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薪一定有原因-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认为你所从事的工作是什么?是饭碗还是事业?不同的回答决定了两种不同的工作态度。把工作当成饭碗的人,只是把工作看成了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把工作当做事业的人,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而是为了心中的某种信念。从这方面来说,后一种人是真正具有敬业精神的人。因为后一种人把工作看成了是要用生命去做的事。
工作需要一个人发自肺腑的爱,需要热情和行动,需要努力和勤奋,需要一种积极主动、自动自发的精神。只有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工作,才可能真正做到敬业,才可以把工作看成是要用生命去做的事业,我们也才有可能获得工作所给予的更多奖赏。
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他的人生态度,而人生态度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工作对一个人而言究竟是乐趣,还是枯燥乏味的事情,其实全要看自己怎么想,而不是工作本身。从工作中获得快乐、成功以及满足感的秘诀并不在于专挑自己喜欢的事情做,而在于发自内心地喜欢自己所做的工作。一个天性乐观,对工作充满热忱的人,无论他眼下是在搞清洁、挖土方还是在经营着一家大公司,都会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一项神圣的天职,并怀着深切的兴趣去努力做好。就好像米开朗基罗作画、贝多芬作曲或莎士比亚写诗那般地投入,倾注全力达到最好的工作表现。
如果你只为生存而工作,你的生存也会成问题(8)
一个人对工作,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将直接影响工作业绩。对于工作,如果只感觉到厌恶,没有热诚和爱好之心,把工作视作取得食品、衣服、公寓的一种讨厌的“需要”,一种无可避免的苦役,而不是把工作当做一个锻炼能力的机会,一个培养品格的大学校,那么这样的人肯定不会大有作为的,也肯定得不到老板的欣赏。
不论做何事,都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这种态度可以决定一个人日后事业上的成功与失败。一个人如果能以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焰般的热忱来对待自己的工作,那么就一定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相反,若以冷淡的态度去工作,最后不过是个平庸者。
如果想做一番事业,那就应该把眼下的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应该有非做不可的使命感。把工作当做一项事业来做,把自己的职业生涯与工作联系起来,你就会觉得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份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并且从中体会到神圣的使命感和成就感,从而彻底改变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的工作态度。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做,不是盲目苦干,不是没有发展目标,而是善于给自己设定目标,并不断地去超越自己。
张继洪是2002届江西东华理工大学的毕业生。在毕业后的几年内,他一直在广东的一家大型企业工作。由于工作勤勉,他先后做过经理助理、企业报纸编辑。2004年,企业老总在经过考察后认为他是一个优秀人才,决定任命他为经理,他的待遇将因此提升。但是,张继洪却在这时选择了回到自己的家乡江西从事废品收购工作。
回乡后的张继洪在南昌市郊区租了一间简陋的房子。他虽然也和其他收废品的人一样,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但不一样的是,张继洪在2004年4月开设了一个废品收购网。几个月来,随着张继洪在网上吆喝着收废品,很多企业和单位都知道了这个“网上破烂王”。这个“网上破烂王”一天收购的废品,有时是别人走街串巷的几十倍。张继洪对记者说:“因为我在大学学的是信息管理与办公自动化,这些东西都能派上用场。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为社会创造价值大小之分。”
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回溯历史,不难发现,每一个伟大的建树,每一项杰出的成就都是由那些志向高远的人所创造的。不论是像爱迪生、福特、贝尔、莱特兄弟这样的发明家,还是像马丁?路德?金以及从囚徒成为南非总统的纳尔逊?曼德拉这样的社会改革家,他们拒绝平庸,追求卓越,所以他们功成名就。由此看来,目标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敬业不仅体现在把手头的工作做好,而且还应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使自己不仅得到极大的发展,而且也使工作变得更加有意义、有价值。
社会结构是一种金字塔状结构。大量的人处在金字塔的底部,只有一小部分人处在金字塔的顶部。把工作当成事情来做的人,是处在底层的人们,他们每天只能收支相抵,量入为出。而把工作当事业来做的人,则是处在顶尖上的人,他们的事业,蒸蒸日上,繁荣兴旺。对于每一个渴望在这个世界上立身扬名、成就一番事业,想晋升为金字塔顶部的员工来说,只要有敬业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心态,只要一心想把自己的事情干好,甚至完美,那么这样的人就一定会成长为老板喜欢的优秀员工。 。。
如果你只为生存而工作,你的生存也会成问题(9)
为公司的发展不懈努力
企业的发展要依赖于员工的发展,有远见的企业家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海尔集团董事长兼CEO张瑞敏说:“海尔要实现企业的总体目标,就要实现员工个人生涯计划与海尔事业规划的统一。”联想有今天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把员工个人的追求融入企业的长远发展之中”联想总裁柳传志如是说。
反过来说也一样,员工的发展同样要依托于企业的发展。正如著名戏剧大师易卜生说的那句话:“青年时种下什么,老年时就收获什么。”对我们来说,你在公司的土壤中种下什么,公司就会回报给你什么。如果你把公司的成长当成自己的责任,那么公司自然会为你创造成长的机会;如果你以积极的热情和全心全意的努力对待公司中的种种事务,那么你的事业、你的解决力就会在公司中得到最了不起的进步;只要你的行为和态度切实推动了公司的成长,那么公司就一定会给予你相应的回报。
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只是暂时的,面对困难的厌倦情绪大多来源于对发展环境的不适应,或者是企业暂时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当然,每个企业的环境都会有差别,但这些都是可以得到改善的,随意地选择离开、跳槽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就像一棵小树要长成参天大树,它不仅需要阳光和雨露的滋润,同样也要经受风雨雷电的考验一样,一个逃兵是不可能成长为一个将军的。所以,建议你在公司遇到困难时能够继续留下来,和公司一起成长。
参与公司的奋斗过程,何尝不是一件好事?而且,这样的员工也是企业最看重、最需要的。
在IT界,马云和他的“十八罗汉”团队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1999年初,马云为网站起了一个众所周知代表财富的域名“阿里巴巴”,然后他对他的团队说:“我要回杭州创办一家自己的公司,从零开始。愿意回去的,只有 500元工资;愿意留在北京的,可以介绍去收入很高的雅虎和新浪。”他说用一天时间给他们考虑,但不到5分钟,伙伴们一致决定:“我们回杭州去,一起去!”这就是被阿里巴巴员工戏称为“十八罗汉”的开山*。1999年3月,马云在杭州的家中创办了阿里巴巴公司。他和他的“十八罗汉”没日没夜地工作,地上有一个睡袋,谁累了就钻进去睡一会儿。可以说,那时候阿里巴巴的前途一片渺茫,但“十八罗汉”仍然忠诚地跟随马云一起创业。
今天,阿里巴巴的薪酬和其他公司的差距已经不再悬殊,随着公司的发展,阿里巴巴和当地的娃哈哈、正泰等大集团相比,薪酬竞争力并不示弱。而当年的“十八罗汉”更是成为了阿里巴巴的核心管理人物,不仅享受高薪的待遇,也成就了自己事业的辉煌。
企业和员工是一个共生体,企业困难就是员工的困难,员工的能力也是企业实力的体现。企业的成长,要依靠于员工的成长来实现;员工的成长,又要依靠企业这个平台。企业兴,员工兴;企业衰,员工衰。那些称雄世界的知名企业无不是这样。
世界上很多知名的大企业都把“让员工和公司一起成长”作为自己在竞争中赢得优势的重要手段。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评价IBM:“没有任何企业会这样对世界产业和人类生活方式带来和将要带来如此巨大的影响。”这恐怕是对一个企业的最高评价。探究IBM成功的原因,关心和积极帮助员工的个人成长,并把员工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员工与公司一起成长,应该是IBM成功的真正奥秘。
因为企业发展需要,IBM要经常招纳新员工,补充新鲜血液。在招聘过程中,IBM最看中的是员工的个人发展潜力,因为IBM认为这关系到员工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关系到员工是否能够和公司一起发展。IBM对员工的成长抱有很大的期望,所以,IBM向员工提供管理和专业两种成长渠道,使员工有多种机会和广阔的空间去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同样作为国际知名大公司的微软,终身学习和成长则是其员工任职的首要条件;因为只有如此,才能确保自己在软件行业里的霸主地位。
著名管理学家斯隆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你可以拿去我全部的资产……但只要将人才留给我,我保证,在5年之内,我一定能够把你拿去的所有都赚回来,甚至赚得更多。”由此也可见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没有一个企业不在想办法留住那些具备良好解决力的人才,而作为员工的你是不是也应该从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和理想出发,反思一下为什么自己的解决力总是停滞不前呢?那些只想享受企业的成功,而不能与企业共命运同成长的员工,心中普遍存在两种错误的认识:一是错误地认为个人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是相对立的;另一种错误的认识是认为个人的前途和企业前途没有关系。事实上,企业就是你的船,船在,你就有胜利到达彼岸的希望;船翻了,你的命运也将随之覆灭。所以,个人和企业是为一体的,两者的利益是统一的。只有与企业同患难,才可能和企业同成长。不要在企业困难的时候当逃兵,最令人陶醉的成就,是那些历经艰难才取得的成就。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不要等,如果想到了马上就做(1)
有好想法的人很多,但成功者始终是少数。区别就在于成功者想到了就去做,而不是在犹豫和等待中错失机会。“不要等,想到了马上就做”, 这不仅是跨国企业的第四条军规,更是所有成功者的座右铭!
好想法只是一个开始
比尔?盖茨说:“有了好的想法,就马上去做!只有立即付诸行动,才会取得成功。”比尔?盖茨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1973年春,比尔?盖茨被哈佛大学录取,他经常在计算机房通宵达旦地工作。
像苹果砸出牛顿的智慧一样,个人电脑突入盖茨的脑海也有一个外在的启蒙者,这就是1975年1月份的《大众电子学》杂志,它封面上Altair 8080型计算机的图片一下子点燃了比尔?盖茨的电脑梦。比尔?盖茨打电话给罗伯茨表示要给Altair研制Basic语言。之后,盖茨和艾伦在哈佛阿肯计算机中心没日没夜地干了8周,为8008配上Basic语言,开辟了PC软件业的新路。
1975年5月,比尔?盖茨产生了退学的想法,他希望能和好友艾伦一起创办一个软件公司,但他的父母极力反对。比尔?盖茨当时认定了自己创业的想法,只有付诸行动,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不顾父母的极力反对,毅然离开了西雅图到了亚帕克基。
虽然盖茨的父母想用一些方式阻止盖茨开公司,但盖茨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最终与保罗?艾伦创办了微软公司。
如果比尔?盖茨有了好的想法,并不立即去做,就不可能建立微软帝国,也不可能成为世界首富。正是他想到马上就去做,成就了他事业的辉煌。
我们平时经常听到此类的话:“我当时真应该那么做,但我却没有那样做。”“如果我当年就开始做那笔生意,早就发财了!”“我当年就有了那种想法,只是一直未做,不然肯定也成功了。”如此多的好想法,如果都能实现,那么人人都有可能像比尔?盖茨那样成功了。这足以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仅仅有好想法是不够的,之后的行动才是成功的关键。甚至可以说,好想法只是一个开始而已,它对于今后的结果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有一个好的想法,又及时采取行动,不一定能带来令人满意的结果,但不采取行动就绝无满意的结果可言。只有行动才会产生结果。成功开始于想法,应该立即采取行动,才有成功的可能。
行动可以证明一切,万事万物的变化和更新都是在不断的行动中从量变到质变的。你只有行动,才能走向成功。
等到所有条件都成熟后再行动是不可能的。如果是那样,恐怕也就错过最佳的时机了。因为我们并不能在行动之前,把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统统消除,而是应该在行动中克服各种困难。
正因为有不少人总想着等到有百分之百把握了才行动,反而陷入了行动前的永远等待中。有的人甚至连一个小小的愿望都要等到所有条件都满足后才开始行动。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一辈子都干不了一件事情,处于永远的等待之中。只有那些想到就马上动起来的人,才是真正能改变现状的人。
想法只有化作行动,才有达成愿望的可能。否则想法永远是想法。
无谓的准备只会错失良机
要取得高薪一定要做出工作成绩,要做出工作成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握机会,立刻行动,因为无谓的准备只能错失良机。
你一定曾经为自己设计过看起来很完美的职业规划,如果你能够把你的规划、理想与计划迅速地加以执行,取得高薪的几率会大大增加。有些人有了好的计划后,不去迅速执行,而是花很多时间来做无谓的思考,比如这么做会有哪些风险?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