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魔幻玄幻电子书 > 窃隋好驸马 >

第16部分

窃隋好驸马-第16部分

小说: 窃隋好驸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名家的手抄书的价钱来衡量印刷书的价值的。虽然每一本都比太常寺的书法名家们手写的要便宜那么一大半,但是依然非常可观。

    ……

    书籍热销的行情持续了三五天,看清了现状之后的萧铣,真是自杀的心都有了——他算准了印刷书的头口水必然可以大赚,但是万万没想到,在这个时代因为名家字帖的稀少,所以印刷书的第一梯队价值居然是字体的好坏——因为此前没有印刷,当代书法家的字迹往往炒到高价,以至于字体的好坏有时候比书本的内容还值钱。大兴城里消费力最强的那一拨读书人,其实是家里早就有这些书的世家豪门,但是他们有了重复的书依然要来买,看重的就是萧铣这儿的书字体比他们原有的藏书漂亮。

    当然了,如果没有将作监那些顶级的雕刻木匠的手艺,换做寻常匠人的话,纵然得了欧阳询的真迹,也难以真正雕刻出神似的字模。所以不经意间,萧铣创造的这一条发明大计的路子,居然短时间内阻挠了别人模仿的可能性。

    早知道如此,萧铣手贱自己写样本干嘛呢!多给师兄欧阳询两三百贯钱润笔,央师兄把四书统统抄一遍再丢给工匠雕刻不就好了?结果现在欧阳询字体的大部头能够卖一百五十文一千字,小部头有些冲高到了二三百文。而他萧铣写的四书中的《论语》等书,在第一波行情中只卖出了千字六十文而已……当然了,相信随着第一波因为书法带来的购买力退散后,这两者的差价就会逐渐降低。

    将近四月末的一日,萧铣到沈家的店里晃悠了一次,沈光便殷勤地拉着萧铣报账:

    “萧大哥!小弟真是服了你了!短短五天,欧阳博士的《大学》卖出去了八百套之多!都是三贯钱一套的!《千字文》卖出去了两千折,三百文一折。还有你的《论语》卖了一千五百套,嗯,不过总价还没欧阳博士的八百套《大学》多……不过也算不错了,一共也有将近两千贯了……

    不过如今世家豪门为了书法而买书的风潮已经渐渐过去了,坊间也传开了咱的书是用新式印刷术法做的,不值那么多,欧阳博士字体的书,只怕也要逐步降价到和您的字体的书那个价钱了。至于您的字,估计还会进一步往下降。小弟在大兴城里三教九流的朋友多,帮着打探了一下,估摸将来咱家的印刷书能够稳定在每千字三四十文钱左右——毕竟纸墨等消耗成本也要千字十几文钱了。咱的卖价比中等的手抄书还是颇有竞争力的,而且咱的字也比别的手抄书漂亮。”

    萧铣心中盘算着,一边有口无心地答应着沈光:“这也罢了,这个法子将来终究是要造福寒门士子用的,降价也是对的。真正暴利大赚,也就一开始的那一阵风潮。否则若是长久暴利,只怕引来人觊觎。这大兴城内卧虎藏龙,咱便要怀璧其罪了。”

    经过一阵算计,萧铣估计到四月底,这个头口水的净利润只怕可以达到七八千贯之多,五月份若是可以再利用独家先手优势赚上一个月,加上大兴这边的高端市场暂时饱和之后,随着信息的扩散,洛阳那边的纸墨商人们差不多也会来大批量进货。卖给那些洛阳来做批发生意的豪商自然要降一些价钱,让几成纯利润给对方,不过考虑到那些批发商的一次性进货量。估计到五月底,萧铣即使去掉分给欧阳询和沈家的那几千贯封口费好处费,自己估计能够落下两三万贯的纯利润。

    罕见的暴利,但是这也是一次填补空白市场竭泽而渔的一锤子买卖。书这种东西不是消耗品,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因为书籍的昂贵还是很珍惜的。加上雕版印刷适合卖的也就是那么十几种“可以让雕版重复印刷到磨损磨坏都不用再版”经典,所以相对于长期技术保密的麻烦以及吸引到的仇恨值,这并不是一笔长久的细水长流来钱买卖。

    但是对于短时间内的萧铣来说,这已经够了。他可以合法的拥有两万贯之后,通过灰色收入的模糊杠杆,哪怕杨广再给他数倍于此的活动经费,也可以掩人耳目——尤其他要对付的主要对象杨约还是一个喜好雅贿之人。哪怕放到千年之后,艺术品和古董雅贿,都是一件很难界定的事情,因为一件艺术品你可以估价五十万还是两百万,都很难说的清楚,数倍的模糊空间,那还是往少了算。

    而且做印书生意,还有一点好处便是一旦将来打算降价之后,可以顺带公开技术原理,赚取一票名声。自古蔡伦、毕昇之类的人,不都是这样青史留名的么?

    ……

    五月初,新的廉价印刷书终于彻底充斥了大兴城的读书人阶层,也传进了各个深宅大院、深宫大内。《孟子》、《诗经》、《易经》等几部三万字以上的大部头也开始出现在市场上,引起了新一轮的购买热潮,也让沈家书市的这一波行情进一步推上了一个**,获利远比萧铣一开始的想象还要多几成。

    连杨坚的御案上头,乃至高颎、杨素等朝中顶级重臣的案头,都摆上了全套的沈家书坊印刷书。

    同时,在大兴城内的那股因书法而抢购的热潮过去之后,紧急再版的第二版书籍都在首页上加了一些内容——自古出书,只会在书名下写上作者是谁,如果是选集,还要写上编者之类,但是绝对不会有人标注“抄写者”是谁的。如今,因为读者们对于书法的关注度更高,萧铣非常无节操地在封皮内侧印上了“书法:萧铣”或者“书法:欧阳询”,以强调这些书的书法字体提供者是谁。

    如此一来,萧铣的名字一下子就让朝中重臣全部都注意到了。五月初,萧铣趁着几个休假的日子,拿着拜帖去找一些太常寺、鸿胪寺之类清贵衙门的主官、次官拜见。原本那些端着架子的清高官吏们仗着有三四品的头衔,根本不可能鸟萧铣这样正八品的小官。但是萧铣有了靠印刷书创出来的名声之后,再加上此前在杨广那里作的几首足可千古传唱的绝句诗,待遇马上便不同了。无论是太常寺卿还是鸿胪寺卿这些名义上三品的大员,都很和蔼地接见了萧铣这个后生可畏之人。

    有了和这些人往来的基础打底,去见杨约的火候基本上也就差不多了。杨约也不过是四品的大理寺少卿而已,品级并不比五寺中的其他衙门高,只是因为他是杨素的弟弟,才门庭若市比较难见。

    当然,在萧铣一边撸钱一边撸名声的同时,看不惯他的人自然也是大有人在。被调走了麾下全部造船的高手木匠去做刻板的中校署丞潘一凤便是其中一个。在萧铣得意的当口,一份关于萧铣以权谋私的举报材料,已经送到了内外侯官总管柳述,以及御史台的几位主官案头。

 ;。。。 ; ;
第三十三章 咱还处在初级阶段
    雕版印刷术既然可以在华夏历史上存在千年才被淘汰、而且在理论上北宋时代活字印刷术被发明出来后,印刷术依然坚持了七八百年之久,可见雕版印刷术也还是有很强大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的。雕版与活字之间的竞争力关系,显然不是后者完爆前者那么简单。

    活字印刷术最大的优势,或者说雕版印刷术最大的劣势,便是活字的字模可以反复排版,所以在一些偏门内容的少量印刷方面,活字印刷有巨大的成本优势——雕版印刷雕刻这么多字也许只能印五百本后便存着废弃了。而活字印了几百本之后可以重新排,再印别的内容,五六版下来说不定就有三四千,故而模具雕刻成本自然被平摊得低得多。

    其余一些细节的优劣势,比如:活字版有个别字刻错字了、磨损了,可以简易的坏一个字换一个字;而雕版若是一块板有一个字坏了就要整块换。活字版的仓储保存成本低得多……这些都是次要矛盾,并不是完全不可克服的,只要雕版印刷做出一些改良调整,这些小地方都可以弥补。

    既然认清了雕版印刷绝对无法克服的主要矛盾,萧铣下一步当然是要抓小放大,扬长避短——对于小问题,以技术改良克服为主。对于不可能克服的大问题,就以回避为主。

    回避雕版印刷“无法再版”的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当然是雕一些可以永远印下去的书,而且印多少就能卖多少,绝对不愁销路那种——一块雕版在磨损报废之前,或许可以一次性印两三千次之多。如果雕的书市场容量只有五百本,那么雕版的刻板成本当然会比活字高六倍;但是如果雕的书有无限的市场容量,可以卖几万本,甚至几十万本,能够让雕版印到报废都不怕销路,这个制版成本的差距就几乎抹平了。

    说白了,雕版印刷只要不用于雕小众书,成本劣势并不大。这也是后世雕版印刷一直活到明清的最主要原因——在科举发明之后,四书五经和《文选》、《广韵》、《三百千》这样的书是永远可以不愁销量的。在科举“考试大纲”的不变,造就了教科书的千年不再版。活字的优势,只是在小众书、杂书,比如某个自命不凡的文人,他的诗集绝对不可能有人主动去买得那种;那么他想要出版自己的诗集时,活字显然比雕版划算。但是如果是苏轼级别的百世文宗出版文集,雕版或者活字根本没区别。

    如是这般,经过一周多的磨合努力之后,萧铣的印刷赚钱大业终于有了一些眉目。

    ……

    “大家这几日的辛苦,本官也都看在眼里的。这些津贴,诸位先领走。后面的事情,本官再交待安排。”

    一群工匠拿过沉甸甸塞了几百枚五铢钱的红包,纷纷感谢不提。沈光、欧阳询和刘三刀则单独拿到了好几贯钱的好处,也算皆大欢喜。萧铣发完钱,开始交待他最终定下的方略。

    “经过一周的实验对比,本官决定先放弃活字,正式用咱们如今雕刻好的雕版进行印刷。为了保障雕版的利用率。目前第一批就只完成《千字文》、《论语》、《大学》、《中庸》。这四部书中,千字文仅有千字,可以依然按照如今雕刻的长卷纸排印,无需裁切装订。其余三部书篇幅都才一万多字,四百字小页四十页即可印完,按照前日教导的尺寸裁切,找些针娘缝制装订。

    咱只要把这几部书都做得好了,一旦回了本钱,来日自然可以继续再弄那些三五万字的大部头,比如《孟子》、《诗经、《易经》,这些书籍也是将来贡举必定要背诵的经典,不愁没有销路。只要此法果然可成,读书人都愿意购买这种新书,咱便把这种法子献给圣上,也好为大家搏个功名。”

    说到这儿,从刘三刀到工匠们都是热血沸腾,唯有已经不愁功名的欧阳询始终在一旁拿着几张用针线缝起来的书页在那里端详,心中狐疑地说:“师弟,这纸张脆硬,自古都没有如布帛一般用针线缝订的,只怕一翻就破碎了,还望三思啊。”

    萧铣也知道欧阳询说的是实情,但是他也想不出什么办法,只好寄希望于他的中校署下属其他岗位的工匠能够尽快改良造纸工艺。当下安慰欧阳询说:“师兄,这也是权宜之计。若是不作线装书,还是如同古轴一般,却是没法印刷,根本对不齐啊。”

    “师弟,这桩事情愚兄倒是这几日反复想过了——若是只追求印刷时对得齐整,不会干扰到旁边的纸页,咱也可以做成折叠页的书,一样加上硬封皮,岂不是好?如今将作监各处作坊造出来的纸,本就是为了配合卷轴使用的长条纸,便如同一匹匹的麻布一样细长。咱刻意切成小片,再缝起来岂不是多此一举?”

    听了欧阳询的建议,萧铣当真是要拍断大腿一般醒悟了:他受限于后世明清古籍大多数是线装书这个惯性思维,觉得书籍从手抄进化到印刷之后,就必然要这么改。但是殊不知,这其中还有别的土办法。欧阳询提出了折页书之后,萧铣脑中马上冒出了后世的手风琴乃至折页请柬的样子,当下赶紧让工匠试着折了一本摆弄。

    略微实验了一下之后,萧铣便发现了折页书的优劣——折页和线装相比最大的劣势在于,因为阅读习惯的问题,折页书的纸张只能单面印刷,而线装书可以双面印刷,省一半数量的纸张。但是考虑到如今造纸工艺还没来得及改进,萧铣能够用到的纸本来就只能印一面,如此一来,也就不存在折页书的这个劣势了。

    萧铣当即实验,并且改良了一部分装订粘合的工作,最后拍板,使用一套他改良过了的印刷书折页装订法——在折页的基础上,把背靠背的页背无字部分用一些胶贴起来,形成“蝴蝶装”。

    当然,线装书的技术萧铣也并不是放弃了。而是蝴蝶装先用着,线装书留待造纸技术改良、弄出既柔韧便于缝纫,又厚实防渗能够正反面印的纸出现之后再用。

    ……

    也幸亏刚刚上任的萧铣在将作监的本职工作比较空,基本上只有一些打酱油的任务,这才能够让他每天不务正业地偷偷使用本署的工匠们研究私活。

    经过半个多月的忙活。到了四月二十前后,大兴东市内一处原本售卖四宝、却经营不善的小店铺被盘了下来,换了新东家经营。而这个名义上的新东家,便是沈光的兄长沈耀——沈光的兄长在沈光之父沈君道升任汉王府掾之前,原本就是以抄书卖维持生计的,这桩事故在整个康平坊人尽皆知。所以如今一个抄书卖的突然鸟枪换炮盘下一间贩售文房四宝的店铺,也不会有人觉得匪夷所思。唯一需要怀疑的,无非也就是他们哪儿来的本钱。

    幸好这个问题并不是很难找到答案——因为根据沈光在他那些狐朋狗友面前毫不避讳的宣传,这些本钱都是他向他的好哥们儿、将作监中校署令萧铣萧大人借的。萧铣前阵子因为做了几首好诗,被晋王开出两百贯一首的高额赏格、赚取千金的事情,在大兴如今也传为美谈了。所以说如果是萧铣拿得出数百贯的本钱借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