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逆史读袁 >

第17部分

逆史读袁-第17部分

小说: 逆史读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疽簧诠伲话僮埽欢映ぁ8葱槊叭缍妓咎镉λ抻撸拔酒湟话僮埽欢映ぁ6钍夹校劣嘟恐Υ蚬鸵壑啥患蒲伞W允鲁趿掌穑餍浅鋈胫潦呷罩梗驳愎诠乜捅⒒戮耐蛉Ь虐僖皇泵砥咔Ф佟杏懈弊鼙庞⒆し酪黄扒巴汀⒅星八却ξ吹悖耙远嘤锷似嗯鹦模钠榍樱覆荒苡铮荒苁场S谑欠治胶5莱荚缁馈⒐隳匠纪蛴墟诖龅阒!薄

  '3'【《三朝辽事实录》卷十一“关城斗大聚兵五、六万,点兵之法扎营列队,画地站立,同日同时委任部司道府分行查点,彼此不能移动,不能更替,虚实才见分明。初六点至十七,移动就西,左支右吾,出神没鬼,何所不至……欲祛弊而弊乃滋甚焉,此关上虚兵耗饷之所始也。”】

  '4'【《明熹宗实录》卷六十】

  '5'【《明熹宗实录》卷六十】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九章 户科神探林宗载
杨御史发的招,马大人还没来得及拆,户科的一个“给事中”又开始发言了,此人名叫林宗载,他从“马乾”(马料银子)入手,扎扎实实的摆了马总兵一道。林大人很会分析问题,虽然马乾的支出是个很不起眼的小细节,可细节决定成败啊,因此林大人一番言辞之后,马总兵顿时就有了想撞墙的念头。

  林大人一共说了四点。

  首先,林大人指出,能放马出去吃草的月份,向来是不支出马料银子的,只给点豆子就足够了(加豆九升足矣),但是辽东镇却依然支出了马料银子,这显然不是买给马吃的(是以马乾为兵乾也),而是不是你马大人吃了,你自己清楚。

  其次,林大人爆料说,山海关虽一共有6万匹马,但其中有“班马”在内(非辽东镇的),而班马的马乾照例是不在辽东镇支出的,可你马大帅每次报账的时候,怎么都是按6万匹马来报的?你这不是虚报冒领吗?

  第三,林大人又点了一水,指出6万匹马中,除了有班马不支“马乾”以外,还有2万匹马的“马乾”是由户部将银子直接发到蓟镇和永平,采购成草料之后再运送关外的,所以要支出的马料银子的马匹,实际上还不到4万(因有班马在内),但是你马大帅领银子,却是依照6万匹马这个数来领取的,这又是为什么呢?再说,户部已经在蓟镇和永平采购2万匹马的草料,发给你马大人,可是你在关外却又买了6万匹马的草料,这不是重复支出吗?你为什么不早打招呼来协调?

  最后,林大人使出一招以退为进的绝杀,他先假设马大帅每月领万两马乾银子并没有虚报,但结果却推出了一个惊人的悖论。

  林大人说,如果按照一匹马一个月两银子计算,那你马大帅在关外每月领取了万现金,说明你马大帅的6万匹马都在关外了。(/=6万多)

  而既然马匹全部出关了,那士卒也应该全部出关才对,因为兵不可无马,但是士卒如果都跟着马开拔出关了,那如今关城内岂非是空无一人?!或者说关内士卒全都没有马?!

  没有士卒的关是虚关,没有马的士卒是虚兵,没有第三种可能了,所以您马大帅就随便选一个吧。'1'

  不难看出,这位林大人完全是柯蓝型选手,放在户科确实有些屈才,至少应该转到刑部去干个侍郎,而他关于“虚关”还是“虚兵”的问题,马总兵是无法选择的,更无法回答,因为无论怎么选、怎么答,马大人都得撞墙。当然,马大帅最后并没有撞墙,他的选择是去攻打耀州,只不过其结果跟撞墙没多少差别。

  --------------------------------------------------------------------------------

  '1'【《明熹宗实录》卷六十二“壬午户科给事中林宗载驳关上马乾虚冒四款。一关上每遇青采及买草之月,镐赏支折各有定例,无容增减。乃四五六七八五个月,马皆放青。此时月加豆九升足矣。又后日支乾四分,是以马乾为兵乾也。一关马六万有期,尚有班马许多在内,班马例不支马乾,今概称马六万余匹,马乾每匹一两二钱,共该七万三千余两,是并不支者而亦支也。一关内马嬴二万匹,应支本色,发银于蓟永二镇买运关外。四万匹改支折色,每匹月给银一两二钱,是折色本色各有司存。果关内之马欲同出关,则关抚宜预先知会天津督饷,行文蓟永,免其买草,以价银解赴山海。乃不预先知会,直以临时欲问计部,于四万金之外,再加三万三千有奇,万一计部先发之蓟永买本色,又发之山海充折色,是重费也。一用兵之道有行者以赴敌,亦宜有居者以当关。今六万余马既出关,则十万余官兵亦出关矣,使兵与马而俱出,是虚其关也。倘或有兵而无马,是孤其兵也。一可者也。上命该部知之。”】。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十章 大能们解读的柳河事件
在搞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御用文人和三位大能的说辞。

  《明史》的叙述是将阎巡抚那套“神出鬼没”的车轮式点兵法,算成是“功绩”加到了孙大人头上,说孙老师到关上之后,发现士兵纪律性差,冒饷又多,于是淘汰疲兵万余,并将鲁之甲救回来的七千辽人发往前屯为兵'1'(汗!估计是从十三山救回来的)。

  此处,御用文人们具体如何歪曲事实的,前文已有阐述'2',这里就不多说了,不过史文中一句“关上兵名七万,顾无纪律,冒饷多”却成为了当年明月认定前任“老领导”贪墨的依据。

  以下是当年明月的叙述,其中不仅对孙阁老大加赞许,还的给“老领导”扣了一顶贪污军饷的帽子:

  “孙承宗最先做的一件事,就是练兵。当时他手下的士兵,总数有七万多人。数字挺大,但是就是个数,一查才发现,有上万人压根儿没有,都是空额,工资全让老领导拿走了。”'3'

  而那位“老领导”不是别人,正是前任辽东经略王在晋。

  按常理来说,贪墨军饷几乎是边镇的通病(如马世龙、阎鸣泰等),所以只要高兴,无论是谁,随手就能给孙老师弄一个“稽查冒饷”的廉价光环。

  不过,虽然操作这类廉价的虚名并不困难,但是当年明月所谓“有上万人压根儿没有”的说辞,却是连黑王为主的《明史》都不支持,《明史》上的说法是孙老师“遣还河南、真定疲兵万余”,也就是说那一万多人,不是空饷,而是疲兵。

  《明熹宗实录》上也有类似《明史》中“疲兵万余”的说法,《明熹宗实录》记载了阎巡抚淘汰一万多弱卒的事情——“除革巡三等官兵共一万四百六十一名”'4',这一万多弱卒在人数上跟“疲兵万余”是相当的,但却也不是空饷。因此,当年明月的说法实在缺乏依据,多半是他自己的即兴发挥(诚如张鹤鸣爬行十七天'5'),只不过其添油加醋的程度,已经大大的超越《明史》而自成一派了。

  之后,我们再来看看阎会长之前的说辞。他老人家的意思是,马世龙是因兵败而遭了弹劾,并波及到孙大人'6'。但事实却是,马大帅在柳河之败以前,就已经臭名昭著了,因为他既挑衅、又耍横,弄得整个局面是一发不可收拾,因而马总兵之所以遭人投诉,那完全是因为他自己的贪墨和骄横。

  此外,在八月柳河之败以后,弹劾他的奏章是寥寥无几,这也跟阎会长描述的情形大相径庭。柳河失事以后,朝廷弹劾马大人的奏章,与四月到八月那场轰轰烈烈的“呛马运动”一比,那完全不是一个档次,其原因非常简单,此时瞎子都看得出,马大帅完蛋了。

  下面我们将整个过程稍微整理一下,把四月到九月间,“涉辽呛马”的奏章份数按月罗列出来,便可以清晰的看出阎会长叙述中的问题所在了。

  四月,五份。

  五月,五份。

  六月,七份。

  七月,三份。

  八月,十二份,发生柳河之败。

  八月,败后暂无。

  九月,月初暂无。

  九月壬子(九月七日),柳河败报归档日。

  期间暂无。

  九月丁巳(九月十二日),可能是因为实在没人啃声,于是天启亲自出马来喊人了。天启发上谕给兵部,要求“择附近将官堪用者,速与马世龙交代”

  期间暂无。

  九月已未,(九月十四日)终于有了一份参柳河之败的奏章,可天启却没给好脸色,因为奏章弹劾马世龙,所以得旨是“马世龙已有旨了”'7'。天启的意思是,这马大帅,已经下课了,你这奏章来迟了!

  期间暂无。

  九月已巳(九月二十四日),有一位姓温的御史上疏,谈及孙老师去留的问题,他说孙老师“宜听其暂休”,而马世龙则“宜解其兵权”。至于孙、马二人离任之后,用谁去替代,可由廷议来确定。天启当即就允了,批复是:“这六款议东西方略甚悉,该部即于覆行。”

  结论:发生柳河之败以后,对马大帅的弹劾,基本上就停止了,算到孙老师、马总兵都下课的九月底,也就只有两位同志谈及此事,不过也就是给天启提了提醒而已,算是催促一下进度。

  而从九月间,天启的这三道上谕来看,孙老师、马大帅的去留问题已经很明朗了,所以在九月里没什么人参劾他们也情有可原。

  综上所述,阎会长以下这个说法显然就有问题了:

  “九月,发生马世龙柳河之败……言官交章劾奏,抨劾马世龙,并及孙承宗,参劾章疏,达数十道”'8'

  阎会长提到,柳河兵败以后,弹劾马世龙的折子有数十道之多,而这显然与史实不符。

  估计阎会长他老人家是用了什么时空穿梭的功夫,把马世龙在柳河之败以前所遭的数十道参劾,全都挪移到了兵败以后,这一手确实十分的了得,具备了这样的异能,也难怪他老人家要去研究历史,不去还真是屈才了。

  其实,从马大帅遭弹劾的前因后果,以及整个过程来看,孙阁老和马总兵所催动的,攻击耀州这个行动,实属仓促上阵、狗急跳墙,而它所带来的副作用之一,则是打破了当时辽东战场上的相持局面,并引发了后金一次报复性进攻,也就是几个月后的“宁远大战”。

  --------------------------------------------------------------------------------

  '1'【《明史孙承宗传》“是时,关上兵名七万,顾无纪律,冒饷多。承宗大阅,汰逃将数百人,遣还河南、真定疲兵万余,以之甲所救难民七千发前屯为兵。”】

  '2'【详见第三卷、第二章《计划破产栽赃他人》一文】

  '3'【当年明月著《明朝那些事儿》六】

  '4'【《明熹宗实录》卷二十九】

  '5'【详见第二卷、第二章《坐车三小时、爬行十七天》一文】

  '6'【阎崇年著《明亡清兴六十年》上“九月,发生马世龙柳河之败……言官交章劾奏,抨劾马世龙,并及孙承宗,参劾章疏,达数十道,圣旨严厉切责,令其戴罪图功,承宗气极,连上二疏,进行自辩,并请罢官。魏忠贤拟由阉党高第代为辽东经略。十月,孙承宗不安其位而去,告老还乡。”】

  '7'【《明熹宗实录》卷六十三“巡关御史洪如钟奏柳河巡哨失事情形。得旨,马世龙已有旨了。”】

  '8'【阎崇年著《明亡清兴六十年》(上)】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一章  高经略真的是废柴吗?
根据《明史》的记载,宁远之战是高第引发的,原因是他接任孙阁老经略辽东以后,下达了撤退的命令,而在明军撤退以后,努尔哈赤便随之而来。

  
  明史载:“十月,承宗罢,高第来代,谓关外必不可守,令尽撤锦、右诸城守具,移其将士于关内……我大清知经略易与,六年正月举大军西渡辽河,二十三日抵宁远。”'1'

  
  在以上这段叙述的省略号里,是袁县令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以及高经略的狼狈和胆怯。

  袁县令的英雄气概首先表现在他敢于抗命,《明史》里说,袁县令伙同手下一个叫金启倧的“督屯通判”,一起上疏,要求停止撤退锦州、右屯、大凌河等地。

  在奏疏里,袁县令和金通判一致认为,锦州、右屯、大凌河三处都是战略要地,既然安插了辽民,部署了官衙,怎么能轻易撤退呢?因此袁大人从兵法谋略的层面给高经略上了一课,曰:

  
  “兵法有进无退,三城已复,安可轻撤?”'2'

  
  这番说辞,讲出来很带劲,听起来也很提气,但就是貌似有点二,因为孙子兵法里强调的是“兵者,诡道也”,讲求“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遇事要“能因敌变化”,可袁县令这“有进无退”的兵法,还真是相当的别出心裁,不知道是从哪儿蹦出来的?估计,是他师父,孙阁老的吧?

  《明史》在展现了袁县令抗命的气概,以及别出心裁的谋略以后,便开始痛斥高经略的撤退行动了。《明史》里说,高经略在下令撤离锦州、右屯、大凌河三城之后,还嫌撤得不够过瘾,于是还想要连宁远、前屯都也一并撤退了算了,而袁县令则冒死不从。

  最终,经过袁县令一番艰苦卓绝的斗争,高经略总算是没能得逞,不过锦州、右屯、大凌河这些地方依然实施了撤退,并且造成了一片凄惨和悲凉的景象。

  
  明史载:“崇焕曰:‘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第无以难,乃撤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塔山守具,尽驱屯兵入关,委弃米粟十余万,而死亡载途,哭声震野,民怨而军益不振。”'3'

  
  《明史》描述的大撤退确实很凄惨,大米白面的丢了十余万,沿途百姓死难众多,大路两旁是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