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天朝之梦 >

第352部分

天朝之梦-第352部分

小说: 天朝之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后咱们还要靠他们一路殖民到西伯利亚去呢!”

当然,有些话他是不方便说的——东北的大明朝廷命官的官威可比内地要差了不是一点半点。下面的老百姓毕竟个个手里都有枪!谁敢骑在他们身上作威作福?不说水能覆舟吧。这枪子儿可是真会要人命的!

其实这话胡林翼不说。乔致庸也知道。下面的工头没少叫苦!不说克扣工资了。连伙食差一点,态度凶一点这帮工人都要吹胡子瞪眼!和北直山东山西募来的苦力相比,这些洋枪在手的家伙个个都是爷啊!

胡林翼又道“仲登,对下面做活的工人也不可一味威压,不行就给些赏号,小恩小惠也给一些,哪怕最后少赚一点也要按期完工,知道了吗?”

乔致庸苦笑着叹口气。真没什么话好说。工人有了枪,这老板可就不好做了……

“放饭了,高粱面饼卷外加个煮鸡蛋。”

杨老白这个时候已经卸完木料,开始排队领饭了。他们这些背着洋枪的工人的伙食也比普通工人要好,多一个煮鸡蛋。

“有辣子吗?”

轮到杨老白领饭的时候,他用四川口音问一个胖乎乎的厨子。

“有,有的。正宗的四川豆瓣酱。”厨子是很客气的,看了看老白卸肩背着的洋枪,赶紧给他掏了一点辣酱抹在高粱卷饼上,又给他一个大个的鸡蛋。

“谢了。”杨老白客气地道谢。他并不觉得自己背上枪就高人一等了——虽然这就是事实!他有枪。还能选举“庄主”,到哪里也不捱人欺负。不过这样高人一等的地位是有代价的。他是“准军事人员”,一旦工地遭到敌人的袭扰,他必须持枪作战!在黑龙江岸边,他就不止一次端着步枪朝江对岸过来袭扰的旗人射击。

拿着沾了辣椒酱的卷饼和鸡蛋,杨老白也没回自己的帐篷,而是找了块空地盘腿坐着就狼吞虎咽起来了。几个可能北直来的工人主动凑了上来,和他聊了起来。

“老哥,您是哪儿的?”

“四川的……现在在黑龙江边上的庄子里面。”

说起庄子,杨老白由衷地有了一种优越感。当年迁移的一路幸苦,现在算是有了足够的回报。

“庄子上的日子好么?”

“怎么不好,种着皇上的50亩好田还不用缴租子,还三年不用纳田赋。”

“不缴租,不纳赋……那杂派也不收么?”

北直那里正在筹备第一次科举考试,目前还是沿用清朝的规矩,是有杂派的。

杨老白拍了拍背上的洋枪,笑了起来“杂派?那得问问它同意不同意了!”

“那岂不是天上的日子!”

“是呀,没有绅粮,没有田赋,没有杂派……”

几个北直来的工人果然动了心,去东北集体农庄又没有什么门槛,是人人都可以报名的。

这时一个上了年纪大工人忽然问道“听说集体农庄庄户要和八旗兵还有俄罗斯人打仗,这是真的么?”

杨老白道“俄罗斯兵没见过,八旗兵倒是遇到过,是从黑龙江北岸过来的,那里被俄罗斯人占了,那些八旗兵都是黄俄狗子。”

“厉害吗?”

杨老白摆摆手“不厉害,我住的庄子里面有1000条洋枪!而且比八旗兵手里的洋枪好,是有膛线的,打得又远又准!每次都能打死一堆鞑子,割了他们的脑袋还可以换钱使。”

他说得眉飞色舞,好像真打死过八旗大爷似的。其实他的枪法很差,还不如她的丑闺女打得准。不过庄子里面枪法好的人很多,因为这“庄户”除了种地之外还兼做猎户,只要在东北呆上两三年,人人都能练出一手好枪法。只是东北山林里面的野生动物们遭了殃,当然送上门来的鞑子也一样倒了血霉,在黑龙江沿岸的边境冲突基本上都是鞑子吃亏。

几个北直的工人却听得直吐舌头,心道“怪不得工头们对他们些‘庄户’那么客气,感情人家是割过鞑子脑袋的!看来东北的官老爷真是不敢随便欺负老百姓的。”

……

这时在喀尔喀蒙古南部的荒原上,正行进着一支庞大的军民混合的队伍。穿着灰色军服的步兵、骑兵、辎重兵,还有用骡马拖曳着的大炮走在前面,后面则跟着穿着老百姓衣服,同样背着洋枪的民夫,赶着驮子大车,还有几个蒙古部落,一路向北。

这是绥远巡抚兼总兵苗沛霖指挥的军队,不过并不都是所谓的“苗军”,也包括明军的野战军。和穆拉维约夫预料的不同,苗军并没有和近卫骑兵一起行动。只是配属了几千人的蒙古骑兵,都是从鄂尔多斯七县征召来的,现在换上了灰色的军装和好钢打造的马刀在大军四下担任警戒。

队伍在一处“海子”旁边停了下来。所谓的海子其实就是湖泊,按照蒙古人的说法有些海子是会“跑”的。不过眼前这一处却是不会移动的海子。

部队开始安营扎寨,一缕缕的炊烟也升了起来,晚饭的饭点很快就要到了。苗军的各项制度和正规明军差不多,一天三餐,有24两米,每个月还有3块钱的菜金。不过苗军的规矩不严,克扣时有发生,但是在战时,还是可以保证士兵吃饱的。蒙古这里不却牛羊肉,苗沛霖出兵之前还特意购买了不少,让一些蒙古牧民赶着一块儿行军,每天宰一些给官兵加菜。这等小恩小惠,知兵的苗沛霖当然会做。

在大家伙开饭的时候,苗沛霖则背着手在部队当中转圈。苗军现在的编制和其他镇军一样,镇之下是旅、团、营等编制。这一次随苗沛霖北上的有绥远镇军的8个旅、2个鄂尔多斯骑兵旅和陆军第15军。一共有近80000万官兵,还有不下30000人的武装民夫——他们都是从绥远军户和集体农庄中征发来的壮丁,另外还有近20000蒙古牧民。总共有将近十万之众!如果穆拉维约夫真的把自己的哥萨克和奕欣的八旗兵一并派过来,准保是没有好下场的。(未完待续。。)

82 110238453829

第687章 要开始洗脑了 第二更



狂求月票,罗罗顿首再拜,只为一张月票,呜呜,还有月票吗?

。。。。。。

苗沛霖在自己的队伍里面转了几圈之后,发现士兵们的伙食还算可以,松了口气,就径直走到15军的宿营地去了。15军是野战军,虽然在明军中不算劲旅,但是大部分军官都是经过军校训练的,带起兵来自然处处显出了严整,连吃饭的时候也不例外。每个连自成一个伙食单位,围坐着野战锅灶在那里吃饭。15军的军长名叫李文茂,是个戏子出身。

明军早期将领的素质其实也不咋地,很多都是天地会出身,最多上过一年多的速成班军校而已。这位粤剧武生出身的李文茂居然是其中的佼佼者。六七年的军旅生涯下来,已经一路高升到了中将军长,还封了鹤山侯——这种带地名的侯和花100万买的不带地名的侯是不一样的,一般都是选受封者的家乡地名为封号。不仅会在应天府(顺天府、广州府)赐宅赐第,还可以在家乡赐侯府,从1853年开始还可以领到一笔丰厚的年金。另外,子女还可以入读皇城公学,成为大明皇太子、亲王和公主的同窗!这个好处有多大用脚后跟都能想明白!

所以这些正经的侯爷、伯爷压根就不会拿正眼瞧那些“捐侯”,就好象清朝那会儿科班出身的文官看不起捐班一样。不过在朱皇帝眼里,这些大明勋臣也没有什么大功劳,以往的胜利与其说是他们一刀一枪打出来的,不如说是自己用银子砸出来的,还有就是法国外援比较得力,而满清和太平天国实在有点弱。

不过这一回北征蒙古很有可能会和欧洲陆上霸主俄罗斯帝国碰上,所以明军前线将领不但憋着股劲儿,还都打足了精神,全都是小心翼翼的。和他们高层的乐观情绪倒是截然不同。

苗沛霖过来的时候,李文茂已经等上一辆安置在高处的望车,正在观察周围的地形。听见有人喊“苗大人驾到。”就想下去迎接,苗沛霖却摆摆手道“李军门。不必下来,老夫上去和你一块儿看地形。”

说着也不用人搀扶,三两下就上了望车,身手倒是颇为矫健。

“李军门,如何啊?可以在此筑城否?”

苗沛霖上了望车后便低声问了起来。根据大元帅府的军令南路军必须一路选择险要,构筑城堡,以为经营蒙古之根本。所以每到一地,苗沛霖和李文茂都会仔细研究地形,看看是否可以筑城。

“我看可以,就依着海子筑城。修个夯土的八卦堡,驻兵一个营如何?”

李文茂淡淡地说着,语气虽然客气,却是在给苗沛霖下命令。现在的大明没有什么“以文御武”的说法。凡是军事行动,都是以军方为主。没有让文官指挥军官的道理。虽然苗沛霖的品级爵位都比李文茂高,但是后者是中将军长,因而是这一路明军的总指挥。

“所驻之兵,就劳烦苗抚台安排。”李文茂接着又道。

“那是自然。”苗沛霖笑着答,没有丝毫犹豫。

李文茂的意思是让苗沛霖摆一个营的绥远镇兵在此。此次苗沛霖一共带来8旅32营兵,占到苗军总兵力的8成。按照大元帅府的命令,自绥远城向北。每40到50里(一天的行军路程)须筑一城。一共需要筑32座城堡,正好把苗沛霖的32营兵都分散驻扎完毕。由于苗沛霖是绥远巡抚兼总兵,蒙古出兵完毕之后,大元帅府只要不将驻蒙绥兵调回,苗沛霖就等于失去了8成军队。再也没有拥兵割据的本钱了。

……

“军师,那个苗沛霖不会折腾出什么事情来吧?”

朱济世站在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里。似乎有些担心地在问罗泽南的话。对于苗沛霖的才干和勇于任事的精神他还是很赞赏的。现在大明的勋臣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左宗棠和苗沛霖这样的,能做事肯做事,但就是喜欢揽权;一类是郑洪这样的,预备躺在功劳簿上混吃等死一辈子了。

前者固然需要提防。但是后者却也无法大用了,要管好大明这么大一个摊子,必须得用左宗棠、苗沛霖还有李鸿章这类做事劲头很足的官,不能靠郑洪这样的“安乐王”。所以朱皇帝还是想用好这几个喜欢揽权和做事情的功臣。对苗沛霖,也尽可能从保全君臣恩义的方向出发。

“苗雨三是聪明人,当知皇上一直对他恩宠有加,要是再不知道好歹,真是枉读圣贤书了。”

“也是。”朱济世笑了笑,“要换成太祖皇帝,岂能容下他。朕这个皇帝,大概是古往今来最有仁心的开国之君了吧?”

他顿了一下,又道“不过苗沛霖的40个营不用也是浪费,8万人马啊,要是遣散了再募,光是军禄田就要给320万亩!”

军禄田可以说是明军战斗力的源泉。中国人一向是知道感恩图报的,一个农人得田40亩,可以说是爹亲娘亲没有皇上亲了!凭着这些授田,朱济世也牢牢掌握的明军的军心。至少在大元帅府的直辖军中,没有什么人敢有贰心,也煽动不起任何叛乱。

但是军禄田制也有一个缺点——需要太多的土地了!现在大明陆海军的总人数已经接近了100万,光是军禄田就需要授出4000万亩!占到了大明全国耕地面积的几十分之一了。所以明军的服役期很长,普通士兵都需要服役10年才能退伍。而且随着内地抄没(旗地和满清官员土地)土地的耗尽,明军这两年只能用招募军户的方式征兵了。征兵的数量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再过上四五年,军禄田制大概也要寿终正寝了。

到时候,大明的兵役制度肯定要从现在的募兵制逐渐转向征兵制,这可又是一场大改,其中还涉及到了最难捉摸的人心!

“军师,这次和俄国的一战,对咱们中国来说,不仅是一场真正的国战,还是我中华奋起之战。参与者不应该仅仅是朝廷和军人,还应该包括全体国民。”

“全体……国民?”罗泽南不大明白地看着朱皇帝,心想“皇上又要开始折腾了……”

“是的!”朱济世点点头道,“我中华国民有四万万,可是有几人认为这一场对俄战争和他们有关系呢?就是在读书认字者当中,又有几人肯持枪上阵,为国征战呢?

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种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朕希望能通过这次对俄战争,让一部分国民认识到,他们对国家对天下也是有责任的。”

罗泽南沉吟了一下,点了点头“话是这么说的,但是做起来却不容易啊。就算是读书人,也未必有几个真的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就算他们心中有这样的想法,所做的大多是临难一死报君王,真是全无用处……”

朱济世一笑“所以咱们得抓住这次和俄国打仗的机会,给下面的人洗洗脑。”

“洗脑……”罗泽南有点不大明白这个词儿的意思。

“呃,就是要让大家知道,他们个人的前途是和国家前途捆在一起的,国家强,他们才会有好日子过,要是国家亡了,他们都得当奴隶!”

罗泽南点点头“是这个道理。”

“光知道道理不行,必须得勇于实行这个道理!前明灭亡的时候,还有北宋、南宋败亡之际,不说普通老百姓,就是读书之人,又有几人肯挺身而出,亲自上阵去与鞑虏厮杀呢?”

82 745408455910

第688章 军国之民 第三更



还有保底月票吗?能给罗罗一点支持吗?

。。。。。。

圆明园,勤政亲贤殿。

今天的会议真的有些特殊,坐在大殿两侧椅子上的不仅有大明朝廷的文武重臣,还有皇室财团的几个董事,还有立宪议会当中比较有影响力的议员。而会议讨论的事情,也比较特殊,是如何进行军国主义宣传教育,将对战争漠不关心的大明臣民转变为对国战狂热支持的军国之民。

“在我们大明,军人的地位仍然不高,民间有‘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撵钉’的俗语。而大部分读书人都嫌军人粗鄙,不愿与之为伍,更不用说投笔从戎,去行伍当中建立一番事业了。

自光复元年以来,我大明陆海军军校每年的招生指标总是勉勉强强完成。只要身体强健,粗通文墨的青年都能轻易考取军校。比之考秀才不知道容易了多少。其实军校毕业生都有少尉官衔,俸禄比普通地方小官要高多了,前途更不知光明了多少。自永历201年兵兴至今,军中获得爵位者就数以万计,而文官又有几人得爵?

至于大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