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中国人盗墓史 >

第19部分

中国人盗墓史-第19部分

小说: 中国人盗墓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棺的材质、厚薄也有规定。大棺八寸,外用水牛皮或母犀牛皮蒙裹,三寸厚,故也称“革棺”;杝棺(椑棺)厚四寸,一般用椴木制作;属棺厚六寸,一般用梓木制作,所以亦称梓棺。
  棺外还有椁。棺是放置尸体的,椁则是放置棺材的。《荀子·礼论》(第十九)称,“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这样算来,天子的棺材外还应该有两层椁,这样才算“七重”。棺和椁之间有一定的空间,用于放置随葬品,一般贵重随葬品都会放在这里面。
  作为一代超级天子,秦始皇的棺椁至少七重。由于木质的棺椁易腐朽,春秋后期,随着青铜冶造技术的成熟,一些高等级的葬具便使用青铜来铸造。这也是当时王侯们极为崇尚的一种葬具,如伍子胥的主子吴王阖闾下葬时是“铜椁三重”;齐太公田和用“铜椁”。这在现代考古中,不时可以发现。
  秦始皇的棺椁会是什么材质,不排除是铜材的可能,至少其外椁是铜质,《史记》已明说“下铜而致椁”了嘛。
  秦始皇爱书爱学习,专家还比较乐观地估计,秦陵地宫中,应该秘藏了大量的珍贵绝版古籍,包括被焚毁的《诗》《书》、百家语,以及除秦国史书外的其他各国史书。
  还会有秦始皇生前使用和收藏的宝物,如宝剑、宝玉、金、银器等。秦始皇是不是穿着当时流行的“金缕玉衣”,还是一个谜。
  目前仅在陵区地宫外发现的文物,已超过10万件。阵容宏大的兵马俑坑则更是震惊世人,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目前正在对一号坑进行三期发掘。如果有朝一日秦陵真的打开了,可能又会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奇迹。
  ● 秦陵地宫反盗陵机关可怕
  这么大的地宫,这么多的随葬宝物,不担心盗墓贼会光顾?不用担心,秦陵的结构和工程量都是中国历代帝王中罕见的,在营造时就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地宫中绝杀机关重重。

“复仇派”盗墓之王——西楚霸王项羽(6)
当时盗墓活动已经很厉害了。秦陵营造之初的主持人吕不韦在《吕氏春秋·安死》(卷十)中称,天下“无不抇(hú,发掘)之墓也”。当时的盗墓贼称,“又视名丘大墓葬之厚者,求舍便居,以微抇之。”为了盗墓,在墓边盖房子作掩护,暗中行盗墓之实,此法至今仍有盗墓贼在使用。
  《汉旧仪》称,“将作营陵地,内方石,外沙演,户交横莫耶,设伏弩、伏火、弓矢与沙,盖古制有其机也。”从中可见,古代常用的反盗墓机关有“积石”“积沙”“悬剑”“伏弩”“伏火”等。
  秦陵都采取了哪些反盗墓招术?从现有的史料上看,主要使用了“伏弩射杀”“活口坑杀”“墓毒毒杀”三大反盗墓手法。这三种手法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最经典,也最常见的绝杀秘招。
  这些与项羽盗陵关系很大,因此这里来详细说说。
  ● 秦陵反盗第一招——“伏弩射杀”
  《史记·秦始皇本纪》(卷六)记载, 秦二世胡亥在永远封闭通往地宫的墓道前,“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秦二世命令工匠在墓道内安设可以自动发射利箭的弓弩,一旦有靠近墓道的,或是进入的人,装置会立即启动,射杀盗墓者。
  这种装置,就是神秘的“伏弩”。
  在中国古代帝王陵中,除了秦陵外,有明确记载的,还有汉武帝的茂陵内,亦置伏弩。
  陵中所置的弩,一般是机弩。普通弩与机弩的区别,相当于现代步兵使用的半自动步枪和自动步枪或机关枪的区别,是相当厉害的。嬴政曾特许为他寻找“长生不老药”的徐福,带上这种最先进的武器和神射手,去蓬莱射杀海中的大鲛鱼。
  伏弩一般置于墓门之后,或是通往地宫的必经之处。一般在后世帝王陵寝中的金刚墙后面。很多时候,箭头上还会抹上剧毒药汁,中箭的盗墓者即使不被射死,也会中毒身亡。
  机弩,常与“悬剑”手法一起配合使用。盗墓贼进入墓道后,侥幸躲过伏弩,也难逃被悬剑斩杀。据民国考古学者魏聚贤在《中国考古学史》中所记,民国年间,有盗墓贼盗了唐代风水大师袁天罡的墓,袁墓在一处岗岭上,周长约五十九尺,墓垣以砖砌成,墓室内有一清水池,池深无底。水池底暗设机关,设有锋利钢锥,而墓穴顶部则置有“悬剑”。
  当地传言,附近有一个姓李的盗墓者与一同伙,在将袁墓打开后,盗走了墓内的陪葬物金冠金剑和二十余件金具。而这人太贪,竟然想把悬剑也收走,便用利刃击砍悬剑之绳,结果一不小心掉进深水池中。被捞出后发现,尸体已被利锥穿烂。后来,大家都知道袁墓中有宝物,但再也没有人敢盗了。这大概是“悬剑”斩杀盗墓贼的经典传说。
  或许有人会说,置伏弩有什么用,时间一长机关锈蚀,发射装置就失效了。这情况确实存在。我曾在多处王侯级陵墓中看过随葬的弩箭,或锈蚀,或腐朽,由此可以想见,墓道中用于射杀盗墓贼的伏弩,时间长了,确无反盗墓作用。
  既然如此,设置伏弩是不是多此一举?不是,伏弩要射杀的对象,主要是当时或当代的盗墓贼。
  据我的研究和其他考古专家的发现,80%—90%的陵墓被盗多发生在下葬后几年,甚至几天之间,最长的也不过三代,即百年以内。在明代,苏州便有一伙盗墓贼,都在新坟下葬两三天内下手。据明黄省曾《吴风录》记载,这伙盗墓贼看中的是殓衣和棺材,有专门的销赃渠道,盗晚了,便显旧了,不好出售。

“复仇派”盗墓之王——西楚霸王项羽(7)
帝王陵同样如此,项羽盗秦陵在嬴政下葬三年后;汉武帝是公元前87年下葬茂陵的,但在继位的汉昭帝始元三年,即公元前84年,陵中随葬的西胡康渠王所献玉箱、瑶杖,便出现在了扶风县的“古玩市场”上。
  所以,陵中设置反盗墓装置伏弩还是有必要有作用的,项羽派英布盗秦陵时,据说便遭遇了万箭齐发。可见,有伏弩至少可以在心理上给盗墓贼以威胁。正因为这种考虑,伏弩成了早期陵墓中的必用机关。
  越王勾践当年盗墓时,便险些让伏弩射杀。《酉阳杂俎》引《水经》上所记,“越王勾践都琅琊,欲移允常冢,冢中风生,飞沙射人,人不得近,遂止。”
  ● 秦陵反盗第二招——“活口坑杀”
  《史记·秦始皇本纪》(卷六)记载,“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灵柩下葬以后,有人对秦二世说,机关是由工匠们制造的,他们对随葬宝物非常了解,如此贵重的宝物,早晚会被他们泄密。于是,安葬大事完结后,秦二世便多了一个心眼,在珍贵宝物埋藏后,便立即封闭了墓道中门,随即又将墓道的外门放下来,把工匠和负责填放宝物的人全部封闭在墓道里边,没有人再能出来。
  这就是反盗墓手法中最为惨烈,也最没有人性的一招——“活口坑杀”。
  胡亥究竟殉杀了多少活口,具体无数据。司马迁仅以“死者甚觽”一带而过,可以想见,被灭口的不会是几十人,成千上万也极有可能。
  在早期帝王级葬事中,一般都会将工匠和知情人“坑杀”,美其名曰“殉葬”。
  中国古代帝王葬事中最为著名的灭活口事件,发生在成吉思汗的葬事中。当时游历东方、带着罗马教皇特殊使命来华的意大利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便作了这样的记述——
  在运送灵柩的途中,护送的人要将途中遇到的所有的人杀死,作为殉葬者,并对他们说:“离开现世到阴世去服侍你们驾崩的主人吧……当蒙哥汗的尸体运往阿尔泰山时,护送的兵马沿途杀死了将近两千人。
  成吉思汗下葬时杀人殉葬,就是担心下葬地点被外人发觉。因为蒙古人的反盗墓手法十分严密,以至于到目前仍没有发现元代帝王的陵墓,甚至不见蛛丝马迹。
  传说当年慈禧入葬时,负责大臣从工匠中挑选出81人负责封闭墓道等善后事宜。他告诉工匠们,完事后从另一预先挖好的隧洞出去。工匠当时心就凉了,这是要灭口啊,有一个石匠便耍招侥幸活了下来。不论此事是真是假,从中透露的信息是有用的,说明清代皇家下葬时也注意反盗墓。
  “坑杀”反人性,但反盗墓未必都成功。《资治通鉴·梁纪》(卷一百六十)记载,“甲申,虚葬齐献武王于漳水之西;潜凿成安鼓山石窟佛顶之旁为穴,纳其柩而塞之,杀其群匠。及齐之亡也,一匠之子知之,发石取金而逃。”
  齐献王又是虚冢,又是潜葬,还将大批工匠灭杀,使用组合式反盗墓手法,但参与的工匠却将情况暗暗告诉了自己的儿子,虽然工匠遭诛,秘密依然泄露。
  同样的,秦二世杀尽了所有知情的工匠,秦陵还不是没有挡住盗墓贼的脚步?实际上,古代皇家“坑灭活口”这是自欺欺人,仅是为求得心理上的平衡。那么高的坟头堆在那里,谁不知道是皇帝陵墓?不被盗掘了才是奇迹呢。

“复仇派”盗墓之王——西楚霸王项羽(8)
● 秦陵反盗第三招——“墓毒毒杀”
  《史记·秦始皇本纪》(卷六)记载,“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用水银模拟百川江河大海,使用一种特殊机关使水银灌输流动起来,冢的顶壁上依据天文图案进行装饰,冢的下部依据地理图形加以布置。
  秦陵中用水银模拟百川江河大海,实际作用是保护秦陵的地宫——“墓毒毒杀”,毒死盗墓贼。从《史记》记载来看,秦陵中使用的水银量惊人,注满了陵内的整个地层,成了一个可怕的“地下毒河”。试想,在密封空间内,如果有盗墓者侵入,谁还能活着走出来?据此可以推断,秦陵是中国古代帝王陵中“第一毒墓”。
  在墓内置放的有毒物质,叫墓毒;在尸体上涂上的有毒物质,叫尸毒。这种种手法实施起来比较简单,不像伏弩绝杀那般复杂,也不像坑灭活口那样惨烈,但发挥的作用却远在它们之上。若盗墓贼贸然进入,一不小心就会中毒,重者墓中毙命,轻者落下终身废疾,遭到所谓的报应。
  在古籍中,有关墓毒的记载很多。汉广川王刘去盗掘战国古墓魏襄王冢时,除了发现墓是铁汁浇灌之外,在打开后还有惊人发现,里面竟然喷出一种有毒气体:“黄气如雾,触人鼻目皆辛苦,不可入。以兵守之,七日乃歇。”
  《酉阳杂俎·尸穸》记载,刘景公的墓内暗置毒物。当时有盗墓贼掘开墓穴后,“有青气上腾,望之如陶烟,飞鸟过之辄堕死,遂不敢入。”墓内冒出的气体,竟然把天上飞过的鸟儿都毒死了,可见墓毒之毒。
  古墓中常见的毒物有朱砂、石胆、雄黄、矾石、磁石等,并称“五毒之石”。这五样东西还常被古代术士用来炼制不老药、壮阳药,给帝王服用,即常说的“五毒俱全”。现代中医在临床研究中发现,有些药石在适量情况下,确实可以治病。但由于毒性难以控制,服用了这样的不老药,不速死就算万幸了,何来长生不老?
  还有人因生前服用药石过量,死后自动形成了尸毒、墓毒,《太平广记·墓冢》(卷三百八十九)“王粲”条,魏武帝北征乌桓时,登上山岭远望,发现有一片山冈寸草不生。手下的王粲据此认为,这个地方埋有古墓。而且推定,墓主在世的时候,曾服用过生礜石,死后毒气挥发出来,导致地面寸草不长。魏武帝将信将疑,让人掘开一看,果然有座古墓。
  有条件的古人最常使用的墓毒是水银,齐桓公墓内便置有“水银池”。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时编地理书《括地志》称,“晋永嘉末,人发之(齐桓公墓),初得版,次得水银池,有气不得入,经数日,乃牵犬入中……”水银蒸发形成的毒气,给盗墓者制造了很大的麻烦。
  实际上,就算墓里不放毒物,尸体、食物等有机体时间一长也会自然形成毒气,如大量聚集的一氧化碳,便是天然的毒物。不少盗墓者因为这“无形的杀手”而丧命。2009年1月12日晚,在江苏盱眙秦汉东阳城遗址发生的“毙命案”中,四名死亡的盗墓贼,三个被一氧化碳毒死在墓内,一个摔下去后,弄出来还是死了。
  不管古墓中的“毒”是哪来的,墓毒确实是存在的。不论是盗墓贼,还是现代考古专家,发墓时都会小心谨慎,慎防中招。这里有一段不为外界知晓的秘闻,20世纪60年代,国家批准发掘明定陵,当找到地宫入口时,考古专家没有贸然进去,而是买来一只公鸡扔了进去,见公鸡活着往外扑逃,才排除了定陵有毒的可能,放心大胆地进入地宫。

“复仇派”盗墓之王——西楚霸王项羽(9)
秦陵有剧毒,已为现代考古初步证实。1982年,中国地质科学院物探研究所曾探得在秦陵封土堆下,有一个约12000平方米的强汞(水银)异常区域,有朝一日,秦陵的地宫开启时,专家肯定也要做好充分的“防毒”准备。
  ● 秦陵反盗招外招——“积沙埋杀”
  上述三大防盗手法,是史书上明确记载的,秦陵中还会不会有其他盗墓机关,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根据最新考古调查和已发掘秦汉陵墓的情况,秦陵很有可能存在其他反盗墓手法,如令盗墓者闻风丧胆的——“积沙埋杀”。
  中国古代帝王陵有两大类型,一是封土为陵,墓穴建在地下,掘坑堆土而成;一种是依山为陵,墓穴凿山而成。秦陵属于前者,在秦汉及以前最为流行。
  封土而成的陵墓往往在封土层中做手脚。墓中积沙,俗称“流沙墓”。如果堆置的土层中有意放置大小不一有棱有角的人工石块,则叫“积石墓”;两者兼而有之,则是“积沙积石墓”。“流沙墓”出现之前,还有反盗墓效果稍弱的“积炭墓”。
  之所以秦汉及以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