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都市青春电子书 > 省长亲信 >

第2部分

省长亲信-第2部分

小说: 省长亲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愚是三位候选人之一。在竞争最为激烈之际,张若愚在百忙之中抽出一天时间,悄然回到故乡,登上云顶,经启运门,入启运殿,神色庄重地默立许久……
  一个小时后,张若愚终于从启运殿内走了出来。他默默地来到一座无字碑前。李清泉在一个偶然的场合听说过,这座无字碑是建国前一位落难高官竖立的。落难高官在启运殿前观日落日出,品味人生起起伏伏、仕途潮起潮落,感慨万千,于是,立无字碑以明志。
  张若愚神色庄重地默立在那里。李清泉静悄悄地躲在一边,生怕弄出什么声响,打扰了这里的宁静,影响了张若愚的思绪。 。。

第一章 不寻常的故乡情结(6)
李清泉被眼前的景色深深感染。
  云顶是长白山余脉的最高峰。仲夏时节的云顶,白云层生,缭绕缠绵。极目远眺,波浪般起伏的山峦,绿翡翠般的翠湖尽入眼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情不自禁间,李清泉顿生雄阔高昂的豪迈气概。他想,此时的张若愚,一定在心里抒发着自己昂然向上的远大抱负,默默为自己命运面临的巨大转折祈祷。“山高人为峰,海阔心无界。”李清泉感慨不已。
  远山深处,一轮旭日冉冉升起。
  不知过了多久,张若愚转过身来。李清泉发现,张若愚果然像换了个人似的,容光焕发,目光中透出未有过的自信。李清泉感觉到,张若愚的心态已经调整到最佳状态。江山已定,胜势在握!
  下山时,张若愚依旧步履从容,不慌不忙。李清泉一如继往,按捺住内心的不平静,不动声色地跟在后面。
  因为秘书职业的原因,李清泉这些年来接触到了许多高官大员。举凡能够进入这个层次的,无一等闲之辈、池中之物。李清泉仔细观察,发现这些大人物虽然给人的感觉似乎没有多大差别,却各有各的为官之道。而他最为敬佩的,还是张若愚。
  张若愚是典型的“草根”。既无显赫的身世背景,又无金字学历招牌。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大山深处,最后学历是省委党校本科毕业。就是这样一位貌不惊人,学无五斗的平常农家子弟,却一路披荆斩棘,所向披蘼,一步步跃上官场高位。既然将张若愚视为人生榜样,李清泉便将他作为一个“现象”,加以认真观察、分析。他发现,张若愚为人极为随和,与其他同样位高权重的高官看似没有什么不同之处。但是,他每临大事的超凡静气,他指挥若定的轻松自如,他驾驭局势的果断刚毅,都让李清泉感觉到了一个优秀政治人物不同寻常的品质技艺。李清泉暗自感叹:仕途人生目标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各有独具特色的为官之道啊!
  随着两个人关系的不断加深,张若愚私下里似乎也在有意识地言传身教,不动声色地将自已的仕途感悟点滴相授。有对失败经验的总结剖析,也有对斩获的冷静反思。既有理论上的研讨评判,又有实践历炼的实证探究。当然,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
  在与李清泉谈论官场时,张若愚所坚持的原则是谈古不论今,又往往以汲取教训为主。一次在家中,张若愚望着李清泉渴求的眼神,哲人般说道:权力是官场动作的核心,同时,权力也是以官职为寄存方式。我国古代复杂激烈、波诡云谲的官场争逐,无不围绕权力进行。但是,权力既能给人带来荣华富贵,也能使人身败名裂。“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祸权相随。言毕,张若愚便起身到卧室休息,置愣在客厅里的李清泉于不顾。他是有意让他体味。这番话,让李清泉咀嚼了许久。

第一章 不寻常的故乡情结(7)
李清泉觉得,这似乎是自己仕途人生第一课……
  下山途中,李清泉又给姜小鸾发了一条短信:姜书记,我们从另外一条路下山,是那条老路。特此禀报。姜小鸾很快回复道:走老路,正如我所料。我已在山下恭候,接头暗号照旧。
  通往步云山主峰云顶共有两条路。东路通往翠湖市区,西路通往滴水县境内的翠湖经济开发区。张若愚每次独自回乡登步云山,总是从东路登上云顶,然后从西路下山,途经翠湖经济开发区直接返回省城,从未改变过行程,也从不在翠湖市停留。其中的原因,李清泉始终没有搞明白。
  但是,有一点李清泉心里清楚:翠湖经济开发区里的一个项目是张若愚挥之不去的一个心病。
  张若愚担任翠湖市委书记时,提出了“打开山门,招商引资,构建翠湖对外开放大格局”的口号。之所以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是张若愚对国内外经济发展大势及翠湖实际进行深入研判后,选择的一条出奇制胜的路径。从国际层面上看,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地球村正在悄然形成中;从国内层面上看,各地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争先恐后局面席卷东南西北。作为市委书记,他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翠湖市是座山城,所辖区县均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状态。论工业,城区内的企业大多是从建国初期的铁匠炉、马车铺之类的小作坊发展起来的,规模不大,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自然低下。论农业,种植业品种单一,祖祖辈辈只会种玉米、播高梁。老百姓日子过得紧巴巴,政府的国库里更是空空如也,捉襟见肘。翠湖这个拥有三百六十万城乡人口的城市,被世人遗忘在大山深处。张若愚要带领翠湖突围,他选择了跨跃式发展战略,力图通过招商引资,使翠湖直接与国外大企业对接,使翠湖发生翻天履地的变化,“让老百姓吃饱肚子,过好日子”。
  张若愚的“肚子”、“日子”施政目标,立刻被媒体炒热起来。“肚子”、“日子”震撼了北方省官场,产生出巨大的轰动效应。其他市的市委书记暗地里不得不佩服张若愚,他的“肚子”、“日子”口号一出,既引来老百姓发自肺腑的拥戴,又成为不需支付费用的特殊招商广告。也就是说,既得了民心,又得了天下。真是看不出来,其貌不扬的张若愚确实有两把刷子,高人一筹。更让大家叹为观止的是,张若愚起用了团市委书记姜小鸾,提拔她担任分管对外招商工作的副市长。姜小鸾青春靓丽,精通对外事务,外语又呱呱叫。她果然不负众望,几年下来,引进外资几十亿美元,一百八十个外商投资项目在翠湖市辖区内开工建设。这些项目,有的是开发山上资源的,山民们房前屋后的大山上的绿色植物,被加工成绿色食品,远销到国外;有的是开发矿产资源的,那些埋藏在大山下的金、银、铜矿被挖掘出来,提炼后销往国外。张若愚被人们赞誉为“肚子书记”、“日子书记”,声名鹊起,异军独立,为升任省级领导职务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政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一章 不寻常的故乡情结(8)
李清泉到张若愚身边工作后,慢慢认识到,张若愚的成功,得益于政绩,并且,有别于执政者们普遍追逐的政绩工程。政绩是什么?是为官从政的成绩。领导干部主政一方,留下的成绩单,是要由老百姓和上一级领导来判卷打分的。上下两方缺一不可,唯有取得这极难统一的双方认可,才能取得高分,赢得一份完美的答卷。而许多执政者在追求政绩时,却忽略了老百姓的意愿,简单化地搞起了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劳民伤财,适得其反。其目的是通过上级这个“曲线”,捞取“升官资本”和晋升的“含金量”,却终因民心相背,效果和作用大打了折扣。张若愚总结经验教训,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环境下,完美地实现了不同于政绩工程的政绩。
  但是,李清泉还是发现,时时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张若愚,内心深处总是隐藏着些许不为人知的缺憾。主政翠湖五年,以“肚子”、“日子”为主题的极尽辉煌的施政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是,张若愚似乎总是诚惶诚恐,留有不便示人的难忍之痛。时间久了,李清泉察觉到,被称为“招商书记”的张若愚,在主政翠湖、全民招商的岁月中,还是留有让他深感不尽如人意之处。终于,李清泉对张若愚的心事有所了解。市委书记张若愚曾经亲自带队出马,引进了一个投资金额高达几亿美元的外资项目:五龙金矿。香港一家公司斥资在翠湖开发区五龙山上,建设了一个大型金矿。这个金矿开采后,效益很好,也给当地交纳了巨额税收。但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却逐步显现了出来,青山绿水慢慢被吞食,老百姓生存环境逐渐恶化……
  从步云山下来后,张若愚的奥迪A6轿车驶过一个山头,停在了路边一家名叫“听泉”的农家饭店门前。每次登步云山启运殿下山后,张若愚都要找一处安静的地方稍事休息。这家听泉饭店,他还是头一次来。因是清晨,店内没有顾客,只有老板夫妇。见有客人到来,夫妇二人便忙着打招呼。
  “玉米粥,玉米饼,各种咸菜,”李清泉知道张若愚的口味,向老板夫妇交待“上五份”。
  明明只有张若愚、李清泉和司机,为什么点了五份早餐?张若愚也不去问,望着面前的林海出神。
  就在这时,姜小鸾的车子到了。姜小鸾照例没带秘书,和她那位年龄可称为父亲的老司机走了进来。
  对于姜小鸾的到来,张若愚似乎并不感到意外。他微微点了点头,示意姜小鸾坐到自己对面。
  李清泉赶忙引导张若愚和姜小鸾的司机,把两辆车子开到不远处的另一个废弃的院落。他之所以要把这两辆车藏起来,是因为这两辆车子都是小牌号车,太显眼。现在的老百姓变得比以前聪明多了,知道车牌号数字越小,坐在里面的官级别越高。近几年,发生过多起老百姓拦截小牌号轿车上访事件。去年,一个市的副市长下乡,路过一个偏远小山村。副市长被山清水秀的景色所吸引,一时诗性大发,叫司机停下车来,要融入什么如画梦境中去。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村头眼尖的放牛小伙子最先发现一辆瓦亮的小轿车停了下来,车上下来一个胖乎乎、白净净当官模样的男子。再细看车牌号,是“6”号车。“6”号车,肯定是市里的大官。小伙子为村干部私分镇上下拨的种粮补助款的事儿,多次到县里、市里上过访,知道只有见到管事儿的大官,才能把“状子”递上去,才有希望把*分子拉下马。可是,每次上访,遇见的都是推三挡四的小官儿,端着架子板着脸,就是不定实事儿,从来没见过像模像样的大官儿。没想到,今天这大官从天掉下来似的,送上门来了,哪能放过?于是,小伙子一阵吆喝,村子里的老少爷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便人山人海围了过来,要向眼前的大官儿讨个公道。副市长是位大学教授出身的学者,又刚上任不久,从没见过这样的阵仗。一紧张,便急着命令司机冲出重围。年轻司机得到命令后,心里想的只是赶快离开人群,保护领导安全。车子拉响了警报,左冲右突,总算摆脱了围上来的老百姓。可是,让副市长没有想到的是,慌忙中,车子撞伤了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大爷。为此,省委专门发了通报,对副市长在处理群体性上访事件中的过错,给予了严肃批评和纪律处分……

第一章 不寻常的故乡情结(9)
李清泉和两位司机坐到饭店屋子角落的另一张饭桌边。距离不远不近,既在张若愚的视线内,可以保证随叫随到,又听不到张若愚和姜小鸾的谈话内容。适当的回避,是领导身边工作人员必须遵守的职业准则。
  张若愚朝李清泉点了点头,示意他过到自己这边的饭桌来。李清泉赶忙站起身来,一声不响地走了过来。他心里清楚,张若愚已经不把他当外人了,他的身份已经不单纯是跑前跑后的秘书了。
  五大三粗的胖老板满脸堆笑,端着早餐来到张若愚的饭桌前:“领导,俗话说得好,一日三餐要吃饱,吃好早饭最重要……”
  怎么,难道胖老板认出张若愚来了?知道面前的是常务副省长和市委书记?李清泉顿时紧张起来,用警惕的目光扫视着正在忙碌的老板。很快,他心中绷紧的弦放松了下来。来的都是客,胖老板只是职业的热情和习惯的应酬而已。领导这个称呼,在服务业已经有了特殊的含义。眼下,服务业精明的从业者,待客大多称其为领导,领导长领导短的,让客人听了心里舒坦,既显示出对客人的尊重,又能够满足一些客人的虚荣心。和气生财嘛!
  一只鸽子立在窗台上,神色坦然地注视着客人。
  李清泉发现,张若愚喝了一口玉米粥后,眉头略微皱了皱,似乎难以下咽的样子。他赶忙也喝了一口,想知道玉米粥的味道到底怎么样。山里的玉米粥是俗称老玉米磨的,粘乎乎、香喷喷,口感好极了,是经过杂交的高产新品种玉米不能比的。可是,李清泉一口粥含在嘴里,吐出来不是,咽下去困难,这哪里是什么老玉米粥,更不是什么新品种玉米粥,清汤寡水,苦涩难咽。
  “老板,我们要的是老玉米粥。”李清泉对胖老板说。
  “……这就是老玉米粥啊。”胖老板回答,依旧是满脸的笑。
  “可是,你这玉米粥的味道不对劲儿……是不是火候不到,或者是……是几年前的陈玉米面熬的?”李清泉若有所思地问。
  “领导啊!我们平头老百姓,开个小门小店小买卖,哪能用旧玉米糊弄客人呢?粥熬的火候也准保是时候,不迟不早……”胖老板信誓旦旦。
  “算了算了,”姜小鸾出来解围,挥挥手让胖老板退下,“清泉,你这些年秘书当的,陪着省长山珍海味吃的,把味觉神经吃娇贵了吧?”
  李清泉苦笑了笑,看了一眼张若愚,喃喃自语:“不会呀,这玉米粥怎么变味了呢?这么多年,我还真馋家乡的老玉米粥呢……”
  “清泉,你是喝老玉米粥长大的,玉米粥肚子……”姜小鸾笑了,漂亮的脸蛋更生动。
  “山还是那座座山,水还是那道道水,老玉米还是老玉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难道,真的是我的口味变了?”李清泉说着,望了一眼张若愚。张若愚望着窗外,若有所思,神色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