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天朝之梦 >

第644部分

天朝之梦-第644部分

小说: 天朝之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份产业,这样他们才会拼了性命保家卫国啊!”

说着话,朱国雄走出了这间让他感到些压抑的屋子,外面是打通了的阳台,有下楼和上楼的楼梯。这些排屋都是二层三层住人,一层是公用的厨房、卫生区域,用水泥砌了许多水槽还有直通屋顶的烟囱。另外,排屋外面的空地上还有不少水井,大概就是给住户们供水的。

站在阳台上,朱国雄又看了眼对面的房子,离得非常近,显着有些拥挤。不过300银元的价格的确也够便宜的,还可以分20年偿付,连利息都不用出……每年就是15元,一个月才一块多一点,的确是普通工人家庭有可能承担的——这位皇太子虽然从小到大都在精英圈子里混,但毕竟不是那种长在深宫,连鸡蛋的大约价钱都不知道的“明君”。

皇城公学是有社会实践这门课程的,朱太子的同学里面也有不少小贵族出身的子弟,所以他从小就知道一些宫外的事情。而济世大学更是在皇城外面,朱国雄干脆和普通学生一样住校。平日里面一样端着饭盒去食堂打饭,也要自己买饭票。有时候还会和同学出去下馆子……真不知道给御前侍卫们添了多少麻烦。

不过这样的生活也让太子爷很知道宫外的行情。晓得南京的鸡蛋煎饼卖多少钱一个,也知道普通的劳动人民一个月能赚几个小钱,更知道大明大城市的房价很不便宜——当然,是不能和后世的天朝相比的。

“一个月出一块多钱就能买房子了……大哥,你这买卖是赔本赚吆喝吧?”朱国雄背着手从楼梯上往下走去,朱国杰则跟在弟弟身后——看着还是有点像是君臣啊!

“基本上还能保本吧。”朱国杰笑着回答道。一个月出一块多银元就可以在香港买房子……要是让后世的港人知道真不知是何感想啊!朱国杰沉吟一下,又道“二弟,你我都是当君王的,又不是卖房子的。这排屋是赚是亏还是要算总账的。对愚兄来说,只要香港能够吸引到人,而且到了香港的人能安心留下,努力工作,就是赚了。二十五年前香港就是一个小渔村。现在不算澳门,香港有约30万人口,大小工厂有几百家,中外商行不下千数,一年的财入有三百余万。如果将来香港能有300万人,几千家工厂,上万间商行,年入三千万也是有可能的。”

朱国杰朱大公爵的这番话让后世香港岛上的爱国商人们听到一定会晕过去的。好端端一个地产岛,不知道多少万亿的产值,就被他这个自以为是的公爵给弄没了。活脱脱把一个地产岛搞成了朱家坡,真是太不像话了!

这个时候,兄弟俩已经到了楼下,朱国雄欣赏地看着哥哥,似乎从他身上发现了什么对自己很有益的事情。现在朱济世可是在推行什么“百亩农场加城市化”的。将来光是汉地就要有3亿农人进城,那么多人进了城住在什么地方可是大事情啊!不可能永远住在工厂宿舍里面吧?而且中国人都是喜欢产业的,有了恒产才能安心,安了心才容易统治。要是3亿人连香港这样的排屋都住不上,这个国家能太平得了?英国的宪章运动,欧洲的1848年,恐怕早晚都要在大明的土地上一一上演吧?不行,大明国内将来也要向香港学习,多建些排屋然后低价卖给工人阶级。呃,总归要摆摆平才行啊……

……

朱国雄想着摆摆平的时候。俄国的亚历山大二世也在和儿子尼古拉皇太子说着同样的问题。

“尼古拉,你以后一定要牢牢记住,东罗马——俄罗斯帝国的基础不是别的,就是农民!俄国农民是帝国的基石,帝国一定要牢牢控制住他们。不能让他们得到真正的自由。也不能让他们没有地可以种!否则,我们的帝国就会分崩离析……所以,像大明帝国那样拆散集体农庄,搞家庭农场的做法,在俄罗斯是不行的。而且,我认为大明帝国早晚也会吃苦头的,这几乎是一定的!”

沙皇父子正在君士坦丁堡的恺撒宫中讨论着俄国的三农问题——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当然是非常关心农民的,就像一个慈祥的……父亲!呃,俄国人一直称沙皇为父亲,称女皇为母亲的。而亚历山大二世可能是一个真的关心“孩子们”生活的好父亲。不像他的对头朱济世那样,从来没有把老百姓放在心上,就知道创造资产阶级,拉拢资产阶级和走资本主义道路。就是个不折不扣的走资派!

“父亲,您认为大明帝国在未来有可能发生?”尼古拉皇太子感兴趣地问。

沙皇将手中一份俄国大使馆发来的密报丢在办公桌上,似笑非笑地道“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朱济世太不重视中国农民了……他不仅要逐步解散现有的集体农庄,将之变成家庭农场。而且还计划在大明本土(指汉地18省)实行同样的制度。准备扶植约1000万个家庭农场,将汉地的耕地逐步集中到这些农场手中,同时将多达3亿农民驱赶进城,把他们变成无产者!这难道不是在自掘坟墓吗?或许朱济世活着的时候不会出什么事情,可是他死后,大明帝国一定会分崩离析的。因为这个帝国是没有坚实基础的国家。”

“富农可能成为基础吗?”尼古拉皇太子有些不确定地道。“可能会有两亿左右的富裕农民,另外还有几百万资产阶级。我想,他们可能成为帝国的基础吧?”

“不,资产阶级不可能成为基础。”沙皇冷笑,“尼古拉,你一定要警惕这些人。至于富农……呃,他们倒是可能成为基础。但是他们阻挡不住更多的失去土地的无产者所掀起的波澜。欧洲许多国家都吃过类似的苦头,大明帝国也难逃此劫!”r1152

varwosoadconfig={cid〃23130〃;aid〃1036〃};

1217 10392110804013

第1253章 依靠谁?



俄国的农民几百年上千年来,都给人一种任劳任怨和老实巴交的印象。以至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父亲尼古拉一世认为俄国农民善于忍耐压迫,因而可以继续支撑农奴制这个明显过时的制度。而亚历山大二世虽然意识到农奴制必须废除,但是他对俄国农民基本认识还和他老爹一样,认为他们才是俄罗斯帝国最坚实的基础——一个一心要走西欧式资本主义道路的俄国沙皇,却顽固的认为俄国农民比资产阶级更加可靠,真是有些滑稽。不过,这样的看法在亚历山大二世的时代,却是非常普遍的。

“父亲,如果大明帝国必然会在未来崩溃,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所准备?”尼古拉皇太子轻轻咳嗽了两声,随着天气转凉,他的身体又有些不适了。“要不我们不要和他们签署《俄中划界协议》?”

现在曾国藩和曾纪泽父子正在君士坦丁堡和俄方谈判划界问题——双方已经就“转让”东西伯利亚和东南哈萨克草原的问题达成了一致。大明帝国将以价值1000万英镑的钢轨换取这两块地盘的所有权。不过具体怎么划分边界线还是需要谈判的,因为双方的军事分界线有些模糊不清,毕竟这条分界线已经超过了10000里,大部分不大重要地区是没有驻扎什么军队的。两边的大军,都驻防在一些比较重要的据点里,平时也就是用巡逻队显示一下“主权”罢了。

“协议还是要签的,朱济世今年只有47岁。据说身体非常的好。从来不生病。恐怕20年内都听不到他的死讯。”亚历山大二世有些忧郁地看了儿子一眼——朱皇帝大概还可以活二三十年甚至四十年……可自己的这个皇太子呢?他的肺结核可是不治之症啊!

“西伯利亚的边境线要坚持大致以叶尼塞河和萨彦岭为界……呃,可以以叶尼塞河西岸为界,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再让20俄里。至于萨彦岭也不要求共有,可以全部让给中国。”亚历山大二世皱着眉头思索着道。

现在俄国在西伯利亚的防御态势极为不利。因为大明帝国已经将铁路修到了叶尼塞河以西的叶塞城(贝尔加尔环湖铁路尚未建成),大致就是原先俄国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这个地方。而俄国在乌拉尔西东没有一寸铁路。这就造成了俄军在鄂毕河以西的兵力部署非常之空虚。如果大明帝国愿意,随时可以夺取这片土地。

“但是鄂毕河以东的大片土地,必须掌握在帝国手中,但是不进行开发。作为鄂毕河以西地区的屏障。”亚历山大二世加重了语气,“这是必须坚持的底线,否则中国人一旦将铁轨铺到鄂毕河畔,那么西西伯利亚就危险了。”

“好的,我会在谈判中坚持到底的。”尼古拉皇太子道。和曾国藩的谈判是他同戈尔恰科夫公爵一起主持的。和朱济世一样,亚历山大二世也在培养接班人。

“在中亚,我们必须坚持古里耶夫——阿克莫林斯克线,绝对不能再退半步。”亚历山大二世提到的古里耶夫就是后世哈萨克斯坦在里海北部的重镇阿特劳,此时是俄军的重要据点。而阿克莫林斯克就是后世的阿斯塔纳,同样是俄军大要塞。俄国人在这两个要塞直接画了一道直线。作为他们在中亚的底线。虽然后世大半的哈萨克都归属了大明,不过俄国人留在手里的却是当时的精华部分。

“我也一定会坚持到底!”

“很好。”亚历山大二世点了点头。又将话题转到了俄国的农村公社。“尼古拉,除了外交谈判,你也要更多的关心俄国农民,抽空去视察一下农村,看看改革以后的农村公社发展的怎么样?特别要关心农村公社自治的情况。米尔大会是否具有权威性,是否真正能反映绝大多数农民的意见和要求,公社的土地是否可以真正合理的进行分配。这几点将直接关系到农民是否可以长久成为帝国稳定的依靠。”

亚历山大二世细心地向儿子交待着俄国农村问题的几个关键因素——重中之重就是搞好农村公社的自治。俄国的农村公社其实是一直存在的,不过之前是由贵族地主和他们的管家控制着。和中国的士绅地主类似,这些拥有成千上万农奴的俄国贵族地主在改革前是俄国农村的统治者。而在废除农奴制改革后,大量的贵族地主迁入城市居住,其中一部分开始向资产阶级转变。这当然是沙皇改革的初衷,但是问题也随之产生,俄国的农民由谁来管束?

于是沙皇和沙皇的顾问们就想到了强化农村公社。用原本被地主控制的农村公社作为管束农民的工具,可是同时沙皇又不可能派出不计其数的官员去管理农村公社,沙皇政府可没有那么多的钱来支付官员的工资。所以亚历山大二世和他的大臣们就想到了一个听上去非常不错的办法——公社自治,而且还是玩真的!改革后俄国农村公社作为事实上的基层政权,是由全体公社户主在米尔大会(公社大会)上面投票产生的,而且还是一户一票的普选。真是非常民主的基础选举,甚至连此时的英国都没有这样的选举。

而与此同时,沙皇和他的臣子们却又固执地认为农民是国家保守力量的支柱,是沙皇统治最坚实的依靠,因为农民从来也不要什么民主选举……

……

香港,昂船洲军港。

济世号铁甲舰巨大的船身就靠在港口的码头上面。现在的香港已经是亚洲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九龙港、澳门港和海伦娜港(维多利亚港)内,一年到头都泊满了各式商船。只有这个位于九龙半岛西侧的昂船洲军港终年空空荡荡的,不过今天这儿倒是难得热闹起来了。

军乐队在码头上奏起了欢送的曲调,驻扎在昂船洲军营里面的明军整齐列队,接受将要离开的大明皇太子的检阅。香港各界的知名人士也都聚集到码头这里相送。在香港呆了几日,朱国雄和哥哥朱国杰之间倒是亲近了不少。身为大明皇位的继承人,朱国雄对哥哥治理香港的办法是非常欣赏的——这下大明的地产商们可要倒霉了……

这会儿,欢送仪式已经结束。兄弟俩还有朱国杰的妻子海伦娜,正在码头上面一边信步而走,一边低声交谈着。

“大哥,你在香港的治理办法的确很好。但是却没有办法在整个帝国复制,父皇已经用电报把我训了一顿,说我不知道大国和小国的区别,说你这里是小国寡民,比较好管理,大明的问题太复杂……”

“大国的确难以管制,看看美国和俄国就知道了。”朱国杰点了点头。

“英国也是一样的,管理起来非常困难。”海伦娜公主插话道。她说的是汉语,在嫁给朱国杰之后,她便开始学习丈夫的母语。和所有出嫁给外国君主的欧洲公主或王子一样,她也遵守出嫁从夫(妻)的原则,将自己当成了香港这里的君主。她微蹙秀眉,“现在又加上一个美利坚帝国,可真够让人头疼的。”

朱国雄沉吟着道“大国的确难治……父皇还说,凡是一国,都必须要有一个或几个可以依靠的阶级。在大明,贵族、资产阶级和富农就是帝国的根基。必须加以培养和笼络。对于无产者,可以适当帮助但绝不能视其为帝国之依靠力量。”(未完待续。。)

1217 14403210807515

第1254章 革命青年们



公元1865年1月1日,元旦。在伦敦中国勤工俭学会所在的洋房客厅里面,一群前来参加新年茶话会的青年正济济一堂。这些青年当然是在英国留学的中华学子,不仅有来自大明帝国的学生,还有一些来自大明附属国的学生,不过在英国这里,他们都是中国留学生的一员。其中有一些是来自富裕家庭的自费生,也有一些是由大明的各种教育基金会所赞助的留学生。但大部分人都是受惠于勤工俭学运动而来到英伦的。和历史上相比,这个时空的勤工俭学运动真正是达到了规模宏大的地步,虽然谈不上轰轰烈烈。

这项运动自酝酿之日起,至今已经有十一个年头了。募集到的经费高达四五千万银元!在勤工俭学会帮助下走出国门留学的青年甚至已经超过了3万,占整个大明出国留学人员的60%以上。而发起并且领导这项运动的胡振国,还因此被大明皇帝册封为子爵——3万个留学生为大明帝国带来的进步,怕是要远远超过3万精兵吧?所以胡振国的子爵倒是应该要当的。只是这位年轻时候立志要搞共和革命推翻大明王朝的胡子爵,总觉得自己成了那个修郑国渠的郑国了。

不过,就在他这个“革命先行者”已经放弃了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