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达人志-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任何目标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总会遭遇很多困难,只有在过程中享受乐趣,享受每一个环节,才不会产生挫败感和疲惫感。这就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从平凡工作中,发现乐趣的能力。
或许有人说:我的工作实在是太单调、太枯燥了,从中根本就发现不了乐趣。我想,再单调枯燥的工作都不可能比那位副总裁当年码货装箱打包的工作更单调枯燥,关键是你要从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观察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而后有意识地在工作中去放大它。
我曾有过这样的经历。给几位员工布置一模一样的项目,比如去做客户满意度反馈,项目完成后的评估上,我分别问他们,这个工作中让他最有兴趣或最有成就感的是什么。有的人说是挑战了以前不愿与人打交道的个性,有的人说是学习和提升了与客户交流的能力,有的人说是学会了项目整体安排,有的人说找到一种新办法完成任务很有成就感,有的人说指导客服初级员工掌握与客户打交道的方法很有成就感,有的人说听到客户的好评非常开心,还有人说在良好的工作气氛中与大家一起协作完成任务很开心,等等。
对于我来说,了解了每个人的兴趣点和成就感来源,在布置工作时可以更好地找“卖点”以便员工乐于去承担。而对于员工本人,则更应该有意识地发现自己的特点,更好地享受工作中的乐趣,并以轻松的心情成长。
第五章 享受过程(3)
记得有一次全国年会,各部门都要出一个节目。我把这个任务交给员工自己解决,结果最爱挑战自我的那个员工提出表演舞蹈《千手观音》,理由是这个舞蹈名气很大,一般人都觉得这个舞蹈很难,如果我们跳,大家期望值不高,但这个舞蹈对于健全人来说其实动作并不难,只要整齐划一,再加上服装道具衬托,肯定能轰动。大家一听觉得点子不错,就都同意了。结果在平时排练中,因工作很忙,大家各自出差,老凑不齐人,不善跳舞的人信心不足,不爱跳舞的人热情不高,公司拨的费用也不够租舞蹈服和道具,排练进展很慢,节目眼看要夭折。
我观察了一段时间,感觉根源还是几乎所有员工都觉得表演节目是为了完成公司任务,没有动力。于是,我让大家分别从表演这个节目中找一找自己的兴趣点。有人说是在遇到困难后想出创造性的方法,有人说是学习舞蹈技能,有人说与大家一起跳舞本身就开心,有的人说是纠正别人的舞姿,有的人说是跳完后听到别人夸奖,还有人说制作道具很开心,等等。我接着启发大家,想象当舞蹈结束,定格在舞台上的那刻,台下是经久不息的欢呼与掌声,照相机啪啪闪个不停,全国员工,认识不认识的,全冲上来要求合影,那是多么荣耀和满足的一刻。
如此一番后,大家都对表演这个节目产生了极大兴趣,排练不再是完成公司布置的任务,而是一件非常有乐趣、有成就感的事情。大家都积极地投入进来,想出各种方法来解决实际困难,比如,舞蹈最好的那个员工,把每个位置的动作都跳了一遍,拍摄下来发给每个位置上的员工,大家即使出差,也可以自己练习。心灵手巧的员工自己动手制作道具,节省了很多费用。不参加排练的员工也为演员们买好吃的以示支持。最后,这个节目在年会上大获成功,以99%的支持率,获得当年年会节目的第一名。所有人都非常兴奋,特别是那些不善跳舞、不爱跳舞的员工,经此一役,简直对自己信心暴增,自我感觉非常良好。
对待人生的态度多种多样,我最喜欢的是八个字——放松自己,寻找乐趣。
还记得自己刚出校门时,由于自信,拒绝了分配的工作,跑到陌生的城市租个小屋自己闯。那时没有什么“面试指南”,完全是自己凭感觉,漫长的找工作经历也就成了一段非常折磨人的体验。记得一次去一家建筑企业面试一个初级岗位,他们开出一个月400元的待遇,我都没聘上。企业要有经验的人,我没有,而有经验的人排成一长队在我身后。记得当时不死心,说:“你们收下我嘛,不给工资都可以,只要有事情做。”但越是这样,越是聘不上。年轻人所常有的冲劲大但韧性差的特征,在我身上特别明显,碰壁多次后,再不愿去人才市场了,自信心被打击殆尽。
几个月后,我准备回家乡。买完火车票出来,漫无目的地闲逛,想着回去后将面对家人忧心忡忡的言语,心情沉重。不知怎么,发现路边有一家小酒店在招聘,于是就进去了,大概是想着无论聘不聘得上,反正是试试,过两天就回家了,所以比较轻松。面试官是一位和善的老太太,我们越谈越高兴。临走的时候,老太太居然说我是人才,她会向老板推荐,让我等消息。真是久旱逢甘霖啊,工作是否有着落在那时都不重要了,真正令我欣慰的是在怀疑自己的时候,居然有人认为我还行,这给了我极大的精神鼓舞。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五章 享受过程(4)
回到住所,我仍然沉浸在喜悦中,回想面试的情景,慢慢体会到:今天面试时,没有把关注点放在应聘能否成功上,而是放松地与面试官交流,关注到她的情绪和思路,效果反而比以往那些精心准备的自顾自的陈述好。既而我又发现了自己的一个小小成长:虽然买火车票后心情郁闷,但看到面试机会还是没有放弃,说明自己开始能够及时地摆脱负面情绪,这是以往没有的。这些小小的发现和领悟让我更加欣喜。
就这样,我逐渐学会在没有面试的时候看书、学英语,或者回忆过往的经历,去分析自己的性格,总结经验教训。有面试的时候,把每次面试都当做一次观察别人和自己的游戏,从中寻找乐趣。即使应聘没有成功,也有所收获,而且不会影响下一次面试的信心和心情。也就是说,我开始学习享受找工作的过程。虽然事实上奔波还是一样的辛苦,还要面对无数并不好看的嘴脸,但角度不一样,心情也就不一样,收获也不一样。虽然我最终没有去成那家小酒店,但那场经历带给我很大转变。一段时间后,我终于应聘成功,走上职场。而我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喜欢观察、分析、总结的爱好,也为我后来的职业经历带来无尽的益处。
人生的意义在此时此刻
念大学的时候,读了几本哲学书,就开始思索“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大问题。但当时无论怎样思索,也找不到答案;而找不到答案,只会让我更困惑地活着,更感觉人生没意义,用通俗的话讲——活着没劲。
差不多20年过去了,我已经不再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大问题,而更多地关注眼前正在做的事。我想这并不意味着自己变得庸俗,而是变得成熟。我把这种关注的转变归纳成一句话——设定目标,享受过程,关注此时此刻。
关注此时此刻,就意味着,做这件事时,全身心投入这件事,与人谈话时,一心一意地关注眼前这个人。全身心都投入在此时此刻,效率更高,效果也更好。如果是与人在一起,这个人也因为我的全神贯注,会觉得备受尊重,而产生更好的人际交往效果。我自己的经验证明,当我关注此时此刻时,心情是最平静的,状态是最好的,效果也是最好的。相反,凡是手上做一件事,心里想另一件事,或者与眼前的人谈话,心里却盘算别的事,都会弄得匆匆忙忙,心不在焉。
我确信,人生的意义,不在虚无缥缈的未来,而是存在于生活中每一个真实的此时此刻。智者常劝世人要“活在当下”。什么叫做“当下”,就是指你现在正在做的事、待的地方、周围一起工作和生活的人。“活在当下”就是要你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这些人、事、物上面,全心全意去接纳、品尝、投入和体验这一切。
救一个人,比救全世界重要
有一位经理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的提升客户满意度方案,提了不少措施,搞了很多口号和要求。我看了以后,说很好,只补充一点:所有人都要做到“把注意力放在此刻站在你面前的客户身上,让他满意”就行了。那位经理问:就这么简单?我笑着说:既然简单,你就先自己坚持一周,找找感觉,再把提升客户满意度方案向下推广吧。
一周后,我问他感觉如何。他说:“难。我这才体会,服务好你眼前的人比‘为人民服务’难。”
第五章 享受过程(5)
我笑了起来,跟他讲了一则特里莎嬷嬷的故事。被称为“贫民窟的圣人”的特里莎嬷嬷把一生都献给了赤贫者、无家可归者、濒死者、弃婴和麻风病人,竭力服侍这些最穷苦者。在她获得世界声誉后,有一次,应邀参加一个主题为如何帮助贫困者的国际会议,并获邀做主题发言。就在她从外地赶来时,她发现会场门前趴着一个衣衫褴褛、满身泥垢的人。在当时的印度,到处可以看到这种骨瘦如柴、疾病缠身、衣不蔽体、臭气熏天的人在路边乞讨,来参加会议的各国代表谁都没有在意,看也没看就步入会场。
但特里莎嬷嬷却停下来,扶起那个乞丐,发现他身有残疾,气息微弱,于是她决定不参加会议,将这个路边人带回自己创办的关怀所。当会议主办方得知她的决定后,大惊失色,劝她说会议是探讨如何消除全球贫困、帮助全世界贫困者的世界级大会,非常重要,希望她不要退出。特里莎嬷嬷回答说:“救一个人,比救全世界重要。”
正因为特里莎嬷嬷时刻关注眼前每一位需要帮助的穷人,她才做出那么伟大的事迹和贡献。她经常告诉其他慈善工作者:“你们不必注重成果数字。凡是有益于穷人和被弃者的爱的行动,不管怎样微小,在上帝看来都是重要的。”
那位经理听了这个故事感动不已。后来,我在他的工作台上看到一句特里莎嬷嬷的语录:“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传灯录》中有一则著名的故事。有源禅师有次问大珠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吗?”大珠慧海禅师回答:“用功。”问:“如何用功?”答:“饥来吃饭,困来即眠。”问:“所有人都是这样,他们跟你的用功一样吗?”答:“不一样。他们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一样。”
大珠慧海和尚说得对,大多数人都无法专注于“此刻”,他们总是若有所思,心不在焉,总在应该关注此处时想着彼处,应该关注眼前时想着未来。经常在网络上看到类似这样的话:“这几天总在想自己三四十岁后怎么办。再浪费一两年的话,就到而立之年了。现在失业我怕,我更怕到时候自己再失业,没有十足的实力,那怎么办?有经验的人可以探讨一下。”其实有什么可探讨的呢?网络上所谓探讨,最后多变成发牢骚、抱怨现实、互相安慰,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我们一定要明白,真正的希望存在于现在,而不存在于未来;真正的满足感不可能存在于未知的“彼处”或“以后”,而应从“此时此刻”、“此处此人”去寻找和体会。总有人说我现在不如意,我忍一忍,等过段时间就好了;或说现在工作不满意我忍一忍,等我找到更好的工作后就好了。这都是没有“活在当下”。就算未来他得到他现在所希望的,由于心态和眼光已变,也不会快乐多久。
好方法使人生更轻松
如果你非常努力,但结果并不好,那么,就需要审视方法是不是有问题。好的方法,不但事半功倍,而且使我们努力的过程更加轻松愉快。
众所周知,民国初年,中国涌现出一批学术大师。他们学贯中西,知识渊博,在文史研究领域有无数开创性的发现和研究成果。一般人往往认为,他们之所以能取得那些前无古人、今人难追的成就,是因为他们拥有超凡的天赋和勤奋。然而,除了天赋和勤奋,他们得以开宗立派的真正原因,应归结于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他们掌握了当时西方相对先进的学术方法,并运用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当中,才使老树开新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五章 享受过程(6)
试以王国维为例。王国维被誉为“中国现代学术奠基人”、“新史学的开创者”。之所以有此成就,完全因为他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
比如,“红学”本是中国独有的研究,清末即有评点式和索隐式的旧红学,而王国维则从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唯意志哲学和悲剧人生观出发,从美学的角度来评价《红楼梦》,从而奠定了新红学和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基础。又比如,他的《人间词话》突破传统诗学的范畴,树立了新的文学批评标准,改变了传统诗文评点的格局,开近代文学批评之新开端,究其原因,是汲取了康德和叔本华的美学思想,使之与中国古典美学相融合。
不仅王国维一人,陈寅恪等其他学术大师,无不是在研究方法上有突破有创新,才取得巨大成就。所以,过去的前辈大师们之所以让后人难以超越,就其实质来看,并不是他们的智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是他们运用“新方法”,几乎穷尽了所处时代的“新材料”,从而创立了无数“新观点”,给后人没有再留下多少发展的空间。
在国学重新开始兴盛的今天,如果我们仅仅是崇拜大师、模仿大师,用他们用过的方法去研究,结果肯定是乏善可陈,永远只能望尘莫及。我们应该借鉴西方学术方法,结合中国传统,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方法”。从自己创新的“新方法”入手,才能真正挖掘出有价值的“新材料”,也只有通过“新方法”加工的“新材料”才能得出真正有价值的“新观点”。如果单纯依靠传统的老方法,或者只是略加改造,我想中国的文史研究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