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化在麦田上空-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序:在盲的王国里,国王独眼
我想有些事是终其一生都要做到的,就像这本书,但我又不得不承认,我似乎很多时候都无法向自己承诺的目标马不停蹄的努力奔去。很多时候里,我不知道我是否是在故意的去渲染一座喧嚣城市里的遍地阑珊灯火,我只知道这里有所有我有或者没有的东西,这里存活着很多彼此不言语的人和发生很多丑陋而奇怪的事。我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出现,亦不知道,它会在多久之后便消逝,不再出现。那些曾经还呆在我身边的人也一样,都已从我身边匆匆而过。他们表情坚硬、呼吸急促,但目标明确。
我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不知要做为哪一个角色在这样的城市里存在着的,所以就一直想去到一个很遥远且不知道名字的地方一个人安静的生活。曾经不止一次的想象着自己将在明天以后的某天里以一种优雅而自然的姿势光临那里,然而在我活到今天的这个时候,都无法去到那个很远且不知地名的地方。我想我终究还是逃脱不了现实的。
我经常失眠。很多次的睡不成眠里,我总是处于一种不安且觉望的状态里拔不出来。我仿佛总是能听到一群乌鸦在麦田上空盘旋并低鸣着。这时候我的眼睛就会疼痛起来,却无论如何用手背去揉都流不出泪来,只是愈加疼痛,没有其它的任何事件发生。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但一直到现在,我仍旧好好的活着,除了眼睛依然偶尔会疼痛之外。
睡觉之外的很多时候里我都在花很多的时间去冥想,但不是为了成佛,只因那让我有安定的感觉。我一直渴望安定,但我不清楚安定的具体含义,甚至不知道如若某天能安定的生存下来后自己是否依然如此彷惶。我只是害怕那些身体里不安分的声音就这么毫无预约地就蹦了出来,一直旋转在我头顶。冥想之外的时间里我开始想念起我的那些青春里模糊而暧昧的光芒,那些光芒就像是那些歌里不时跳出的一个个分解开来的和弦,又像是某个脆弱心灵的某一次独白,支离破碎得近乎绝望,但不会泛滥,而我,正处其中假装优雅得体。
这完全是属于自己的。
我想我的身上本应该还在散发着汗水和太阳余留的气息,只是我胸里有块地方会突然地灼热起来,伤得我痛不欲生。我想拥有自己。随性的抽烟。贪婪的聆听音乐。光着脚彻夜地在房间里走动。不把自己像一只木偶藏在某个面具里面。我迷恋这样的自由,可是却找不到这样的自由。彼处,终是寻不到。若是在活到今天的很久以前,还是一个被称之为孩子的年龄里,那么我可以明确:我喜欢什么,该做些什么,要往哪里走。而那些在箱子底和灰尘张牙舞爪地CD、那些存封已久的日记、那些掉落在秋天里的喃喃自语、那些人做得莫名其妙的事,离得已经很久远。
我们怎么就这样忘了呢?
于是,我提笔。
这是在写的第一部关于青春的书。写之前没有任何的想法,写之后更没有任何的技巧可言,不懂得设定情节,然后一次又一次的修改,进度很慢,连自己都被自己折腾得开始厌烦起来,满心疲惫。
这些我所写出来的文字基本是一些在快乐于颓废之间暧昧不明的情感,有关爱情、音乐、流浪、环保、道理、梦想、感慨等等。我只是很随意的用我的方式写我喜欢的字。我只想让这些文字给同样孤单的灵魂接受或者拒绝,不论这样的一个人或一群人会不会存在。他们从哪里来,说着什么样的语言,和谁在哪里做着什么样的事,都不重要。
其实已不再想再写任何的文字,因为只有在悲伤仰或是绝望的时候,我才会有灵感写出这些犹如秋风中飘落的枯叶般的文字。朋友们都劝说,想的事情不要太多,伤的只是自己。他们说话时的表情紧张得无以附加。我只好也在脸上表现出一丝的愧疚,以示自己依然可教也。我不是那种因为这个世界不符合我想法而装清高的人,虽然我也会不停地逃避和抗拒,但我清楚地知道自己将还要活着到明天或更久远的以后,所以,我不做无谓的抗争和改变。
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日子里,我看了很多书和电影,也听了很多CD。有混乱至极的电子音乐、激烈浑浊的摇滚、声线清晰的民谣等。但我必须得承认,由于自己的私心,在这样一个季节里我所聆听的歌曲都只是由情绪来选择。有时候我也可以安然的待在我的家里,喝一杯咖啡,看玻璃窗外一对对情侣欢天喜地地走过。我还要抽烟,但不会一根接着一根的一直抽。我需要它们,虽然一个人一根接着一根的一直抽烟,将使人看起来感觉很堕落,但我不想让自己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无可救药的病人。有时候我还会倚在路边的栏杆上发呆。风吹动我的头发,缠绞着乱成一团。天色黑下来之后我才会决定回去。
另一种忧郁则是,你不必扭直腰来靠近我我做出侧耳认真聆听的动作。书里的桥段就这么简单,没有英雄救美,更没有任何可提供我与她发生很多次对话的事件发生。你可以对此表示一些抗议。比如说要将自己的拳头一次又一次的轧入装满冰块的水桶里,或者你也可以破口大骂我十个白天九个黑夜,当然,你也可以装得文雅些,你可以坐在钢琴前弹奏一曲《静静的顿河》,借以那些挥舞着战刀的哥萨克骑兵来表达你心里激荡不停的怒火。如果我在俄罗斯或者是在那架正被你弹奏的钢琴侧面,我将告诉你,这一件事也是一种忧郁。
说完这些事,我还将继续告诉你一件建立在这一忧郁之上的忧郁事。
其实,生活的支柱一直在那里,只不过是灰尘蒙蔽了我们的双眼。可现在一切都已改变,而这已改变的一切也已不再重要。岁月不过如此。也许我的理解和表达很直接,犹如雾霭中街道对面直直向我们冲过来的汽车的车灯。或许,只是因为我听不到你们可以听得见的柔美的钢琴声。那些声音是否就落在一支蝴蝶的翅膀上?
如果某一天这本书终于完结了,我想以此书献给在我孤单的流离时光里,所认识的那天黑以前奔流不息、在天亮以前寂寞着的人群。
《书评》
定位:都市意识流
文笔:优等
情节:中
语言:优等
创新程度:优等
适合阅读群体:对这个世界有着独特认知的人们。
总体评价:A
小评:
有时候会有这样的一个梦,梦见瑰丽变幻的天空,在商店偌大的落地窗外诱惑着我,然后我静静地靠近,让自己的脸庞贴上冰冷的玻璃,瞪大了眼睛,张望着外面的世界。
天空滚动着一层层的血液,像浪。
这样的一个梦,似乎是以一种简单的视角去看周遭的一切,那种感觉很奇妙,很安静。而《烂化在麦田上空》就是那样的一双眼睛,澈明的动人心魄。
依稀记得年少的时候,为了买下自己喜欢的CD,吃了一个月的泡面,拿省下的钱换来年少轻狂的音乐,那时的记忆,如今也就成了我人生CD上独特的划痕。《烂化在麦田上空》就像这样的划痕,很轻,却擦拭不掉。
这样的文字,任何模式化的评论都会玷污这本书,所以请原谅老驴以上的矫情。
如果非要归类;《烂化在麦田上空》可以归为意识流体系,典型的代表就是Marcel Proust的《追忆逝水年华》,还有弗吉尼亚·伍尔芙《墙上的斑点》。
中国的话,就有王蒙、高小松、施蜇存、刘以鬯。我在这里提到他们的目的就是想跟作者和读者强调一下,这并不是流水账,意识流是一种隐晦的表达内心世界的手法,所以在叙述或者阅读的时候,一定要有个核心点。这个核心点也算是一本书的灵魂,像本书,它的核心。
我觉得《烂化在麦田上空》就是对这个世界一抹平静的观摩,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流淌的错落思考。有关人生、有关社会、有关友情、有关爱情,但似乎,又与这些都没有关系,有关系的只是一次行走。
他说:“记得或者遗忘,都无关紧要,因为我还得继续行走。”
《烂化在麦田上空》的叙述不同于传统的意识流,因为夹杂着太多年轻人的色彩,灰蒙蒙的叙述中,偏偏还夹杂着一缕缕灿然的阳光,照在人的侧脸上,一半明媚一半忧伤!亦或者,那不是阳光,而是鲜血,刺痛着人们的眼球,逼迫着一些依稀的惊恐,还有一些淡淡的怅惘迷茫……
这样的文字,初始的感觉真的很棒,很动人心魄,有着一种灵魂上亲近的巨大魔力,但偏偏在第二卷中间之后,走入了另外一种诡异的感觉,这种感觉,有些莫名其妙。
作者在语言上的功力是没的说,但偏偏在人物上有些强扭的感觉,以至于读到后面偏偏有种强加的意味。
这一点,我有些为作者后面的叙述感到些微的担心,我能感觉到作者陷入了一种瓶颈。
我不知道该怎样建议,只能给你几个关键字,权当一种谜题。
透视!迷茫!乌托邦!自我解剖!
或许,连作者本人也没想到会有人把他的这本书定义为意识流小说。或许,有些人只是匆匆的读过,带着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的心情离开。或许,我的这些观点在作者或者读者看来,更加的莫名其妙。但是,这就是我。
“你有的东西她没有,可是你又无法给她。就像这个世界并不符合我们的梦想,可我们不能舍弃梦想。所以只能放逐这个世界中的自己。”
一场自我放逐的似的逃避;逃避人群,逃避喧嚣,逃避现实,逃避一切的一切。也许世界总不是那么美好;也许现实总是让人失望并且绝望,他们总是站在黑暗阴郁的角落内自我挣扎。
在别人的眼中他们是社会的蛀虫,是人类的渣滓。颓废,叛逆,堕落,张扬这些鄙夷可耻的字眼是80后90初的年轻人的代名词。
可是,可是他们年轻,他们的叛逆和骄傲,不过是为了保护自己。不要怪他们污染了社会。其实是社会侵蚀了他们。脱下那层坚硬冰冷的盔甲,他们的心依旧晶莹。
现实的道路总是纷繁复杂的,纠结缠绕的线条,密密麻麻的塞满整个世界。我们的脑子太简单,可是现实却过于复杂。在那些曲折扭曲的线条面前我们都是迷路的孩子,挣扎的寻找解脱。
自我的放逐,颓废的生活,叫嚣嘶哑的音乐。其实我们寻找的不过是简单的幸福,单纯的世界,自我内心的安定,肉体的漂泊为的是心灵的安逸。
黑暗阴郁的描写,讥讽嘲弄的笔触,一切都写出了叛逆年轻人的颓废与张扬。对现实的失望,对梦想过于遥远的绝望。在扭曲的世界里叙述了一个堕落的年轻人,张牙舞爪,落寞孤寂的漫无目的寻求自我释放的流浪过程。 电子书 分享网站
nothing
“寂静的午夜,一个人在城市的街道里走来走去,四处游荡,是最幸福不过的事了。”说这句话的人叫Moro。一个整天哼着歌的孩子。年知道她不会真的这样做,至少她没有这样做过,她只是这么说说而已,但她依然喜欢在夜里偷偷地趴在家里大大的落地窗边向外看那些游荡的孤独的灵魂。用她的话来说,那些灵魂都是夜里爬出窝四处飞行的鸟。
Moro就住在年家的对面。
每天晚上十一点钟的时候,都会听到她的歌声。她唱得最多是一首是Cathy D*ey的《Tales Of Silversleeve》。每当她唱这一首歌时,年就会坐在窗户旁边透过玻璃看着她,一直看到眩目。年有时候会想:我将会毫不犹豫地含着泪水从这里跳下去。年从不敢想像自己将会有多么随意、无拘无束的笑脸。年觉得自己生命里只有一大段一大段的空白,这片空白的最深处透着一圈圈的绝望,它们不住的向外扩张,沿着血管,遍布全身。但年确定自己在人前除了面无表情之外也会暧昧不明地让嘴角微微上扬。年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总会做着一些莫名其妙的事和说不知所以的话的人。对此,年毫不怀疑。所以,年终于还是没有真的从自家的窗户上跳了下去,也没有含着泪水。
年真正意义上与Moro认识,是在这个秋天里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北街附近的人民公园的湖边,年正在画画,给一棵树叶都掉光了的树作一张速写画,Moro提着一个白色的包包走过年眼前。
年心里有微微惊讶,没想到那个住自己家对面,整天唱歌的女孩子会提这种简约风格的包包。他甚至怀疑起来,她是否知道这个牌子的创始人董攀创建的最初意念。或许,她根本就从不去想了解这个牌子所表现出来的质朴、单纯到底是为了反映着什么。她只是因为被散发而出的轻松、舒适的气氛所影响从而买下这个包包。年独自的想着想着,Moro已走远。望着她的背影,年突然地觉得在刚刚见到她之后到她走远之前的这段时间里,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莫名其妙。这就像是一个人竟然会去想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傻问题,然后再由这个傻问题敷衍出另一个更傻的问题来。
年摇摇头,继续作画。
画到第三笔的时候,年感觉有个人正站在我的身后看着我画画,但他没有回头,因为早已经习惯在外作画时被人围观。
“你为什么只画这棵树叶都掉光了的树呢?”背后站着看年画画的人说话了。听声音,是个声音很甜美的女生。也许,她还是个还未长大的小女孩,这是个充满好奇与梦幻的年龄,像那个很多年前穿着纯白色LeeT恤走过落满树叶的人行道上去学校的年,生活简洁得妥协一切经历。
年回头。站在身后的人是Moro。Moro一身质朴的浅灰色半身裙加一条网格长筒袜,鞋子是一双纯蓝色的帆布鞋。她的这一身行头让年想起了很久之前看见的一句话:十六岁那年,我用高跟鞋玩摇滚,一样很棒!不知道Moro是否有喜欢任何的摇滚乐,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她爱唱歌,而且这并非只是随性而为的一种行为。
“你为什么只画这棵树叶都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