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大唐·如此江山 >

第3部分

大唐·如此江山-第3部分

小说: 大唐·如此江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民都要亲上前线侦察敌情。这可比阵前冲杀还要危险。因为侦察都是轻车简从,也没有后继援兵,一旦遇到大批敌军,很难逃脱。真可谓是孤胆英雄。但李世民乐此不疲。
  一次在洛阳西部的慈涧,李世民寡不敌众,陷入重围,左右都很害怕,李世民让手下先回,自己亲自殿后。只见他左右开弓,敌人“皆应弦而毙”。经过血战,杀出重围,等回到军营,埃尘覆面,军中都不认得他,不让进。李世民只好再次免胄自言,才得入。摸清了敌情,第二天,李世民再率大军紧逼慈涧,王世充不得不撤回洛阳。
  还有一次是在洛阳北部的邙山。李世民率五百轻骑,在前线遇到王世充万余人。结果双方一场苦战,居然杀敌三千。这看起来就像神话一样。不过也未必不是真的。因为当时双方作战,曾经出现过这样的奇迹:王世充派两个将领攻掠唐境,唐将王君廓用计将其击却,李渊特别下了一个诏敕慰劳说:“卿以十三人破贼一万,自古以少制众,未之有也。”看来十三人破贼一万,居然也是真的发生过。虽然用了计谋,那也是不可思议。以此看来,李世民率军五百,大败万人,并非不可能。那时唐军的剽悍善战,实在是令人神往。
  而对于这支精锐之军的灵魂人物李世民,我们也不得不伸出大拇指,夸一句:剽悍!
  河北——虎牢决战,天下归一
  李世民在对付王世充的时候,还打草搂兔子——顺手把河北窦建德给灭了。
  这一战,是李世民一生战功最辉煌的时刻——著名的虎牢关战役。虎牢关,唐代都叫武牢关,因给他们祖先李虎避讳。所以,有虎字的,都要改,就连老虎也要避讳,改叫大虫。
  其实,从战术来说,这次战役并没有太新鲜的东西。从前期的对峙消耗对方耐性,到决战的包抄战术,都是很成熟的操练。
  只不过这次的胜利果实来得分外大些,是个意外的惊喜。其实这次胜利,很大程度上在于李世民有一股子冒险精神,通俗点说,李世民有赌徒的个性。冒险成功,所以他获得了意外大奖。
  当时的境况,本来对唐军是相当不利的:内有久攻不下的洛阳王世充,外有窦建德的新锐之军,特别是窦建德的军队,从质量和数量上,都不输于唐军。搞不好就是一个左右夹击,血本无归。当时唐军内部,基本上都是持撤军的意见。这些意见是比较稳健的,不能算错。
  但李世民坚持到底,不退反进,迎头而上。他要赌一把。他敢铤而走险,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是他性格中特出的一面。这也是后来他敢于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原因。
  问题还在于,李世民虽然是个赌徒,但决不是一个鲁莽的赌徒,他是智谋在先的赌徒。当时李世民的如意算盘是:洛阳已经是唾手可得了,如果能堵住窦建德一阵子,抓紧时间攻下洛阳,那么,河南尽入唐朝,再回头全力对付窦建德,就有把握了。
  这种情形并不是不可能出现的。事实上,后来在对峙过程中,窦建德没有能尽早决战,耽误了时机,损失了锐气。李世民抓住时机,勇猛出击。当唐军冲到夏军军营的时候,窦建德刚刚召集的百官会议匆匆散会,一下子阵脚大乱,窦建德意外被俘虏。这一把,李世民又赌对了。
  这一战,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冒险,李世民胜在运气,但从博弈的角度看,李世民的赢面是最大的,而李世民最善于把握机会。所以,这一战,李世民胜了,胜得冒险,胜得有道理。
  爱拼才会赢。是的,如果我们用一个词来描述这个时候的李世民,那就是:拼搏!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四、从秦王到唐太宗——天下
虎牢关一战奠定了唐朝的天下。然而李世民从虎牢关回到长安的时候,发现自己处境微妙,因为他已经是功高不赏。
  在此之前,李世民已经是尚书令,这是品级最高的官位了。另外,他还担任陕东行台大总管,有地方军政大权。于是李渊只能额外为他新造了一个头衔——“天策上将”。天策上将位极一品,还可以开府。所谓开府,就是可以设置一套属于自己的班子,当然都是国家给开工资的。
  这已经是超级的赏赐了。但战功如此卓著的李世民会满足于此么?谁都知道,不会!对雄心勃勃的李世民而言,另一个战场刚刚拉开序幕。
  赫赫战功给李世民带来了什么呢?
  首先是有了威望,有了问鼎皇位的资格。魏徵早就说过,“秦王功盖天下,中外归心”。而且,李世民在军队中声望极高。这点很重要。
  其次,这些战功的获得,也不可避免地让李世民有了更大的野心。战场上那种叱咤风云的感觉,绝对会让人欲罢不能。像李世民这样的天生领袖人物,以后只做一个庸庸碌碌、谨守本分的顺臣,那是不可想象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在战争过程中,他已建立起了完全忠于自己的一个班子,一个利益集团——文臣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武将有尉迟敬德等。这些功臣追随李世民,都立下了大大小小的功劳。毫无疑问,主子和追随者已经连成一体,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李渊继续做皇帝,他们都还能混得不错,但假设太子建成继位的话,包括李世民在内的这个集体,下场是可以预见的。他们不能期待李渊活到一百岁吧?
  天策上将已经是不世的勋荣,但毕竟还是臣,和皇帝相比,这个天策上将就和蚂蚁差不多。君臣如天隔!然而欲跨过这一步之遥,对李世民和他的追随者来说,却需要巨大的决心,艰苦的努力,还有不错的运气。
  本来这个问题不是不能解决的。李渊完全可以让李世民来做太子。但李建成一开始就被立为太子,而且一直没有什么过失,相当称职。所以李渊不忍心。他大概还是用一家人的关系来看待儿子们的争斗吧。其实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是皇帝之家了。他们争斗的,不是一份简单的家业、爵位,而是整个天下!李渊还没有一个皇帝的自觉,没有做皇帝的意识和经验,而且他也还不够狠。所以,他自己也终于成为玄武门之变的牺牲者。这是他“自找的”。政治永远是这么残酷和肮脏,总是让最“坏”的人获胜。
  在李世民的孙子、曾孙辈的时候,相似的情况再次出现,睿宗皇帝继位的过程中,老三李隆基立下大功。但是当时身为大儿子的李宪很主动地让贤,让李隆基当太子;不久之后,睿宗李旦也主动要求退位,当太上皇去了。就这样,最高权力顺利过渡到李隆基手里,从而避免了更多的风波和流血事件。这个结果,未尝不可能是玄武门之变的一个另外结果。
  可惜,李渊、李建成没有这么明智,也没这么幸运。随着*那天,李世民手里的大箭再次破空而出,一切都已经注定!这一回合,李世民再次胜出,这回,他获得的是整整一个大唐天下。
  

五、从《秦王破阵乐》到《七德舞》(1)
李渊从臣子到皇帝的角色转换,很失败,但李世民却非常成功(也许是最成功的)。关键一点,在于李世民能与时俱进。
  一开始所提到的那首雄壮的《秦王破阵乐》,其实在唐代官方的名字叫《七德舞》。所谓七德,是指武有七德。这个名字是李世民亲自改的,其含义何在?首先当然是纪念自己的无上武功,同时更深一层含义则是——偃武修文。
  李世民曾经在奏《七德舞》时说:“朕虽以武功兴,终以文德绥海内。”当时封德彝上前说:“陛下以神武平海内,岂文德之足比!”李世民很清醒:“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卿谓文不及武,斯言过矣。”结果德彝磕头谢罪。这段故事很清楚地说明,当上皇帝的李世民清醒地认识到时势变化了,工作重点应该转入到文治,不能继续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吃老本。
  正是基于这个认识,让李世民开创出一个空前绝后的“贞观之治”。
  其实这个转换,早在征战天下的时候,李世民就有意识了。说起来这也是李世民一次失败的教训换来的,那就是和太子建成的一次较量——再平河北。
  河北的窦建德虽然战败身亡,政权也垮台了,但起初唐朝对河北的统治比较强硬,导致民心不附。所以,很快,窦建德的余部在悍将刘黑闼的统领下,开始反叛,而且一下子席卷了河北全境,势头很猛,唐军损失严重,连李也吃了大败仗。当然,最后还是李世民出兵,平息了叛乱。在这次平乱中,李世民还是比较信赖自己的强大武力。事实证明,他的武力依然强大。但后来的情况却说明,纯粹以武力解决问题,不仅很吃力,而且效果也不能持久。所以,不久之后,河北再次“沦陷”,估计这很让李世民抓狂,又有点无奈。
  而再次搞定河北的却是李建成。李建成在魏徵的策划下,主动要求出征河北。李建成与李世民相反,用“柔道”,他采取安抚民心的做法,发出公告,效果极佳,不仅非常迅速地平息了叛乱,而且让局面彻底稳定了下来。
  可以说,这次李建成的举重若轻,几乎把李世民的赫赫功绩都给比下去了。李世民战无不胜固然令人钦佩,可中国人向来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可是用兵之最高境界。李建成用“柔道”安定河北,显然就比李世民光用蛮力来得高明一筹了。
  这次双方的暗中较量,给李世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使他充分认识到,怀柔策略有时候比武力来得更加有力!前面说过,李世民是个非常善于学习的人。所以他很快就明白,要治好天下,一定得用“文”,用“德”。
  其实感悟这个道理并不难,难的是李世民能转变自己。成功往往会让人们迷信自己以往的经验,尤其是建立了李世民这样的不世功勋后。但李世民没有迷失自己,他及时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并努力修正,实在是了不起。
  当然,李世民之所以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主要还是因为他的抱负,他的野心,他的胸怀是天下的,因此他的眼光决不是短浅的,行动也决不是愚蠢的。所以,李世民不仅是名将,更是合格的皇帝,合格的政治家。
  当然,作为杰出皇帝的李世民,也并没有偏废“武”。实际上,在贞观期间,李世民继续指挥着千军万马,纵横沙场,安定边防,开疆拓土。武功之盛,相当惊人。只不过,李世民将文武两手运用调配得恰到好处,能够相得益彰,将战争的压力几乎都化解于无形。

五、从《秦王破阵乐》到《七德舞》(2)
李世民可谓军事艺术家,总能“好钢用在刀刃上”。具体分析,则有三点:一、控制节奏,掌握主动。每隔四五年,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这就不会过分耗费国力;二、抓住时机,速战速决。几乎每次战争都做到事半功倍;三、统筹全局,各个击破。充分利用外交、结盟等手段来配合战争。凡此种种,无不显示了李世民高超的军事天才。
  把握机会,平定突厥
  李世民军事上的辉煌总能说明他善于敏锐地捕捉机会,把握机会,平定突厥一战就是最好的范例。
  李世民踏着血迹登上了皇位,同时也接过了一副沉重的担子。除了百废待兴的内政之外,他面临最大的敌人是强大的草原之主——突厥。
  说起来,李世民的第一次从军经历,就跟突厥有关。
  长孙皇后的父亲,也就是他的岳父长孙晟,恰好是个突厥专家。当初隋文帝正是因为用了长孙晟,所以没费多大事,就消除了突厥这个劲敌的威胁。长孙晟可以说是经国之才。长孙晟去突厥本是因为送婚——替北周皇帝送一位“千金公主”给突厥可汗和亲。可能因为射术了得——长孙晟曾一箭射下双雕,令突厥可汗刮目相看,以至留他住了一年之久。哪料想,突厥留了一个致命的间谍——长孙晟乘游猎之机,详细侦察了突厥山川形势及部众强弱。后来长孙晟巧妙运用了各种策略,让突厥内部分裂,实力一落千丈。
  不过突厥很快重振雄风,再度成为大漠主人。尤其是隋末的时候,中原群雄逐鹿,各方势力都争先结交突厥,以求得强援,而突厥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上了牵制中原诸雄的招数。比如开始突厥支持李渊起兵,待到李渊免除后顾之忧,顺利攻占长安,建立起唐朝之后,突厥便支持刘武周等人再来攻击唐朝。
  只可惜,唐朝有个李世民,突厥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唐朝迅速削平群雄,一下子就完成了统一局面。于是,唐朝就直接和突厥面对面了。也就在唐朝内部统一战争基本结束的时候,突厥的进攻突然猛烈起来,从武德七年(624)开始,几乎是每个月都有突厥入侵的记载。作为游牧部族的突厥,他们已习惯于劫掠农耕地区,这几乎就和打猎没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是,劫掠的利润更大更丰富。
  这两大强手的直接交锋在所难免,决战只是时间的问题。但谁也没有料到,这个时间会来得这么快。李世民刚上台四年,就一举把超强的*厥给彻底灭了。
  其实这天的到来,对于李世民来说,并不是太意外。因为这是他时刻在期待着、盼望着的结果。他的动力来自——雪耻!
  这个耻辱,首先是来自他的父亲李渊。李渊在起兵之初,为了获得突厥支持,曾经称臣。突厥使臣甚至登坐皇帝御榻,嚣张跋扈,令李世民痛恨之极。
  耻辱更有李世民自己的。李世民刚刚继位,颉利可汗就想来个下马威,长驱直入,兵临长安城下。李世民亲自前往,和颉利可汗会面,最后谈判成功,杀白马盟誓。不过这是“城下之盟”,唐朝要付出大量的金帛财物。简单地说,李世民被狠狠敲了一笔。这放在宋朝,皇帝的反应估计是会松了口气,但对李世民这样的血性男儿来说,实在是口咽不下的恶气。
  其实在当时的情形下,唐朝也可与颉利可汗一搏。因为毕竟突厥孤军深入,是个很冒险的军事行为。但考虑到唐朝当时尚不可能一战就消灭突厥,如果双方撕破脸开战,无疑会是一个漫长的对峙。而唐朝“国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