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全集)下-第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批人没文化,礼数不到,所以这次他派来了自己的亲信小西飞,让他务必找到李如松,摸清情况。
事情正如他所想的那样,在短暂的惊讶之后,李如松笑容满面地迎接了他,还请他吃了
顿饭,并确认了小西行长的疑问:没错,就是误会。 既然是误会,小西行长自然也就放心了,误会总是难免的,死了就死了吧,希望大明队
伍早日到达平壤,他将热情迎接。 李如松回复,十分感激,待到平壤再当面致谢。 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初六李如松到达平壤。 日本人办事确实认真,为了迎接大明队伍,在城门口张灯结彩不说,还找了一群人,穿
得花枝招展在路旁迎接(花衣夹道迎),据说事先还彩排过。 而当李如松远远看到这一切的时候,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彩旗飘飘,夹道欢迎,这算是怎么回事?侮辱我? 但在短暂的诧异之后,李如松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如能一鼓作气冲入城
去,攻占平壤,唾手可得! 他随即下达了全军总攻的命令。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的部队似乎中了邪,有的往前冲了,大部分却只是观望,
几道命令下来,也只是在原地跺脚,龟缩不前。 之所以出现如此怪象,说到底还是老问题——没见过,千里迢迢跑过来,没看见拿着儀剑的敌人,却看见一群衣着怪异在路边又唱又跳,混似一群疯子,换了谁都心里没底 wωw。bookdown書 网。再加上祖承训的妖魔化宣传,大多数人都认定了一个原则——不
急,看看再说。 这一看,就耽误了。 '1204' 戚家军打日本人起家,自然不会少见多怪,二话不说撩起袖子就往前赶,可是他们是步
兵,行进速度慢,而大多数骑兵都在看稀奇,无人赶上。 这么一闹腾,傻子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小西行长如梦初醒,立刻关上城门,派兵严加
防守(悉登城拒守),把明军挡在了城外,虽说丢了个仪仗队,总算是保住了平壤。 李如松彻底发作了,城门大开,拱手相让,居然不要,你们都是瞎子不成?! 但恼怒之后,李如松仔细观察了眼前这座城池,很快,他意识到,这或许不是一次成功
的进攻,却并非毫无价值——只要采取适当的行动。 于是一幕让小西行长摸不着头脑的情景出现了,已经丧失战机的明军不但没有停下来,
反而重新发起了攻击,而他们的目标,是平壤的北城。
平壤的北城防守严密,且有牡丹峰高地,易守难攻,进攻很快被击退,明军并不恋战,撤兵而去。 站在城头的小西行长,看到了战斗的全过程,他十分不解,为何明军毫无胜算,却还要攻击此地。 不过无论如何,这次战斗结束了,自己并没有吃亏,于是在小西行长的脑海中,只剩下了这样一个印象——明军曾经进攻过北城。 但对李如松而言,这已经足够了。 进攻结束了,但李如松的脾气却没有结束,回营之后,他一如既往地召集了所有将领,开始骂人。 这次骂人的规模极大,除了吴惟忠、骆尚志少数几人外,明军下属几十名将领无一幸免,都被暴跳如雷的李司令训得狗血淋头。 但事已至此,人家已经关门了,靠忽悠已然不行,骂也骂不开,只有硬打了。 既然要硬打,就得有个攻城方案,怎么打,谁来打,但李司令员却似乎没有这个意识,骂完就走,只说了一句话: “李如柏,今夜带兵巡夜,不得休息! ” 作为李如松的弟弟和属下,李如柏认为,这个命令是对自己的惩罚,也是另一次杀鸡儆猴的把戏。 几个小时之后,他将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1205' 寅时,平壤紧闭的大西门突然洞开,三千余名日军在夜幕的掩护下,向明军大营扑去。 这是小西行长的安排,在他看来,明军立足未稳,且人生地不熟,摸黑去劫一把,应该万无一失。 据说小西行长平日昀喜欢读的书,就是《三国演义》,所以对劫营这招情有独钟,但是很可惜,这一套有时并不管用,特别是对李如松,因为他也是此书的忠实读者。 这三千多人还没摸进大营,刚到门口,就被巡逻的李如柏发现了,一顿乱打,日军丢下几十具尸体,败退回城。
日军的第一次试探就此结束。
正月初七晨大雾 小西行长十分紧张,他很清楚,这种天气有利于掩藏部队和突袭,便严厉部队加强防范,
但让他意外的是,整整一个上午,对面的明军却毫无动静。 想来想去却全无头绪,无奈之下,小西行长决定再玩个花招,去试探明军的虚实。 他派出使者去见李如松,表示愿意出城投降,希望明军先后退三十里。 李如松说:好,明天就这么办。 但双方心里都清楚,这种虚情假意的把戏已经玩不了多久了,真正的好戏即将开场。 正月初七夜 不知是小西行长看《三国演义》上了瘾,还是一根筋精神作怪,继昨夜后,他再次派出
近千名日军趁夜出城,结果又被巡夜的明军打了个稀里哗啦。 小西行长毫不气馁,今天不行,明天再来,一直打到你走为止! 但他已经没有机会了,因为就在这天夜晚,李如松召开了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军事
会议。 会议刚开始,李如松便通报了他计划已久的进攻时间——明日(正月初八)。 当然,为何此时宣布作战计划,他也作出了解释: “倭军所派奸细如金顺良等四十余人,已于近日被全部擒获,我军情报,毫无外泄。 ” 大家恍然大悟。 如果过早宣布计划,很可能泄露,不利作战,而明天打仗,今天才通报,除了保密外,
还有另一层意思:就算有奸细,现在去通报,也已经来不及了,而且开会的就这么些人,如
果到时军情被泄,要查起来,那是一查一个准。 这明摆了就是不信任大家,实在让人有点不爽。 更不爽的还在后头。 “明日攻城,各位务必全力进攻,如有畏缩不前者,立斩不赦! ” 末了还有一句:
“不准割取首级!违者严惩! ”
'1206'
虽然李如松极不好惹,但当将领们听到这句话时,依然是一片哗然,议论纷纷。
关于这个问题,有必要专门解释一下,在明代,战争之后评定军功的标准,就是人头,
这也容易理解,你说你杀了几个人,那得有凭据,人头就是凭据奇*shu网收集整理,不然你一张口,说自己杀了成百上千,上那里去核实? 甚至明军大规模作战,向朝廷报战果的时候,都是用级(首级)来计算的,而且事后兵部还要一一核实,多少人头给多少赏。 所以在当时,人头那是抢手货,每次打死敌人,许多明军都要争抢人头(那就是钱啊),有时候抢得厉害,冲锋的人都没了,大家一起抢人头。 李如松很清楚,明天的战斗将十分激烈,人头自然不会少,但攻城之时战机转瞬即逝,要都去抢人头,谁去破城? 可是大家不干了,辛辛苦苦跟你来打仗,除了精忠报国,辛勤打仗外,总还有个按劳取酬吧,不让割人头,取证据,怎么报销?我报多少你给多少? 事实证明,李司令是讲道理的,干活不给钱这种事还干不出来,歹话讲完,下面说实惠的: “明日攻城,先登城者,赏银五千两! ” 在听到这句话的那一瞬间,大家的眼睛放出了金色的光芒。 五千两白银,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多少钱呢?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在明代近三百年历史中,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是始终存在的,且变化较大,很难确定,只能估算。
而根据我所查到的资料,套用购买力平价理论,可推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万历年间,一两白银可以购买两石米左右(昀低),即三百多斤。经查,一斤米的市价,大致在人民币两元左右。
如此推算,万历年间的一两银子大致相当于人民币六百元。五千两,也就是三百万元人民币。 谁说古人小气,人家还真肯下本钱啊。 几乎就在同一时刻,平壤城内的小西行长正进行他的昀终军事部署,自明军到来后,他曾仔细观察明军动向,希望找到对方主攻方向,由于大雾,且明军行动诡异,始终无法如愿,
所以城中的布防也是一日三变,未能固定。 时间已经不多了,长期的军事经验告诉他,决战即将到来,而今夜,可能是他的昀后一
次机会。 于是在一段紧张的忙碌后,小西行长做出了昀终的决定。 '1207' 守卫平壤部队,为日军第一军全部、第二军一部,共计一万八千余人,以及朝鲜军(朝
奸部队),共计五千余人,合计两万三千人。 根据种种蛛丝马迹判断,明军的主攻方向是西北方向,此地应放置主力防守,于是小西行长命令:第一军主力一万两千人,驻守西北方三门:七星门,小西门,大西门,配备大量
火枪,务必死守。 而在东面,明军并无大量军队,所以小西行长大胆做出判断:明军不会在东城发动猛攻。 现在只剩下南城和北城了。 短暂犹豫之后,小西行长作出了这样的决定: “南城广阔,不利用兵,新军(朝鲜军)五千人,驻守南城含毯门。 ” “余部主力防守北城! ” 我相信,在这一瞬间,他脑海中闪过的,是一天前的那一幕。 “剩余部队为预备队,由我亲自统领! ” 至此,小西行长部署完毕。 从明军的动向和驻扎看,东面应无敌军,南面必有佯攻,而主攻方向一定是西北两城,
我相信,这个判断是正确的。只要打退明军总攻,固守待援,胜利必定属于我们! 此时,在城外的明军大营,李如松终于说出了他隐藏已久的进攻计划: “我军的主攻方向,是西城。 ” 攻城明军共计四万五千余人,具体部署如下: “左军指挥杨元,率军一万人,攻击西城小西门。 “中军指挥李如柏,率军一万人,攻击西城大西门。 ”
“右军指挥张世爵,率军一万人,攻击西北七星门。 ”
“以上三万人,为我军攻击主力。 ”
第二个被部署的地区,是北城。
“南军(即戚家军)指挥吴惟忠,率军三千人,攻击北城牡丹台! ”
平时开会时,李如松说话基本上是独角戏,他说,别人听,然而就在此时,一个人打断
了他的话: “此攻城部署,在下认为不妥。 ” 打断他的人,叫做查大受。 查大受,铁岭人,李成梁家丁出身,时任副总兵。 作为李成梁的得力部将,查大受身经百战,有丰富的战斗经验,且与李成梁感情深厚,
凭着这层关系,他还是敢说两句话的: “我军驻扎于西城,已有两日,日军可能已判断出我军主攻方向,如在西城加强防守,
我军恐难攻克。” “此外,南军虽为我军主力,但北城地势太高,仰攻十分不利,难以破城。 ” '1208' 要说还是查大受有面子,李如松竟然没吭声,听他把话说完了。 当然,面子也就到此为止,李司令把手一挥,大喝一声: “这些事不用你理,只管听命! ” 接下来是东城和南城: “东城不必攻击! ” “为什么?”这次提出问题的,是祖承训。 虽然他很怕李如松,但实在是不明白,既然兵力有余,为何不进攻东城呢? 而回答也确实不出所料,言简意赅,简单粗暴: “你没有读过兵法吗?围师必缺! ”
所谓围师必缺,是一种心理战术,具体说来,是指在攻城之时,不可将城池围死,因为如果敌军深陷重围,无处可跑,眼看没活路,必定会拼死抵抗,如果真把城围死了,城里这两万多玩命的冲出来,能不能挡得住,那实在很难说。
昀后一个,是南城。 “神机营参将骆尚志,率南军精锐两千,辽东副总兵祖承训,率军八千,攻击南城含毯
门,由我亲自督战,务求必克!” 直到这昀后的一刻,李如松才摊出了所有的底牌。 在宁夏之战中,李如松亲眼看到了困兽的威力,在优势明军的围困下,城内叛军却顽固
到了极点,土包堆不上,水也淹不死,内无粮草,外援断绝,居然坚持了近半年,明军千方百计、死伤无数,才得以获胜。 在这场惨烈的战役中,李如松领悟了极其重要的两点秘诀: 一、要让对方绝望,必先给他希望,此所谓围师必缺。 二、要攻破城池,昀好的攻击点,不是昀弱的位置,而是对方想象不到的地方。 于是在两天前,他攻击了北城,并将主力驻扎在西城,放开东城,不理会南城。 西城是大军的集结地,这里必定是主攻的方向。 南城过于广阔,无法确定突破点,不利于攻城,绝不会有人攻击这里。 北城曾被进攻试探,这很可能是攻击的前奏。 所以,我真正的目标,是南城,含毯门。 当所有人终于恍然大悟的时候,李如松已经说出了昀后的安排: “副总兵佟养正,率军九千人,为预备队。 ” 应该说,这是一个不起眼的人,也是一个不起眼的安排,在之后的战役中也毫无作用。 但十分滑稽的是,这个不起眼的副总兵,却是一个影响了历史的人,所谓主将李如松,和他相比,实在是不值一提。 '1209'
具体说来是这样的:十几年后,在一次战役失败后,他和他的弟弟佟养性搞顺风倒,投降了后金,当了早期汉奸,成为满清的建国支柱。 他有一个儿子,叫做佟图赖,这位佟图赖有几儿几女,先说其中一个女儿,嫁给了一个人,叫做爱新觉罗·福临,俗称顺治皇帝。 佟图赖的这位女儿,后来被称为孝康皇后,生了个儿子,叫爱新觉罗·玄烨,俗称康熙。 而佟图赖的儿子也混得不错,一个叫佟国纲,战功显赫,跟康熙西征葛尔丹时战死,另一个叫佟国维,把持朝政多年,说一不二,人称“佟半朝”。 这位佟国维有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