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项梁曾经杀人结仇,在故乡下相呆不下去,带领项羽一道越郡东南迁徙,定居于会稽郡吴县。江东是吴越故地,民风强悍,逞勇好斗。吴县是江东的中心,会稽郡治所在,战国末年楚国的著名政治家,与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齐名的四大公子之一春申君黄歇的封地就在这里。有英雄引领,受世风熏染,当地游侠交接,主从依附的风气盛行。吴中人士景仰项氏名族,久闻项梁大名,对于项梁的到来,归心低首,纷纷依附在他的门下。客居吴中的项梁,隐然成了民间社会的领袖,地方上的头面人物,其影响和势力之大,连郡县长官都对他另眼相看,成为会稽郡府、吴县县庭的座上客。吴中地方上有大的徭役征发和丧葬祭祀等事情,项梁往往被推选来主持其事。受世代名将家世渊源的熏陶,项梁深谙兵法,富有组织能力。他在受托为地方举办事情的时候,暗中用兵法规范组织宾客子弟,有意识地在使用中考察用人。吴中地区人力物力的调配使用,早就在他的掌握当中。
项羽跟随项梁来到江东的时候,大概已经成年。他身高八尺有余(大约在185~19米左右),力能扛鼎,天生一副武将的体魄,才气勇武,超越常人,接触过他的人,没有不生畏惧之心的。项梁呵护项羽长大,让他读书写字,引导他走文法官吏的道路,但他学不进去。于是又让他去学剑术,引导他走武吏出仕的方向,他又是中途而废。项梁怒其不成材,项羽自有辩解,他说:“学习认字写字,不过可以书写名字而已;学习武艺剑术,不过一对一对打而已。要学,就要学习与万人对敌的本事。”于是项梁教授项羽兵法,项羽大喜,学了个大概,又无意深入下去。
始皇帝第五次巡游天下,进入会稽郡经过吴县,项梁与项羽一起前去观瞻。万人空巷的盛大行列中,项羽遥遥远望始皇帝的车马行列,冷冷说道:“此人可以取而代之。”项梁大惊,一把掩住项羽的嘴告诫说:“不要妄言瞎说,有灭族之祸!”不过,从此以后,项梁对项羽另眼相看。凭他的阅历眼光,他觉察出项羽非同寻常。此时的项羽,年纪在二十三岁,正当江东起兵的前一年。
二世元年七月,陈胜起兵,关东大乱,会稽郡也受波及而政局不稳。观望到了九月份,会稽郡代理太守殷通感到秦朝大势已去,天下政局的重新组合已经不可避免。殷通是秦政府直接任命的地方大员,不是当地人,他素来看重项梁的家世能力,以为要在本郡起兵必须借助项梁的威望。他请项梁来郡府商议大事,说:“整个江西地区,已经纷纷反叛,大概是到了天意灭秦的时候了。有话说先发制人,后发则制于人,我决意举郡起兵,想以项公和桓楚为部将,共同成就大业。”
项梁是有用心有准备的人,陈胜起兵以来,他密切关注局势,暗地里筹画行动。他所等待的,只是一举而起的时机。听了殷通的话,项梁心中暗喜,计上心来。桓楚是当地名族,在吴县地区声望极高,当时逃亡在山泽之中。项梁应道:“桓楚逃亡在外,没有人知道他的所在。侄儿项籍与桓楚有交往,知道他的踪迹。要找到桓楚,只有请项籍来打听。”殷通同意了。
项梁得到殷通的许可出得府来,见着项羽做了吩咐,命令项羽带剑在门外等候召见。项梁再次进府入堂,入坐后对殷通说:“项籍已经在门外听候,请府君召见,然后命令他去找回桓楚。”殷通传令宣项羽进来。项羽进到堂上,询问回答之间,项梁使眼色一声令下,项羽迅速拔剑刺杀殷通,斩下头来,交由项梁一手提持,又将殷通佩带的郡守印绶取下,由项梁挂在身上,以此号令府中。事出突然,郡府官吏警卫群龙失首,一时大乱,项羽当即斩杀了不听命者数十人。一府当中,人人恐惧慑服,纷纷俯身愿意听从项梁。
项梁夺取会稽郡府以后,马上召见会稽郡与吴县的官吏和地方豪杰,晓以之所以杀郡守、起兵反秦复楚的大义。得到他们的支持后,项梁被推任为会稽郡太守,全面负责郡政,项羽出任郡都尉,协助项梁统领军队。在项梁的主持下,会稽郡各县动员征兵,经过挑选,得到精兵八千人。这支八千人的军队,成为后来的项氏楚军和楚国政权的核心力量。因为其成员,都是会稽郡属下各县的江东子弟,史书上称之为江东子弟兵。
六项氏叔侄起江东(3)
项梁和项羽在吴县发动江东起兵,得到秦王朝吴县县令郑昌的有力支持。郑昌后来成为楚军的重要将领,被项羽封为韩王,主持韩国军政,抗拒刘邦的东进,也是一位不可忽视的历史人物。此是后话。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七刘邦也拉起了队伍(1)
沛县人中,刘邦最早在秦政权的体制外拉起队伍,武装割据一方山头,做了草莽英雄。他敢做敢当,由他来领头,最能为各方接受,无疑是最佳选择。
二世元年九月,芒砀山中秋凉,一名信使匆匆从沛县赶来,送来重大消息。来人叫樊哙。
樊哙是沛县人,本是沛县城里杀狗贩卖的狗屠。刘邦押解民工去骊山,樊哙就在被押解的民工当中。刘邦释放民工落草芒砀山,樊哙不愿离去,一直跟随下来。以资历而论,他在刘邦集团当中,可以算是最早参加革命的元勋。樊哙后来娶了吕雉的妹妹吕须,成了刘邦的连襟,终身与刘邦关系亲密,算是同乡同志,连理姻亲。樊哙是条卤莽的汉子,直肠子人,勇猛仗义,不过他粗中有细,忠心耿耿,很得刘邦信任。落草芒砀山以来,刘邦与丰邑家中的联系,与沛县旧交的通信,多由樊哙在两地间往来传递。
原来,陈胜、吴广起兵以后,关东各地大乱,秦帝国的统治一时陷于瘫痪。沛县与大泽乡同在泗水郡,近受起义震动,政情不稳。沛县令眼见周围地区纷纷易帜反秦,局势一天天失控,于是有意顺应大势,改换旗帜,响应陈胜。秦帝国政府任命官吏有严格的籍贯限制,郡县主要长官一律不用本地人,由朝廷从他处直接任命,郡县署下的属吏皆用本地人,由郡县长官在当地举荐考选任用,在外来客籍官僚和本地土籍役吏之间实行严格的分断。帝国官制之制定用心深远,役吏用本地人,地方政权的末端直接植根于本土,有利于政令下达,民情上闻;长官不用本地人,以中央任命的方式出守地方,便于中央政府控制地方,也有利于防止地方势力和地方长官沆瀣一气,共同欺瞒中央。
沛县令不是本地人,当地的事都是依靠本地出身的役吏办理。由于事关重大,沛县令招来手下两位主要役吏萧何与曹参商量。当时,萧何是沛县的主吏掾,相当于县政府的办公室主任兼人事局长,负责人事考核和日常事务;曹参是狱掾,负责沛县的司法,相当于司法局长。萧何和曹参都赞同县令的主张,同时也表示了自己的担心。他们对县令说:“您是秦的官吏,现在有意率领沛县吏民反秦,固然是大家都好的事情,不过,沛县的年轻人能不能如愿听从,实在是没有把握。您的旧部,原泗水亭长刘邦逃亡在外,手下有近百人,多是沛县的年轻人。如果能够将刘邦一行招回来,利用他来震慑众人,怕是没有人敢不听从命令的。”沛县令同意了。
芒砀山离大泽乡和陈县都不远,陈胜起义、关东大乱的消息,刘邦已经有所耳闻。不过,毕竟是偏僻在山里,难以把握局势,有心回应却不便贸然举动。樊哙的到来,使刘邦极为兴奋,当即传令手下,立即启程,直奔沛县。
当刘邦一行赶到沛县城下时,只见城门紧闭,戒备森严,局势发生了变化。原来,当樊哙离开沛县以后,沛县令对于召集刘邦回来的决定后悔了,他怀疑萧何、曹参串通刘邦,意图在于胁迫和危害自己,于是下令关闭城门,禁止出入,逮捕萧何、曹参。萧何和曹参都是本地大户人家,又是在县衙门工作多年的豪吏,耳目多,消息快,在追捕到来以前,已经翻墙出城,投奔到刘邦队伍中来。
大家商议之后,由刘邦手书帛书一封,装在箭上射到城上。帛书的内容是告喻守城的吏民和城中的父老兄弟,天下多年来苦于秦政的苛暴,现在各地蜂起反秦,诸侯并立。沛县令是秦吏外乡人,反复无常无信,如今不为地方着想,驱使大家为秦守城,一旦诸侯攻来,城破以后,只有身死家亡。我们都是家乡人,为家乡着想,为自己和妻子儿女着想,不如一起诛杀县令,在本县子弟中选择可以守卫家乡的人立为县令,响应诸侯共同反秦,如此一来,家室可以保全,地方可以安堵,云云。沛县吏民,多是刘邦、萧何、曹参的故旧和属吏,得到刘邦的帛书后,里应外合,杀死县令,开城迎接刘邦一行。
开城以后的沛县,马上面临重新建立沛县政权的课题。以当时的沛县形势而论,大概是三种力量左右政局:其一是以萧何和曹参为代表的沛县旧政权的中下级官吏,其二是沛县地方的父老豪杰,即民间政治势力,可以举出名字来的有王陵和雍齿,其三就是刘邦从芒砀山带来的近百人的队伍,主要是沛县出身的年青人。萧何和曹参是县吏中的头面人物,地位高,人缘广,组织能力强,算是很好的人选。不过,二人都是文法之吏,辅佐型的人物,长于在既有的组织中行动,再说二人家族大,顾虑也多,不愿意承头起事。王陵是沛县有数的豪民,民间游侠社会的领袖,他从来视刘邦为小兄弟,对于萧何曹参类的沛县属吏,也是不大放在眼里,承头主事,他敢当敢干,绝不会推辞。不过,王陵不曾出任过官府吏职,不是沛县属吏圈子里的人,役吏们对他有戒心。王陵性格又过于鲠直,是炮筒子,办事直杠杠,说话呛死人,托付事情可靠,领导众人求活路怕是不行。推来选去,大家还是觉得刘邦合适。刘邦曾经做过泗水亭长,是武吏,虽然地位在萧何、曹参之下,毕竟是旧日沛县吏圈子里的人物,役吏们易于接受。刘邦过去是游侠,兄事过王陵,在江湖民间有交往浪迹;如今陈王麾下的魏国名士张耳,当年算是刘邦的门主,由刘邦主事,与内外的民间豪杰便于沟通。况且,如今是举县造反求生存,沛县地方万千老老少少的身家性命,都系于起事后行动的成败;沛县人中,刘邦最早在秦政权的体制外拉起队伍,武装割据一方山头,做了草莽英雄,他敢做敢当,由他来领头,最能为各方接受,无疑是最佳选择。经过议论协商以后,大家一致推选刘邦为首领,主持沛县军政大事。
七刘邦也拉起了队伍(2)
刘邦做了例行的辞让以后,接受了推举,出任首领,重新组建沛县政权。刘邦首先明确起事的大义名分,响应陈胜张楚政权,在张楚的名义下举县武装反秦。他袭用楚国的制度,建立楚制的沛县政权,自己出任长官沛公,以沛公的名义,在全县动员征兵,正式组建军队。沛县是大县,人口在一万户以上,刘邦完整地接受了秦王朝沛县的政权组织,得到沛县地方父老民众的一致支持。征兵动员的结果,他组织起一支二三千人的军队。这支军队,都是沛县人,以地缘结成,号称沛县子弟兵,成了未来的刘邦军团的核心、汉帝国政权人事的根基。初期汉帝国政权的大臣阁僚,多是这批丰沛故人。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八“亡秦必楚”的真意义(1)
秦末历史回到战国,历史进入后战国时代,类似列国并立纷争,诸子百家、游侠豪杰重现,王业—霸业—帝业转移的种种历史特点,延续变迁约有六十年之久。
陈胜大泽乡起兵、项氏会稽起兵和刘邦沛县起兵,是决定秦楚汉间历史动向的三件大事,后来历史的发展,大体由陈胜、项羽和刘邦三位英雄主导。这三个人,都与楚国有着紧密的关联。战国末年流传一时的谶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由此可以得到索解。
陈胜建立张楚政权,开创诛暴灭秦的大业;项羽消灭秦军主力,决定秦亡的命运,奠定分割天下的基础;刘邦攻入关中,迫使秦政府投降,最终成就帝业。司马迁综述这一段历史说:发难反秦,由陈胜开始;暴厉灭秦,出于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成就帝业,则是刘邦。五年之间,天下政局的主导递次嬗变于三人,自开天辟地以来,天命之授受移转,未曾有过如此急切。《史记》将陈胜的一生入于王侯世家,将项羽和刘邦写入帝王本纪,无一不予以高度的评价;司马迁又著“秦楚之际月表”,将从秦末之乱到汉王朝建立之间的这一段历史,视为秦楚之际,强调的是楚国楚人在秦末历史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陈胜是南阳阳城人,吴广是陈郡阳夏人,他们在大泽乡起义。这些地方,战国末年都是楚国的领土;随同陈胜、吴广起兵的九百戍卒,也都是出身于楚国地区的贫民;陈胜所建立的政权号为张楚,取“张大楚国”的意义。项氏是楚国的名门贵族,封地在陈郡项县,后迁徙到泗水郡下相县;项梁、项羽起兵于会稽郡吴县,都是楚国的旧土。随同项氏的八千江东子弟兵,也无一不是楚人。项梁后来拥立怀王,复兴楚国王政;项羽统领楚军歼灭秦军主力,自封西楚霸王,宰割天下,时时处处都是楚人楚国。刘邦是泗水郡沛县人。战国末年,沛县是楚国的领土,沛县吏民随同他起兵于沛县,也是楚国人起于楚国旧土。刘邦起兵以后,被推举为沛公,是楚制的沛县长官。他始终在楚国的旗帜下奔走。攻入关中收降秦王时,他是怀王楚国的砀郡长。
然而,自东汉历史学家班固著《汉书》以来,陈胜和项羽被贬入臣民列传,“秦楚之际月表”被“异姓诸侯王表”取代,秦楚汉之间的这段历史,被视为秦汉之间的历史。在这种对于历史的修改当中,曾经主导天下政局的楚国之存在被抹杀,张楚王陈胜和西楚霸王项羽被淡化,刘邦曾经是楚国臣民、汉出于楚的历史也被掩盖。班固综述这一段历史说:刘邦没有封土王侯的依托,凭借一剑之任,五年成就帝国伟业,有史记载以来,未曾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