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明朝那些事儿·大结局 >

第14部分

明朝那些事儿·大结局-第14部分

小说: 明朝那些事儿·大结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广渠门之战结束,后金累计伤亡一千余人,明军大胜。
  南城胜利之际,北城的满桂正在苦苦支撑。
  进攻德胜门的军队,包括皇太极的亲军主力,战斗力非常强,满桂先派部将迎战,没一会就被打回来,关键时刻,满桂同志表现出了高昂的革命斗志,亲自上阵,并指挥城头炮兵开炮支援。
  在他的光辉榜样映照下,城下明军勇猛作战,城上明军勇猛开炮,后金军死伤惨重,但不知城头上的哪位仁兄,点炮的时候太过勇猛,一哆嗦偏了准头,一炮直奔满桂同志,当场就把他撂倒,遍体负伤,还在捡了条命,被人护着回去养伤了。 。 想看书来

第七章  杀人(8)
主帅虽然撤走,但在大炮的掩护下,明军依然奋战不已,付出重大伤亡后,皇太极被迫撤退,德胜门之战就此结束。
  这一天对袁崇焕而言,是很光荣的,他凭借自己的精兵良将,在京城打败了实力强劲的八旗军。
  更重要的是,同一天出战的满桂,是他的死敌,当着皇帝的面,一个打出去,一个抬回来,实在很有面子。
  可是他想不到,满桂同志的这笔帐,最终会算到他的身上,因为在那天战役结束时,一个流言开始在京城流传:
  开炮打伤满桂的,就是袁崇焕。
  这个说法是不可信的,因为满桂在德胜门作战,而袁崇焕在广渠门,今天在北京,要跑个来回,估计都要一个钟头,无论如何,袁崇焕都是过不去的。
  但袁督师背这个黑锅,也不是全无道理,他跟满桂从宁远就开始干仗,后来硬把满总兵挤回关内,从来就不待见这人,现在满桂受伤了,算在他头上也不奇怪。
  从毛文龙开始,到满桂,再到崇祯,袁崇焕一步步将自己逼入绝境,虽然他自己并不知晓。
  袁崇焕,广西藤县人,自“蛮夷之地”而起,奋发读书,然资质平平,四次落第,以三甲侥幸登科,后赴辽东,得孙承宗赏识,于辽东溃败之时,以独军守孤城,屹然不倒,先后击溃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护卫辽东。
  后受阉党所迫离职,蒙崇祯器重再起,然性格跋扈,调离满桂,安插亲信,以尚方宝剑杀毛文龙,奉调守京,不顾大局,擅自驻防于城下,致京郊怨声四起,后不惜性命,与皇太极苦战,大破敌军,不顾生死,身先士卒。
  我想,差不多了。
  最终命运揭晓之前,袁崇焕的表现大致如此。
  他并不是一个天赋异禀的人,经过努力和奋斗,还有难得的机遇(比如孙承宗),才最终站上历史的舞台。
  他并不完美,不守规章,不讲原则,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私心很重,听话的就提,不听话的就整(或杀)。
  而某些所谓“专家”的所谓“力挽狂澜”,基本就是扯淡,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在社科院明史学会的例会上,跟很多专家讨论过多次,客观地讲,以他的战略眼光(跟着皇太极绕京城跑圈)和实际表现(擅杀毛文龙),守城出战确属上乘,让他继续镇守辽东,还能闹出什么事来也难说,所谓挽救危局,随便讲几句吧。
  袁崇焕绝不是叛徒,也绝不是一个关键性人物,他存在与否,并不能决定明朝的兴衰成败。换句话说,以他的才能,无论怎么折腾,该怎么样还怎么样。
  对于这个悲剧性的结论,我不知道袁崇焕是否知道,他的一生丰富多彩,困守孤城,决死拼杀、遭人排挤、纵横驰骋、身处绝境,人家遇不上的事,他大都遇上了。
  但无论何时、何地,得意、失意,他一直在努力,他坚信,自己的努力终将改变一切。
  他始终没有放弃过
  崇祯二年(1629)十一月二十七日,京城九门换防,一切准备就绪。
  最终的结局已经注定,无需改变,也无法改变。。
  就在这天,坚定的袁崇焕开始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后一战——左安门之战。
  袁崇焕列队于城外。
  因为不能入城,只能背城布阵,背对着冰冷的墙砖,在京城凛冽的寒风中,他面对皇太极,展开了波澜壮阔人生的最后一幕。
  后金军用潮水般的进攻,证明了自己还想进北京抢一把的美好愿景,但关宁铁骑用倒在他们面前的无数尸体证明,你们不行。
  双方在左安门外持续激战,经过长达五个多小时的拉锯,皇太极终于支持不住,再次败退。左安门之战,以明军获胜告终。
  结束了,都结束了。
  一个将军最好的归宿,就是在最后一场战役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
  ——巴顿
  我原先认为,说这句话的人,应该是吃饱了撑的外加精神失常,现在我明白了,他是对的。
  

第八章  坚持到底的人(1)
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一日,袁崇焕得到指示,皇帝召见立即进城。
  召见的理由是议饷,换句话说就是发工资。
  命令还说,部将祖大寿一同觐见。
  从古到今,领工资这种事都是跑着去的,袁崇焕二话不说,马上往城里跑,所以他忽略了如下问题:既然是议饷,为什么要拉上祖大寿?
  跑到城下,却没人迎接,也不给开城门,等了半天,丢下来个筐子,让袁督师蹲进去,拉上来。
  这种入城法虽说比较寒掺,但好歹是进去了,在城内守军的指引下,他来到了平台。
  满桂和黑云龙也来了,正等待着他。
  在这个曾带给他无比荣誉和光辉的地方,他第三次见到了崇祯。
  第一次来,崇祯很客气,对他言听计从,说什么是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第二次来,还是很客气,十一月份了,城头风大(我曾试过),二话不说就*服,很够意思。
  第三次来,崇祯很直接,他看着袁崇焕,以低沉的声音,问了他三个问题:
  一、 你为什么要杀毛文龙。
  二、 敌军为何能长驱直入,进犯北京。
  三、 你为什么要打伤满桂。
  袁崇焕没有回答。
  对于他的这一反应,许多史书上说,是没能反应过来,所以没说话。
  事实上,他就算反应过来,也很难回答。
  比如毛文龙同志,实在是不听话外加不顺眼,才剁了的,要跟崇祯明说,估计是不行的。再比如敌军为何长驱直入,这就说来话长了,最好拿张地图来,画几笔,解释一下战术构思,最后再顺便介绍自己的作战特点。
  至于最后满桂问题,对袁督师而言,是很有点无厘头的,因为他确实不知道这事。
  总而言之,这三个问题下来,袁督师就傻了。
  对于袁督师的沉默,崇祯更为愤怒,他当即命令满桂脱下衣服,展示伤疤。
  其实袁崇焕是比较莫名其妙的,说得好好的,你*服干嘛?又不是我打的,关我屁事。
  但崇祯就不这么想了,袁崇焕不出声,他就当是默认了,随即下令,脱去袁崇焕的官服,投入大牢。
  这是一个让在场所有人都很惊讶的举动,虽然有些人已经知道,崇祯今天要整袁崇焕,但万万没想到,这哥们竟然玩大了,当场就把人给拿下,更重要的是,袁崇焕手握兵权,是城外明军总指挥,敌人还在城外呢,你把他办了,谁来指挥?
  所以内阁大学士成基命、户部尚书毕自严马上提出反对,说了一堆话:大致意思是,敌人还在,不能冲动,冲动是魔鬼。
  但崇祯实在是个四头牛都拉不回来的人物,老子抓了就不放,袁崇焕军由祖大寿率领,明军总指挥由满桂担任,就这么定了!
  现在你应该明白,为什么两次平台召见,除袁崇焕外,还要叫上满桂、黑云龙和祖大寿。
  祖大寿是袁崇焕的心腹,只要他在场,就不怕袁军哗变,而满桂是袁崇焕的死敌,抓了袁崇焕,可以马上接班,如此心计,令人胆寒。
  综观崇祯的表现,断言如下:但凡说他蠢的,真蠢。
  但这个滴水不漏的安排,还是漏水。
  袁崇焕被抓的时候,祖大寿看上去并不吃惊。
  他没有大声喧哗,也没有高调抗议,甚至连句话都没说。毕竟抓了袁崇焕后,崇祯就马上发了话,此事与其他人无关,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但史书依然记下了他的反常举动——发抖,出门的时候迈错步等等。
  对于这一迹象,大家都认为很正常——领导被抓了,抖几抖没什么。
  只有一个人发现了其中的玄妙。

第八章  坚持到底的人(2)
这个人叫余大成,时任兵部职方司郎中。
  祖大寿刚走,他就找到了兵部尚书梁廷栋,对他说:
  “敌军兵临城下,辽军若无主帅,必有大乱!”
  梁廷栋毫不在意:
  “有祖大寿在,断不至此!”
  余大成答:
  “作乱者必是此人!”
  梁廷栋没搭理余大成,回头进了内阁。
  在梁部长看来,余大成说了个笑话,于是,他就把这个笑话讲给了同在内阁里的大学士周延儒。
  这个笑话讲给一般人听,也就是笑一笑,但周大学士不是一般人。
  周延儒,字玉绳,常州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
  周延儒同志的名气,是很大的,十几年前我第一次翻明史的时候,曾专门去翻他的列传,没有翻到,后几经查找才发现,这位仁兄被归入了特别列传——奸臣传。
  奸臣还不好说,奸是肯定的,此人天资聪明,所谓万历四十一年进士,那是谦虚的说法,事实上,他是那一年的状元,不但考试第一,连面试(殿试)也第一。
  听到这句话,嗅觉敏锐的周延儒立即起身,问:
  “余大成在哪里?”
  余大成找来了,接着问:
  “你认为祖大寿会反吗?”
  余大成回答:
  “必反。”
  “几天?”
  “三天之内。”
  周延儒立即指示梁廷栋,密切注意辽军动向,异常立即报告。
  第一天,十二月二日,无事。
  第二天,十二月三日,无事。
  第三天,十二月四日,出事。
  祖大寿未经批示,于当日凌晨率领辽军撤离北京,他没有投敌,临走时留下话,说要回宁远。
  回宁远,也就是反了,皇帝十分震惊,关宁铁骑是精锐主力,敌人还在,要都跑了,摊子怎么收拾?
  周延儒很镇定,他立即叫来了余大成,带他去见皇帝谈话。
  皇帝问:祖大寿率军出走,怎么办?
  余大成答:袁崇焕被抓,祖大寿心中畏惧,不会投敌。
  皇帝再问:怎么让他回来?
  余大成答:只有一件东西,能把他拉回来。
  这件东西,就是袁崇焕的手谕。
  好办,马上派人去牢里,找袁督师写信。
  袁督师不写。
  可以理解,被人当场把官服收了,关进了号子,有意见难免,加上袁督师本非善男信女,任你说,就不写。
  急眼了,内阁大学士,外加六部尚书,搞了个探监团,全跑到监狱去,轮流劝说,口水乱飞,袁督师还是不肯,还说出了不肯的理由:
  “我不是不写,只是写了没用,祖大寿听我的话,是因为我是督师,现我已入狱,他必定不肯就范。”
  这话糊弄崇祯还行,余大成是懂业务的:什么你是督师,他才听你的话,那崇祯还是皇上呢,他不也跑了吗?
  但这话说破,就没意思了,所以余大成同志换了个讲法,先捧了捧袁崇焕,然后从民族大义方面,对袁崇焕进行了深刻的教育,说到最后,袁督师欣然拍板,马上就写。
  拿到信后,崇祯即刻派人,没日没夜地去追,但祖大寿实在跑得太快,追上的时候,人都到锦州了。
  事实证明,袁督师就算改行去卖油条,说话也是算数的,祖大寿看见书信(还没见人),就当即大哭失声,二话不说就带领部队回了北京。
  局势暂时稳定,一天后,再度逆转。
  十二月十七日,皇太极再度发起攻击。
  这次他选择的目标,是永定门。
  估计是转了一圈,没抢到多少实在玩意,所以皇太极决定,玩一把大的,他集结了所有兵力,猛攻永定门。
  明军于城下列阵,由满桂指挥,总兵力约四万,迎战后金。
  战役的结果再次证明,古代游牧民族在玩命方面,有优越性。

第八章  坚持到底的人(3)
经过整日激战,明军付出重大伤亡,主将满桂战死,但后金军也损失惨重,未能攻破城门,全军撤退。
  四年前,籍籍无名的四品文官袁崇焕,站在那座叫宁远的孤城里,面对着只知道攒钱的满桂、当过逃兵的赵率教、消极怠工的祖大寿,说:
  ““独卧孤城,以当虏耳!”
  在绝境之中,他们始终相信,坚定的信念,必将战胜强大的敌人。
  之后,他们战胜了努尔哈赤,战胜了皇太极,再之后,是反目、排挤、阵亡、定罪、叛逃。
  赵率教死了,袁崇焕坐牢了,满桂指认袁崇焕后,也死了,祖大寿终将走上那条不归之路。
  共患难者,不可共安乐,世上的事情,大致都是如此吧。
  密谋
  永定门之战后,一直没捞到硬货的皇太极终于退兵了——不是真退。
  他派兵占据了遵化、滦城、永平、迁安,并指派四大贝勒之一的阿敏镇守,以此为据点,等待时机再次发动进攻。
  战局已经坏到不能再坏的地步,虽然外地勤王的军队已达二十多万,鉴于满桂这样的猛人也战死了,谁都不敢轻举妄动,朝廷跟关外已基本失去联系,辽东如何,山海关如何,鬼才知道,京城人心惶惶,形势极度危险。
  然后,真正的拯救者出现了。
  半个月前,草民孙承宗受召进入京城,皇帝对他说,从今天起,你就是大学士,这是上级对你的信任。
  然后皇帝又说,既然你是孙大学士了,现在出发去通州,敌人马上到。
  对于这种平时不待见,临时拉来背锅的欠揍行为,孙承宗没多说什么,在他看来,这是义务。
  但要说上级一点不支持,也不对,孙草民进京的时候,身边只有一个人,他去通州迎敌的时候,朝廷还是给了孙大学士一些人。
  一些人的数量是,二十七个。
  孙大学士就带着二十七个人,从京城冲了出来,前往通州。
  当时的通州已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