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都市青春电子书 > 极品地主 >

第7部分

极品地主-第7部分

小说: 极品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路上高山、峡谷、草甸、森林和雪山层出不穷,让人应接不暇,而沿途不时出现的民族建筑,更是让浓郁的滇西风情扑面而来。

  若是第一次来到姚州的人,肯定会被一路美景所吸引,不能自已。

  不过对于萧风来说,这些景观早已经烙印在他记忆的深处,自然不会太多激动。

  萧风的童年就是在老家银杏村度过,六岁以后他才跟着父母到春城边上的滇宁-县上学。上中学的时候,每年的寒暑假萧风或是跟着父母,或是独自一人返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因此他已经不记得这条路自己究竟走过多少次了。

  路边的每一座雪山、每一处景观甚至每一个转弯都深深地烙印在萧风的脑海中,即便他在海州生活了五年,却依旧无法忘怀。

  从姚州到滇西县城也才150公里,但是由于S225路窄弯多,偶尔还会遇上塌方地段,因此速度极慢。等班车到了滇西县城的时候,暮色已经降临,萧风也只好在县城找了一家宾馆住下,准备第二天再回家。

  县城宾馆的条件一般,萧风洗完澡之后索性钻进空间,准备在里面好好睡一觉。

  几天下来,紫竹空间已经不复当初寂寥荒凉的模样,而是变得生机勃勃,令人赏心悦目。

  草坪逐渐成型,踩在上面软软的,就如同一层厚厚的地毯;而先前种下的100棵果苗则是开始转青,给空间带来了更多的生机。

  而随着果树苗的转青,紫竹空间的浓雾又向外退出了两米左右,石碑底座的青色也在不断蔓延,眼看着就要超过三分之二了。

  这些变化说明,随着空间内各种植物的增加,紫竹空间正在逐渐恢复原有的一些特征,这让萧风更感兴趣。

  至于那些蜜蜂,虽然没有花蜜可以采集,但是萧风在铁架上放了一些白糖水,倒不至于让这些小精灵饿肚子。这些嗡嗡飞舞的蜜蜂给原本寂寥的紫竹空间带来了热闹的气息,萧风已经在憧憬以后吃上纯天然蜂蜜的日子了。

  白云黑土在紫竹空间内的生活也已经逐渐习惯,并没有什么不适应的状况,活泼好动的它们似乎比在外界的生长速度要快一些,只不过这些情况萧风不太确定,还有待观察。

  …………

  **无梦,早上起来之后,萧风立刻把房间退了,找了一家米线店吃早餐。

  米线对于滇南人来说,就如同拉面之于陇西人一样,已经融入了滇南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萧风在海州一年多没有回来,第一件事自然是好好吃一顿道地的铜锅米线,解解馋。

  在吃米线的时候,街面上行人也越来越多,背着背篓的乡民们穿着各式各样的民族服饰,给清晨的滇西县城带来了一道道亮眼的风景线。

  滇南是全国拥有少数民族数目最多的省份,拥有25个少数民族,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少数民族。众多的少数民族都拥有着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这使得滇南的民族风情成为了滇南旅游最重要的一张名片,吸引着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众多游客。

  吃完热气腾腾、酸辣可口的铜锅米线之后,萧风到了汽车站,搭上了开往玉集镇的中巴。

  玉集镇距离滇西县城86公里,是三江并流区域的腹地,也是滇藏‘茶马古道’主要的物资集散地,是滇西地区有名的古镇。只不过随着滇藏公路的开通,‘茶马古道’在解放后逐渐没落,玉集镇早已经不复当年繁华的景象,这也是‘茶马古道’上众多交通重镇的一个真实写照。

  萧风的老家银杏村,就坐落于玉集镇附近,和玉集镇隔着奔腾不休的澜沧江隔岸相望,回到玉集镇,也就意味着萧风到家了!

  PS:签约状态已经改成A签了,请乡亲们多多支持!收藏、推荐、打赏,多多益善!
【013章】 天堑飞渡
  从滇西县城至玉集镇是省道S233,它沿着澜沧江逆流而上,最终进入青藏高原,算是三江并流地区重要的交通干道。

  一路上的美景早已经让萧风产生了视觉疲劳,他只能闭目养神,时不时抽空透过意识看看紫竹空间中果苗、草坪的生长情况,观察紫竹和石碑的变化。

  紫竹空间里各种植物的生长速度相当于外界的10倍左右,这也就意味着在短短这几天,空间里的草坪、果树苗已经拥有了一个月甚至更长的生长时间。

  如今,萧风撒下的草种早已经全部进入了成熟期,绿油油的草坪就如同是一张巨大的地毯,平铺在肥沃的黑土地上。而那些移栽好的100株果树苗,不仅仅全部转青,而且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生长。

  不得不说,紫竹空间给萧风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随着果苗、草坪的持续生长,石碑底座已经被青色渲染了超过三分之二,而且那丛齐膝的紫竹也比原先多出了许多生命气息,紫光嫣然流转。

  这也就意味着在紫竹空间里种植各种植物,对于空间的发展拥有巨大的作用,这也让萧风对于紫竹空间的未来充满憧憬。

  相比于S225,S223可能是因为地处偏僻地区以及泥石流多发区的缘故,路况更差,中巴车行驶的速度极慢,而且更加颠簸。

  根据萧风以往的经验,这段不到一百公里的路程,中巴车起码要超过两个小时的时间才能走完。

  萧风的老家银杏村位于澜沧江的西岸,但是从滇西县城到银杏村之间的澜沧江一直都在崇山峻岭、高山峡谷之间穿行,水流端急,根本就没有合适的渡江位置。因此,萧风需要坐车到玉集镇,在那里坐渡轮过江,再掉头十几公里才能回到银杏村。

  以前萧风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某位大山走出去的大学生,从家里到学校,先后经历了牛车、拖拉机、客车、火车等等一系列交通工具,最终才能抵达位于大城市的大学。萧风认为,从银杏村到海州,也是一场漫长的历程,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艰辛。

  萧风已经一年多没有回到银杏村,而村子里还没有通电话,手机信号就更别提了,平时家里的情况都是家族里的叔伯们赶集的时候,通过公共电话通知父亲的。

  因此对于村子里的近况萧风并不太清楚,唯一知道的就是爷爷奶奶的身体还算硬朗,没有什么大毛病。

  也不知道家里的大花狗是不是还能打猎?今年林子里的核桃有没有丰收?山上的野猪是不是还下山祸害?

  …………

  “到银杏村的在这里下了!”就在萧风浮想联翩的时候,司机的大嗓门让他回过神来。

  “在这里下?”萧风愣了一下,看看车外,还没有到玉集镇的嘛。

  “这边新修了一个钢索桥,不用到镇上坐渡轮了!”司机给萧风耐心解释道:“顺着旁边这条砂石路下去五百米就到了!”

  和热心的司机道谢之后,萧风背着当幌子的小包下了车!

  萧风看到公路对面立起了一块不大的路标,上面标明了‘飞渡钢索桥’的方向,没想到这里还真的修建起了一座钢索桥。

  砂石路还很崭新,踩在上面有些硌脚,但是萧风很清楚这样的砂石路对于滇西农村来说,已经是极好的交通条件了。

  萧风记得小时候玉集镇通往滇西县城的公路就是这种砂石路,一直到了新世纪前后才改成水泥路面的。

  砂石路在郁郁苍苍的树林里穿行,因此虽然中午的太阳很大,但是萧风丝毫感觉不到热,倒反有些凉飕飕的。

  树林里的小动物不怎么怕人,萧风看到几只松鼠爬在树枝上,用贼兮兮的眼睛盯着他,倒是让他一路来的疲惫一扫而空。

  很快,走出树林的萧风顿时被眼前的景象给吸引住了!

  在这里,两座巨大的悬崖牢牢地把倔傲不逊的澜沧江给夹住,而不断挣扎的大江让这段仅有百八十米的江面充满了咆哮的怒吼。震耳欲聋的浪涛声以及不断飞溅的白沫,都让人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这股来自于青藏高原的伟大力量。

  波涛汹涌的澜沧江,让银杏村上下游10公里之内根本就没有任何合适的渡口,澜沧江西岸两个乡、37个行政村四万多名乡民只能通过上游玉集镇的渡口进出大山。

  这座横跨两岸的钢索桥的建成,给附近的乡民了带来巨大的便利,意义重大。

  两座巨大的水泥平台分列于澜沧江的两岸,十数根巨大的钢索连接到了对岸,再铺上木板形成一座钢索桥。

  在桥头,还有一座砖石结构的小屋,想必就是看守钢索桥的乡民晚上值班的地方,不过正值中午,这里铁将军把守。

  在钢索桥桥头的碑文上,萧风看到了这座桥的相关情况描述,原来是为了响应国家‘村村通’工程,滇南省市县各级政府共同筹集100万软妹子修建了这座钢索桥。这座钢索桥的建成,标志着看完碑文,萧风就意识到这座被成为‘飞渡桥’的钢索桥,有可能会成为改变家乡的一个重要力量。

  踏上钢索桥,不知道是心理作用还是确有其事,萧风感觉到脚下晃悠悠的,脚底陡然产生了一丝丝酥麻的感觉。

  走到桥中央的萧风试着往脚底下的江面看一看,赫然发现数十米下的波涛涌起的浪花似乎都要冲到了自己的眼前,实在是有些吓人。

  在萧风看来,仅仅是这座长达106米,宽5米,拥有13根巨大钢索的桥梁和周围的澜沧江景致,就可以形成一个不小的景点。这种现代文明和自然环境完美融合的地方,一旦宣传得当,肯定能够引来大批游客。

  提着从空间拿了出来的行李箱,萧风晃悠悠地从钢索桥上越过了以往被乡民们视为天堑的澜沧江,踏上了西岸的土地上。

  在这里,萧风只需要沿着砂石路再走上两公里,翻过一座山包,就能抵达银杏村,那里留下了萧风关于童年的所有记忆!

  PS:昨天一共140张推荐票,希望今天能够更多一些!谢谢乡亲们!
【014章】 世外桃源
  两公里的砂石路,对于走惯山路的萧风来说,并不算太辛苦,再说了,他的行李箱和背包,只不过是个幌子罢了,里面空无一物。

  因此,只花了不到不到半个小时,萧风就翻上了龙口垭,看到了对面半山腰的银杏村。

  滇西地区山多地少,不可能像平原地区那样在平坦的区域建房,因此银杏村只能向大山索取空间。村民们就在对面的一座山上一层层、一圈圈地开辟出可以建房的位置,整个村子就如同搭积木一样放置在山坡上,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林之中。

  龙口垭是两座巨大龙形山脉的交汇处,因为地势险要被村民们形象地取名,这里也是进出银杏村的唯一入口。

  银杏村四面环山,只有通过龙口垭才能进出,在解放之前这里还拥有村民们建设的关卡,用于抵御土匪以及流寇的袭扰。解放后,由于社会安定,关卡抵御外敌的作用消失,最终逐渐荒废了。现在,龙口垭上还能依稀看到当年的兵营、关隘、城墙等等,在岁月的侵蚀之下已经腐朽不堪。

  萧风记得,以前自己很喜欢和小伙伴们到这里来玩打仗的游戏,想象着自己担任大将军,指挥千军万马的英姿。

  翻过隘口,一个足有上千亩的湖泊映入萧风眼帘,金色的阳光洒在湖面上,粼粼波光就如同亿万金币一样,散发出迷人的光芒。

  从高处俯瞰,这座‘镜湖’就犹如镶嵌在群山之中的一面明镜,湖面倒映着周围的雪山、森林、村落,形成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画。

  到海州念大学之后,萧风接触的信息量也急剧增加,但是在他眼里,只有九寨沟等少数景区的景色能够和镜湖相比,这其中或许有萧风先入为主的心态,但是镜湖周围绝美的景色也是不可否认的。

  萧风不止一次想过,一旦银杏村以及周边被开发成景区,将会是什么样?不过,滇西地区糟糕的交通状况和基础设施建设,让萧风的设想只能停留在脑海之中罢了。

  镜湖是由四周高山地势自然形成的大湖,主要水源是来自于周围雪山的融水以及山泉,它是养育银杏村上千人口的生命之湖。银杏村的村民们用数百年时间沿着镜湖岸边开垦出数千亩良田,这里是银杏村的粮仓所在。

  可以说,若是没有镜湖,银杏村就不可能被萧风的祖祖辈辈视为安身立命之所,在这群山之间繁衍生息数百年!

  “啊……”站在隘口上,萧风把手做成喇叭状,高声喊了起来!

  远处的群山把萧风的声音反射回来,形成延绵不绝的回音,一时间周围都是萧风鬼哭狼嚎的声音,惊起一只只飞鸟,在天空中胡乱地飞翔。

  喊了一阵子之后,神清气爽的萧风这才拎着箱子,施施然地下了垭口,朝着湖对面的银杏村走去。

  自从萧风的先祖在明末清初来到银杏村之后,祖祖辈辈花费了不可计量的心血,在村子内外修筑了大量的石板路。

  数百年下来,这些石板路已经融入了每一个银杏村村民的血液之中,就连萧风,在他的童年记忆里,这些被脚印磨得光滑可鉴的青石板占据了相当重的比例。

  下到湖边之后,沿途在田里干活的村民逐渐多了起来,他们看到萧风都是热情地招呼。

  “小风,又回来看你爷爷奶奶呀!”

  “小风,怎么没有带女朋友回来?”

  “小风,这一次回来要待几天?”

  …………

  在银杏村度过童年的萧风在村子里可是不大不小的名人,毕竟整个银杏村80%人口都姓萧,大家基本上沾亲带故,而萧风又是村子里第一个考上海州高校的年轻人,村民们对他自然印象深刻。

  因此,当萧风回来的时候,大家都是相当热情。

  而经常回到村子里的萧风对村民们也是很熟悉,极有分寸地回答各种招呼,慢慢地靠近村子。

  就在萧风抵达村子不远处山脚下的时候,村子里传来一声急促的犬吠,紧接着一条大花狗如同离弦之箭一般从石板路上冲下来,扑到萧风的身上。

  “大花!”萧风把行李箱一放,抱着大花狗脑袋亲热地顶起牛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