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烈焰-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的心愿!
毛泽东奔赴安源召开的军事会议决定,以湘东为中心举行暴动的计划于9月9日正式开始实施。准备在当地揭起义旗后,再从修水、安源、铜鼓三路起兵合攻长沙。
没想到当毛泽东当天赶赴铜鼓时途中遇险,当他到达铜鼓时已是9月10日清晨,而且,原计划去修水也未能如愿。
部队不仅没有无线电台,连有线电话也没有,相互联络全靠交通员跑腿,指挥起来真是非常困难。正是由于这些客观的因素,起义爆发时实际上形成了三个方向各自为战的形势……
于是,9月9日,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即原国民革命政府警卫团和平江农军组编的部队,在江西修水县率先暴动。
第一师师部也设在这个团里,所谓师部,其实就是两个余姓首长和一些警卫、宣传人员。
因为就在前两天,第一团的部队接到交通员送来的通知后,修水方向的起义准备便紧锣密鼓地进行。由于要公开打起义旗帜,部队便没有再隐蔽身份的顾虑,马上着手公开恢复和成立农民协会,并镇压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
修水县西乡有一个大恶霸地主曹祖烈,外号叫曹老虎。鱼肉乡里,无恶不作,还利用宗族关系收罗一伙打手,拼凑反动的靖卫团,公开与革命军和农民协会为敌。当地农民对他恨之入骨,农民协会曾经两次打这只“虎”都没能成功,马日事变后,曹老虎变本加厉,到处清乡,杀人如麻。
师部决定,首先就得整治一下这只虎,涨一涨革命志气。
第一团派出一个营的兵力,配合三千多名当地农民,第三次攻打“虎|穴”。部队连夜包围了曹家大院,最后冲开院门,缴获靖卫团几十条洋枪,并在曹家大院的下水道里活捉了曹老虎,以及九个从各乡逃来曹家大院的土豪。
起义一团打“虎”取得胜利,没收了他的财产,打开了谷仓,将财产和稻谷交给农会,分给当地的穷苦农民。修水的群众看到工农革命军为民除了大害,都纷纷从各地送来粮食、猪肉、草鞋和鸡蛋。不过当时部队就要开拔,在当地来不及展开分田,愿意参军的人还很少。事实证明,不从根本上解决土地问题,想让农民舍生忘死地跟随部队去打仗,的确还是很困难的事情。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七章 白沙镇首战告捷(3)
师长余洒度原想打了恶霸,部队开拔时会有成千上万人跟着队伍走,没想到参军者只有数十人。他感到很奇怪,这与自己预想的效果相差甚远。
团长钟文璋说:“报告师长,红旗已经做成,部队已经将红旗打起来啦!”
余洒度说,“好嘛,工农革命军有了自己的旗帜,我们很快就将它插到长沙省府去!”
听说要打起共产党的旗帜,整个部队都非常兴奋。部队接到前委通知后,便迅速赶做军旗。不过有一个问题马上难住了大家:军旗是什么样子为好?
当时师部把设计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的任务,交给了参谋何长工和副官杨立三。
经过精心设计,师部通过,鲜艳的红旗中间有一枚金黄|色的大五角星,五角星上面是黑色的镰刀、斧头的图案,紧靠旗杆有一条10厘米宽的空白,上写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番号,十分威武、漂亮。这面旗子其实是参照了苏联旗帜的样式,又有自己的特色。
为将这个统一的军旗发放全师各团,师部特地请来几个裁缝,日夜赶制团、营、连军旗的识别带。
有位姓樊的裁缝师傅说:“我们祖祖辈辈受尽了土豪劣绅的压榨,今天才算在军旗上看见了工农两个字。我们即使不吃饭,不睡觉,也要尽快把旗子做好!”
经过两天通宵达旦的赶制,数十面团、营、连军旗和数千条红色识别带发到了部队,还送给铜鼓方向一部分红旗和识别带。宣传员们还教会战士们一首歌:
“红色领带系在颈,
为革命敢死不顾生……”
()免费电子书下载
9月9日清晨, 根据交通员通知的这个日期,第一团在江西修水县城,正式打出了这面镰刀斧头红旗。
官兵们虽然还都穿着国民革命军的灰色服装,还有部分杂色农民服装,却个个扎上红领带,表示自己已经是共产党领导的“赤化”的工农革命军。在革命歌曲和口号声中,这支部队当天离开了修水,向湖南境内的平江长寿街进发,准备经过那里去打长沙。当天晚间,队伍进驻渣津镇宿营。
三、
9月10日,正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
江西铜鼓县的肖家祠,第三团团部驻地。
后勤的战士们正忙着做饭,那里炊烟缭绕,热闹非凡。按照团部命令,部队今天准备会餐。
第三团由中央警卫团的一个营和浏阳农军组成,部队买来了白米、猪肉和蔬菜。没有多少月饼,便以江西一种粽叶粑粑所代替。准备让战士们饱吃一顿,养足精神,随时准备开拔,打回浏阳去!
早几天县委书记潘心源告诉大家,秋收起义立即爆发,他们这支队伍的任务是攻打浏阳,然后三个团会合,进攻长沙!
一听要打回浏阳去,尤其是浏阳的农军,简直可以用欢欣鼓舞来形容。这支队伍曾在潘心源带领下反攻长沙,刚刚接近长沙便被正规军用机关枪打得抬不起头来,只好赶紧退回,几个月来一直驻在铜鼓待命。现在终于有了机会,而且是打回家乡去,这种消息当然是鼓舞人心的。
战士们有的在擦枪,有的在磨梭镖和大刀,还有的静静坐在那里抽烟,想心事,想象着打回浏阳以后,与家人相见的欢乐情景,想象着将恶霸地主某某抓住押去枪毙的情景,禁不住热血沸腾、摩拳擦掌……
这一天上午,死里逃生的毛泽东穿着新买的草鞋,手里拿着雨伞,经过长途跋涉,终于从湖南浏阳县境内,来到了江西铜鼓县。此刻,由于一路上买鞋、买雨伞和买食物,原来剩下的七块钱只剩下两个铜板。
按当时的货币单位,一角钱是42个铜板,一文钱是4个铜板,身上只有两个铜板的毛泽东,已经是名符其实的“一文不名”了。不过他知道,到了铜鼓,就可以找到自己的队伍,那里是过去的浏阳农军、现在的起义军第三团所在地。经过一路找农民打听,毛泽东很快找到第三团团部驻地肖家祠。
毛泽东远远望见白墙黑屋顶的肖家祠,忍受着脚痛,加快地走去,对直往大门里走。
第七章 白沙镇首战告捷(4)
“站住,你以为这是随便进出的地方呀?”门岗拦住了去路。
见到自己的队伍,毛泽东心中当然激动异常兴奋异常。见门口有几位战士正在书写宣传标语,便微笑着,提笔在一张纸条上写了“毛泽东”三个字,请门岗递进去。
这时第三团团长苏先骏,正在对战士训话。门岗战士将条子交给他,苏先骏接过条子看了一下,递回说:“送到楼上团部去吧。”
于是,门岗战士又把条子送到楼上去。
在楼上,张启龙、彭商仁等几位团部负责人正相对而坐,议论毛委员为什么还没有来。
张启龙说:“潘书记那天从安源回来,清清楚楚告诉我们,他和毛委员一同来铜鼓。昨天交通员还将密信送到,他和安源的易子义一起,陪伴毛委员来这里布置工作呀!”
彭商仁说:“按照常理,早就应当到达了,昨天就应当到达了啊!”
另一位也说:“是呀,该没有出啥麻烦吧?真是急人!”
张启龙说:“毛委员要是来了,这支队伍就算是群龙有首。但愿老天爷不要与我们作对!”
大家心情沉重,心急如焚。既盼望着毛泽东一行快点到达,又担心着中途会不会发生变故,而且,他们几个人一直在为这支队伍的生死存亡而担忧。
自从潘心源把这支队伍整顿好并带入铜鼓境内后,虽然暂时避开了湖南军阀的进攻,可是前景不明。当时部队的指战员们都在纷纷议论着部队的去向。有的主张上山,有的主张疏散回家,有的主张继续屯兵铜鼓。在这种局势下,兵很难带。
那个苏先骏因为是黄埔出身,有些军事知识,被任命为团长。此人当时倒是个狂热分子,一个劲地主张进攻,可是究竟部队向哪里去,团里领导都拿不定主意。前一段,潘心源与余洒度建立了联系,随后又到安源,并去找省委,曾捎信回来说毛泽东要来领导。大家都很高兴,希望这位“毛委员”尽快到来并决定部队的去向。可是过了多日,又没有了音讯,他们便又派刘建中、周克明去安源找毛泽东。刘建中和周克明到安源后,在安源图书馆里碰见了潘心源。潘心源告诉他们,第二天他就陪毛泽东来铜鼓,并要刘建中和周克明立即返回铜鼓,把消息告诉部队领导,同时做好暴动的准备。
刘建中和周克明便星夜赶回铜鼓,向团部报告了见到潘心源的经过。大家听说毛委员马上就来铜鼓,心里都很急切。可是盼呀、盼呀,一连盼了三天还不见毛委员到来,因此个个都很着急。
门岗将一张纸条子递给张启龙。
张启龙把条子一看,突然高兴地说:“毛委员来了!”话没落音就往楼下走。
()
在团部的干部马上下楼,到门口把毛泽东迎上楼去。
四、
毛泽东上楼坐下,向大家简要说明了张家坊遇险,与潘心源、易子义失散以及路遇打柴人的情况。大家听得直咋舌头,心想这也太险了!
毛泽东随即向团部几位负责人传达“八七”会议精神和湖南省委改组的情况,说明安源张家湾军事会议的决议和有关举行湘赣边区秋收起义的部署。
毛泽东就住在祠堂上厅左边一间简朴的房里。
房里只有一张粗制的木床,上面挂一顶半新的蚊帐,铺一条土布面的被子,桌上放着一盏小油灯。毛泽东来不及拂去身上的尘土,也顾不得路途的疲劳,就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当天下午,毛泽东询问了部队的思想、军事、生活情况。得悉有不少官兵患了疟疾时,马上要求下连队看望战士。
当时在团部首长陪同下,他走出肖家祠,来到兰家祠,访问了二营五连的战士。这时,战士们刚刚下操,正坐在床上休息。听说毛委员来了,他们都到门外迎接。
毛泽东见到大家,笑着问候:“同志们好!”战士们高声回答:“毛委员好!”
毛泽东在战士们簇拥下走进住房。
毛泽东招呼说:“大家都坐下来,不要客气嘛。”
第七章 白沙镇首战告捷(5)
待战士们坐下后,毛泽东问:“你们想家吗?”
一个战士回答说:“想啊,做梦都想。”
毛泽东点点头:“这是心里话,谁不想家啊。但是,首先要明白,是谁迫使你们离开了家?是许克祥,是土豪劣绅。要真正回家乡,就必须打倒反动派、打倒土豪劣绅。你们现在还要克服思乡念头,扩大军事武装,老家是一定要打回去的。”
毛泽东把坐在身边的一位战士的步枪拿过来看了看,问,“你叫什么名字?”
“赵自生。”
“是当兵的,还是当官的?”
“小小的班长。”
毛泽东笑着说:“别看班长小,还不容易当呢。你们班有生疟疾的吗?”
赵自生回答说:“有,但他们都很坚强。”
毛泽东说:“你当班长的,要关心战士,有人生病就要请医生治。现在条件很差,你们自己也可以想些办法。大家住在一起,疟疾最容易流行,可以搞一点带毒性的草薰一薰,要控制疟疾的继续蔓延。”
毛泽东接着又看了招兵的情况。当时第三团在铜鼓驻地的团部门口设立了“新兵招募处”,还是按照北伐时的习惯,“插起招军旗,自有吃粮人”,是靠花钱雇人当兵。不过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愿意报名当兵吃粮的人不太多,倒是有一些过去的农###动积极分子投军。另外,此地刚恢复起来的农民协会,正拾起铁趸,拉起风箱,自造鸟枪、土炮、梭镖、大刀等武器。
从整个三团的情况看,毕竟还是刚刚编组成军队,仍保留着农民队伍的习气和风貌。全团官兵只有极少数人有军装,绝大多数人还是穿着家里带出来的便衣,颜色杂七杂八,看上去很不整齐。从武器装备看,团里只有少数人有破旧的步枪,子弹没有多少,更缺少机枪一类的自动武器,多数人手里拿的还是梭镖,严格讲来还是一支“揭竿而起”的队伍。
15年前毛泽东在湖南新军当过半年兵,搞过单兵训练和班教练、连教练,懂得正规部队的带兵方法。此时看一下这支农军的情况,的确是令人感叹的。
虽然队伍组建也有几个月了,可是一直缺少懂军事的骨干。前一段临时调来苏先俊、伍中豪等几个黄埔生来当领导,却没有什么打过仗、带过兵的班、排长。如果有一批有战斗经验并会带兵的基层干部和班长补充,多少农民战士都可以很快把他们带出来,可惜的是这支队伍没有几个这样的骨干。虽然编了班、排、连这种组织,可是还是由过去乡里的农会干部靠老关系带着,甚至连队列都站不好,领头的不少人连口令也不会喊。这样的队伍如果马上拉出去打硬仗,真是够令人担忧的。
回想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派了许多人去黄埔军校学军事,可是毕业后把他们差不多都分配到正规部队,没有注意让这些人来训练工农武装。此刻虽然后悔,却实在是有些晚了!
毛泽东又想,但这毕竟是一支手执武器的队伍,步枪和机枪,我们可以从敌人手里夺过来。
尽管如此,还是要义无反顾地干下去!
毛泽东到达铜鼓的这天正是中秋佳节,驻地非常热闹。赶上过节加上要暴动这两件大事凑到一起,团里特地向当地老表买来两头食用牛,杀掉加餐。铜鼓县周围的纸业工会、农民协会也派出代表,送来月饼、猪肉、柚子、甘蔗和南瓜子,还有粽叶粑,大家欢聚一堂,晚上来了个大聚餐。
为了庆贺,团部驻地肖家祠打开宽敞的中门,把上厅和下厅连在一起。大厅的上方,高挂8组“满堂红”清油灯,将里里外外照得如同白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