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如此江山-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军事形势会完全不同。
安禄山之所以选择在天宝十四载年末起兵,是受了刺激,要抢个先机。因为杨国忠毕竟不只是“牛二”,他是大唐宰相,是杨贵妃的堂哥,圣眷正荣,更麻烦的是,他也是个无耻之徒,是个狠角色。
其实说起来,他们俩之前还联手,一起成功陷害过李林甫。况且,此前安禄山一直和杨氏家族交往密切,安禄山还是杨贵妃的干儿子呢。
说到这个干儿子话题,在民间传言中,有颇多不雅的说法。八卦的起源来自所谓的杨贵妃给安禄山搞“三日洗儿”的游戏。天宝十载正月初一是安禄山生日,玄宗和杨贵妃赏赐了无数的礼物。又过了三天,杨贵妃将安禄山召入宫内,要给他洗澡,这是唐朝“三日洗儿”风俗——孩子新生下来三天之后,要郑重地为婴儿洗浴一次。同时还要有所赏赐,所赐金钱就称为“洗儿钱”。此前,安禄山正式认了杨贵妃为干妈,所以杨贵妃趁此机会也来个“三日洗儿”,洗完之后,还用锦绣把安禄山给裹上,如同婴儿一般——那得多大一块锦缎啊!一时间欢呼动地,连玄宗也听到了,于是很高兴地前去观望,并且赏赐了一大笔“洗儿钱”,把这个游戏推向高潮。此后,安禄山就可以自由出入宫内,大家都称呼他叫“禄儿”。
这个事情,后来被八卦成安禄山和杨贵妃有一腿,给玄宗戴了绿帽子。这种说法自然是谣言,完全不可靠。这个举动,对安禄山来说,是通过杨贵妃加深了和玄宗的关系,求之不得。而对杨贵妃来说,可能是给她自己一种安慰,因为她已经没法再做母亲了。虽然是一场游戏,也算是真的洗了一次儿子。至于玄宗为什么这么高兴和凑趣呢?那自然也是一种对杨贵妃的歉疚,他年事已高,无法再给贵妃一个儿子的机会,那就此做点补偿吧。
此外,玄宗可能也有一点更深的考虑:那就是希望给杨贵妃找个强有力的外援——在自己死后,杨贵妃也好有一定的保障。唐代比较流行认干爹干妈——安禄山以前就曾当过张守珪的养子呢。这种关系虽然是虚拟的,但好歹也是一种较为密切的关系。比如后代江湖兄弟结义,也就是一种虚拟亲缘关系。
总之,玄宗本意是要加强安禄山和杨氏关系的。开始阶段,双方也确实打成了一片。但到了杨国忠取代李林甫地位之后,双方不可避免地分裂并矛盾激化。
这几乎是必然结果。因为李林甫凭着自己的资历和能力,压住了杨国忠和安禄山。而他一死,这两人之间就直接冲突了,所谓一山不容二虎。而且,他们两个都很瞧不上对方。杨国忠看安禄山是野蛮无知的胡人,安禄山则把杨国忠视为靠裙带提拔的纨绔子弟——不服!
杨国忠的做法就是日夜不停地在玄宗面前攻击安禄山是野心家,要造反。天宝十二载,他就替哥舒翰申请了一个郡王封号——西平郡王。而此前的天宝九载,安禄山已经得到了东平郡王的爵位。杨国忠此举明显是要拉哥舒翰对抗安禄山来着。
天宝十三载,双方矛盾激化。正月,杨国忠向玄宗提出建议,试召安禄山入朝,并说他心里有鬼,必然不来。结果出乎意料,安禄山闻命即至。这让玄宗很是高兴。这一次暗斗,安禄山占据了上风,大大稳固了他在玄宗心中的忠诚形象。
有可能是这时候安禄山还没有什么具体的谋反行动,加强兵力,储备物资,这些不过是例行公事。所以安禄山并不怕杨国忠拿出什么有力的证据。杨国忠政治讹诈这招,不幸落空了。
在天宝十三载这次安禄山回范阳的时候,唐玄宗送他,并亲自解下御衣披在安禄山身上。在唐玄宗来说,大概是送一个莫大荣宠给他,但在安禄山则非常惊疑。归程中他昼夜兼行,过州县都不下船,一日数百里地赶路。
这一回,可真叫“蛟龙归大海,猛虎出牢笼”。对安禄山来说,这是第二次虎口脱险。这之后,他才开始真正着手进行惊天大阴谋了。
自归范阳后,他在对朝廷的态度上,出现了很明显的变化。朝廷使者来范阳的,他一概称疾不迎,见面的时候也都是戒备森严。曾经有钦差大臣、给事中裴士淹到范阳,他拖了很久才召见,而且在宣读圣旨的时候,居然就大模大样坐着听,完全没有人臣之礼,裴士淹吓得结结巴巴读完圣旨就跑了。
不甘心失败的杨国忠拼命收集证据,以至于擅自派人包围了安禄山在长安的住宅,把安禄山的亲信多人逮捕,审讯后秘密杀害。又把搞无间道的吉温给拿下。这些举动无不刺激着安禄山。
在杨国忠做这些举动的时候,玄宗并没有禁止,虽然他安慰了一番安禄山,但安禄山还是觉得危险重重。毕竟杨国忠天天在皇帝身边进言,所谓三人成虎,就是谎话说了一千遍也成真理了,何况他自己也真的是有不臣之心,有不臣之举呢。既然逼到眼前,那就不如先下手为强!
可笑的是杨国忠在听到安禄山起兵的消息后,居然异常兴奋地说:“你看,我早说了吧,他要造反!”临死而不悟,真是比牛二还牛二。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十、最初的一个月
杨国忠这么兴奋,自有他的道理:“现在造反的只是安禄山一个人,将士们都是不愿意的。不过十天,他的头就会被砍了传到长安来。”
这话也有一定道理。毕竟大唐处于鼎盛时期,圣主名相(杨国忠肯定认为自己是名相),自然有最大的号召力。事实上,除了范阳军区之外,河东和平卢都没有跟从安禄山。
就连唐玄宗也点头表示赞同杨国忠的意见,以为叛军可以轻易击溃。他们实在太轻敌了。
事实上,忠于唐朝的军队此时根本打不过叛军。安禄山的军队中,真正核心的战斗力在他的那些非汉族军队——这些人对玄宗、对杨国忠可没有什么忠诚度可言。包藏祸心的安禄山早就有意识地准备了这一手。
史书上提到安禄山起兵,“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万众。”军队组成分为两部分:“所部兵”和同罗、奚、契丹、室韦等游牧部族。
“所部兵”,就是范阳节度使所管辖的军队。这批军队中的骨干将士,多是追随安禄山多年,其中蕃将还占据多数。就在这年,安禄山还用三十二个蕃将替换了汉将。底层将士即使有所不满,也不至于哗变。
更重要的是还有大批的“同罗、奚、契丹、室韦”等部族军队。这些军队的战斗力都非同小可,是安禄山叛军中的精锐之师。其中同罗,乃是草原部族铁勒的一支,骁勇善战,本属于阿布思所统领,后来被安禄山设计陷害后诱降,几万同罗骑兵加入,史书上说:“由是禄山精兵,天下莫及”,可见是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队伍。安禄山还特别从同罗以及奚、契丹降者中选拔精壮八千余人,称为“曳罗河”(壮士之意)。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安禄山手下这批非汉族部族,本来都是他征讨的对象。安禄山有次在奏章中就曾说“臣所部将士讨奚、契丹、九姓、同罗等勋效甚多”。也就是说,这些人本来是唐朝的敌人,也是安禄山的对手。但安禄山很狡猾地一边征讨,一边化敌为己了。以至于等安禄山造反之后,大批的唐朝“敌人”横行内地,涂炭生灵。有学者甚至认为:安史之乱,其本质是一次民族之间的战争,或者说是“在国内进行的外患”。大批外族通过安禄山这个媒介,向唐朝发起了挑战。这个说法有趣,但乃皮相之说。这些人虽是外族,但他们本身并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他们只是安禄山个人野心的工具。而安禄山本人,也不存在什么明确的政治目标,他只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帝国反叛者。就整个安史之乱来说,也不是必然的结果。
对于安禄山叛军的这种构成,唐玄宗和杨国忠并没有在意,甚至可能压根都不知道。因为这些所谓外族军人,本来就不在正规军队编制之中。换句话,他们只是安禄山的私兵。唐中央的轻敌,导致了军事上的大溃败。在安禄山起兵之后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安禄山就顺利占领了河北、河南,并拿下了东都洛阳。
安禄山的军队十一月九日起兵,一路南下,非常顺利。所到之处,唐军望风瓦解,完全没有抵抗之力。是啊,内地几乎已经上百年未见战争,百姓安居乐业,郡县也完全没有一点战备可言。况且,河北地区还是安禄山的势力范围,因为他身兼河北道采访使。
朝廷得到的反叛消息,竟是从河东先传过来。到十一月十五日,朝廷才确认消息是可靠的。玄宗调兵遣将,做了一些部署。可惜他过于轻敌,草率从事,结果是崩溃性的败退。
第一道防线,放在黄河以南的陈留(开封),主帅是文臣张介然。十二月初二,安禄山跨过黄河,直逼陈留。此时张介然刚到几天,仓皇失措。初五,陈留不战而降。
第二道防线是虎牢关,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咽喉之地。当年李世民就是在这里成就不世功勋的。唐玄宗派了封常清把守。封常清也是西北军镇的名将,刚好入朝。他在玄宗面前说得很轻松,只要自己出手,指日可定。封常清大概是觉得安禄山军事才能有限。确实,安禄山的战绩并不佳。就在天宝十一载的时候,安禄山亲率六万军队,袭击契丹,结果大败而归,差点自己送命。而且安禄山获得的胜利,经常是通过阴谋诡计得逞。西北系的这些将领不同,他们都是正规战中获得的大胜,打的是硬战、苦战。他们是有资格嘲笑安禄山的。不过接下来,他们就要为自己的盲目自信而痛哭了。
封常清到洛阳之后,临时招募了大量军队。但问题是这些军人完全没有经过训练,战斗力太差。就在安禄山攻打虎牢关以东的荥阳时,守城的士兵听到战鼓声,站都站不稳,纷纷从城上坠下。封常清的军队也是差不多。这种军队怎么能抵挡安禄山的虎狼之师呢?结果自然是一触即溃。虎牢关这样一个天险就轻易落入叛军手中。
叛军一路跟踪追击,直至东都洛阳。封常清虽然拼死抵抗,无奈军心涣散,很快又败退。这样,到十二月十二日,洛阳落入了安禄山的手中。此时,离安禄山起兵,才仅仅三十三天时间。
第三道防线陕州,是处于洛阳和潼关之间的要害之地,主帅则是另一位西北系赫赫名将高仙芝。高仙芝手下的军队构成稍好,中央禁军、部分在京边兵、新募兵,共五万人。其中边兵战斗力较强,但数量有限。此时,从前线败退的封常清对高仙芝建议,靠这样的军队根本无法抵挡。于是两人一起退入潼关,准备以弱者的姿态,打防守反击战。所以第三道防线等于不战而退。于是安禄山的军队就直逼潼关,叩响了长安的东大门。
从当时的具体形势看,高仙芝、封常清的这个战术是完全正确的。一直到第二年的六月,叛军都没能打开潼关这道大门。这里面的原因,更多的还是安禄山自己造成的。因为他顾不上别的,而是迫不及待地开始在东都圆他的皇帝梦了。
十一、只有一年的皇帝梦(1)
至德元年(756年,本来是天宝十五载,不过这年肃宗上台,改元至德)正月初一,安禄山五十五岁生日的这天,在洛阳称帝,建国号大燕,(他来自范阳,也就是古代燕国的地盘,所以称大燕,这显然是汉族文化传统。)改元圣武。(还是改不了他的武夫本色。)然后封儿子安庆绪为晋王,另外文武大臣都加官晋爵,俨然一个朝廷模样。
此时离他攻下洛阳,也才半个多月,离起兵才五十天。在这五十天里,他的军队势如破竹,占据了河北、河南两大块,而且势力范围还在扩张之中。他迫不及待地开始登基当皇帝。可是他高兴得还是太早了,他的胜利几乎快到头了。
安禄山坐镇洛阳指挥,各路将领四处分兵攻打。在西边,遇到的是哥舒翰把手的潼关,此时唐军西北边兵大量增援,虽然还不足以进攻,但防守应该没有问题。叛军无法突破这最后一道雄关。在南边,则是南阳、睢阳两城,就像两颗钉子,分别堵住了叛军通往长江中游和下游的通道。
在北边则更加糟糕,先是在颜真卿等人的鼓动下,大量臣服的州郡纷纷揭起义旗,然后是郭子仪、李光弼率领朔方军从河东(山西)跨越太行山,进入河北,河北的史思明等将领们则屡战屡败,狼狈不堪。唐军势力甚至隔绝了河南和范阳老巢的联络。往来的通讯员都得偷偷过境,还常常被捕。河南的叛军也人心动摇。
唐军形势一片大好。如果按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安禄山的叛乱就会在短期内平定。大唐王朝也将继续延续他的太平盛世。安禄山自己也非常郁闷,五月份的时候,他将谋主高尚、严庄找来痛骂:“你们多年教我造反,说是万全之计。现在潼关被牢牢把守,数月不能进;北边的道路都断绝了,唐军四面包围着,我现在所有的只是汴、郑数州而已,万全何在?你们今后不要来见我了!”
从年初迫不及待的登基,到五月份的仓皇失措,可以看到安禄山的反叛并没有什么深谋远虑的政治目标,他更像一个赌徒。在他看来,从消极的角度说,他可以自保;从积极的角度来说,他可以过一把皇帝瘾。他其实并没有要开创一个王朝的理想。
在安禄山渡过黄河,攻克第一个河南城市陈留之后,因为得知自己在长安的儿子安庆宗被杀,怒不可遏的他下令将降军万人全部杀死,以泄心头之恨。如果是一个期待建立新王朝的政治家,必然要考虑到民心所向。而杀降,则只能给自己塑造起一个残暴无道的武夫形象。
更重要的是,他已经很满足于能在洛阳称帝,而完全失去了继续进取之心。向西,他没有全力去进攻潼关,向长安进发。如果他率领全军,乘胜追击,攻下潼关未必不可能。但他甚至都不愿亲自带队攻打,而只是派遣了一支数量不大的队伍,去攻击几十万人把守的潼关。
向南,他完全没有意识到南方地区对于中央财政的重要性。如果他全力攻破南方两个据点,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