心情应该是非常压抑的,他不可能会忘记,就是这位给人感觉心胸宽广、温和友善的兄长,在当年逼死自己母亲时曾充当了多么冷酷无情的角色。而最让他痛苦的还是,他喜欢的女人大玉儿,现在就是皇太极的皇后。这两种压抑的情绪积压在多尔衮年轻的心中,他除了把这一腔怒火发泄在一场接着一场的战事中,可能没有别的选择。
回到前文,皇太极是伟大的君主,可惜死的太早。但他死了,清室没有死。因为他已经为清室选好了接班人,这个人不是他的儿子,而是对他始终怀有复杂感情的弟弟,他成功的接过了自己的衣钵,没有因为少年受到的不公平,长期的压抑情绪而变得阴狠乖张、不可理喻,他不但学会了自己的治国方略,还拥有了其他贝勒未能拥有的责任感。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马上松了一口气,但对他来说,形势依然严峻。就在崇祯为了流民问题而烦恼时,多尔衮以极其专业的手法“做掉”了能和他竞争的济尔哈朗、阿济科等竞争对手,成为了当时满清最有势力的人。此时他面临的最大敌人就是哥哥的大儿子豪格,一个在道义和实力上都完全有资格做满清皇帝的人。
多尔衮与豪格之争最后以表面上的两败俱伤告终。因为双方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问题上各不相让,各自拥有的兵力马上就要火并,于是,为顾全大局,多尔衮提出了执衷的意见,立了六岁的皇太极之子福临为新君,年号顺治,作为缓解压力之策。这是一个很高明的招数,表面上看来,谁也没有赢,但其实赢的人是多尔衮。因为这位皇帝的母亲,是他心仪已久也对他一往情深的孝庄皇太后——大玉儿,有了这位皇后的背后支持,多尔衮其实可以行使皇帝的权力。
成为摄政王后的多尔衮,在经过漫长的等待后,终于站上了权力的最高峰上,只有在这时,他才会由衷的对冷漠的哥哥产生敬意,因为该做的事情哥哥都已经做了,他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用一以贯之的贯彻哥哥的施政纲令,以更稳妥的方式迎接这胜利果实。
一###四年,在多尔衮没来得及享受获取最高权力的快乐的时候,有人把果实送了过来。这个人就是吴三桂。
范文程战略(1)
在吴三桂粉墨登场的一个月以前,形势还没有如此明朗时,多尔衮就已经做过进攻的准备了。他下令修整军器,储备粮饷、马匹,但并不急于求成,他准备四月初旬“大举进讨”明朝。此时李自成与明廷打得正凶,多尔衮深知借力打力的道理,这时他也清醒地认识到了一件事,今后,清室的对手已经换人了,不是明室,而是大顺政权。
多尔衮在当时对农民军有过幻想,他还曾秘密与农民军接触,想要联合伐明,但李自成对此毫无兴趣,不过两个月时间,形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逆转。李自成的百万大军行进的速度太快了,几天就进入京师,几入无人之地,明军甚至没有一次像样的抵抗,就全军覆没了。
这个消息传到沈阳时,多尔衮表现出了一个大政治家应有的姿态,他马上做的事,是召回“军中诸葛”范文程,听一听智计多端的范先生的意见。
在满清的开国史上,范文程的地位至关重要。相传他是范仲淹后代,曾中过明朝的进士,后来主动投奔了清朝,有点“弃暗投明”的意思。范文程经历努尔哈赤、皇太极两朝,均得以重用,而范文程也确实为满清王朝立下赫赫功劳,杀死袁崇焕之计就是他出的,皇太极的汉化之路,他也是主要谋臣和推动者之一。他是汉人,但其地位尊崇,不在八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