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战争-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雷曼兄弟的坍塌是典型的华尔街“兄弟若有难,墙倒众人推”的一场现代版悲剧。雷曼兄弟不光是筹不到外部资本才陷入破产的。雷曼兄弟的问题资产也不是无人问津,只是买卖双方一直在讨价还价,僵持不下。当然,这530亿美元的庞大资产确实难以找到买家。但真肯贱价大甩卖的话,总会有人愿意接手的。如果早出手,就是贱卖,也比破产后不值一分钱好。至少,福尔德对价格还有话语权。
这些资产当时的价值可能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福尔德不敢正视这个事实,因为他知道如果一折甩卖这些资产,雷曼兄弟可能同样摆脱不了破产的厄运。所以,在他眼里,两者没有什么不同。他宁愿昂着高高的头颅,死的时候也要像个英雄。
华尔街仍然有上百亿美元的资本对雷曼兄弟的资产有兴趣。高盛、弗劳尔斯集团、科尔博格?克拉维斯?罗伯茨集团、凯雷投资集团、得克萨斯太平洋集团或百仕通集团等私人资本运营公司、对冲基金、高风险债务基金和主权财富基金手上都有钱。不过,他们不会前去救雷曼兄弟,而是虎视眈眈地在一旁等着,看着。他们打算以公司破产时的清算价收购雷曼兄弟资产,大赚一笔。
这就是为什么雷曼兄弟会破产。当一个公司境况不佳,就会有人等着看好戏。看它什么时候倒,怎么倒。“看他盖楼了,看他楼塌了;看他破产了,看他双规了。”华尔街就是这副德性。雷曼兄弟是不是破产,不取决于财政部和华尔街之间的博弈,而取决于华尔街和华尔街的厮杀。“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有人失败了,即将迎来直截了当的拍卖。雷曼兄弟破产了,该行的资产将出售给报价最高的买主。只有这样,才能让买卖双方都履行为自身利益而战的责任。
如果雷曼兄弟依据《破产法》第七章申请破产保护,华尔街大鳄们肯定会随之跟进。在距离纽约联储不远的各家投行办公室和会议室中,银行家们可能已经在商谈此事,准备在雷曼兄弟清算之际廉价竞购雷曼兄弟的资产。
那么,股民的利益呢?市场的利益呢?难道他们不担心,资产规模高达6000亿美元的雷曼兄弟破产会引发一场金融市场灾难吗?不担心为了瓜分华尔街一起打拼的骨肉兄弟的遗产,会引发一场世纪的金融大风暴和席卷全球的金融大海啸吗?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二章 大风暴(1)
这是一场席卷全球金融风暴。
当呼风唤雨的华尔街失去了威风,笑傲江湖的金融巨头神气不再时,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导致了这场史无前例的大风暴与大灾难?
在“美国梦”的熏染下,在金融衍生工具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打击下,金融“恐龙”纷纷消亡,而战火依然在燃烧。
第一节 美国梦,次贷的点火器
人们心目中的美国具有怎样的形象图景?
是纽约那高举火炬的自由女神像,还是那展翅腾飞的雄鹰?
众所周知,鹰是美国的象征。事实上,美国为人们所熟知的,不仅仅是自由女神与雄鹰,还有那激荡人心的“美国梦”。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美国梦”看上去变成了一场噩梦。
德国《镜报》采用美国自由女神像为封面,不过女神手中的火炬已经熄灭。德国《时代》周报上的一幅画画的是一只手握着欧盟旗帜的秃鹰正向地面坠去。
“美国梦”是一个被众多美国人普遍信仰的信念,机会均等是“美国梦”的灵魂。聪明、勤奋与坚忍不拔是“美国梦”的必要条件,而幅度巨大的社会阶层纵向流动,尤其是由下层向上层的社会流动是“美国梦”表现出来的最为显著的特征。
“我们想要的总比我们已经拥有的要多得多,人人都有梦想,但很少能如愿实现,即便你生在超级大国美利坚。”电影《美国梦》的编导保罗?韦茨如是说。他的扣问,也是众多身陷次贷危机的人们想要寻找的答案。
有时候,梦仅仅是梦,总有醒的时候。
当“美国梦”成为疯狂发财的“集体意识”
次贷是怎么形成的呢?华尔街是用什么办法点起次贷这场熊熊烈火的呢?次贷危机的社会心理基础是“美国梦”。
真正为接受次贷的决定煽风点火的,是那个迅速发家的“美国梦”。
要是没有“美国梦”的社会心理基础,大大小小的贷款公司和银行拿什么去引诱普通老百姓冒险做抵押贷款?没有弱势群体的人们冒险接受贷款,华尔街的投行们又拿什么做资产证券化?
所谓的“美国梦”(American Dream),就是指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致更好生活的理想,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不是依赖于特定的社会出身和他人的援助而成功。通常,这代表了人们在经济上的成功和为了成功而奋发向上的企业家的精神。
依据历史学家的说法,美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工业扩张并非只是因为美国的自然资源丰富,更是因为所有人都有机会借由自己的奋斗获取财富。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美国梦”成为吸引世界各地人们移民美国的主要原因。每年有超过100万的人成为美国公民,美国仍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移民国家。
“美国梦”的中心是强调一种获取成功的机会。一个用提供这样的机会给他的公民,来鼓励人民奋发向上的社会,是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能鼓励人民去为了美好的生活而奋斗的政府,是一个为民的政府。用实实在在的、可以实现的梦想,带动经济成长,这种动机并没有错。但政府在不加节制地状态下将一个理想无限制地放大,会制造人民非理性的追梦。一旦追梦变成了“非理性”的行为,这种对“美国梦”的追求,也就变成了一种全社会疯狂发财的“集体意识”。任何社会的经济和发展都要建立在其人民清醒的心理状态下。建立在疯狂的“集体意识”的病态心理上的社会,会进入无序的发展状态。美国近二十年的繁荣,就是建立在非理性的病态心理之上的。二十年来,“美国梦”吹出了两个大泡泡,梦制造了虚伪和“非理性成长”的沙漠。
互联网泡沫和房地产泡沫
互联网是第一个被吹起的泡沫。
互联网技术始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末其实基本已经成熟,在个人电脑大众化的有利机会下,IT革命浪潮与所谓的新经济席卷了整个世界。
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所谓新经济,不过是缩小了传统商业领域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减少由于空间地域带来的时间延滞的商业成本。从本质上看,它们和传统的电话等通讯工具没有任何本质区别,仍旧是传统产业的,比如钢铁、制造业等实物产业的附属品。。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二章 大风暴(2)
离开它所依附的实体产业,互联网这一典型的虚拟行业就是无源之水,根本无法立足。在钢铁等实体产业没有发生工艺、技术等的革命性变革之前,单纯炒作互联网,不过是典型的泡沫投机。因此,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新经济泡沫,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末被扎破。
从2000年开始,美国两大股市急剧下挫,大量昔日的黄金。股票一夜之间变成一钱不值的垃圾。世界各国涌入美国的各种投资基金遭受严重的损失,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大量资本撤离美国。
在20世纪90年代的IT经济蛰伏期内,传统产业和IT行业市场饱和,间接造成了市场对其余高额利润产业的要求,这种资本对维持暴利商业化的要求,也催生了畸形的生物基因工程技术。幸好,它未成为泡沫,否则,我们今天吃的东西,可能都是由基因改造的产品。不幸的是,美国社会赖以发展的动力没了,它需要一个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引擎。这个时候,房地产市场就被当成了一个新的引擎。经过近十年的工夫,一个比IT泡沫更大的泡沫终于形成了。
这个比IT更大的泡沫是在房地产市场吹起来的。节节高攀的房地产泡沫替代并转移了IT泡沫。随着2006年年初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裂,次贷危机逐步显现,并愈演愈烈成为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
美国政府将军用的互联网技术导入民用所启动的所谓“新技术革命”,制造了一批互联网的富豪。但是,同时也制造了一大批不懂互联网的消费者;新的房地产行业,制造了一大批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但也制造了一大批负债累累的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一边是每天真金白银往家里拿的投行金融家和附在他们身上的银行和按揭业的从业者;一边是欠着银行大把大把贷款的平民百姓。美国长久以来的经济政策导致了鲜明的两极分化。
在这种两极分化的状态下,强调拥有梦想创造财富的政客们,对如此简单的经济逻辑不予理会,更不用说去找到解决两极分化的好办法。相反,他们参与制造泡沫,并向社会推销模糊的财富概念,为房市泡沫制造“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明明是欠了银行大把贷款,但是,不要紧,因为房子在升值,房屋的拥有者“拥有”那部分“升值的财富”。但是,我们都知道,价值的实现必须通过流通。没有流通,房屋的升值只是概念上的游戏,并没有什么意义。而买了房子的人,一时半会是不会卖的。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经济现象。
用这个理论去推导:欠钱的人,反而认为自己很有钱,欠钱越多越有钱。落实到房屋买卖上,美国人近十年来,房子越买越大,小房换大房,大房换豪宅,好像欠银行的钱不是钱,欠得越多越光荣。这不是“市场失灵”,而是美联储的政策导致了市场的混乱,而市场的混乱又是源于经济逻辑的“二律背反”。对于整个房地产市场的混乱,美国政府的政策有直接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1971年8月15日,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国实行“新经济政策”,对内冻结工资物价,对外停止履行外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可以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此后,美元不能兑换黄金。脱离了金本位后,美元滥发,全球基础货币供应量呈数十倍增长,全球物价飞涨,世界平均通胀水平日益增加,贫富分化问题逐渐恶化。次贷危机的深层次根源就是来自两极分化。
1968~1975年,为减少贫富人群歧视的信贷和房地产市场,《公平住房法》《房屋抵押贷款披露法》与《平等信用机会法》先后上市。这三###律为次贷埋下了伏笔。多项法律都禁止在种族、性别或其他个人的特点上歧视。从表面上看,少数族裔获得了平等的法律权利。在《公平住房法》《房屋抵押贷款披露法》与《平等信用机会法》等法律的保护下,他们和低收入的蓝领阶层有机会和白人和“金领”一样向银行贷款买房了。这些法律的通过,似乎为低收入的平民百姓打开了贷款买房的大门。但是,它并没有从实际解决买房的资金问题。法律意义上的平等不能解决经济资源配置不平等的问题。当然,经济资源配置的不平等的问题,实际上被混淆“财富”概念的经济逻辑在心理的层面解决了。反正所有买了房的人都认为自己赚了,都认为自己“财富”大增,都可以利用银行的“房屋净值贷款”从银行借钱消费。
第二章 大风暴(3)
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经济条件差,甚至没有住房,宽松的次级贷款政策极大地点燃了他们购房的热情,从而推动了美国房市的繁荣,吹大了美国房市的泡沫。然而,当贷款优惠时间结束,贫困的民众无法偿付房贷的时候,这一庞大的金融链条便开始从根部断裂,并最终导致次贷危机的爆发。
穷人不是不能拥有渴望财富的权利,而是必须将这种对平等财富的追求演变成脚踏实地的财富创造过程。法律制度上的拔苗助长,对于缓解与改善穷人的地位于事无补。
当消费远远超出经济增长的支撑,人们开始尝到了苦果。长期以来,“超前消费”以消费带动生产,被作为美国模式向全世界推广。但这一模式有其内在的风险,当消费超出收入太多,导致资金链条断裂,尤其被金融衍生工具所放大后,危机会以成倍的规模爆发,超出了金融系统本身所能抵挡的范围。
美国许多家庭基本没有通过资产积累创造财富的公开途径,只有一个重要的例外。大量的资源可以帮助人们对住宅进行杠杆式投资,政府也对此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激励手段,如抵押贷款还款利息的税收减免等。结果,许多希望积累财富的人被聚拢到了动荡的房屋市场之中。许多个人资金投资于房屋的比例过大,尤其是那些中低收入的家庭,大约有7550万个美国家庭拥有自己所居住的房屋。
从2000~2006年,美国房地产的价格升高了80%。在这一场前所未有的房地产狂欢中,积极推动得义无反顾的金融机构,向想买房子的人发出了诱人的呼唤:“来吧,你可以买房,不管你的收入如何,因为房价会永远上升,你可以用升高的价格来借款归还房贷。”
2006年,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见顶。次贷危机终于爆发了。次贷中贷款者的成本很低,大大提高了他们在市场价格下降时弃屋的可能性。比如在传统方式贷款中,要付20%首付,房子价格如果下降20%以内,你会千方百计去偿还贷款,不然你20%首付就打水漂了。而在无首付的贷款中,如果房屋价格下降20%,即使你能付每个月的贷款,最好的解决方案也很可能是弃屋。这样就是银行而不是你来承担房屋价格下降的损失。房屋价格下降后,人们对持有大量这类债券的投行产生怀疑,不愿意贷款给他们。失去现金流入,一些过多投资在次贷的投行很快破产。这样又引发连锁效应,使其他投行的资金流入产生困难。现在这场危机已经不仅仅在投行,整个债券市场都基本垮掉。银行之间相互不信任,不愿意拆借给对方。中小公司也很难从债券市场上筹到短期资金。
人性弱点的极度膨胀
大多数遭遇拖欠的按揭贷款都是在2006年和2007年发放的,当时的放贷标准最为宽松,而住房市场也红火到了极点。由于当时很多购房的人只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