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陈毅的非常之路 >

第35部分

陈毅的非常之路-第35部分

小说: 陈毅的非常之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次戏剧性的中苏首脑会晤,并没出现两国关系全面缓和的局面,相反,还存在许多不安定因素,战争气氛有增未减。
  柯西金没有否认苏联向中国挥舞核武器,更未保证今后不向中国发动核战争。
  苏联驻联合国代表团成员向一位美国代表扬言,苏联在军事上具有对中国的压倒优势,如果中国对苏联的敌对态度继续下去,一场军事较量无法避免。
  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扎哈罗夫对外放风,说什么苏联“战略火箭部队”已经做好准备,“随时准备立即出动”,“出其不意地进行打击”,“使敌人措手不及”。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三十、一个改变世界格局的建议(5)
伦敦《新闻晚报》披露,苏联正在为挑起战争进行准备。
  如果这场战争在中苏之间爆发,“世界只会在战争爆发以后才会知道”,并说,苏联可能对中国新疆罗布泊的核试验基地进行空袭。
  所有这一切似乎说明,战争正在向人们一步步逼近,一场严重的军事较量势在难免。
  情况真真假假,扑朔迷离,这给决策者作出正确判断带来了困难。
  怎样看待眼前的局势呢?几位老帅没有被假象所迷惑,表现了明察秋毫的细心和少有的冷静。
  他们经过充分讨论,很快取得一致意见,写出了《对目前局势的看法》。
  由陈毅定稿的这份书面报告,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疑难问题,9月17日报送周恩来总理后,受到高度重视,对中央的正确决策具有重要作用。
  报告明确指出:“苏修确有发动侵华战争的打算”,“最近苏修变本加厉地制造反华舆论,公然对我进行核威胁,阴谋对我核设施发动突然袭击”,想“依靠导弹和‘乌龟壳’,对我打一场速战速决的战争,幻想把我搞垮,消除其心腹大患。”
  “但它下不了政治决心”,因为“对华作战是有关生死存亡的大问题,苏修感到并无把握”。
  “苏修对侵华战争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帝的态度。”
  美国“多次表示要同中国改善关系,这在尼克松访问亚洲前后达到高潮”,“它对中、美可能联合的担心,增加了它大举进攻我国的顾虑”,判定“苏修不敢挑起反华大战”。
  柯西金的北京之行,是基于“实用主义的需要”,“打出和谈旗帜,借此摆脱内外困境”,并“探询我方意图,作为苏修决策的依据”,“特别是想利用对我国的反革命两手政策,在同美帝的争夺中,增加一点资本,求得一些主动”。
  “周总理会见柯西金的消息,轰动了全世界,使美帝、苏修和各国反动派的战略思想发生混乱”、“在中、美、苏三大力量的斗争中,美对中、苏,苏对中、美,都要加以运用,谋取它们最大的战略利益。”
  而中国“对美、苏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也包括用谈判方式进行斗争。
  原则上坚定,策略上灵活”。
  “苏修要求举行边境会谈,我已表示同意;美帝要求恢复大使级会谈,我也可以选择有利时机给予答复。
  这种战术上的行动,可能收到战略上的效果。”
  陈毅还着重就打开中美关系问题提出了他的设想。
  他说,关于打开中美关系问题,我考虑了很久。
  华沙会谈谈了十几年,毫无结果,现在即使恢复,也不会有什么突破。
  我们曾建议举行中美外长会谈才是解决像缓和和消除台湾地区紧张局势一类重大实质问题的切实可行途径,却被美国拒绝。
  现在情况发生变化,尼克松出于对付苏修的战略考虑,急于拉中国。
  我们要从战略上利用美、苏矛盾,有必要打开中美关系,这就必须采取相应的策略。
  经过深思熟虑,陈毅为打开中美关系,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不合常规”的想法,把个人的生死荣辱置之度外:在恢复华沙会谈时,主动重新提出举行中美部长级或更高级的会谈,协商解决中美之间的根本性问题和有关问题,不提先决条件。
  只要举行高级会谈,本身就是一个战略行动。
  不提先决条件,并不意味着中国在台湾问题上改变立场。
  台湾问题可以在高级会谈中逐步谋求解决,还可以商谈其他带战略性的问题。
  陈毅表示,他将把这些“不合常规”的想法当面向周恩来总理报告。
  这的确是一些惊人的“不合常规”的想法。
  那时中美不但没有外交关系,而且中国一直视美国为最主要的敌人,美国把中国看成无法接近的“铁幕”,恢复华沙会谈已是相当不易了,举行中美高级会谈更是不敢想像。
  使人难以置信的是,周恩来听了陈毅当面说出这个“不合常规”的想法以后,竟大为惊喜,表示将用最快的速度报告毛泽东主席。
  毛泽东听了周恩来的报告后,引起他深深的思考。
  不久,他果断作出决定:同意恢复华沙中美大使级谈判;欢迎美国派人到中国来,尼克松本人来也欢迎。
  1970年1月20日,中美大使在华沙中国驻波兰大使馆恢复谈判。
  1971年7月9日至11日,尼克松派他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叶剑英以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名义协助,熊向晖以总理助理的名义参加。
  会谈取得了重大进展。
  7月16日,双方发表公告,宣布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
  正如陈毅所预言的,这一消息引起全世界的震动。
  这时,陈毅已经病重住院。
  熊向晖特地赶到301医院探望,欣喜地向他报告了中美关系的近况。
  陈毅对中美关系终于打开很高兴。
  他兴奋地说:“尼克松为了美国的利益,居然比我的设想更‘不合常规’,这倒出我意外。
  只有主席才会下这个决心,只有主席才敢于打美国这张战略牌。
  

三十、一个改变世界格局的建议(6)
主席下了这着棋,全局都活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三十一、紧急疏散(1)
1969年10月17日,陈毅接到一份请柬,应邀出席这天新落成的首都体育馆的表演晚会。
  这样的体育表演晚会,本来可去也可不去的,由于中央办公厅有通知,“今天的晚会务必到会”,陈毅只好去了。
  接到中央办公厅的通知时,他多少有些想法,看体育表演用得着这样的硬性规定吗?想必有什么事情!到后一看,新落成的首都体育馆灯光照耀得如同白昼,确实壮观辉煌,表演节目也是第一流的,更引人注目的,老同志到会之多之全,为以往所少见。
  董必武、朱德、叶剑英、邓子恢、陈云、王震、陈奇涵、李富春、张鼎丞都来了。
  陈毅没有看到徐向前、聂荣臻,一问才知道,他们因病因事请了假。
  果然有事。
  表演一完,这些老同志就被请到首都体育馆的贵宾休息室。
  不一会,周恩来陪着几位政治局委员来了。
  由周恩来传达中央加强战备、紧急疏散的指示:中央决定,根据当前国际形势,为防止苏联对中国发动突然袭击,在10月20日之前,在京老同志全部进行战备疏散:董必武、朱德去广东,叶剑英去长沙,陈云、王震去江西,陈毅去开封,徐向前去石家庄,聂荣臻去郑州……周恩来还说,他已同各地第一把手打了电话,安排好了住处,准备了专机或专列,请大家放心前去。
  10月18日,黄永胜以“林副主席第一个号令”名义,正式下达了林彪作出的“关于加强战备,防止敌人突然袭击的紧急指示”,全军进入紧急战备状态。
  这天上午,陈毅召集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三位元帅和熊向晖、姚广到中南海紫光阁开会。
  因为前一天晚上徐向前、聂荣臻没去首都体育馆看表演,陈毅顺便给他们讲了中央关于紧急疏散的决定。
  陈毅说,总理讲,主席指示我们四人去的地方都是战略要地,去后在当地工厂蹲点,继续研究国际形势,如果战争爆发,就协助当地军政首脑指挥作战。
  总理再三嘱咐,一定带夫人去,好有个照应,北京的住所保留。
  尽管几位老帅断言大仗一时打不起来,他们还是认为加强战备有此必要,对这次紧急疏散没有异议。
  但也有某些想法,为什么惟独疏散老同志呢?当时形势并非那么紧张,林彪那个“第一个号令”似乎有些危言耸听!聂荣臻说:“郑州那个地方是中原的铁路枢纽,确实是战略要地,但是中原地区我不熟悉,还是到河北省好些。
  晋察冀这些地方我熟,如果打仗,还可以起些‘参谋’作用。”
  徐向前说:他的身体情况比陈毅好些。
  石家庄医疗条件比开封好,离北京也近得多,希望中央批准他同陈毅对调一下。
  陈毅深受感动,说他身体还行,不必换。
  徐向前说:“不必客气了,由我向中央说去!”
  陈毅最后宣布:“疏散以后,聚在一起难了,我们的国际形势座谈会到此结束。”
  中央很快批准了老帅们的建议:徐向前同陈毅对调,徐向前去开封,陈毅去石家庄,聂荣臻去河北邯郸。
  10月20日,陈毅同着妻子张茜乘火车来到石家庄。
  石家庄是河北省省会。
  省革委会知道他们要来,早早为他们作了安排:陈毅被分配到铁道部石家庄车辆厂蹲点,张茜被分配到石家庄一家药厂蹲点,有一个安静、舒适的住处,离他们两人蹲点的工厂都不远。
  这一切显然同周恩来事先打招呼有关。
  难为他想得如此周到,陈毅不禁由衷地对他表示感激。
  跟在北京南口机车车辆厂蹲点调查时一样,陈毅每个星期只用三个半天到石家庄车辆厂劳动或参加学习,其余时间自行支配。
  对他来说,这三个半天是雷打不动的,风雨无阻。
  这完全是自觉自愿的,他不把这单纯当成一种任务,一种负担,而是当成一种需要,一种如同吃饭睡觉一样每天不可缺少的需要。
  他一到工人中间就浑身自在,就有一种奋发向上、跃跃欲试的欲望,用不着左顾右盼,顾虑这顾虑那。
  所以他愿意到工厂去,愿意同工人多接触,他去工厂蹲点的时间有时远远超过了每周三个半天。
  车间班组的工人都很喜欢他,乐于接近他,愿意同他说说话,一点不把他当外人。
  加上这里远离了北京是非之地,少了许多纷扰与烦恼,他在石家庄倒也过得舒心自在,无忧无虑。
  然而陈毅感到很大的不满足,有一种受欺骗、被出卖的感觉。
  一到石家庄,他就强烈地感受到这一回是革职为民了。
  这并不使他感到意外和难过。
  他两年多前就说过,大不了罢官,大不了外交部长不当了,他还可以去看大门,扫大街,他是四川人,他还会做担担面,没有什么可怕。
  感到意外和难过的,是不能完成毛主席、周总理交给的继续研究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任务。
  进行这样的研究,须得具备一定条件,如今这样的条件竟被全部剥夺了。
  到石家庄以后,中央文件看不到了,有关的电报、动态资料没有了,甚至连自己花钱订阅的《国际共运》、《参考资料》等也被扣在了北京。
   。 想看书来

三十一、紧急疏散(2)
要说痛苦,这就是痛苦。
  因为缺乏最起码的条件,使他无法从事研究工作,无法完成毛主席、周总理交给的任务,心里空落落的,很不是个滋味。
  这种局面的形成,从表面上看,当然与前不久周恩来在北京首都体育馆代表中央宣布战备紧急疏散有关。
  一离开北京,远离了政治中心,一切都变了样。
  但他不怪罪周恩来,甚至连想也没有朝这方面想。
  那天同周恩来到首都体育馆的还有其他几位政治局委员,他清楚这些人跟林彪、江青这些人的关系,也清楚他们在老同志心目中的地位,老同志不会听他们的话,这些人便一直缩在后边,让周恩来出头露面。
  所以周恩来只是奉命行事,代人受过。
  稍后,陈毅知道了林彪的“第一个号令”,事情就全部明朗了:原来这次战备紧急疏散是林彪一伙精心策划的,他们要以紧急战备为借口,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
  这些老同志是实现他们阴谋计划的巨大障碍,他们便以战备疏散为名,把这些老同志一个个调开,调得远远的,使他们一个个分得很散,孤立无援,最终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至少不能成为危害他们的力量。
  这难道不是历朝历代清除异己的惯用做法吗?这一次疏散的,都是跟林彪、江青这些人不一条心或是明里暗里反对过他们的人,他们借疏散来清除异己的险恶用心便昭然若揭了。
  陈毅对这伙人的做法非常愤慨,但他决不消沉,决不自暴自弃。
  他知道,那样做正中了林彪、江青一伙的下怀。
  他们巴不得这些老同志一个个气死、病死或是抑郁而死,这样他们就少了死对头,更可以为所欲为。
  不,决不能这样,决不能让他们的可耻图谋得逞。
  厄运,没有使陈毅屈服,反而使他更坚强。
  他很快适应了来到石家庄以后的新生活。
  也是事有凑巧,19岁的女儿珊珊这年进了石家庄军医学校。
  她深知两位老人的处境,多次请假来到父母亲身边,这给了两位孤寂的老人以莫大的安慰。
  三个儿子或在部队工作,或在校读书,全都不在身边。
  可是他们隔三差五地有信来。
  陈毅忽然发现,四个儿女一下长大了,懂事了,成熟了,使他备感宽慰和温暖。
  他总是及时地回信,鼓励他们好男儿志在四方,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既要重理论,又要重实践,努力掌握科学知识,脚踏实地地做好实际工作,以便将来接好革命的班。
  一天,二儿丹淮突然出现在眼前。
  他身着军装,看去魁伟而结实,完全是个大人了,使陈毅、张茜好一阵惊喜。
  “部队工作忙,怎么有时间探家?”
  陈毅有些不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