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追忆赤壁 >

第3部分

追忆赤壁-第3部分

小说: 追忆赤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关羽的水军晚来一步,刘备的步骑军将全数被歼灭,那便没有了之后的孙刘联盟,没有了以后的三分天下。

  刘备“斜趋汉津”,不得已放弃了江陵而转向东逃。曹操也在此时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他没有立即组织水军追击刘备和关羽,反而不紧不慢地去收服了江陵和荆州南部诸郡,完全控制了荆州。他以为,只要控制了荆州,就取得了征服南方的全部条件。但他万万没想到,这一战后,他将再也没有机会消灭刘备,而接下来的十几年,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昔日的逃窜皇叔一步步坐大,直到能够和自己分庭对礼。

  东渡汉水的刘备在刘表的公子刘琦所驻守的江夏找到了暂时的栖身之地,但他并未能沉浸在侥幸逃生的喜悦中。当阳一战葬送了他全部的步骑兵,若非赵云尽力抢救,甘夫人和阿斗也沦入敌手。小说《三国演义》和电影《赤壁》都为赵云解救出刘备这一独子而倍加赞誉。其实,在阿斗被营救出来的同时,刘备的两个女儿却成了曹军的俘虏。《三国志·诸夏侯曹传》记载,曹操精锐卫队虎豹骑的统领曹纯就“追刘备于长坂,获其二女”。相比较儿子而言,这两个女儿的生命竟显得如此的低贱。

  此时的刘备手上,只有关羽水军万人,和刘琦的江夏军不足万人。面对着对岸随时可能过江的数十万曹军,静坐就意味着等死。焦灼的刘备将目光投向了东方。

  下一章:江东政权的前世今生

江东政权的前世今生
江东政权指得是孙坚、孙策父子开创,以长江中下游一带为主要势力范围的割据政权。奠基者孙坚、孙策,东汉末年群雄之中出类拔萃的创业天才。其中孙坚凝聚起了包括黄盖、程普、韩当等在内的江东政权最早的创业团队,并在关东联军讨董之战中一战成名,不仅斩杀了董卓的上将华雄,还第一个冲入洛阳城。进城后的孙坚修复被董卓破坏的汉家帝王陵墓,表现了比讨董联军任何一镇诸侯都虔诚的忠心。而孙策则在继承了孙坚光荣传统的基础上,果断带兵脱离了袁术的控制,远离了群雄斗争的核心地带,而在尚属边缘地带的江东打下了一片基业,并聚拢了一大批人才。

  赤壁之战是一场中国的南方与北方的大战,但是所要明确的一点是,它不同于以后任何朝代的南北对决,其根本差异就在于力量对比。今天,长江以南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北方大部分地区无法比肩。但是一千八百年前的汉末,江东是落后、欠发达的代名词,人口稀薄,生产不振,发展落后,不仅远远比不上中原、河北等发达地区,距长江中游的荆楚地区也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地理上的劣势,这里的割据势力在对抗中原、荆楚的强势力量几乎从来都没有获得胜利,远的越国被楚国兼并不说,西汉时吴楚七国之乱被中央果断平息就是最好的证明。但反过来,边缘化的地理位置也不易成为群雄斗争的焦点,如果经过精心培养,还是足以孕育出不可小觑的割据政权。

  而以上假设的前提是天下大乱和英雄出世,在东汉末年,这两个条件都具备了。十余年的中原大混战使中原的人口下降了一半以上,土地荒芜、商旅不行。相反,大批难民南渡长江,给了江东的大发展带来绝佳的机会。也就是在汉末,中国南北的力量对比开始发生了转变。加上孙坚、孙策这样既具有军事天赋、战略眼光、又具有创业的勇气及与之相随的行动,江东政权就此应运而生。

  然而政权的建立是需要付出血的代价的。在江东政权建立的过程中,孙坚、孙策先后英年早逝,他们或是死于战场,或是死于政敌的暗杀行动,分别以37岁和26岁过早地离开了为之奋斗的理想。值得庆幸的是,孙氏人才接踵不断,孙策的二弟孙权年仅18岁就挑起了江东的大梁,在父兄基业的基础上,他致力于完善江东的政治和经济建设,招贤纳士,选贤任能。同时,也不忘父仇深切,连续数次对刘表部将黄祖进行军事打击,并终于在曹操南征的几个月前斩杀黄祖,以雪父仇。

  江东政权与曹操的关系也颇为曲折。在孙坚时代,由于同为讨董联军的成员,孙坚曾与曹操并肩作战,可谓战友。孙坚的出色表现应给曹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就有电影《赤壁》中曹操对孙权不屑地说:“你比你父亲差多了!”到了孙策时代,江东政权有了更为雄厚的经济资本和军事力量,连曹操也不敢小觑。为了能够集中精力对付袁绍、袁术等诸雄,曹操对孙策大加安抚,不仅在汉献帝面前表孙策为讨逆将军、吴侯,还主动和孙策联姻。但孙策却不吃这套,动了逐鹿中原的野心。建安五年,正是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的时候,孙策眼见机不可失,便密谋调遣兵将,筹划袭击许都,迎奉汉帝,打曹操一个腹背受敌。消息传到曹操那里,“众闻皆惊”。但曹操智囊团中具有先知色彩的郭嘉则对孙策颇不以为然,认为他不久必死于匹夫之手。果然,还没等孙策的计划实施,孙策就遭到刺客刺杀,江东政权的这一次奇袭也胎死腹中。郭嘉何以料敌如此准确?难不成是他干的?

  孙策死了,他留给孙权的除了江东基业以外,还有一群人和两句话。一群人是孙坚、孙策培养的业务骨干,文臣以张昭为首,武将以周瑜为首,这是比江东六郡八十一州更为宝贵的财富。两句话是孙策临死前对他兄弟俩的评价:“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这既是对他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对弟弟孙权的期望。只是他没想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这一语竟然成谶,成为孙权毕生最精准的写照。

  江东进入了孙权时代,父兄给他留下巨大的财富,也使他长期活在父兄的阴影之下,他比任何人都需要一场胜利来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时光的车轴又来到了建安十三年,孙权在击破黄祖之后并没有急于占领江夏并进取荆州,而是做着更为谨慎和周全的擘画。只是时间再也容不得他多想。曹操南下、刘表死去的消息接踵而来。孙权身边的鲁肃先急了,自告奋勇以吊孝为名前往荆州,欲与刘备联盟共同防范曹操南下。就在鲁肃前往荆州的路途中,荆州降了,刘备败了。鲁肃日夜兼程,终于在当阳长坂迎上了溃败的刘备。而面如此破败的军队,心怀联盟愿景的鲁肃心中只有暗暗叫苦。

  下一章:赵子龙,从侍卫长到战争之神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赵子龙,从侍卫长到战争之神
与《三国演义》和电影《赤壁》不同,据史书上的记载,鲁肃与刘备相遇的地点不是在他鞍马休息时的江夏,而是在他丢盔卸甲时的当阳长坂。此情此境,身为江东政权派出的时局“瞭望塔”,鲁肃一方面目睹了刘备逃亡的窘相,一方面也从刘备及其属下的顽强抵抗中看到了一丝希望。这其中就一定少不了赵云的表现。而他一生的表现不仅成为刘备政权大厦的坚实砖石,也使他的形象在他死后逐步戴上“战争之神”的光环。

  一如诸葛亮、关羽等许多三国人物,赵云的形象也经历了一个从人到神的变化过程,而顺着这一过程倒溯,剥离到史书中最本源的描述,我们会因面对一个如此简陋的介绍而惊讶。《三国志·蜀书》的第六篇是我们熟悉的“五虎大将”的列传,但赵云的传记不仅名列末尾,且仅有寥寥三百余字的内容。从这几百字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将军平淡而普通的一生,这与我们所津津乐道的那些传奇大相径庭。

  赵云并非很早就得到刘备的礼遇,也从来没有被抬高到仅次于关、张的地位。在他弃公孙瓒而投刘备之后,史书上记载,他“为先主主骑”。从字面来理解,他好像是为刘备主掌骑兵,地位举足轻重。但综合多种观点,这里的“骑”并非骑兵正规军,而是指护卫主公的轻兵卫队。这支队伍人数应该在百人左右,并不承担冲锋陷阵的作用,只是用来保护刘备及家眷的安全。因此,在当阳长坂一战,赵云不过是刘备随身的侍卫长,不仅跟关羽、张飞这样的一线将领在地位上有天壤之别,而且也从来没有机会参与正式的战争实践活动。

  赵云人生的转变出现在当阳长坂之战。此战中,在刘备已经“弃妻子南走”的情况下,赵云依然能够“身抱弱子”,保护夫人,使其成功逃难。简短的几句话造就了而今不断被渲染的“赵子龙大战长坂坡”的最初素材。在此之后,赵云被封为牙门将军,获得了成为将军应得的荣誉。

  赵云真正作为独当一面的大将则是在赤壁之战二十年后的北伐战争。然而,尴尬之处在于,这位“百胜将军”在史书上没有留下任何战绩,唯一的出战记载却是一次败仗。这次战役的失利完全是诸葛亮调度失误造成的。诸葛亮出师北伐,扬言由斜谷道口进兵,因此引来了曹真大军的抵御。而诸葛亮却让赵云、邓芝率弱旅前去迎敌,自己则率主力攻打祁山。赵云、邓芝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战败于箕谷。尽管如此,赵云仍“敛众固守,不至大败”,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蜀军的尊严,尽管如此,赵云仍遭到贬职。2008年,由刘德华主演的电影《三国之见龙卸甲》引起了广泛的争论,许多评论者对剧情中诸葛亮利用赵云牵制敌军的“阴险手段”表示十分不理解。而这,或许才是真正的历史。

  白袍白甲,一身是胆,百战百胜,白璧无瑕。关于赵云的这些刻板印象早已深入人心,伴着正统的嘴脸进行形象矫正也似乎没有什么意义。但我们不得不佩服那些民间艺术家的想象力,当人民需要英雄形象来拯救灵魂,来唤醒他们对残酷现实的残存愿景时,苍白的寥寥数语中也可以被挖掘出一个传诵千秋的风范大国民。从裴松之将民间野史《云别传》作为《三国志》中赵云传记的引注时起,关于赵子龙传奇的传播就从来没有在民间停止过。伟大的人际传播将人们对英雄所有的理想都化身在赵云身上,而史书对赵云叙述的单薄也恰好为民间艺术家们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战争、灾难、疾病、苛税、专制、*等邪恶元素交织的中国下层社会,赵云存在的意义恐怕就是: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下一章:

  象征性的英雄——张飞 。。

象征性的英雄——张飞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细节:当关羽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之后,曹操对其大加赞誉。此时的关二爷却谦虚的说,这比起他的三弟张飞来差多了。曹操就好奇追问张飞有多么勇猛?关羽形象地描述“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曹操大惊,让随从左右把张飞的名字写在他的衣服里,以防忘记。

  张飞到底有多猛?演义和史书共有一个经典桥段,即张飞怒喝当阳桥。演义在史书基础上又添加了夏*被“雷”死的料,民间传说又添加了什么“喝断当阳桥”、“一声怒喊水倒流”的料,使得这出戏相当丰满有味。只是张飞喝退敌军便把马而去,了不得使读者有些遗憾,张三爷手上功夫到底如何还是没有抖搂出来。为了弥补这一遗憾,演义不惜照搬克隆许褚马超之战,虚构了张飞与马超大战葭萌关的武戏,以证实关羽在曹操面前所言非虚。但在史书中,我们只能找到义释严颜和大破张郃两场胜利,没有能够看到足够地能证明张飞“万人敌”的战争实例。

  张飞,其象征意义远远超过了他作为一个猛将的实际价值。当我们乐于谈论张飞独特的性格特征和具有戏剧因素的行事风格之时,他的猛将属性似乎已经退居二线,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即便没有像关羽斩颜良那样生动的斩首记录,根据史传中对张飞粗犷、豪放而又颇有义气的性格刻画,我们还是可以自然地认同“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的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国志》夏侯渊的传记中,裴松之引注了魏国史官鱼豢所作《魏略》中的一则轶事:建安五年,夏侯渊之子夏侯霸有个本家妹妹才十三四岁,因为出门采樵而被张飞所获。这个女子后来成了张飞的妻子,她为张飞生了两个女儿,都嫁给了后主刘禅做了皇后。当夏侯霸投奔蜀国的时候,刘禅还指着自己的孩子跟夏侯霸攀亲戚关系,说“此夏侯氏之甥也”。错综复杂的血缘关系,再加上敌对阵营之间的不伦之恋,这么好的八卦素材罗贯中没有用到《三国演义》中去,惜哉。

  下一章:

  外交使、内务官、大元帅,诸葛亮人生的三级跳

外交使、内务官、大元帅,诸葛亮人生的三级跳
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认为在刻画人物上有一缺陷:“状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鲁迅老先生对古典小说的评判大体是站在新文化运动的大批判立场之上,多少受了一些时代局限性的影响。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很难说“状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是《三国演义》的缺点还是特点。坦白地说,如果没有那些对诸葛亮理想化、浪漫化的描写,《三国演义》一定会逊色不少。也许鲁迅老先生认为这样一部基于史实基础之上的长篇小说不应受怪力乱神的影响而丧失了其严肃性,但他不会想到,在今天泛娱乐化的社会里,正是由于这些使正常人变得神乎其神的元素才使得严肃的历史题材故事易于为大众接受。而将那些“近妖”的表演性和仪式性的行为删掉,保留着“近妖”的内在趋势,这便是电影《赤壁》中诸葛亮形象的建构基础。于是我们看到的金城武版诸葛亮,不仅英俊潇洒,器宇不凡,而且还具备了全片中最大的幽默看点,再加上演义中原有的神秘色彩,这样的人物已经具备了吸引大众消费文化下的观众群的最大价值。

  史实中的诸葛亮远没有像他的拟态形象这样吸引人。同时,他也并非天生奇才,他的人生轨迹和许多普通人一样,完全符合*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变化规律,呈现着深化、拓展、向前推移的进程,实现了前进性与曲折性具体的历史的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