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

第7部分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第7部分

小说: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恪贰ⅰ肚稀贰ⅰ锻旁残贰ⅰ陡手荨返取!  

  字舞、花舞、马舞,解见段氏此文自注,兹不赘述。健舞、软舞之名,何所取义,今不甚可知。据《教坊记》及《乐府诗集》引:健舞曲为《阿辽》、《柘枝》、《黄獐》、《拂林》、《大渭州》、《达摩支》;软舞曲为《垂手罗》、《回波乐》、《兰陵王》、《春莺啭》、《社渠》、《借席》、《乌夜啼》;与今行段氏《乐府杂录》微异。健舞曲中今确知其出于西域、含有伊兰风味者,凡有《胡腾》、《胡旋》、《柘枝》三种;开元、天宝以后,盛行于长安,后更遍及于中国各处也。         

▲虹桥▲书吧▲BOOK。  

第20节:五 西域传来之画派与乐舞(4)         

  唐人诗纪述此种胡舞者不少。于胡腾舞,有刘言史、李端二人诗可据。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诗云:①   

  石国胡儿人见少,蹲舞樽前急如鸟。织成蕃帽虚顶尖,细胡衫双袖小。手中抛下葡萄盏,西顾忽思乡路远。跳身转毂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四座无言皆瞠目,横笛琵琶遍头促。乱腾新毯雪朱毛,傍拂轻花下红烛。酒阑舞罢丝管绝,木棉花西见残月。   

  王中丞即王武俊,宅在长安,说见本篇论〃流寓长安之西域人〃一节。李端《胡腾儿》诗云:①   

  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帐前跪作本音语,拾襟搅袖为君舞。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丝桐忽奏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胡腾儿,故乡路断知不知?   

  李诗末句,大约即指河陇为吐蕃所陷而言。就刘李二人诗观之,胡腾舞大约出于西域石国。舞此者多属石国人,李端诗〃肌肤如玉鼻如锥〃,则其所见之胡腾儿为印欧族之伊兰种人可知也。此辈舞人率戴胡帽,着窄袖胡衫。帽缀以珠,以便舞时闪烁生光,故云珠帽。兰陵王、拔头诸舞,舞人所着衫后幅拖拽甚长,胡腾舞则舞衣前后上卷,束以上绘葡萄之长带,带之一端下垂,大约使舞时可以飘扬生姿。唐代音声人袖多窄长,为一种波斯风之女服。因衣袖窄长,故舞时须〃拾襟搅袖〃,以助回旋。李端诗〃帐前跪作本音语,拾襟搅袖为君舞〃,大约系指舞人起舞之先,必须略蹲以胡语致词,然后起舞。宋朝大曲,奏引子以后,竹竿子口号致语,②李端所云之本音语,疑即大曲口号之大辂椎轮也。胡腾舞容不甚可知,依二诗所言,大率动作甚为急遽,多取圆形,是以〃环行急蹴〃〃跳身转毂〃云云。胡腾之腾或指其〃反手叉腰〃,首足如弓形,反立毯上,复又腾起而言欤?与胡腾舞伴奏之乐器有横笛与琵琶;酒阑舞罢,丝桐忽奏,于是一曲亦终矣。   

  健舞中与胡腾同出西域石国者尚有柘枝舞。石国亦名柘枝,亦名柘羯。薛能《柘枝词》之二云:③   

  悬军征柘羯,内地隔萧关。日色崑上,风声朔漠间。何当千万骑,飒飒贰师还。   

  此首所咏,指天宝九载高仙芝征石国一役而言。盖以柘枝舞出于石国,故云尔也。兹略考柘枝舞舞人服饰、舞容之属如次。《乐苑》云:①   

  羽调有《柘枝曲》,商调有《屈柘枝》。此舞因曲为名,用二女童,帽(《御览》五七四引帽上尚有鲜衣帽三字)施金铃,捵猩F淅匆灿诙ㄖ胁兀ㄛ宥蠹6晕柘嗾迹担ā队馈芬尬柘嗾际邓淖郑┪柚醒琶钫咭病!  

  陈旸云:②   

  柘枝舞童衣五色绣罗宽袍,胡帽银带。案唐杂说,羽调有《柘枝曲》,商调有《掘柘枝》,角调有《五天柘枝》。用二童舞,衣帽施金铃,捵猩J嘉ǎ仄渲校ㄛ宥蠹6晕柘嗾迹滴柚兄琶钫咭病H挥虢裰撇煌褚嘁蚴彼鹨嬉刻泼骰适蹦呛现Γ谌四耙病!  

  柘枝舞舞人衣五色罗衫,胡帽银带,唐人诗中亦多言之:张祜《观杭州柘枝》诗③〃红罨画衫缠腕出〃,《周员外席上观柘枝诗》④〃金丝蹙雾红衫薄,银蔓垂花紫带长〃。又《观杨瑗柘枝》诗⑤:〃促叠蛮鼍引柘枝,卷檐虚帽带交垂。紫罗衫宛蹲身处,红锦靴柔踏节时。〃白居易《柘枝词》⑥:〃绣帽珠稠缀,香衫袖窄裁。〃又《柘枝妓》诗⑦:〃红蜡烛移桃叶起,紫罗衫动柘枝来。带垂钿胯花腰重,帽转金铃雪面回。〃窄袖缠腕与胡腾舞同;用长带,着红锦靴;〃卷檐虚帽〃,亦即刘言史诗中之〃织成蕃帽虚顶尖〃:此俱胡服也。就唐人诗考之,柘枝舞大约以鼓声为节,起舞鼓声三击为变,故白居易《柘枝妓》诗云:   

  平铺一合锦筵开,连击三声画鼓催。   

  张祜《观杭州柘枝》诗:   

  舞停歌罢鼓连催,软骨仙娥暂起来。   

  又刘禹锡《和乐天柘枝诗》亦云:①         

※BOOK。※虫 工 木 桥 虹※桥书※吧※  

第21节:五 西域传来之画派与乐舞(5)         

  鼓催残拍腰身软,汗透罗衣雨点花。   

  皆可见柘枝舞以鼓声为节奏之概。柘枝舞至曲终,例须半袒其衣,故沈亚之《柘枝舞赋》云:②   

  差重锦之华衣,俟终歌而薄袒。   

  薛能《柘枝词》之〃急破催摇曳,罗衫半脱肩〃,即指此也。柘枝舞又重目部表情,此与胡腾不同。刘禹锡《观舞柘枝》云:③   

  曲尽回身去,曾波犹注人。   

  沈亚之《柘枝舞赋》云:   

  鹜游思之情香兮,注光波于秾睇。   

  卢肇《湖南观双柘枝舞赋》云:④   

  善睐睢盱,偃师之招周妓;轻躯动荡,蔡姬之詟桓公。   

  大约俱指舞人之流波送盻而言也。柘枝舞舞人帽上施金铃,舞时捵猩V疗淅词辈赜诙ㄖ校ㄛ宥蠹凇⒑钗杷从校耸鲁独衷贰吠猓患骷壹驮兀ā独质椤芳聪独衷贰分模皇逗喂省L扑瘟酱现ξ柚煌聲D《乐书》已言之。唐代柘枝舞大约有一人单舞与二人对舞之别;二人对舞则曰双柘枝。张祜《周员外席上观柘枝》诗亦作《周员外出双舞柘枝妓》,是以诗有〃小娥双换舞衣裳〃之句。卢肇赋亦是观双柘枝舞,《乐苑》(据《御览》引)亦云柘枝舞〃对舞中雅妙者也〃。是双人对舞应名双柘枝舞,其流传之盛当有过于单舞。宋代柘枝舞为乐府十小儿队之一,属于队舞。据史浩《峰真隐漫录》,大曲中之柘枝舞凡用五人,舞人有竹竿子有花心;其口号致词,入队起舞吹唱遣队,与其他大曲无异,疑唐代之柘枝舞尚无如是之繁复与整齐也。关于宋代之柘枝舞,别详余所著《柘枝舞小考》,兹附篇末,以资参览。①   

  胡旋舞,日本石田干之助氏有《胡旋舞小考》②一文,考证綦详,余愧无新材料以相印证,兹唯略述其概而已。案胡旋舞出自康国,唐玄宗开元、天宝时,西域康、米、史、俱密诸国屡献胡旋女子,胡旋舞之入中国,当始于斯时。玄宗深好此舞,太真、安禄山皆能为之。关于胡旋舞,纪者虽多,而舞服舞容,反不若胡腾、柘枝之易于钩稽。白居易《新乐府》有《胡旋女》③,注谓天宝末康居国献之。其辞有云: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元稹《胡旋女》云:①   

  天宝欲末胡欲乱,胡人献女能胡旋。……胡旋之义世莫知,胡旋之容我能传。蓬断霜根羊角疾,竿戴朱盘火轮炫。骊珠迸弭逐飞星,虹晕轻巾掣流电。潜鲸暗嗡笡海波,回风乱舞当空霰。万过其谁辨终始,四座安能分背面。……   

  两诗极赞胡旋舞旋转之疾,而于舞人装饰了未道及;盖其旨固在讽刺时习,初无意于纪事也。至白氏谓胡旋舞出康居,石田氏已指其谬,兹不赘。段安节又云:②   

  舞有骨鹿舞、胡旋舞,俱于一小圆球子上舞;纵横腾踏,两足终不离于球子上,其妙如此也。   

  《唐书·礼乐志》亦谓〃胡旋舞舞者立球上,旋转如风〃。此种胡旋舞法,诸家皆不载。《封氏闻见记》有蹑球戏,是否即为胡旋舞,今无可考。   

  软舞曲中之《凉州》、《苏合香》、《团圆旋》、《回波乐》,中国载籍中已不甚可考,从日本书中尚可知其一二(团圆旋亦作团乱旋。关于团乱旋舞图,参看本篇所附第六图下)。③《苏合香》有谓原出天竺,传至西域,以入中国者④。《春莺啭》在日本一名《天长宝寿乐》,为大曲,属壹越调二十五曲之一。序一帖,飒踏(一作中序)二帖,入破四帖,鸟声二帖,急声二帖,并各十六拍;始作有游声;舞女十人。其所谓帖,或即后来大曲中之叠;游声则序中词也。舞服舞容,日本亦不传。   

  软舞中之《兰陵王》一名《大面》,或名《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帝弟兰陵王长恭。段安节云:⑤   

  大面出于北齐。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貌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声以效其指击刺之容。俗谓之《兰陵王入阵曲》。         

§虹§桥§书§吧§。  

第22节:五 西域传来之画派与乐舞(6)         

  段氏又谓戏者衣紫腰金执鞭。《兰陵王》在日本一名《陵王》,又名《罗陵王》:有啭;有乱序中序各一帖;荒序八帖各一拍;入破四帖,后改为二帖,各十六拍。舞者一人别装束假面帽子,执金桴。其《兰陵王》舞服面具,并传于今。日本高楠顺次郎以为此曲系咏娑竭罗龙王(Sagara roi des Dragons)者,①伯希和疑其无据。②今按日本所传《兰陵王》有啭词云:③   

  吾等胡儿,吐气如雷。我采顶雷,蹈石如泥。右得士力,左得鞭回。日光西没,东西若月。舞乐打去,录录长曲。   

  自称胡儿,则其源或亦出于西域欤?(关于兰陵王舞图,参看本篇所附第七图。)   

  唐代乐府中又有《钵头》,一名《拨头》,又名《拔头》,亦系一种舞乐。张祜有《容儿钵头》诗④,即咏此也。段安节记《钵头》由来云:⑤   

  《钵头》:昔有人父为虎所伤,遂上山寻其父尸。山有八折,故曲八叠。戏者被发素衣,面作啼,盖遭丧之状也。   

  《通典》作《拨头》,云:⑥   

  出西域。胡人为猛兽所噬,其子求兽杀之,为此舞以象也。   

  《旧唐书·音乐志》文同。钵头舞今存于日本,舞者衣胡服,戴面具,披发,手持短桴。高楠顺次郎以为此舞从印度《梨俱吠陀》(Rig Veda)及《阿闼婆吠陀》(Atharva Veda)中Pedu王白马(Paidva)奋战却毒蛇之故事演出。①高楠氏展转证合,致力极勤;唯钵头音之记者不一,是以说者于高楠氏之论多取存疑。中籍明谓出于西域,王国维先生以为当出西域之拔豆国,或者近是②。(关于拔头舞图,参看本篇所附第八图。)   

  唐代又行一种泼胡乞寒之戏,戏时歌舞之辞名《苏摩遮》(一作苏莫遮、苏莫者)。此风曾及于两京,《旧唐书·中宗纪》曾两纪此事:   

  神龙元年(公元七○五年)十一月己丑,御洛城南门楼观泼寒胡戏。   

  景龙三年(公元七○九年)十二月乙酉。令诸司长官向醴泉坊看泼胡王乞寒戏。   

  按此戏出于西域康国,《旧唐书·康国传》云:   

  至十一月鼓舞乞寒,以水相泼,盛为戏乐。   

  《新唐书·康国传》、《册府元龟》所纪略同。此种泼胡乞寒之戏,在中宗时,两京而外,并行于各地。是以神龙二年(公元七○六年)三月并州清源县尉吕元泰上书言时政曰:③   

  比见坊邑相率为浑脱队,骏马胡服,名曰苏莫遮。旗鼓相当,军阵势也。腾逐喧噪。战争象也。锦绣夸竞,害女工也。督(《唐会要》引作征)敛贫弱,伤政体也。胡服相欢(《唐会要》引作效),非雅乐也。浑脱为号,非美名也。安可以礼义之朝,法胡(《唐会要》引作戎)虏之俗(《唐会要》引此下尚有〃军阵之势,列庭阙之中,窃见诸王,亦有此好,自家刑国,岂若是也〃凡二十五字)。《诗》云:〃京邑翼翼,四方是则。〃非先王之礼乐,而示(《唐会要》引作将)则于四方,臣所未谕。《书》曰:〃谋时寒若。〃何必裸形体,灌衢路,鼓舞跳跃,而索寒焉。   

  吕元泰此疏,盖因神龙元年十一月洛城观泼寒戏而言。疏上不报。景龙三年诸司长官向醴泉坊观泼胡王乞寒戏,其后右拾遗韩朝宗、中书令张说亦相继上疏谏止。张说疏有云:①   

  且乞寒泼胡,未闻典故。裸体跳足,盛德何观?挥水投泥,失容斯甚!法殊鲁礼,亵比齐优。恐非干羽柔远之义,樽俎折冲之道。愿择刍言,特罢此戏。   

  裸体跳足,挥水投泥,即以水相泼盛为戏乐之谓。说疏上,至开元元年(公元七一三年)十二月七日下敕禁断。敕文云:②   

  敕:腊月乞寒,外蕃所出;渐渍成俗,因循已久。至使乘肥衣轻,俱非法服,阗城溢陌,深点华风。朕思革颓弊,反于淳朴。《书》不云乎: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异物贱用物,人乃足。况妨于政要,取紊礼经。习而行之,将何以训!自今以后(《唐会要》引此下有〃无问蕃汉〃四字),即宜禁断。   

  由以上所引诸文观之,可见乞寒一戏,唐代曾盛行于两京各处。自皇帝以至诸王,俱复好此,大约流寓长安之西域人不忘本习,而汉人则而效之。唐代行此,据《唐书·张说传》,始于则天末年,《张说传》云:         

◇欢◇迎◇访◇问◇BOOK。◇  

第23节:五 西域传来之画派与乐舞(7)         

  自则天末年季冬为泼寒胡戏,中宗尝御楼以观之。至是因蕃夷入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