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莳花记 >

第70部分

莳花记-第70部分

小说: 莳花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钦差大人虽然脑子清醒,但奈何他从未真正了解过鹤望书院里是怎样一群人,眼看大街上身穿整齐书院院服的学子们正大光明地含着形同反贼的口号,他只觉得这些人要么疯了,要么读书把脑子读傻了,以为喊几句口号就能威胁官员,甚至威胁皇上?

    于是,钦差大人毫不迟疑地下令驱赶这些学子,当然,他知道轻重,因此只是下令驱赶,并不想弄出人命。

    可惜,万人游街的场面,凭借钦差大人那几千士兵,根本控制不了场面。

    也不知是谁先动手,只是当一道鲜艳的血线喷上人群上方后,游街的人群彻底暴|动。

    当人群失去理智,单纯的踩踏事件都能致使许多伤亡,更何况是此时的人群还是两方敌对?

    当书院其余几个没有出事的院长到达现场,和脸色灰败的钦差大人一起维持秩序时,无论是学子一方,还是士兵一方,都出现了不小的伤亡。

    士兵固然伤亡惨重,学子一方的伤亡却更加震动朝堂。

    死亡的学子一十八人,其中十五人出身世家,重伤者四十九人,轻伤者三百零二人,其中出身高门大户当朝权贵人家者不计其数。

    消息传到京城,满朝震惊。

    朝堂之上百余人,几乎过半都能跟这些伤亡的学子扯上拐弯抹角的关系。关系浅的自然不会为学子谋划,但那些关系深的,却不得不想方设法为学子们脱罪。

    但苍天不仁这样的口号,完全就是指着皇帝鼻子骂了,想脱罪别无他法,只能让皇帝自己承认自己错,这样学子以及学子身后的家族才能逃过一劫。

    但是,皇帝又怎么可能会认错?

    之前傅元辛案让他憋屈的不行,本来他准备忍的,但身边不断有人撩拨,又有军中势力给他吃了定心丸,于是他决定雄起一把,办了傅元辛,出一口恶气。

    结果呢?气还没出尽,只不过把傅元辛给关了,还没砍头呢,那些狂妄的学子就敢聚众游街,骂他不仁?!

    皇帝简直要被气死了。

    看皇帝眼色的官员们纷纷请求严惩游街的学子,但书院派以及与那些学子沾亲带故之人,却纷纷指责皇帝失德,让皇帝下罪己诏,善待伤亡的学子及普通百姓,处置之前针对书院的左相等保皇党官员,以及美色祸主的李贵妃及其爪牙。

    书院派们当然不是空口说白话上来就指责皇帝。自开春以来,大周已经北部已经有两个州有了旱情,旱情伴生蝗灾,如今新增流民数十万,加上前两年纷起的流民义军,如今大周可谓流民四起,生灵涂炭,而南方又隐约有涝灾的痕迹,使得形势更加严峻。

    于是,书院派便把这些天灾都栽到皇帝头上,再加上书院学子暴动,书院派毫不脸红地给皇帝扣了个失德的帽子。

    皇帝若不失德,怎么会有那么多灾情?学子又怎么会游街?

    虽然很多人压根不信天灾跟皇帝有啥关系,但是,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商汤夏禹那样的上古圣贤尚能自言其罪,当今皇帝凭什么例外?

    你治理的地儿出问题了,那你肯定有问题,管他什么天灾*。

    以往君臣和睦时碰上天灾,皇帝主动下诏,臣子捧捧臭脚,大家意思意思也就过去了。但如今双方撕逼,书院派自然不可能放过这个好借口,皇帝不主动认错,那就逼着你认错。

    不知道该说书院派运气好还是不好,双方正撕得水深火热时,一直饱受旱灾蝗灾折磨的云州——反了。

    不是以往小打小闹的反,而是整个一州之地都被叛军占领,叛军攻下州府衙门,称皇帝失德,致使生灵涂炭,在列举了当今皇帝奢靡、昏聩、信馋等十大罪责后,叛军首领自立为仁王,号称要代天诛之,拯救万民于水火。

    打下云州后,叛军队伍迅速扩大,一路南下连克两州后,大军赫然朝着京城而来。

    然而,还有更加火上浇油的,正当皇帝震怒于反贼称王之举时,南方发生大地动,数万人伤亡,财产损失无以数计。

    伴随着地动,长江数个支流堤坝损坏,又兼梅雨季节,江南数州发生涝情,无数良田被冲毁。

    这下,老天爷亲身上阵,把“皇帝失德”这顶帽子扣得稳准狠。书院派也不知道该为老天帮忙而高兴,还是为江山震动而忧心,但不管怎样,要求皇帝下罪己诏、释放周黄傅等人的声音是越来越大了。

    但这个时候,皇帝已经顾不上什么书院派了,眼看仁王叛军一日日逼近京城,皇帝赶紧调集多路大军,一半去云州截堵叛军,一半进京保卫京师,因京城靠近北方,南方军队调动需要时日,皇帝便连守卫北地的抗戎军都调动了半数人马。

    当然,这关头他不敢调傅家或者黄韬学生带领的军队进京,只能调剩下唯一信得过的姜家军。

    其实姜家跟如今被他穿小鞋的书院也不是毫无关系,虽然姜家子弟在书院读书的不算多,但儒院院长周冷槐的正室夫人却是实打实的姜家女儿,按说皇帝不应该在这关头信任姜家,但姜家用他们的表现赢得了皇帝的信赖。

    去年姜承元抗戎不利其实有着诸多原因,最重要的就是朝廷严重拖欠军饷,当时说是二十万大军抗戎,扣去夸大的、老弱病残的、吃不饱饭拿不起兵器的等等……真正与蛮子对抗的军队其实也就是三万之数,打不过简直太正常,因此姜承元背个抗敌失利的罪名被撸职,实在是有点冤。这点皇帝跟姜家都心知肚明,但姜家有眼色,不仅一点儿没怨恨,事后皇帝私下召见姜承元,想假惺惺说些自己也不得已的话时,姜承元十分给皇帝面子,自承过失,把错都揽在自己身上,把皇帝说的心里熨帖之极。

    而周家出事后,姜家没有丝毫营救周家的举动,反而积极为周夫人与周冷槐和离而走动,日前皇帝为傅元辛案憋火时,姜家家主更是主动献忠,用姜家的力量压住蠢蠢欲动的傅家,稳住军心,才使得皇帝最终下了收拾傅家的决定。

    如今傅家军和黄韬一系的将领完全不能信任,虽然姜家跟周家还有周夫人这个牵扯,但矮子里拔将军,为了自个儿龙椅别被叛军抢去,皇帝还是调了姜家军入京。

    天下生乱象,想要问鼎江山的自然不止仁王一支叛军,除了其他小股不成气候的叛军外,更加想往皇帝宝座的,不是别人,正是分封在各地的王爷,也就是皇帝的叔伯兄弟们。

    皇帝调了各路大军进京,各路亲王虽没有皇帝诏令,却也调集私军,打着勤王清君侧等的名头纷纷涌向京城。

    皇帝自然不能放任这些王军进京,在他眼里,这些叔伯兄弟们甚至比叛军威胁更大。

    因此,调来的各路大军再度分兵,一部分去阻拦各路勤王军。

    但是,也不是所有勤王军都被大军阻拦,除了与皇帝一母同胞感情极好的睿王外被允许进京外,其余各王中,唯一没有被阻拦的便是端王。

    当今被分封为王的各位王爷中,除了睿王外,最受皇帝宠信的便是端王,甚至爱屋及乌到曾经想为端王的独女宣城郡主加封公主封号,只是因为端王坚决推辞才未能成事。

    端王无论是在朝中还是民间都风评很好,不贪权不恋栈,喜好云游四海广交名士,仿佛化外之人一般。

    但皇帝在此时如此信任端王,以至于居然让他进京勤王,却不是因为端王风评好有名士风范。

    天下皆知,端王无子,只有一个独女宣城郡主。

    一个没有后嗣的王爷,就算夺来皇位,没有儿子继承,又有多大意思?

    所以,皇帝信任端王,甚至比自己的胞弟睿王更甚。

    只是,虽然皇帝信任端王,却不是人人都信任他。

    “皇上,端王居然只有宣城郡主一个女儿,这实在有些蹊跷,万一他是故布疑阵,其实在外面养了私生子呢?再说他一直以修道的名义修身养性不近女色,说不定就是为了麻痹陛下,如今他也正值壮年,即便想再生个儿子,也是不难。”李贵妃忧心忡忡地道。

    如今宫中除了皇帝外,最为心焦的便莫过于她了,外面斩奸妃的呼声不绝于耳,她时刻都要小心皇帝一个不高兴就把自己推出去了。好在,皇帝直到现在也没过河拆桥把她抛出去,但皇帝一旦皇位不保,不管新君是哪路人马,她这个惹了众怒的都毫无疑问会被砍了平众怒。

    所以,她简直比皇帝还要关心他的龙椅是否稳当。

    而这个端王,在她眼里就特别可疑。

    哪个男人有钱有势的条件下会不近女色?自认看透男人的李贵妃觉得,这样的人要么有所图谋,要么有心无力,可端王虽然子嗣少,但好歹还有个宣城郡主,因此不举的可能性排除,就只剩下图谋不轨一个了。

    李贵妃越想越觉得自己真相了。

    可李贵妃已经说了自己的分析,皇帝却仍旧不急不躁的模样,端着茶盏,颇有闲心地品着新上贡的蒙顶仙茶。

    李贵妃不由心急如焚,冲动之下连有些粗俗的心里话都出来了“……那端王又不是硬不起来,却自愿当了那么多年和尚,鬼才相信他没有什么图谋!”

    皇帝倒没因为李贵妃初验粗俗而动怒,但却仿佛听到什么了不得的事情一样,猛然被茶水呛住,“咳、咳!咳……”

    等缓过气来,皇帝白了李贵妃一眼,“妇道人家,毫无见识,端王仁厚端方,无欲无求,哪有什么图谋!”

    李贵妃见鬼似地看着皇帝。素来帝王疑心病重,当今皇帝也不能例外,哪怕亲弟睿王,皇帝都不能完全交心,往日他对待端王虽然也不差,但也没看出来居然信任到这个地步啊……

    什么仁厚端方无欲无求的,信这个才有鬼了。可如果不是这个原因,皇帝为什么那么信任端王?想起刚才的猜测,李贵妃不由脱口而出,“难道……端王真的不举?!可是不对,明明还有个宣城郡主啊……”

    皇帝干咳两声,油腻发黄的脸上居然异常的升起一丝窘迫的红晕。

    李贵妃狐疑地看着皇帝的脸色,想起些什么,脸色忽地变得不敢置信。

    皇帝向来宠信端王,甚至爱屋及乌到十分喜爱端王妃及宣城郡主,端王妃已经过世,但她在世时却深受皇恩,经常被征召入宫陪伴太后,其女宣城郡主更是深得皇帝及太后的宠爱。

    也就是在端王妃过世后,皇帝提起为宣城加封公主一事。

    以往李贵妃觉得这一切都是爱屋及乌,端王是屋,端王妃及宣城郡主是乌。

    但是……看看皇帝竭力掩饰的神色,李贵妃觉得,自己这次真的真相了——

    哪里是爱屋及乌,分明是爱乌及屋,皇帝这是把自家的乌鸦放端王这间屋子里放养了啊!  



103|7。10

    盛夏炎炎,京城陡然落了一场暴雨。

    雨停后,身着皂衣的小吏提着铜锣走过大街小巷,尖利的嗓音划破雨后的宁静。

    “皇帝驾崩——”

    与此同时,无数匹骏马在官道上飞驰,将变天的消息传向大周各地。消息传到襄城普通百姓耳中时,消息灵通的上层人物已经接到新皇登基的消息。

    “真是没想到……”襄荷叹了一口气,“居然会是端王。”

    谢兰衣点点头。

    皇帝,不,现在已经是先帝了,先帝恐怕死也没想到,他的皇位不是丢于叛军之手,也不是丢于被他忌惮的各位叔伯兄弟,而是丢到了他认为最不可能威胁到皇位的端王手上。

    没有任何势力阻拦,端王一路畅通无阻地进京,到达京城时,原本镇守北地的姜家军也先一脚到达。

    个中详细襄荷不得而知,襄荷只知道,端王不过带领三五侍卫入宫,不过半天,那片巍峨的宫殿,乃至这天下,便换了主人。

    随后,又有各路勤王军进京,但凡质疑端王者,皆被大军压制。而京畿守卫力量没有对皇位的更替做出任何反应,驻守边疆的各路大军也丝毫没有进京讨伐叛臣贼子的苗头。

    不过短短几日间,端王便稳定了京中形势,更指挥各路勤王军全力抵抗仁王叛军,将叛军阻拦在京城之外,而照目前的形势,镇压叛军是迟早的事。

    至于端王为何成了新任皇位继承者,外界流传的版本是这样的:先帝自觉昏聩无能,禅位于端王,禅位之前,最后一条谕令便是缢死李贵妃及数个心腹宦官。禅位罢,先帝涕泪满面,陡然撞向石柱,端王救之不及。

    当然,这是官方说法,具体如何,就只有少部分人知道。

    襄荷不是那少部分人,但仅凭猜测,也能猜出个大概。

    “端王只带了几个侍卫入宫,却能逼宫成功,这说明他要么有内应,要么有外援,或者两者兼有。结合之前皇帝处理傅元辛案时的反常表现,很可能宫内就有端王的人,而宫外,则是负责守卫皇宫的姜家军最为可疑,不然只要姜家军愿意,哪怕来不及救皇帝,却能来得及拿住端王逼死皇帝的证据,但据说姜家没有发出任何异议。”

    不仅仅是逼宫,如今一直居于幕后的端王走上台前,许多之前想不通的事情也如拨云见雾般刹那分明起来。

    比如傅元辛案,傅元辛等人很可能是无辜的,但李家那个幸存的纨绔也未必说了谎,他的确听到了傅元辛等人的声音,但这世上又不是没有能够将他人声音模仿地惟妙惟肖的口技艺人,衙役也的确在事发现场捡到了傅元辛的玉佩,但这只消一个偷儿,事先将玉佩偷出就行。

    比如皇帝对于傅元辛案的态度,按理说他应该顾全大局,但他却偏偏鬼迷心窍一般做出那样的决定,以至于端王摆明了谋逆,傅家军却从头至尾毫无动静,就这么眼睁睁看着江山换了主人。

    而皇帝之所以会做出那样的决策,除了李贵妃的枕头风外,恐怕端王所下的力也不小。

    到了后来的学子游街,更是明显地有人怂恿,只是那时书院群龙无首,而端王在襄城这五年,如今看来也绝不是像表面那样闲云野鹤般,而是暗中积蓄力量,所以才会那么容易就怂恿得半数学子上街抗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