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如此江山-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还是不够显赫,但李晟已经算是一个有地位的将领了。当然,他还需要更多的机会来充实自己的战功。
代宗时期,最终平定了安史之乱。可还没等唐朝喘口气,吐蕃再次压过来了,再度成为唐王朝最大的劲敌。
之前吐蕃没有发动大规模攻势,一是内部调整,就在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之年,吐蕃旧的赞普死了,而新任赞普赤松德赞上台;二是要将唐朝河西、陇右乃至安西、北庭等大片地盘都消化掉。当时虽然唐朝从河西走廊撤军,但是在安西、北庭还有一部分唐军继续坚守岗位,对吐蕃的进攻进行了异常顽强的抵抗。唐军据点还一直坚持到了德宗的贞元时期。这些完全与唐朝本土隔绝而孤军奋战的唐军实在是一个军事奇迹。
三、崭露头角(2)
代宗初年,唐蕃分界线已经重新确定。
这条边线,差不多是今天陕西和甘肃的分界线再往西一点。北边基本沿着黄河一线,主要据点是灵州,即朔方节度使的总部所在,在今宁夏银川一带;中间线则是从今固原到今天水一线,有三个节度使的地盘接境,一是庆州、宁州,属于邠宁节度使;二是泾州、原州,属于泾原节度使;三是陇州,属于凤翔节度使,在今天甘肃天水一带;南边线与吐蕃接境的有凤州(今汉中凤县)、文州(今甘肃文县),属于山南西道节度使。再往南就是川西节度使,属于唐蕃的西南分界线。
这条分界线上,可以分割成五个节度使辖区。特别是中间三个节度使防区,后面就是长安。如果防线被突破,那就能直接威胁到长安。
在代宗广德元年(763),曾发生了一个大事件,吐蕃攻入了唐首都长安城!原来,这一年,吐蕃在进攻泾州的时候,意外俘获了刺史高晖,高晖为了活命,投降了吐蕃,更麻烦的是,他当上了吐蕃军的向导。结果吐蕃一路顺利地突破防线,直逼长安。长安城根本就没有可靠的军队。仓皇之中,代宗出逃,一路逃到了陕州。当时在陕州驻扎的就是神策军。之后,代宗就是在神策军的保护下回到长安的,就这样,神策军摇身一变,成了禁军,而且成了禁军的主力。
正是经过这次惊吓,代宗开始大力发展禁军力量,以便自己手里也能掌握一支可靠的、有战斗力的军队。这种思路一直延续到宋朝。当然,宋朝的禁军比唐朝又有很大发展。
话说惊魂稍定的代宗重新部署了西线的防守,其中凤翔节度使一职,由李抱玉担任。李抱玉也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一员名将,战功显赫,忠心耿耿。所以代宗让他坐镇在长安西边这个关键的战略要地上。
李抱玉刚上任,就任命李晟为右将军,使之成为军中的主要将领。在大历三年(768)的时候,吐蕃再次大规模进攻,这次主攻的方向是北面的朔方灵武,有十万之众;另外,还有两万人马进攻邠州,来势汹汹,形势紧张,京师一度*。
作为凤翔节度使,李抱玉自然要出兵协防。不过他没有直接向前线派兵,而是玩了一招“围魏救赵”的巧计。他看准的进攻目标乃是吐蕃在洮州的定秦堡。定秦堡是吐蕃吞并了唐朝土地之后新建的一个堡垒,所谓的“秦”就是指唐朝,定秦堡,就是有“志吞秦土”的含义,显示了吐蕃的野心。这个定秦堡,显然是吐蕃军事上一个很重要的据点。因为这里是洮河流域,吐蕃可以从青藏高原下来,利用洮河,顺河而下。而洮河中游离渭河上游是很近的。这样,就可以把通过洮河运输下来的军粮、物资等先转到陆地上,经过一小段距离的陆路运输,转入渭河,再顺渭河东下,直达前线。实际上,这条路线也就是唐蕃古道。根据这个分析,我们很可以断定,这个定秦堡就是一个军粮、物资的中转站——是从洮河的水运到渭河水运的一个中转站。
好思路还得有强劲的执行力。
李抱玉计策定好,发现需要一员可靠的猛将付诸实行。毫无疑问,最佳人选就是李晟。李晟是洮州本土人,而且此前他领兵打击羌、党项人,转战于叠州、宕州,对这一带的情况了如指掌,而这些正是长途奔袭的必备条件。李晟可谓是知己知彼。
李抱玉一开始给李晟五千人,李晟却回答说:“这次任务,如果要靠人数来力取的话,那五千人就不够了;如果用计谋巧夺,那五千人就太多了。”他请求只要一千人。显然,李晟是打算来一次灵活机动的“巧取”。
李晟的偷袭是从过大震关开始的。大震关是唐蕃之间一个战略性的关隘,是唐蕃古道上的必经之路。位置在今陕西、甘肃的交界线上。
出大震关;是清水县;再向西南行一百二十里;便到了天水。然后沿着渭河河谷一路向上。渭河源头离洮河咫尺之遥。这一路上所经路线,都是唐蕃古道,但可能是因为吐蕃大军倾巢出动,留守力量非常有限,而且吐蕃没有料到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唐朝还能派出奇兵突袭,所以李晟得以一路顺利地行军,成功到达了定秦堡。
在激烈而短暂的交战之后,李晟攻克了定秦堡,并俘获了首领慕容谷种。从“慕容”这个姓氏上看,他很可能是吐谷浑人。那么这支镇守定秦堡的后方军队,也很可能不是吐蕃军队,而是吐谷浑的军队。
另外,更重要的是,李晟一把火将定秦堡的积聚都给焚烧得干干净净。前面分析过,定秦堡是吐蕃从后方向前方运输的一个储存点和转运中心,非常重要。一旦这些积聚被焚烧,吐蕃前线的后勤供给就会成问题。因此,当吐蕃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害怕,当即解围,从灵州撤兵。不久,京师也解严。唐朝又渡过一次危机。
这一战,可以说是打得非常精彩。孤军深入敌后,打击战略目标,是一次极为成功的突袭之作。这一役之后,李晟完全可以进入名将之列了。
这次战役的成功,不由让人想起李晟的儿子李愬的经典之作——雪夜入蔡州。从重要性而言,自然是李愬的这次更加经典。但李愬的这次经典之作,会不会有他父亲李晟的影子在呢?真是很值得让人做此联想啊。
经过这次战功,李晟又升官了,迁开府仪同三司。这是个从一品的文散官,不过已经是散官最高品级了。正一品的只有三师三公这样的官位。也就是说,李晟至此,在官衔上几乎也升到头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四、进入神策军(1)
立下这次战功不久,李晟换防了,从凤翔节度使转到了泾原节度使。因为当时安西四镇、北庭两节度使的编制被安置在泾原,所以,李晟到了泾原,以右金吾卫大将军的身份,担任泾原、四镇、北庭兵马使。
之所以要调李晟到泾原,可能是想调和安西四镇、北庭的这批军队。在大历三年(768)的时候,马璘被任命为泾原节度使,他要求加强泾原的军队实力,于是中央将安西四镇和北庭两支军队从其他方镇调拨过去。这两支军队自安史之乱爆发后,万里远征,来到中原。作为客军,他们本来就无定居之所,已经被来来回回地调拨了好多地方,将士们辛苦疲惫,早已牢骚满腹。等这次再换防到泾州的时候,将士们忍无可忍,于是策划了一次叛乱。幸好当时的都虞候(相当于宪兵头目)段秀实英明果断,将谋乱提前扼杀。
马璘正是看到了这一问题,所以要将李晟等其他镇的将领调来泾原,想要调和化解潜在的矛盾。在泾原镇,这批将士还算稳定。不过这次引而未发的阴谋活动,没能让这些将士积蓄已久的怒火得以发泄出来,终究还是留下了隐患。后来,终于在德宗年间爆发出来,在长安酿成了一次极为严重的“泾原之变”。曾经的泾原兵马使李晟则因为平定泾原之变而成就了自己的不朽名声。此是后话。
在泾原镇期间,李晟曾救过节度使马璘一命。当时是大历八年(773),吐蕃再次以十万之众,入侵泾州。唐军一败再败。马璘和吐蕃在盐仓会战,结果也是大败,陷入了重围。盐仓就在泾州之西不远。当时很多散败的将士都逃入泾州城中,此时又是段秀实站了出来,组织败军去救马璘。李晟也站出来,担任了主要角色,最终将马璘救了出来,而吐蕃军队也撤归了。
不久,马璘就推荐李晟入朝,当上了禁军——神策军的将领。在这件事情上,可以说是马璘对李晟的回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对李晟的提拔。事实上,这次调任对李晟意义重大,可以说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但是马璘内心又有些复杂的感情,史书上说马璘因此“内忌晟威略”,就是心里有点忌妒李晟在军中的威望和谋略。李晟的声望升腾这倒是事实,后来李晟率领神策军同叛乱的泾原将士作战时,总是穿着锦衣,很显眼。李怀光觉得很奇怪,这种标异的做法,按常理来说,是军中大忌。李晟却回答说:自己当年在泾原待过,而且在军士中威望很高,现在他就是要特别穿这身衣服,以起到震慑敌人军心的作用。
话说回来,李晟能进入神策军,也是刚好赶上了皇帝要大力加强神策军的建设。自从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战争都是靠藩镇的军队在打。与藩镇军力的日渐强大相反,中央禁军力量却一直不见什么起色,这让皇帝很是郁闷。自神策军入主长安后,皇帝一心要将神策军打造成一支精锐之师。而且,这支军队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保卫长安、保卫皇帝,还要担负起对吐蕃、对藩镇的威慑功能。可以说,马璘推荐李晟进神策军,是将他放到了一个更大的袋子中去了。不管是什么理由,马璘这个推荐,对李晟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可以说,如果李晟不是神策军将领,那他未来可见的最好前景,也就是一个藩镇节帅,他很可能就与后面那场救难大功无关了。因为这场功劳的背后,神策军本身起着很微妙而关键的作用。
四、进入神策军(2)
李晟当神策军将领不久,德宗继位。吐蕃继续进攻唐朝,不过改变了策略,不走北线,改从剑南道入手,而且是和南诏联手进攻,合兵十万,分别从两个方向进攻,一是北边的茂州、扶州、文州,一是南边的黎州、雅州。吐蕃扬言说“吾欲取蜀以为东府”,明显是打算南北夹击,吞并四川。如果这个战略目标真的实现的话,那唐朝就太危险了。四川地区,一直是唐朝的大后方。一有动荡,就可以躲到成都去。唐朝有两次皇帝都逃到成都,还有一次走了一半路。这个皇帝就是德宗。可以说,四川地区对唐朝有特殊重要的战略意义。
但这个时候,四川地区一片混乱。之前在西川当节度使的是崔宁,这是个厉害角色,将西川整得服服帖帖,几乎就成了他的独立王国一般。他后来入朝,被留在京师。剩下的这批将领,遇到大敌,一个个都慌了手脚。吐蕃军队节节胜利,刺史县令都逃走,老百姓纷纷逃难。德宗很担心,看来只有让崔宁回去收拾局面了。诏书下达,崔宁都已经准备动身了,宰相杨炎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这次崔宁回去,恐怕也无法搞定;就算搞定了,那么他的地位牢不可破,四川再也无法臣服中央,贡赋不入,这和失去四川没什么区别。
那怎么解决眼下的困难呢?杨炎提出一个方案,由中央直接派一支劲兵去,这支劲兵,主力可以由朱泚所领范阳兵数千人担任,同时夹杂入神策军。从战斗力来说,没有比这个更强的了。从战后的局面来说,因为这支中央军队在四川,那么之后由中央直接任命一个西川节度使的话,蜀中军队也不敢反对。这样,既解决了军事问题,也可以顺便解决西川收归中央所辖的问题。可谓“因小害而收大利也”。
皇帝听从了这个建议。
在神策军中,李晟大概算是最有战争经验的将领之一,而且他远袭定秦堡的威名,也早为德宗皇帝所知。这次德宗调拨了四千神策军,就由李晟率领;另外调拨的藩镇军队,包括邠州、陇州,加上范阳兵,一共五千人,则由另一个禁军将领曲环率领。曲环也是出身陇右,大历中在陇州当边防将领,屡立战功。
两支军队分头迎击两路敌军。其中南方一路由李晟负责。雅州、黎州,位于今天的川西高原甘孜一带,路途遥远不说,而且地势险要,行军难度极大。李晟率四千神策军精兵,进军神速,很快越过“漏天”,即雅州(今雅安)地区,再越过邛崃山,直逼黎州。黎州有大渡河穿过。就在大渡河边上,有飞越山,山上有三座城堡,分别叫飞越城、三碉城、和孤城,合称“飞越三城”。经过激战,拿下了黎州的飞越三城。随后跨越大渡河,继续往南追击。在唐朝全盛时期,再往南的帯▁ī)州,即今西昌地区,也都属于版图之内。可当时这大片地区已被南诏逐渐吞并。后期双方大约以大渡河为界。李晟跨过大渡河的这个追击,虽然没有什么战果,但也足以扬威。至此,李晟漂亮地完成了任务。
李晟的这个举动,不由得让人想起多年以后的宋太祖。当时宋军进入蜀中,节节胜利,乘胜进军,势如破竹。但是赵匡胤在听到宋军前方战报说“已到大渡河”的时候,拿起手中的玉斧,在地图上的大渡河处重重划了一道,说:就到这里吧,不要渡河了。后来这个故事被称为“玉斧划界”。宋人是把它当做一个不穷兵黩武的光辉事迹来表述。但是从军事的角度来说,在这里,就可以看出唐、宋人之不同。唐朝即使在实力下降的情况下,也保持了一种勃勃野心。而宋人,在势头很好的时候,也不想用兵。当然,这两种行为的好坏另当别论。
虽然在建中元年抗击吐蕃取得胜利,但德宗还是积极谋求和谈。之前在代宗时,吐蕃来的使者,全被代宗扣留,前后八人。另外,俘虏也全都发配到江南、岭南。此时,德宗将他们全集中起来,送回吐蕃,临走前,还给每个人送了一套衣服。德宗正是以此来显示自己求和的诚意。
因为德宗的目标不在于对付外敌,他首要的目标是要削平藩镇——“攘外必先安内”。
五、参与对藩镇战争
唐德宗把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