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最佳课外读物-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湖西部地区,目睹了一块呈圆盘状的发光体在天空游动,长达*分钟之久。当地曾将上述情况报告上级有关部门,但有关部门并没有做出建设性的解释。所以有人猜测,是因为“飞碟”降临了老爷庙水域,像幽灵在湖底运动,从而导致沉船不断。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科学权威的认同,仅仅是流传在民间口头上的故事。
考察队从大量资料中查阅到一张《联合国环境报》于19*年9月8日登载的艾德华·皮尔的回忆文章。文章除了描述他在四十年代中期在鄱阳湖“魔鬼三角”打捞日本沉船“神户5号”所经历的险情外,特别在文章中强调说:“事后,我经过多次测试才明白‘魔鬼三角’处于北纬30度的危险区域,这是令世界探险家都感到可怕的数字。”
北纬30度,一个令人类汗颜的地方,那里有太多的谜让人类找不到答案。
为什么北纬30度附近会出现这些怪异现象?是有某种内在联系还是一次偶然的巧合,至今没人能给出答案。
后来,考察队又对“魔鬼三角”水域底下搜寻了方圆十几公里,湖底除了各种大大小小的鱼蚌外,什么也没有。一个问题随之而生,沉船哪里去了?为什么没有残骸?考察队员陷入迷惑之中。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世界各国科学家纷至沓来,对鄱阳湖“魔鬼三角”进行考察。
19*年,“联合国科学考察委员会”派遣一支科学考察团赴鄱阳湖进行实地考察。同样是无果而终。
鄱阳湖的谜团继续困扰着我们,使我们无法看清鄱阳湖“魔鬼三角”的真面目。
………【71、荆江何以形成“九曲回肠”】………
荆江,全长423公里。以藕池口为界,又分为上荆江和下荆江。下荆江段河长240公里,但直线距离仅80公里。江水在这里绕有16个大弯,素有“九曲回肠”之称。江中多浅滩,河槽经常摆动,枯水期不能保证标准航深。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从河流学的角度看,其中,上荆江由于河水的流向与河床构造运动一致,因此增强了河流的纵向流速,河岸沉积物胶结程度对较紧密,因此相对比较稳定;而下荆江河水流向则与河床构造运动呈垂直相交,横向环流的冲刷作用非常厉害,再加上河岸沉积物比较松散,因此很容易被流水掏空,因而,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发育成为典型的“自由河曲”,即蜿蜒性河道。
那“九曲回肠”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关于“九曲回肠”的形成原因要从远古时期讲起。
远在先秦时期,长江出江陵*广阔的云梦泽后,荆江河槽淹没于江汉平原古云梦泽所在的湖沼中,河床形态还不明显,荆江以泛滥漫流的形式向东南汇注。
到秦汉时期,由于长江泥沙长期在云梦泽一带沉积,以江陵为顶点的荆江三角洲开始慢慢形成。江水呈扇状分流,向东、南方向扩散。处于高度湖沼阶段的下荆江,开始出现一些分流水道,如涌水、夏水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荆江两岸出现许多穴口和汉流,使江水流量分泄。三角洲向东南发展的同时,云梦泽主体被迫向下推移。据《水经注》记载,在今石首境内的下荆江河床已开始形成。
唐宋时期,随着云梦泽的解体,上荆江河段穴口淤塞,荆江统一河床最后塑造完成。当时,在荆江两岸仍有二十多个穴口,加上江北有扬水、夏水、鹤水分流,对下荆江流量起着调节作用。因此,史称“宋以前,诸穴畅通,故江息差少”,可见当时河床仍然比较稳定。
南宋以后,是荆江河道变化最大的时期。南宋时,金兵占据了北方,汉族人民大规模南迁,沿江筑堤围垸,扩大垦殖,荆江两岸穴口几乎完全堵塞。堤垸制止了河流在洪汛期向河滩漫溢,这样就把水流限制在河床里,经过一段时间后,由于泥沙的大量沉积,河床远远高于最初状态。到明代这些穴口又重新被洪水淹没。
到隆庆年间,政府组织人员疏浚了其中的调弦口穴。水流经过弯道时,由于环流离心力的作用,凹岸在主流的冲刷下,逐渐崩坍后退,泥沙则在水流较缓的凸岸淤积,河湾逐渐延长。下荆江就这样以增长河曲的长度来适应日益增长的流量。另外,再加上人们在河曲凸岸新近沉积的沙滩上筑堤垸,进行垦殖,又进一步巩固了凸岸的河床。原来单一顺直形迅速向蜿蜒河形方向*,河流的曲度越来越大。经过岁月的铸造,最终形成了“九曲回肠”的现状。
………【72、金沙江为何急拐弯】………
金沙江,为长江上游,发源于青海境内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冬雪山北麓,是*和四川的界河。它在江达县和四川的石渠县交界处(江达县邓柯乡的盖哈河口)*昌都地区边界,经江达、贡觉和芒康等县东部边缘,至巴塘县中心线附近的麦曲河口西南方小河的金沙汇口处入云南,然后在云南丽江石鼓突然来了一个大拐弯折向北流,嗣后又折向东流,形成著名的“长江第一弯”。
金沙江在昌都地区段河长587公里,江面海拔自3340米至2296米,落差1044米,流域面积2。3万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为957。3立方米/秒,年径流量301。9亿立方米(巴塘站)。金沙江河谷地貌特征可以德格县白曲河口和马塘县玛曲河口附近分为上、中、下三段。其中上段为峡宽相间河谷段,中段为深切峡谷段,下段为峡谷间窄谷段。
千百年来,万里长江第一弯使古今中外到过此地的人都困惑不解,即便是世世代代居住于此的江民们也不知道这弯是怎样形成的。
纵观古今中外所有河流,无不是弯弯曲曲的。为什么所有河流都会是弯曲的呢?是由于河水对两岸的侵蚀造成。侵蚀程度的不同会造成河流弯曲程度的不同。大部分河流总是一条条十分平滑和缓的曲线。但是,也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有的河流在它的流程中,可能会产生十分突然的拐弯,金沙江上的大拐弯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关于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万里长江第一弯”,科学工作者通过对金沙江的河流形态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下面一些推断。
一种被大多数人认可的看法是,从前金沙江和怒江、澜沧江等一起并肩南流,并没有今天的大弯。在流经它们东面不远的地方,另外存在一条由西向东流淌的的河流,暂且叫它“古长江”。急湍的古长江水不断地向西伸展着。时间一长,终于有一天,古长江与古金沙江在石鼓村附近相遇了。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古长江地势比古金沙江要低,所以滔滔的金沙江水受到古长江谷地的吸引,自然掉头向东。于是,金沙江就成了长江的一部分。这种现象,在地貌学上叫“河流袭夺”。
“河流袭夺”的意思是说一条本来流得好好的河流;被另一条毫不相干的河拦腰斩断,把它掠夺到自己的怀抱里。人们认可“河流袭夺说”的另一个原因是,在今天的金沙江石鼓大拐弯的南方,也就是人们认为的当年金沙江流过的地方,真的存在一条小小河流——漾濞江。
漾濞江的源头与石鼓的距离相隔不远,那里还有一条宽阔的低地。这里虽然没有河流,可清晰的轮廓告诉人们,那里是一种河谷的形态。袭夺说的支持者们认为,古金沙江被古长江袭夺以后,江水虽然被古长江袭夺而去,但是,当年的河谷还在,并且在古口金沙江的下方,仍然残存着一条小河——漾濞江,那也是古金沙江的遗迹。
但是,也有人认为大弯的形成与地壳断裂有关。他们认为今天的金沙江所以会发生这样奇怪的拐弯,与当地地壳断裂有关。他们发现在石鼓以下的虎跳峡是沿着一条很大的断层发育起来的。金沙江在它流淌的过程中,碰巧遇到这条断层,河流不得不来了一个大拐弯。
不管袭夺也好,还是沿着一条断裂带流淌的也罢,当时留下来的遗迹,已经被无情的风雨侵蚀得面目全非了,再也无法考证了。所以,这两种意见争论了许多年,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取得一致看法。
………【73、钱塘潮涌有无规律】………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由西往东注入杭州湾,流入东海。钱江涌潮为世界一大自然奇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钱江涌潮最大,潮头可达数米。海潮来时,声如雷鸣,排山倒海,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观潮始于汉魏(公元一世纪至六世纪),盛于唐宋(公元七世纪至十三世纪),历经2000余年,已成为当地的习俗。
钱塘江河口和杭州湾位于北纬30度至31度之间。从天文因素来说,南岸湾口附近属非正规半日潮,其余部位的潮汐均属半日潮,即一日有两次潮汐涨落,每次涨落历时12小时25五分左右,两次涨落的幅度略有差别。
因此说“一年一度钱江潮”的说法是不科学的。这种说法容易给不了解真相的人一个错觉,以为钱塘江潮一年只有一次观潮的时机。事实并非如此,其实每个月都有两次大潮汛,每次大潮汛都有三、五天适合观赏涌潮。
阴历每月有两次大潮汛,分别在朔(初一)日之后两三天和望(十五)日之后两三天,而在上、下弦之后的两三天则分别为小潮汛。每年阳历3月下半月至9月上半月,太阳偏向北半球时,朔汛大潮大于望汛大潮,且在大潮期间日潮总是大于夜潮;而在9月下半月至次年3月上半月,太阳偏向南半球时,情况正好相反,朔汛大潮小于望汛大潮,大潮期间的日潮也总是小于夜潮。越接近春分和秋分,这种差异越小;愈接近夏至和冬至,这种差异愈大。就全年而言,则以春分和秋分前后的大潮较大。至于这两个时期的大潮哪个大,则有19。6年的周期变化,其中一半时间春分大潮大,另一半时间秋分大潮大,两者的差别也由小逐渐增大,然后又由大逐渐减小。潮涌为什么会这么有规律呢?
我们知道,海洋潮汐是由海洋水体受天体(主要是月亮和太阳)引力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周期性运动。因此,潮汐的涨落有一定的规律。
既然潮汐是海洋水体受天体引力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周期性运动,那它应该是周而复始、永不误期的。钱塘江涌潮为海洋潮波在钱塘江河口这种特殊地形条件下的特殊表现,当然也应遵守这种规律。可是,为什么唐代的孙承宗在他的《江潮》一诗中却写道:“休嫁弄潮儿潮今亦失信;乘我油壁车,去向钱塘问”。他所谓的失信,也称失期,就是该有涌潮的时候,看不见涌潮,这是为什么。
对此,一个问题摆在地理学者们的面前,汹涌壮观的钱塘江潮究竟有没有失信于人?
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曾有“钱塘江潮失期不至”的记载。
德枯二年(1276年)二月,元军初次来到杭州,对涌潮之事一无所知,他们将营地驻扎在钱塘江的干沙滩上。这一盲目的行为让杭州百姓和宋室暗喜,因为在他们以往的生活中,涌潮过不了几天就会如期而至了。他们急切盼望涌潮到来,将元军连营卷去,以解被破诚之险。谁知,一连三天过去了,一点涌潮的影子都见不着,大宋百姓无不为之大惊,认为天助元军,宋皇朝天数已尽。为此,吴兴华《钱塘江怀古》诗中有“铁甲电江潮不上”之句。元末至正27年也有“元灭之时……潮亦不至,但略见江水微涨而已”的记载。难怪明代田汝成会发出“昔宋末海潮不波而亡宋,元末海潮不波而亡元,亦天数之一终也。盖杭州是闹潮,不闹,是其变矣”的感慨。
无独有偶,明末顺治二年(1*5年)六月,清兵*杭州时,多铎进取浙江,将营驻扎在江岸,明朝士兵心里窃喜,以为他们必定逃不掉涌潮带来的灾难,但出乎意料,江潮并没有如期出现。此外,明代嘉靖十三年和二十六年(1534和1547年),清代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道光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1841年至1845年),都有涌潮失期的记载。明人称这种现象称为“冻死潮”“晒死期”等。
潮水为什么该涨的时候不涨,不该涨的时候反而巨浪滔天呢?这跟钱塘江河口的地理有密切的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江道的演变,杭州的潮势慢慢有所衰退。另外,钱塘江河口的泥沙主要来自大海,涨潮流中挟带着大量泥沙,落潮时部分泥沙落淤在河口段,靠每年汛期上游来的山水将泥沙往下冲移。一旦遇上雨少天旱,山水流量小的年份,便造成河口泥沙堆积,妨碍潮波传播。当江道淤塞较严重时,涌潮便不能到达杭州。所以,涌潮失期并不表示没有产生涌潮,有可能是传播受阻,无法达到杭州。
通常来讲,涌潮总是有规律地在钱塘江上出现,但有的时候由于受复杂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偶尔也会“失信”于人,这也是钱塘江潮最令人捉摸不定的地方。
………【74、最深的湖——贝加尔湖】………
贝加尔,世界上最古老的湖泊之一,形成于一千五百到二千五百年之前。“贝加尔”之名据说是大约一千三百年前往在这里的库里堪人起的,意思是“大量的水”。
该湖位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部,中国古称“北海”,曾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主要活动地区,汉代苏武牧羊即在此地。俄罗斯人称贝加尔湖为“圣海”。
贝加尔湖狭长弯曲,长636千米,平均宽48千米,最宽处79。4千米,好像一轮弯弯的月亮镶嵌在东西伯利亚南缘;面积约31500平方千米,居世界第8位。该湖平均水深730米,最深1620米,总容积23600立方千米,占全球淡水湖总蓄水量的1/5,是全世界最深也是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在贝加尔湖周围,总共有大小336条河流注入湖中,而从湖中流出的则仅有安加拉河,年均流量仅为1870立方米/秒。
贝加尔湖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俄罗斯的主要渔场之一。湖内约有1200多种动物和600多种植物,其数量和种类之多是世界其他湖泊无法比拟的。
尤其让科学家们兴奋异常的是生物的古老性。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