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百年石油大战迷局:石油阴谋-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5个人中只有1个人反对制裁,而有3/4的人认为,也应该对意大利采取军事行动。尽管公众情绪高涨,制裁还是没有力度。国家联盟禁止销售武器,但是禁止双方销售武器,对埃塞俄比亚的伤害要比对意大利的伤害大很多。意大利仍然能够获得钢铁、铜和其他战争物资,其最重要的进口商品——石油,根本就没有被禁运。墨索里尼曾经威胁说,如果对意大利进行石油制裁,他可能会发动战争。
与此同时,英国外交大臣塞缪尔·霍尔(Samuel Hoare)和法国总理皮埃尔·赖伐尔(Pierre L*al)于1935年12月会晤,秘密拟定了“霍尔–赖伐尔计划”,这项计划把埃塞俄比亚的大部分领土划给了意大利,他们希望以此结束这场战争。
塞缪尔·霍尔的目的是不惜一切代价避免与意大利发生战争。他和皮埃尔·赖伐尔一致认为,只能对意大利实施有限的制裁(尤其不能进行石油制裁),而且这些制裁必须是经济方面的制裁,而不能是军事方面的制裁,不能封锁意大利或者封闭意大利在苏伊士运河上的航运。塞缪尔·霍尔和皮埃尔·赖伐尔两人都崇拜墨索里尼,更认为意大利纳粹政权比意大利社会主义政权好得多。
如果没有美国和意大利的主要石油供应商的参与,石油禁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起到作用。但是,美国不是国际联盟成员,由于秋季选举临近,时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知道,他必须赢得数以百万计的意大利裔美国人的支持。
事实上,在禁运期间,从美国向意大利出口的战争物资不断增加,主要是石油、铜、卡车、拖拉机、铁屑和钢屑。尽管1935年11月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他所说的进行“必需的战争物资”这种贸易,“直接违反了美国政府的政策”,但却没有法定权力机构阻止这种贸易。
在“石油七姐妹”中最大的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的带领下,美国主要石油公司私下向墨索里尼保证,他可以依靠它们。它们知道,如果对意大利实施制裁,意大利罗马政府将会高价购买石油。在这种情况下,墨索里尼同意了“霍尔–赖伐尔计划”,而石油禁运也绝不会发生。这一计划被泄露给媒体以后便被放弃了。面对他们出卖埃塞俄比亚引起的公众愤怒,塞缪尔·霍尔和皮埃尔·赖伐尔只好辞职了。
对英国和法国来说,埃塞俄比亚事件是一场十足的灾难。埃塞俄比亚被并入了意属东非。其领导人也失去了公众的信任,较弱的同盟国亲眼目睹了埃塞俄比亚被出卖的过程,对国际联盟的保护作用产生了怀疑,从此国际联盟失去了人们的信任,甚至就连国际联盟试图安抚墨索里尼、让意大利支持自己都未能成功。在塞缪尔·霍尔和皮埃尔·赖伐尔“威胁”说(实际上是温和地说)要进行制裁之后,墨索里尼放弃了斯特雷萨阵线,并从那时起站到了德国的一边。
第二次世界大战:石油决战(1)
当意大利夺取埃塞俄比亚的时候,德国正在加紧扩建自己的军队。英国、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惊恐地观察着,因而也开始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它们还面临来自日本对其远东地区殖民地日益严重的威胁,但没有美国的支持,它们不可能采取行动。1937年,首先是日本,紧接着是意大利,先后签署了《*产国际协定》(Anti…intern Pact),与德国结盟。
英国新首相内维尔·张伯伦(Neville Chamberlain)认为,弄明白希特勒想要什么,如果是在合理范围内的要求,就满足他,这样就可以避免战争的发生。由于对1914~1918年战争的记忆仍然是令人痛苦的,许多英国民众支持“绥靖政策”。
没有人想要再发生一场欧洲战争,所以,当1936年3月德国派遣军队进入已解除武装的莱茵兰地区(莱茵河左岸地带)、然后于1938年3月12日入侵奥地利时,没有一个国家对此采取任何行动。张伯伦会见了希特勒,希特勒向他保证,除了从捷克斯洛伐克夺取种族上属于德国的苏台德地区,他没有进一步扩张领土的野心。1938年签署的《慕尼黑协定》被誉为“共享世界和平”。
然而,到1939年夏天,德国军队侵占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那时德国正在向波兰边境扩张势力。英国和法国都承诺要保护波兰,并且在德国入侵两天以后,即1939年9月3日对德国宣战。
战争在欧洲爆发以后,在世界的另一边,来自美国、英国和东南亚地区荷兰殖民地的石油航运仍然在穿越太平洋继续运往另一个轴心国——日本。在华盛顿,这对罗斯福政府来说是一个让美国越来越进退两难的窘境。经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当时和后来都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石油随后就被用在对美国士兵的这场战争中,为什么美国还要继续给日本供应石油呢?
到20世纪初,日本社会分裂为传统和快速现代化两派。对空间和原材料的需求,以及受到西方列强入侵其传统势力范围的羞辱,1905年日本开始向俄国边境扩张,于1910年吞并了朝鲜,1931年侵略中国东北。
日本自然资源匮乏,石油供应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其80%的石油是从美国进口的。在其入侵中国东北以后,获得了更多的土地、煤炭、铁和其他自然资源,但日本甚至更依赖于美国。日本尚未做好与蒋介石领导的军队作战的准备。即使日本人控制了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和南京,游击队的活动实际上也让他们无法控制中国的农村地区。
日本人很快就明白了一点,即尽管开发了合成燃料技术,他们要发动大规模的战争还是需要保证其石油供应。(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侵略中国的日本人不知道他们就在位于哈尔滨西北部的1959年才被发现的储量巨大的大庆油田的正上方。)
美国标准石油公司供应给日本的石油量并不大,但日本将所有这些石油都用在了军事上。其高度机械化的海军舰队和陆军要么必须依靠美国的石油供应,要么必须把目光转向南方的英国殖民地缅甸、美国控制的菲律宾群岛和荷属东印度群岛的油田。
早在1934年石油禁运就被谈到过,这可能会严重挫伤日本。荷兰皇家壳牌集团和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占有日本市场60%的份额。但《石油工业法》(Petroleum Industry Law)的提出,使得日本政府获得了控制进口的权利,以这两家公司为首的各大石油公司开始呼吁石油禁运。亨利·德特丁和沃尔特·蒂格尔都希望,仅仅石油禁运的建议就足以让日本政府屈服。
第二次世界大战:石油决战(2)
相当明显的是,日本的目的是为战争做准备——外国公司在这个国家做生意的条件之一,是要维持6个月的石油供应超过或者高于正常的商业水平。然而,当时科德尔·赫尔说,尽管日本袭击中国城市激怒了美国公众,尤其是1939年5月日本大肆轰炸重庆,但美国还是不愿意支持石油禁运。
美国为什么不愿意对日本进行石油禁运呢?对富兰克林·罗斯福及其政府来说,这是一个“霍布森选择”:要么在日本蹂躏中国并可能准备发动更广泛战争的时候允许日本储备石油,要么切断石油供应驱使日本侵略东南亚地区。对陆地和原材料的需求是日本推行扩张政策的一个因素,就和这个国家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一样,不过日本最需要的是石油。美国驻东京大使约瑟夫·格鲁(Joseph Grew)强烈反对制裁,他认为,日本不会听命于西方,为了不丢面子,日本可能会不择手段。
自1939年以来,美国政策直接与日本的扩张意图相违背。而且,看起来似乎是美国有能力制止日本,拒绝给其供应石油,不仅如此,到了1939年,显然日本和美国随时都可能发生战争。早在1934年,日本就曾经表明,它要储备石油,当时,日本推出了新的立法,迫使荷兰皇家壳牌集团和其他跨国石油公司在日本国内储备更多的石油以备日本所需,否则,它们就别想在日本做生意。日本已经开始把目光转向南方,问法国维希政府能否派军事代表团访问法国殖民地印度*。附近的几个盟国的殖民地都受到了威胁,如英国殖民地缅甸、荷兰殖民地东印度群岛和在美国控制之下的菲律宾群岛。
一些观察家推测,富兰克林·罗斯福一直努力将其国民的注意力转向海外发生的事情上,是对有关他与其社交秘书露西·默瑟(Lucy Mercer)之间关系的传言的一种反应;另一些观察家认为,阻碍他对日本采取强硬态度的唯一理由是即将到来的总统大选。如果美国对日本发动战争被视为保护西方在东南亚的利益的一种行动,那么罗斯福就很难避免要背负为保护令日本憎恨的美国标准石油公司而作战的罪名。
美国政府行动缓慢,1940年7月,富兰克林·罗斯福签字批准了新的立法,准许组建一支“两洋舰队”的计划。但1941年,美国仍然给日本的海军舰队供应石油。
到1941年年中,美国副国务卿萨姆纳·韦尔斯(Sumner Welles)提议,美国应该将石油出口量控制在1936~1937年的水平,但停止出口所有可能被用做航空燃料的石油或者石油产品,所有石油出口必须有政府批准的出口许可证。1941年7月25日,美国政府冻结了在其国土范围内的所有的日本资产。从1941年8月开始,再也没有石油从美国运往日本,这两个国家踏上了战争之路。
日本知道,长期战争有利于美国,因为美国很容易获得石油和其他资源。日本想赢得战争的唯一途径就是先发起攻击。日本最高指挥部知道石油的重要性,也知道轰炸珍珠港会给美国舰队以毁灭性的一击,从而捣毁其舰队在太平洋中部地区的燃料存放处。
txt小说上传分享
石油令希特勒着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响了,作战用的是机械和技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年里,世界各个强国的军队都积聚了大量的坦克、轰炸机、舰艇和潜艇,第二次世界大战被称为“工程师战争”,以前从来没有一场战争这样打过。
在宣布对波兰作战的一年时间之内,德国侵占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没有国家能够经受住其“奇袭”的新战术,即闪电战。
由于坦克和战斗机一遍遍猛烈攻击着波兰,在德国入侵的6天之内,波兰军队就被打垮了。随后,德国的机械化大部队来了,为了巩固阵地,德国军队彻底消灭了所有抵抗的波兰军队。
1940年4月,德军再次发起攻击,于1940年4月9日入侵丹麦和挪威,然后于5月10日入侵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陷入困境的英国远征军撤离了敦刻尔克,西欧被纳粹侵略者控制。第二年春天,希特勒的军队入侵希腊和南斯拉夫。
1939年8月23日,德国和苏联在莫斯科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保证了其与苏联之间的和平,这才使得德军随心所欲地在英格兰上空同英国空军作战。不过,既然欧洲的其余部分已被占领,希特勒有很多令人信服的理由撕毁该条约。希特勒认为,他打败社会主义苏联,占领了他认为是低等种族的斯拉夫人,是他对斯大林的不信任以及对苏联和英国之间秘密协议的怀疑的一个体现。(事实上,英苏之间并无秘密协议。)首先,苏联可以给纳粹德国提供“国土以外可控制的领土和属地”,即生存空间……和石油。纳粹德国认为,罗马尼亚和北非维希政府控制的油田是不够的,如果纳粹军队还能够占领里海的话,新的德意志帝国将会是坚不可摧的。
入侵苏联:石油与意志的较量
在巴巴罗萨行动中,希特勒使用同样的“奇袭”战术,对其前盟友苏联进行了出其不意的袭击,消灭了斯大林的大部分西部军。入侵计划的保密工作是如此成功,以至于斯大林不愿意相信美国、英国和其他国家给他的袭击警报。当轴心国军队开始越过边界猛扑过来时,他们截获了运往德国的装满石油的苏联火车。
苏联军队向后撤退,撤退到苏联大草原,延长德国军队的补给线,当时,苏联军队拆除了工厂,在乌拉尔山脉、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重建工厂。德国没有预料到这么快就打败了斯大林的军队,或者这么快就横扫了苏联。德国军队低估了前进所必需的燃料用量,很快他们发现供应物资即将用尽。
希特勒又犯了一个错误,即命令更大一部分军队向南前进,去占领高加索油田、顿涅茨煤矿和克里米亚半岛,苏联的轰炸机就是从那里起飞去攻击罗马尼亚的普罗特塞油田(Plotesi Oilfields)的。针对将军们的抱怨,他说:“我的将军们对战争的经济方面一窍不通。”
后来,希特勒改变了主意,他让部队转攻莫斯科,但是,兵分三路分别向列宁格勒、莫斯科和高加索地区前进的德国军队被苏联冬天的寒冷困住了,先头部队一出现在莫斯科的视野范围内就被击败了。
次年,德国军队又发动了一次向东线推进的大进攻,即布劳行动(Operation Blau)。德国军队占领了高加索地区。希特勒的经济学家说,占领该地区是继续战争必不可少的一步。他们将继续战斗,从高加索地区夺取伊朗和伊拉克的油田,然后再占领印度的油田。德国甚至组织了一个“石油技术专家团”,负责在占领高加索地区的油田之后组织油井安装和生产。
到1942年7月,德国军队占领了罗斯托夫,切断了高加索地区的石油管道,占领了迈科普的西部小油田。但事实证明,对德国军队来说,占领迈科普几乎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德国军队的燃料很快就耗尽了。苏联撤退时彻底摧毁了油井,所以这些油井不能被用来给德国装甲部队提供汽油。即使获得了苏联燃料供应物资也几乎是没有用的,因为苏联的坦克是靠柴油机驱动的。
1942年年末,德国军队包围了斯大林格勒,对其开始围攻,这场围攻一直持续到1943年2月才结束。1942~1943年,德国第六军被困于大雪之中,慢慢吃光了食物,用完了衣服,耗尽了燃料和弹药,但希特勒却拒绝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