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风云百年 系列--残阳如血剑如虹 >

第4部分

风云百年 系列--残阳如血剑如虹-第4部分

小说: 风云百年 系列--残阳如血剑如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他跑了后,调齐人马,围攻紫禁城,迫使载沣交权,然后挟天子令诸侯,那他就是曹操,可惜他也不是;

  如果他跑了后,调齐人马,围攻紫禁城,迫使载沣交权,从而实行他所倡导的君主立宪,那他就是一代伟人,可惜啊,历史就是这么无情,英雄和狗熊有时就是一念之差。

  事实上,他什么也没做,乖乖的,没做任何反抗的交出了所有的权力。

  袁世凯是什么?我想大家已经得出结论,至少到目前为止,他还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忠臣,尽管这种忠君爱国的思想在当时已经不那么合时宜了。

第六章  治国如同过家家
罢黜袁世凯的行动竟然是出乎意料的顺利,这样年轻的载沣不禁洋洋自得起来。既然袁世凯我都可以收拾的如此轻松,别人自不在话下。

  于是载沣的干劲更足了,干什么?干事业呗。干什么事业?过家家呗。

  有人说了,人家是政治家,是国家领导人,人家做的是军国大事,怎么到你嘴里就成过家家了,别着急啊,听我慢慢讲来。

  我没就从载沣从政开始说起吧。

  此人他当年作为“谢罪专使”到德国转了一圈,别的没学着,只是记住了德国皇帝威廉的一句话:皇帝要直接掌握军队。载沣越想越有道理,是啊,军队必须掌握在我们皇族手里,特别是不能让汉人拿去了,那江山必倾。于是回国就建了个陆军贵胃学堂,主要招收出身于亲贵家庭的子弟,当时载沣带头入学,他的弟弟载洵和载涛也跟着进了学堂。那个喊着要手刃袁世凯的溥伟当时也是这个学堂的学生。这下乐子可大了,一群富二代、富三代、富四五六七代外加权二代、权三代、权四五六七代,他们平时是干什么的啊,提笼架鸟的呗,招猫斗蛐蛐的呗,把这帮孙子们凑在一起,那太合他们的心意了,直接把贵胄学堂当成可以天天开的大PARTY,老师直接就当奴才那么使唤,吃的那是山珍海味,想来就来,想不来就不来,高兴了还可以在课堂上来段京戏,靠,就这么所破学校,竟然诞生了那么多军队高级将领,你说这不是过家家,是什么?

  这还是当年的事情,咱们再看看真正开始摄政后,载沣是怎么玩儿的。

  1908年12月,建立了一只由载涛、毓朗和铁良担任训练大臣“禁卫军”,都是从陆军中挑选的精壮士卒,目的是用来保卫皇帝和王宫。

  1909年1月,载沣指派善耆、载泽、铁良妥为筹划,意欲重整海军,而真正海军出身的萨镇冰却名列第四。

  1909年7月,宣布三岁的溥仪为海陆军大元帅,并由摄政王代为执行。

  接着,将军谘处从陆军部独立出来,变成一个襄助摄政王的一个专门机构,指派载涛和毓朗负责;

  将海军处从陆军部中分出来,设置独立的筹办海军事务处,由载洵和萨镇冰充当筹办海军大臣。

  载沣还任命排汉思想最厉害的良弼为禁卫军第一协统领官。

  1909年8月,载沣又命陆军部尚书荫昌兼任近畿陆军六镇的训练大臣。

  1909年12月,载沣宣布设立海军部,以载洵为海军大臣。

  类似这样的安排一直折腾到1910年秋天

  大家都看出来了吧,载洵为海军大臣、载涛统领禁卫军和军谘处,他自己海陆军大元帅,三个毕业于陆军贵胃大PARTY,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后生,获得了中国军队的领导权。这恐怕也创造了世界军队史上,最高级将领年轻化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在军事上如此,那在政治上载沣又做了什么呢?

  载沣摄政初,马上宣布预备立宪,令各省切实筹办宪政,务必在当年成立谘议局。在中央筹建资政院,资政院参议员规定有三种产生办法,即钦选、会推和保荐。资政院开设后再建立责任内阁,摄政王载沣任命庆亲王奕劻为第一届内阁总理大臣,负责组织责任内阁,并将原来的军机处和旧内阁裁撤,很有点西方代议制的雏形了。

  于是国内立宪派很高兴,人家摄政王不愧是去过欧洲的,见过大世面,人家摄政王不愧是光绪帝的亲兄弟,你看,继承哥哥遗志了吧,就在立宪派欢心鼓舞,认为国家*新政指日可待之时,内阁人选宣布了,新内阁13人中,汉族4人,满族9人,其中,皇族又占5人,这样多的皇室成员位居要津、专擅大权的局面,即使在清王朝200多年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是变本加利的倒行逆施,这种*民意的“皇族内阁”一问世,革命派的呼声立时占了上风,看不到希望的立宪派也纷纷倒戈成革命党。

  任人唯亲做的如此露骨,如此的不加掩饰,以为只要是自己兄弟就放心,可结果是不光让有能力的汉族官员心灰意冷,也使那些忠心耿耿的满族官员倍感受伤。于此同时,在满族贵族内部也存在着很多的不和谐,帮派内耗,贪腐横行,而就在这时候,各地的革命党风起云涌,接长不短的发生以推翻清廷为目的起义。

  我们虽然不能揣测百年前载沣的心理活动,但我们却可以清楚的看到此人的政治智慧根本不足以面对摇摇欲坠的现实,就如一个坐在波音飞机驾驶室的老农,除了把自己的农民兄弟调进驾驶室外,就只剩下对着那些花花绿绿的仪表盘发呆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七章  爱国愤青孙中山
晚清,一直有立宪和革命两股希望促成国家政体变革的势力,其中以当年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相对温和,他们寄希望于清朝统治者,希望他们能够看清国际国内形势,从善如流,穷则思变,学习先进国家的治国经验,将中国引向一条*治国的康庄大道,事实上他们也曾接近成功,他们遇到了一位开明的皇帝,只可惜开明皇帝背后还有位不太开明的皇太后,以及她所代表的力量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

  1898年,戊戌变法被残酷*之后,原本不为大家接受的激进的革命势力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主张不妥协,不忍让,坚决推翻满清统治,对,就是造反。但与以往历次与改朝换代有关的革命不同的是,革命的目的不是为了建立一个新的帝国,而是要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中国近代史中,最难讲最难理解的就是这一段,立宪派好几拨,革命党数百个,尤其是革命党,一群晚清愤青,他们有理想、有知识、爱国家,爱人民,勇于现身,但又固执己见,刚愎自用,很多人眼高手低,敏于言而讷于行,今天的敌人明天就握手,明天的同盟后天就解体,你干你的,我干我的,和历次改朝换代相比,这个时候思想空前解放,行动空前混乱。

  那么,从哪说起呢?从同盟会开始吧,这个组织太重要了,后来影响中国的革命与反革命大都出自这里。

  1905年8月,日本东京,孙中山的“兴中会”、黄兴与宋教仁等人的“华兴会”、蔡元培与吴敬恒等人的“爱国学社”、张继的“青年会”等组织,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为同盟会总理,将其几年前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确定为同盟会的革命政纲,并将华兴会机关刊物《二十世纪之*》改组成为《民报》。

  这个孙中山可不一般,现如今,他的故乡被命名为中山市,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有中山路,且都是该市最繁华的大道之一。

  孙中山,姓孙名文,字德明,号逸仙,只因在日本时用的化名中山樵,后人才称其位中山先生,其实他自己题字写文件从来没用过这个广为人知的名字。

  孙中山从小受西方教育,属于民智未开之时最早接触先进民本思想的知识分子,喜欢高谈阔论,自视甚高,曾经在1894年,二十八岁的时候给李鸿章写了一封《上李傅相书》【注1】,洋洋洒洒七千言,开头一大段是马屁文,奉承完李鸿章博学多才日理万机,又说我国的经济建设日新月异,取得了伟大成就,国力已经堪比欧洲,洋人有的我们都有了,我们广大群众无不欢欣鼓舞等等,要不是用古文写的,我还以为是新华社社论呢。马屁拍完,进入正题,后面应该说写的不错,用流畅的文笔,清楚的逻辑,以拳拳爱国之心,说了一大堆放之四海皆准的废话,水平大约可以相当于政教系本科的毕业论文。

  不要认为我这么说是贬低革命先驱啊,革命先驱也有年轻的时候,能够写出这样的文章,对于一个年轻人已经殊为不易。

  当然了本科毕业论文没有引起李中堂的注意,也是可以理解的,也许李大人根本没有看到这封信,也许看到了,懒得作秀,于是没有回信。总之,孙先生的这篇寄托了自己革命理想的大作发出后,即石沉大海。

  可孙中山显然将这看做了李中堂的傲慢,于是跑到美国檀香山,创建了一个叫“兴中会”的组织,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本来想报效朝廷,结果不给老子机会,老子推翻了你。

  几个月之后的1895年2月21日(正月二十七日),兼并了“辅仁文社”的兴中会在香港正式成立总会,与会者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誓。

  这个誓言的前两句,概括起来就四个字——反清复明,后两句概括起来六个字——等贵贱,均贫富,有人说,你就扯吧,伟大的*主义革命先驱难道狭隘到和韦小宝一样吗?难道就会拾人牙慧,拿宋朝农民起义领袖的政纲直接照搬吗?

  你还别说,孙先生后来加入了洪门,而许多资料显示,这个洪门就是当年的反清复明组织天地会,韦小宝同志是天地会青木堂堂主,孙中山同志是洪门致公堂洪棍,二人职位相当。

  这里要表明一下本人观点,本人绝对不认为孙先生这四句口号狭隘,之所以很多人认为“反清复明”这个口号是狭隘的,“驱除鞑虏”就是大汉族主义,纯粹是这些年错误的历史教育造成的。

  元朝,清朝作为我们中国国土上曾经出现过的历史时期,是客观存在的,于是我们弱智的历史教科书的编撰者不知出于何种目的,竟然简单的将这两个朝代的入替等同于中国历朝历代的改朝换代,根本抹杀了侵略者以武力征服弱小,以野蛮*文明的罪恶,在CCTV一套竟然在黄金时间播出《施琅大将军》,公然将一个先投降侵略者,后又狐假虎威,帮侵略者将祖国最后一个据点攻陷的大汉奸涂抹成民族英雄,这是纯粹的颠倒黑白。

  所以说,基于正确的历史观,孙中山先生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很有见地的,以反抗侵略者为由,不仅可以得到广大大汉族群众的共鸣,也更容易化解汉人知识阶层、汉人官僚阶层的敌意,应该说这是一个和大汉族主义无关的政治正确、效果显著的政治口号。

  如果您不同意我上述的历史观,那就不用往下看了,因为我后面会讲到很多很多的抗日英雄,如果以现在那帮弱智历史学家的观点,薛岳还打什么长沙会战,直接投降,然后率领虎狼之师一举攻克重庆,大东亚共荣圈建立后,也许也可以拍一部《薛岳大将军》的电视剧在黄金时间播出,岂不扯淡。

  至于“等贵贱”,与人本思想,*思想相符合,与资产阶级革命“人人生而平等”的观点相符合,是及其积极的,是我们大家至今还在为止奋斗的目标。而“均贫富”则有其历史局限,这一点,待咱们讲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实践”时,会和大家一起深入探讨。

  言归正传,接着说我们的孙先生,从这之后,孙中山就是一个社会活动家,在游历列国,宣讲自己的思想的同时,也在逐渐完善自己的思想,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已经不再是给李中堂写毕业论文时候的毛头小伙子了。

  及至同盟会在日本成立,孙中山的地位日隆,此时的他及他的战友们已经不满足于零敲碎打的宣传革命了,他们准备主动的向保守的立宪派,也就是保皇派发起论战,《民报》于是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他们的阵地,孙中山在这个阵地上发出了第一声呐喊,在这里他首次提出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也就是“三*义”,这次为《民报》所写的发刊词【注2】,言简意赅,深入浅出,与十年前那份洋洋洒洒的“毕业论文”已经是天壤之别。

  清末的革命党与历次农民起义不同,晚清的革命党不是官逼民反的下层群众,正相反,他们是一群衣食无忧,且大都有过留洋经历前景看好的年轻知识分子,因此他们的抛头颅洒热血才更多的具有理想主义的光辉,记住这些人物吧,孙中山、黄兴、宋教仁、陈其美、张继、章太炎、陶成章、汪精卫、朱执信、廖仲恺、陈天华、黄侃,他们是同盟会的第一批会员,他们那时都很年轻,不知是清末的摄影技术高,还是这些革命家真的都具备了偶像明星的气质,一个个文弱清秀中又透着勃勃英气,单看照片,你无论如何不能相信这是一群坚定的暴力革命的信仰者、鼓吹者,更不能把他们和心狠手辣的暗杀活动联系起来。

  可是,无数次的实践证明,一群精英组成的团体,也许是最没有效率的团体,没有强势领导的一群精英组成的团体则肯定是没有效率的团体,很遗憾,在这一群自视甚高,也确实十分有才的愤青之中,孙中山确实还没有让所有人心悦诚服的资本,而未经众议,私自收受日本政府的资助离开日本,则导致了成立不足两年的中国同盟会分裂。

  不过分分合合在晚清革命党当中确属常见,于是孙中山没有气馁,似乎所有人都没有气馁,大家在折腾中继续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之后几年,革命党最主要的成绩就是组织了无数次失败的武装起义。

第八章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不仅使革命党人士气低落,也使本已在舆论上处于劣势的温和的立宪派重新找到了突破口,立宪派著名领导人,坚决反对暴力革命的梁启超先生1908年在《新民丛报》上撰文指出,你们革命党领导人煽动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