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俄罗斯名人的那些事儿 >

第41部分

俄罗斯名人的那些事儿-第41部分

小说: 俄罗斯名人的那些事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战斗历程,展望社会主义苏维埃祖国的美好前景。全诗共19章,第一章可称为序,说明史诗的创作原则;第2章至第8章,描写苏维埃祖国在烽火中诞生;第9章至第16章,描写共和国的巩固和成长;最后三章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展望*主义未来。

    从一个未来派诗人转变为无产阶级歌手,一方面招来了未来派的攻击,另一方面也受到“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的排斥。这是他在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再加上爱情的失意,内心十分痛苦。1930年4月14日,马雅可夫斯基悲愤的自杀了,终年只有36岁。



………【第二十八章 冈察洛夫】………

    冈察洛夫(1812~1*1)Goncharov,IvanAleksandrovich*作家。1812年6月18日生于辛比尔斯克市一个富裕粮商之家,1*1年9月27日卒于圣彼得堡。1831~1834年就读于莫斯科大学语文系,毕业后在家乡省长办公厅供职,1835年到圣彼得堡,在财政部外贸局任译员。1852~1854年随海军中将普佳京乘战舰作环球航行;后写长篇游记《战舰“巴拉达”号》,以生动的文笔记述这次航行,在关于中国的章节中,对太平天国运动作了歪曲描写。1856年起任沙皇政府图书检查官,对进步书刊一般持同情态度。1860年因病辞职。1862~1863年主编官办的《北方邮报》。1863年起任政府委员会委员,1867年以四等文官退休。

    冈察洛夫生平

    冈察洛夫在辛比尔斯克(今乌里扬诺夫斯克)出生,父亲是富裕的商人。1831年他*莫斯科大学语文系,1834年大学毕业后到政府工作达30年。

    1847年,冈察洛夫创作的第一部小说《平凡的故事》,描写一个地主少爷顺应资本主义兴起的局势,成为一个实业家的故事,赢得了评论家别林斯基的好评。

    1849年他发表了中篇《奥*洛莫夫的梦》。

    1852年至1855年间作为海军中将叶夫菲米·普佳京的秘书随他航行到英格兰、非洲和日本,后经西伯利亚返回俄罗斯。冈察洛夫据此旅途写作的游记《战舰“巴拉达”号》在1858年,翌年又发表长篇小说《奥*洛莫夫》,大获好评。

    1867年,他辞去政府职务,并发表他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悬崖》(1869年)。

    冈察洛夫终身未婚,1*1年在圣彼得堡逝世。

    冈察洛夫的主要表品

    一早期作品

    冈察洛夫在学生时代已表现出对文学的爱好。早期中篇小说《癫痫》、《因祸得福》和特写《伊凡·萨维奇·波德查*林》等,带有自然派特色。1846年与别林斯基相识,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影响。其主要代表作为3部长篇小说。第一部《平凡的故事》写一个原在外省地主庄园长大、爱好空想的贵族青年,到圣彼得堡后在新的环境影响下变成讲究实际的官员和企业家的故事,*传统地主庄园的种种陋习,表明资产阶级的兴起。第二部《奥*洛莫夫》中的同名主人公是一个地主知识分子,长期的养尊处优惯得他视劳动和公职为不堪忍受的重负,结果只能整天躺在沙发上混日子,成了个彻头彻尾的懒汉和废物。作品通过对奥*洛莫夫性格精细逼真的描写,成功地揭示了农奴制的没落和贵族地主阶级精神上的死亡过程。随着60年代*革命的高涨和阶级斗争激化,作家世界观的保守因素有所加强,使他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悬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作品通过主人公的一生,*了自由派贵族知识分子的无所作为,同时又借慈祥的祖母及平民知识分子伏洛霍夫的形象,美化贵族庄园的封建家长制生活原则,把革命*派歪曲为虚无主义者。总的说,冈察洛夫的3部长篇小说真实地再现了19世纪40~60年代*社会演变的客观过程:腐朽没落的封建农奴制逐渐为积极进取的资产阶级务实精神所代替。艺术上,这些作品都结构严密,人物具有典型性,语言精细优美。

    二晚年作品

    作家晚年发表评论《万般苦恼》和《迟作总比不作好》,前者对名剧《智慧的痛苦》提出精辟的独到见解,后者总论自己的3部长篇小说,捍卫现实主义,反对自然主义和“为艺术而艺术”,在当时颇有影响。他的游记、3部长篇小说和2篇重要论文,在中国被译成中文。



………【第二十九章 普拉东诺夫】………

    普拉东诺夫(1*9~1951)Platonov,AndreiPlatonovich苏联作家。

    普拉东诺夫生平

    1*9年9月1日生于沃罗涅日市一铁路工人家庭,1951年1月5日卒于莫斯科。1919~1921年参加国内战争。1924年毕业于沃罗涅日工学院,后在当地土壤改良和农业电气化部门工作。十月革命前开始在地方报刊发表作品,1922年第一本诗集。1927年到莫斯科,两年内《叶皮凡水闸》等三部中短篇小说集,引起文坛注意。接着发表讽刺官僚主义的《共和国居民》和《有好处(贫农编年史)》等中短篇小说,受到好评。同时直到1941年,所作长篇小说《切文古尔》、中篇小说《基坑》和《初生海》,因真实再现当时只凭热情、不尊重客观规律的种种荒唐人和荒唐事,均未能和读者见面。1942年应征入伍上前线,任《红星报》特级记者。1946年发表短篇小说《伊凡诺夫一家》,主要写战争给普通家庭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被指责为“诽谤”现实。后来主要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学整理工作。60年代以后,作家生前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和指责被纠正,一些未问世的作品均获准。

    代表作品

    1922年第一本诗集。1927年到莫斯科,两年内《叶皮凡水闸》等三部中短篇小说集,引起文坛注意。接着发表讽刺官僚主义的《共和国居民》和《有好处(贫农编年史)》等中短篇小说,受到好评。同时直到1941年,所作长篇小说《切文古尔》、中篇小说《基坑》和《初生海》!

    对普拉东诺夫的评价

    普拉东诺夫惯以象征和暗讽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革命、人与自然的冲突等复杂而深邃的思考。在中篇小说《基坑》中,人们的挖掘**所通往的是双重的无望:向下的虚空和向上的虚妄。向下的不停挖反而将贫农、中农和出身雇工的无社阶级带入地层深处,带入更黑暗的部分。向上突入即企图在现世的、整个社会组织的层面上实现彼岸的千年王国——一座人人即将搬入其中的臆想中的*主义大厦——其结果却是古拉格集中营。他们不停劳作,*主义大厦却始终没有建起一砖一瓦,他们拼死拼活所得到的只是越挖越深的基坑。

    普拉东诺夫的叙述颇有现代意味,简洁中又带了那么点戏谑的成分。当人们在乌托邦之梦前,将宗教般的狂热与真理相提并论,当我们再也不需要谎言,再也没有时间在风花雪月中逍遥,渴望在真实中*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像普拉东诺夫这样还能够保持冷静旁观的笔触,至少还能桃亮真实的灯捻,给那些失去方向的人们一些智慧的光。



………【第三十章 柴可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ПётрИльичЧайковский,1840年5月7日…1*3年11月6日),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

    柴可夫斯基生平

    柴可夫斯基于1840年4月25日(旧历)诞生于沃特金斯克市的一位官办冶金厂厂长兼采矿矿山工程师伊里亚·彼得洛。

    1848年柴可夫斯基的家庭在莫斯科、彼得堡、阿拉帕耶夫斯克等地生活。

    1850年柴可夫斯基入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

    1854年柴可夫斯基的母亲去世。

    1855年…1858年从师P·B·裘尔金格学弹钢琴。

    1859年自法律学校毕业,入司法部任职。

    1861年首次出国旅行(赴德国、比利时、英国、法国)。秋天入俄罗斯音乐协会举办的*。

    1862年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

    1863年辞去司法部职务。

    1862年…1865年在音乐学院从师安东·鲁宾斯坦学习管弦乐,从师札连姆巴学习音乐理论。写作早期重要作品: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剧作《大雷雨》写序曲(18*)、F大调和C小调序曲(1866)、降C大调弦乐四重奏(1865)、大合唱《欢乐颂》(1865)。1865年自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获银质奖章(12月)。毕业典礼上演出大合唱《欢乐颂》。

    1866年…1877年由尼·鲁宾斯坦介绍去莫斯科开始教学工作。在莫斯科生活,间或出国旅行(去法国、德国、瑞士、意大利)。在莫斯科进行大量的作曲和教学工作,并从事音乐评论工作。这期间结识了大量友人,与他们进行交往和通讯(A··奥斯特洛夫斯基、B·Ф·奥道耶夫斯基、П·М·萨道夫斯基、Я·П·布罗茨基、·Д·卡什金、K·K·阿尔布莱赫特、П·И·尤尔根松、黛西莉·阿尔托、М·A·巴拉基列夫、B·B·斯塔索夫、·A·里姆斯基…科萨柯夫、н·柏辽兹)。1876年与列夫·托尔斯泰相识。因歌剧《铁匠瓦库拉》参加俄罗斯音乐协会举行的竞赛而获奖。这些年中写有以下作品:歌剧:

    《市长》(1868)、《妖女》(1869)、《禁卫军》(1872)、《铁匠瓦库拉》(1874年)、舞剧《天鹅湖》(1875…1876)。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童话《雪娘》配乐(1873)。管弦乐交响乐:《命运》(1868)、《罗米欧与朱丽叶》(1869)、《暴风雨》(1873)、《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1876)、《第一交响曲——冬日的幻想》(1866)、《第二交响曲》。

    (1872)、《第三交响曲》(1875)。协奏曲:《第一钢琴协奏曲》(1875)、大提琴协奏曲《罗可可主题变奏》(1876)。室内乐:三首四重奏(1871、1874、1876)、浪漫曲、钢琴曲(其中有套曲《四季》,1876)。为工艺展览会开幕写的大合唱(1872)。为钢琴四手联弹改编俄罗斯民歌50首(1869)。写教科书《和声学教程》(1871)。

    1877年…1878年结婚。因病出国。写《第四交响曲》和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1877…1878)。开始写歌剧《奥尔良的少女》。写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奏鸣曲、《儿童画册》(1878)。1879年在国外生活(克拉朗、巴黎)以及在俄罗斯生活(彼得堡、莫斯科、卡明卡)。在莫斯科上演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由莫斯科音乐学院学生担任演员。歌剧《奥尔良的少女》完成。写《第一管弦乐组曲》。修改《第二交响曲》。

    1880年…18*年不断地进行创作活动。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在*和国外广泛演出。从事社会各种音乐活动,担任音乐社会工作,担任指挥。赴国外旅行演出(1888,18*)。获得世界性声誉,当选为俄罗斯音乐协会莫斯科分会会长(1885)。1885年开始在克林城郊的梅达诺沃村生活。这些年里的作品有:歌剧:《马捷帕》(1883)、《女靴》(1885)、《女巫》(1887)。舞剧:《睡美人》(18*)。管弦乐、交响乐:《意大利随想曲》(1880)、《曼弗雷德交响曲》(1885)、《第五交响曲》(1888)、幻想序曲《哈姆雷特》(1888)、《1812年序曲》(1880)、《弦乐小夜曲》(1880)、三首组曲《第二组曲》…1883,《第三组曲》…1884,《莫扎特风格》…1887、《第二钢琴协奏曲》(1880)。室内乐:三重奏《纪念伟大的艺术家》(1882)、钢琴作品和浪漫曲。大合唱:《莫斯科》(1883)。决定写歌剧《黑桃皇后》(18*)。

    1*0年舞剧《睡美人》初次上演。

    赴意大利佛罗伦萨。创作《黑桃皇后》。返回伏罗洛夫斯克。创作弦乐六重奏《回忆佛罗伦萨》。

    1*1年在伏罗洛夫斯克生活。为悲剧《哈姆雷特》配乐。彼得堡剧。

    院经理处约写舞剧《胡桃夹子》和歌剧《约兰达》。赴美国访问演出。归国后在梅达诺沃村写舞剧和歌剧。《约兰达》完成。旅行演出(基辅、华沙、柏林、汉堡)。

    1*2年在梅达诺沃村完成舞剧《胡桃夹子》。在莫斯科指挥歌剧《浮士德》、《叶甫根尼·奥涅金》、《恶魔》。写降E大调交响曲(未完成)。当选为法国研究院通讯院士。接受剑桥大学授予的音乐博士学位。出国旅行(柏林、巴塞尔、蒙贝利亚尔、巴黎)。五月迁往克林城定居。

    1*3年演出音乐会(布鲁塞尔、敖德萨、哈尔科夫)。赴英国接受音乐博士学位。在克林生活。写《第六交响曲》、《浪漫曲套曲》(拉特豪斯作词)、钢琴曲——作品72号。写《第三钢琴协奏曲》。10月7日(旧历)离克林城赴彼得堡。10月16日,《第六交响曲》在彼得堡初次演出,作者亲自指挥。

    10月21日开始患病。10月25日凌晨逝世。

    柴可夫斯基的主要事迹

    一早年生活

    柴可夫斯基出生于儒略历的1840年4月25日或者格里历的5月7日,在沃特金斯克,一个现在乌德穆尔特共和国的小镇子。他的父亲是IlyaPetrovichTchaikovsky,一位官办矿厂的采矿工程师,母亲是父亲的3任妻子的第二任,叫AlexandraAndreyevnaAssier,一位法裔俄罗斯人。他是歌剧作家,舞剧作家,翻译家ModestIlyichTchaikovsky的兄长(大了几十年)。

    如果彼得·伊利亚·柴可夫斯基是一个骁勇善战的将领或士兵,我们不会感到惊奇,他必定多少承继了祖先的黩武基因。他的祖上是哥萨克贵族,家族身配蓝天白鸥的纹章,几代人都为沙皇效劳。如果柴可夫斯基成为那个时代俄罗斯少有的科技人员,我们也还能勉强从他父亲那里找到源流。他父亲伊利亚·柴可夫斯基是个矿井工程师,到1840年5月7日柴可夫斯基出生的时候,在矿城伏特金斯克已经是个显赫人物。从家学渊源上来探询柴可夫斯基的作曲家之路,不免有牵强拔高的嫌疑。确实,柴可夫斯基不像他喜欢的莫扎特那样,拥有一个音乐氛围浓厚的家庭背景。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