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帝国-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二是这个时候的私人投资者对政局的不确定性还是有相关顾虑的,希望拉着这个国有企业的大皮来保护自己。对知道中国未来发展进程的萧太一来说,当然不存在这种顾虑。但他还有另外一种顾虑。私有经济,不但对广大老百姓心理是一种考验,同时对当时的中国各级官员也是一种考验。萧太一并不能确定,如果自己打出私有企业的招牌,在与各级政府部门打交通时,那些在各个层级上的政府官员会不会给自己小鞋穿。
第三是这个时代的工人普遍以自己国有企业工人的身份为荣,如果他打出私有企业的招牌,萧太一真担心自己能不能招到工人。
所以考虑再三,萧太一还是觉得自己不要太贪心的好,就算最后真如汪老爷子所说的愿意把减震器厂全部卖给他,他也不能答应。还是拉着厂子里一起搞的好,而且分给厂里
第十九章 资金问题
第二天一大早,萧太一就跟汪奶奶、汪爷爷告别,反回了江洲市。
回到摩托车厂后,萧太一拉着包玉刚,两人躲到减震器厂,捣鼓了两天,按汽车各个部位用的减震器,整整给生产了一百套,然后打包给汪老爷子发了过去。
虽然不知汪老爷子的打算,但听老爷子的口气,这不是一时半会的事,应该还有得等。对自己产品的质量,萧太一有着绝对的信心。不管最后减震器厂采用哪种方式处理,对萧太一来说,都是必须拿下的。
一个企业要想有序运行,离不开三个最重要的因素。
一是宏观政策环境,在80年代中期的中国,这是尤其重要。不管后面要采用哪种方式经营,既然汪老爷子发话了,那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这道关闯过了,从后世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来看,就不会再有问题了。
其次是人员的问题,这在当时的中国来说,更不是问题。当时的中国大陆人员海去了,不是没人,而是很多人都没工作,就算有工作的也往往是一个坑有好几个萝卜。因此只要厂子里愿意为未来的减震器厂解决工人身份问题,人员的问题那就不是问题,就厂里这两万号人,他至少五年内都不会缺人。
第三是资金问题。这对萧太一来说,如同政策一样致命。要说萧太一的积蓄也不少,这些年工作下来,因为每天都在家蹭老爹老娘的,他的工资是一分也没花。这一算下来也有个三五千,放到一般家庭里,那也算是一大笔钱了。但要说靠这钱把减震器厂运行起来,那是塞牙缝都不够。
按萧太一的计划,要想把减震器厂重新启动起来,这流动资金,少于100万怎么都不行。
根据萧太一的计划,第一步不是急急忙忙的复产,而是要把现在减震器厂的厂容厂貌作一整治,把屋顶刷蓝、墙体刷白,车间内所有地坪重新打掉铺一遍,让整个厂容厂貌呈现一种新气象,这对重塑减震器厂的形象是相当重要的。
其次是他认为现有的车间工艺布局较不合理,工序与工序之间流动非常不畅,直接影响了工人的效率,需要改正,重新调整。
第三,他认为以前减震器厂产品存在的质量问题,既有设备的问题,但更多的是工厂质量管理水平的问题与工人的质量意识问题。要说这个时代,质量管理水平最好的国家是谁,那是和中国一海之隔的日本。虽然萧太一对这个国家也不是太感冒,但你不得不佩服,这个国家有很多东西是值得现在、甚至是以后的中国学习的。
始于50年代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对日本企业的崛起,是具有相当关键的作用的,这让日本人不但进入了美国市场、欧洲市场,更是在美国市场与欧洲市场上,与美国、欧洲的工业巨头们的同场竞技过程中,毫不落下风,甚至在一定的时间内占领了上风。
所以对萧太一来说,减震器厂投产前的第三件事就是培训。结合减震器厂的工艺流程,萧太一准备编制一份自己的全面质量控制体系,在投产前,用半个月的时间,给所有的人进行一次深入的培训。既要有理念的灌输,更必须得有方法来保证这种理念能落到实处,落到工作中,制造出优秀的产品来。
这三个工作下来,怎么也得一个月。这里面就得有两个支出,一个是厂房的修缮、美化支出,二是人员的工资支出。按萧太一初步招聘200人,平均每人开出50元/月的工资水平计算,这第一月光工资支出就得10000元,这厂房的修缮与美化,相关材料费下来也肯定不会少。对这个时代物价水平还没有深刻了解的萧太一对这块的估算抓瞎,暂时只估算了这块费用,太具体有多少,还不清楚。
这是以上两块支出,最大的支出还是生产后备料支出。
这大江减震器厂当年是为大江摩托车厂配套的,具有摩托车前后两个规格的减震器年生产能力80万支,也就是说具有月产7万支的能力。萧太一相信,经过自己的工艺改造后,虽然工人少了,就凭现有的设备,月产十万支、二十万支都不在话下。
前段时间,萧太一详细了解了一下厂子里的减震器生产成本,扣除人工、折旧、动力成本后,每支减震器的材料成本约为5元。但考虑到未来国家进行的价格改革,减震器生产用的原材料不可能还象现在走计划内,材料价格会出现成倍的上涨,每支减震器的材料成本怎么也得涨到个8至10元。按一个月的账期周转及初时月产十万支计算,光这备料就得小80万元。更别说还有员工的工资支出。
对员工的工资支出,萧太一可没打算吝啬。
对未来员工工资问题,萧太一也有了完整的方案。
按萧太一的打算,未来他打算把自己公司里面的员工按工作性质分为五个职能序列,工资分为固定工资与绩效工资两块,其中绩效工资通过工资系数来进行调整。
这第一个职能序列为公司的管理序列,对象为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比如他计划内的包玉刚、赵德铭、王德平。
这第二个职能序列为一般管理岗位,主对构成人员为财务、人事、行政、后勤等非经营性的一般管理人员。
第三个为研发序列,主要构成为人员为公司的研究开发人员。虽然萧太一记忆中有大把大把的汽车行业未来先进的技术,但他还未疯狂得到认为就凭自己一个人就能改变中国未来的汽车行业格局。这种事情只能存在于那种yy的小说中。一个世界能否改变,关键不在于某个人有多强,而在于他能否带能一批人跟他一起改变。世界是由人构成的,只有完成了对人的改变,才能完成对世界的改变。
第四个为生产序列,主要构成人员为车间工人、质检、仓储、采购等与物资配送、转换相关的人员。
第五个为销售序列,主要构成人员为公司的销售人员。
针对这五个职能序列,萧太一有着不同固定工资水平与绩效工资水平,不同职能序列的人员根据自身工作的不同,其固定工资与绩效工资都会有不同,当前的萧太一还没有具体的确定方案,但有个整体的工资控制水平。
按萧太一的规划,这五个职能序列的人员是按摊到每支减震器的成本上去的,他初步规划为每支减震器的工资水平为1元。按月产十万支计算,每月的工资开支数为十万元,分摊到每个员工身上,这就是个小500元。这工资水平,在当时的中国,是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10倍以上,就算是萧太一的老爸,身为大江摩托车厂的党委书记,现在的工资水平也不过这个数。
但这都得要钱,尤其是起步的时候。
现在的萧太一,不说一百万,就是一万元也拿不出来。就算萧父萧母,甚至是佳佳家、汪奶奶家全部一起凑,也不可能凑出这个钱来。况且萧太一压根就没想过要自己的亲人们为这事头痛。
当年的萧太一就因资金而头痛不已,不想如今重生,还得为这事头痛。
对这个问题,萧太一也没好的解决办法。初步计划从两个方面来解决。
一是银行贷款,借用大江摩托车厂的平台,与银行进行谈判,希望至少可从银行贷出个50来万。
二是争取厂子里给点预付款。从厂子里的反馈来看,对萧太一提供的新式减震器,是非常感兴趣的,他可以通过产品让利的形式,向厂里争取50来万的预付款,以解决厂子启动资金的问题。
说实话,这两个方法他都没太大的把握。
首先说银行贷款,如果贷款给大江摩托车厂,那当然没问题,但要让银行贷款给他这个小减震器厂,无论是租赁经营还是实行股份制,银行答应的可能性都不太大。这就看能不能跟厂子里谈一谈,厂子里给作个担保,可能还有些希望。
向厂子里争取预付款的事,这事的难度啊可能比贷款还难。现在厂里的资金非常紧张,其实一直都是靠贷款过日子。在这种情况下,厂里在不见产品的情况下,更不用说还有他那非常清廉的老爸在,那基本上是没戏的。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他拿出一项技术去卖,现在国内上至政府、下至企业对先进技术都有种近乎病态的痴狂。但这事也有风险,对引进老外的技术,国家与企业向来是舍得花钱的。但对国内,很多时候是讲究的一种奉献,说不定他拿出来后,就被奉献掉了。所以这种方法,萧太一也是不愿意轻易用的。
这真是个难解的结啊,一文钱难死英雄汉啊。
萧太一感叹道。
第二十章 燕京来人
就在萧太一为资金的事难过不已的时候,他所制造的汽车减震器通过空运,以最快的速度送到燕京汽车总厂,并立马被替换上一辆正准备下线的国宾车。数据对比测试的结果让燕京汽车总厂那帮工程师们进乎疯狂。
这种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汪国兴的耳中。
在萧太一不知道的地方,另一场关于大江减震器的谈判已经开始,并很快结束。
当萧太一仍还在为资金而头痛不已的时候,他却不知道,这场他未知的谈判,带给他的既是让他心动不已的馅饼,同时也意味着抢夺猎物的狼来了。
一大早,大江摩托车厂的办公室主任余燕就接到直接下发的公函,说是机工部的一位领导要到江洲市大江摩托车厂来考察与调研,该领导今天早晨从首都燕京市直飞北江洲市,预计下午13点到达江洲机场,要求大江摩托车厂做好接待工作。
这份公文下得是无头无尾,既没说明是机工部的哪位领导,也未说明有几人。
余燕是一头雾水,接待方案根本就无从做起,不知道是什么领导、不知道有几人,相关接待标准、出席人员等都无法确定。
余燕给省办公厅打电话,要求确认相关信息,不想省办公厅的人也是一头雾水,说是昨天下班前才接到机工部的电话,只说是部里的一位领导要到大江摩托车厂进行考察与调研,未透露是哪位领导与相关随从人员。
正当自己为这事头痛不已的时,自家老公传话叫自己到他办公室去。
当余燕到得萧山办公室时,李家顺厂长、厂生产副厂长郭家明、总工哈继山都集中到了萧山的办公室中。
见人都到齐了,萧山轻咳了一声,清了清嗓子,“今天早晨,省办公厅打电话通知我,说是机工部装备工业司的刘长江司长、国家体改委政策研究室的副主任张宝奇及燕京汽车总厂负责技术的副厂长张红军一行共10人今天要到我们厂进行考察与调研。队伍早晨7:30从燕京首都机场起飞,预计下午1点钟到江洲。今天把大家紧急召集起来,就是要和大家一起商量一个妥当的接待方案。”
除了余燕外,大家都是面面相觑。
搞什么飞机?
这样两尊大人物要到厂里来,而且还来得这么急,都不提前通知。厂子里好象没出什么足可以引动这么大的两尊大神亲自出马的事。
余燕终于算是出了口气。接待的事不怕,作为大江摩托车厂的办公室主任,这重大接待的事,每年没有十回也有八回,关键是要搞清楚是什么样的人。
不过这回国家机工部及体改委的人下来,也是够保密的,应该有什么大事。但见自家老公沉着的样子,应该不是什么坏事。
照理说,机工部工业装备司的司长及体改委政策研究室的副主任这样的大人物下来,其行踪与目的,别人可能不知道,但象汪国兴这样的省委一号肯定是知道的。既然与厂子里有关,汪书记是绝对不会放任不管的,看来自家老公应该是从汪书记那里得到了信息。
这机工部及发改委领导要来的事,李家顺提前也没得到任何信息。
这萧山也是一早刚得到老领导汪书记的电话,对机工部、体改委、燕京汽车总厂来人的目的,汪书记倒是给萧山进行了详细的交待,并再三嘱咐,要萧山一定要做好接待工作,并把机工部、体改委领导一行要考察、调研的事一五一十的交待。
萧山本想给李家顺提前通个气,一看时候不早了,只好把大家召集起来再说。
总工哈继山是个山东大汉,直性子,“我说,老萧,这两位可是大神,跑到我们这偏僻小厂来干嘛?”
见得有人开了口,生产副厂长郭家明也憋不住了自己心中的疑惑,“是啊,这机工部、体改委的领导来还说得过去,毕竟我们既是工业企业也是省属企业,这两位领导来调查调查情况,那也还正常。这燕汽的领导跑到我们这儿来干嘛?难道这燕汽也想进入摩托车行业?”
李家顺厂长虽然没说话,但很显然也是很疑惑。
萧山沉吟了一下,这事一时半会说不清,但先给大家透过底,免得大家到时不了解情况,出了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