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国的黄昏-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臣下们对自己效忠的这个皇帝真是琢磨够了,也琢磨不透。见皇帝如此说,就懒得理了。既然你想死你就去死吧,我们何苦拦着你。国家闹成现在这个样子,都是你造的孽。我们本想好好地爱国,可你认为国家是你自己的,你不让我们爱。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
况且,大臣们都知道这个皇帝的脾气,一旦你主张南迁,不管他迁还是不迁,他都会先把你干掉。他认为你看不起他,认为他贪生怕死。
该年二月,崇祯急得抓耳挠腮,李明睿又来了,跟他长谈了一番。李明睿自然知道皇帝的德行,就努力劝说他南迁。崇祯这个人就是贱,你越是要他这样,他就越不这样。李明睿没有办法,只好提出了第二个办法,就是让太子南下监国。
崇祯火了,这是你臣子说的话吗?你让我在这里等死,然后让我儿子去逃命。简直是岂有此理,他坚决不答应,并且用自己十七年的从政经验搪塞道:“我经营天下十七年都搞成这个样子,他一个孩子知道个啥!”
李明睿还能说什么,他真的不明白这个当今圣上怎么会是这样一个鸟样子。你若说他打肿脸充胖子可真是委屈他了。他也想逃走,但就是需要别人来请他走。
有人说,这是他的决策失误。如果这真算是决策的话,那么,他决策上的失误可不止是这一次。就在李明睿建议他南迁不果的同时,有人还建议调宁远城最高指挥官吴三桂入京勤王。先不说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是否能抵挡住李自成的大顺军,只就这一提议本身来看,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办法。
但让他十分恼火的是,这一次大臣们纷纷发言。朝廷内部出现两种意见:一种是以首辅陈演、魏藻德与工科给事中高翔汉等人为首的反对意见。这些人反对的借口跟崇祯不谋而合。如果调吴三桂进京,能否击退李自成还先不待说,山海关外宁远四城肯定要丢却是事实。关外四城在这个时候忽然变得特别重要起来,这些人无非是想把崇祯皇帝逼上死路,他们说,如果放弃关外四城就是丢了朱家祖宗留下来的土地,皇上您怎么能做对不起祖宗的事。
另一种意见则是以蓟辽总督王永吉、吏科给事中吴征麟为首,他们认为,必须要调吴三桂进京。王永吉认为,皇上丢了祖宗留给的土地已经不是一块两块了,仅李自成从河南到这里,整个山西就归人家了,难道还在乎关外四城吗?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死要面子活受罪(2)
一心想把崇祯整死的高翔汉指着王永吉的鼻子道:“你身为蓟辽总督,肯定是贪生怕死所以才出此下策。如果皇上一定要放弃宁远,臣等不敢任其咎。”
陈演立即跳出来和高翔汉一起想把崇祯整死,唱高调:“一寸山河一寸金,锦州告急,宁远兵万不可调。”
崇祯皇帝拿不定主意了,确切地说,是他被那几个反对吴三桂进京的大臣给捉住要害了。这些大臣也大概知道这个皇帝到底在想什么,其实,他们又何尝不知道皇上想要吴三桂进京。但是,一旦吴三桂进京了,所有曾经反对吴三桂进京的和中立的大臣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太清楚皇上的脾气了。另外,这些人并不相信李自成真能打到北京城下,处在京城里的官僚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外面发生的一切。他们以为北京城是铁桶,满洲人不是来过两次嘛,不都是无功而返!
崇祯皇帝见廷臣意见不统一,又召集科道九卿诸臣会议,继续讨论吴三桂勤王的问题。但是,在许多不相信李自成能打到北京和一心想把崇祯皇帝整死的大臣的努力下,只有几个大臣支持吴三桂回京师勤王。
但对待这几个人的意见,六科不署名,阁臣允议不决。我们疑心,这个时候的崇祯皇帝是不是专制制度下的皇帝,他一直想要这些人说话,他一心想在苍天和祖宗面前得到最民主的决议。可是,在大臣们纷议不决的情况下。你为什么不独裁呢?
该独裁时不独裁,就在他等着大臣们的决议时,李自成已经向北京逼近。三月初,造反大军已到达宣州府城下,京城危在旦夕,城内人心惶惶。面对这种局势,京外督抚大员都认为调吴三桂进京是唯一之计。崇祯皇帝在这个时候总算英明了一把,立即调吴三桂进京。可惜,一切都晚了。
吴三桂还没有到达京城,李自成就打进了北京。崇祯皇帝上吊了,临死前,他还认为李自成是个十恶不赦的大混蛋,因为是李自成逼他把脖子伸进圈套里的。
可他还是忘记了一件事,如果不是他爱面子与满洲人的议和没有结果,他怎么可能走到今天这一步。
我们知道,努尔哈赤让满洲崛起,但他并没有让满洲拥有问鼎中原的实力。他死后的皇太极也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早在崇祯元年(1628年),袁崇焕就在崇祯的默许下与皇太极谈判。皇太极像个小孩子一样的高兴。因为在这位满洲人看来,目前的他只想要点银子发展自己,若说真的想进取中原,他似乎并没有想过,确切地说,是他不敢想。过不久,袁崇焕被杀,与清议和之事从此再也无人提起。
崇祯十五年(1642年),松山决战后,明帝国失去了关外四城,宁锦防线最后崩溃。辽东宁前道使石凤台提出要与清“讲和”,崇祯皇帝听到后,沉思了一会儿,突然大怒,将他扔进了监狱。过不久,大学士谢升嘱咐家人好好生活,抱着进监狱的心理跟崇祯讲:“石凤台的提议很好啊。如今,只有给满洲人银子让他们安静下来,我们才能专心剿‘流寇’。”
崇祯皇帝沉思了半天,但并没有把他扔进监狱。他找来兵部尚书陈新甲,陈新甲立即哭着跟他说,如今松山、锦州两城被困已久,如今兵力不足,无法增援,只能议和了。
崇祯皇帝依旧沉思,突然就说道:“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办,你放心去办,不要管我。”
陈新甲也是个笨蛋,他对当今圣上的脾气一点都不了解。这件事如果办好了还可以,一旦办砸或者是没有办出个所以然来,他肯定就倒霉了。
陈新甲临走之前,崇祯皇帝千叮咛万嘱咐,一定不要让朝廷诸臣知道。陈新甲还没有感觉到危机,很郑重地去沈阳跟皇太极谈。皇太极就是想要点银子,并且重申了“七大恨”精神。
谁知,这一消息立即就被朝廷诸臣知道了。特别是当言官们知道了这件事后,把爱国热情发挥到了极致。他们强烈要求陈新甲认罪,崇祯皇帝就下诏斥责陈新甲。陈新甲这个傻瓜居然不服,他认为这是皇帝允许的事情,我非但没有功劳,还被你骂了一顿,这是什么道理。崇祯皇帝一听到他的申诉,立即把他逮捕,并且在该年九月将其斩首。从这以后,议和告吹。该年十月,皇太极大举进攻明军。
死要面子活受罪(3)
可以想见,如果与满洲人议和成功,明帝国就避免了两线作战,情况肯定会大不一样,即使不能挽救帝国的灭亡,至少可以延缓灭亡。
这种推卸责任完全是由崇祯的自尊心引起的,我们实在弄不明白,面对一个残破不堪的朝政,一个皇帝到底有什么面子抹不开。
而正是这种抹不开,让他提前把帝国送进了坟墓,他自己也在煤山的一棵树上去见了阎王和祖宗。
可爱的崇祯帝(1)
崇祯皇帝有他暴戾的一面,但也有他可爱的一面。这种可爱之处如果在一个普通人身上会成为被人喜欢的资本,但在一个皇帝身上,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甚至在外人看来,还是迂腐乖张。
崇祯皇帝登基后,对老百姓很不在乎。有人说他不知恤民,对老百姓加征不断。但是,这些人是否想过,崇祯根本就没有想过对老百姓的加征是错误的。况且,当时的形势只能让他从老百姓身上拿钱。
这就好像一个人想去钓鱼,而不在乎蚯蚓的死活一样。可爱的崇祯皇帝根本就没有把老百姓和他抵抗清兵、剿“流寇”两件事联系上。他一直以为这是两码事。
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才在万历年间的五百二十万两的辽饷上又加征了一百四十万两。随后,他又根据杨嗣昌的建议增加了剿饷与练饷。但他当时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就按照你的意思去做吧,让老百姓辛苦一年。”
老百姓辛苦吗?他当然不知道,老百姓在自己家门口就开始了吃同类的尸体,吃同类的尸体是够辛苦的。一般人很难下得了口,大概吃人肉的人都是闭着眼睛,皱着眉头吃的。
可按照他的解释,老百姓辛苦一年后,又接着辛苦起来。到了崇祯十二年(1639年),仅练饷的数额就达到了七百三十万两。用他的话来讲,实在是没有办法,造反大军太多,只能再辛苦老百姓一下了。
当有大臣向他请求少让老百姓辛苦的时候,他却瞪起了眼睛。事实上,他的想法在他看来很有道理。首先,满洲人必须要灭掉,“流寇”也要干掉。这都需要钱的。如果老百姓不给钱,那么,就不能把这些人灭掉。如果不把这些人灭掉,不但江山难保,而且百姓会受更多的苦。
他认为,他是在为老百姓着想。可老百姓现在就在受苦呢,他在深宫里当然不知道。他同时又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官员不干活。于是,他将催征饷银作为考核官员的重要依据,许多官员因催征不力而被他扔进了监狱。
但是,他并不知道,他手下的那群混蛋官员在加征的同时还偷偷地为自己牟利。比如,他要求征收一两银子,官吏就跟老百姓征收三两,其他的二两就落到了官员自己腰包里。
崇祯自然也不知道这些事情,就在他临死前的一个月,他还颁了一道催征的诏令。不知道他又想要银子打谁,那个时候李自成已经向北京挺进了。
崇祯皇帝的可爱之处还在于,为了一个目的(收复辽土和剿灭“流寇”)就只专心一致地做跟这个目的有关的事情。他的思路是直的,作为农业大国,水利无论如何都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可崇祯帝在位十七年,根本就没有兴修过水利。他认为,兴修水利需要钱,但现在所有的钱都要用在刀刃上,那就是收复辽土和剿灭“流寇”。其他的事情,等把这两件事完成了再谈。
崇祯六年(1633年),他忽然可爱起来,把《山海经》读给大臣们听,大臣们还没有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他就下令用书中的兽名重新更定文武官员的服饰、图案。于是,有那么一段时间,文武百官的前胸后背都贴了些怪异的兽。他在上面看着很满意,大概在他看来,下面这些大臣就是一群禽兽。可这样的工程在那多事之秋简直就是劳民伤财。所有的官员要把官服交上来,然后又找了大批人来缝制。接着,他又出了新招,下令将宫中历朝铜器熔掉铸钱,以充军饷。且不说这些古铜器都是很有价值的文物,单就这些铜器的成品来讲,很薄很轻,扔到炉子里马上就成一缕轻烟飘走了。
在帝国风雨飘摇的时候,他还有这样的闲情为化学实验出钱出力,真是难得。崇祯十二年(1639年),清兵内犯,有个人给他提个建议,说要天下的和尚与尼姑结婚,生出小孩为以后帝国军队准备着,再把和尚们组织成一支军队。崇祯皇帝居然认为这个办法很不错,其实只要是利于他收复大好河山的建议,他都认为不错。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可爱的崇祯帝(2)
从各种各样的记载来看,崇祯皇帝都是一个一根筋的皇帝。为了达到收复河山的目的,他不惜一切代价来实现它。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当时的时局已经不可能让他实现这个理想了。
当他走上煤山,找到那棵歪脖树的时候,许多人都疑心,他根本就不想死。如果他想死,那么大的皇宫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把自己给弄死,为什么一定要跑到山上去?
他一定是想跑到山上去,看有没有什么奇迹能发生。可如我们所知,这十七年来,在他身上根本就没有发生过奇迹。
袁崇焕的吹牛皮让他认为的“奇迹”没有发生,杨嗣昌的“议和”和“四面张网”也没有让他认为的“奇迹”发生,洪承畴的松山之战更是粉碎了他的美梦。到了后来,连吴三桂那厮都不让他心存一点侥幸的心理。
他还能盼望有什么奇迹发生呢?
但他还是从皇宫里慢慢地走了出来,走上了煤山。谁也不知道他当时在想什么,确切地说,这个时候的他想什么根本就不重要了。他当初在御案上写的“满朝文武皆可杀”几个字很直接,就像他想达到他的目的一样。他说对了,满朝文武是该杀,可是,是他自己让他们有了该杀的理由的。
因为他的性格、他的努力,大明帝国只在他手里十七年就灭亡了。大明帝国的灭亡并不怪他,因为这是一个必然。他祖宗万历皇帝时期的所作所为就注定了这个必然,但帝国在他手里只存在了十七年,他绝对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无数人的观点都强有力地证明一点:崇祯皇帝急躁、多疑的性格提前毁了明帝国。我倒觉得是他的思维害了明帝国。
他的一根筋思维方式是明帝国的不幸,也是他本人的不幸。另外,他根本就不懂得如何治理一个国家。就像一个厨子跑进了屠宰场,他想的是怎么样烧出最好吃的红烧肉来,可是,猪还没有杀掉呢。崇祯皇帝面对的就是一头猪,而想的却是怎样做出最好吃的红烧肉。
于是,他生火、烧水、磨刀、洗菜板。他自己根本就没有注意到:猪还活着呢,他最可爱的地方就是:他根本就不懂得杀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