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红楼同人)红楼之元春晋升记 >

第18部分

(红楼同人)红楼之元春晋升记-第18部分

小说: (红楼同人)红楼之元春晋升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娡笑道:“我信你这是真心话,我若去了,再进门个新王妃,还不定怎么样呢。”
    她都要死了,还怕什么?当真是怎么直白,她说着怎样舒服,她就怎么来。
    可元春挺喜欢这样,凡事儿摊开了来,比总怀着股怨气,尖酸刻薄还不说自己的心愿强得多。
    谁知刘娡又道,“你娘不太老实啊,吃了亏还没学乖吗?”
    元春这回不答话了。
    “贪钱也就罢了,再贪就要惹大祸了。”刘娡平静道,“我娘就是。”
    元春勉强相信刘娡这算好意,“娘家有哥哥嫂子还有老祖宗,姑妈也常回去瞧着。”
    刘娡又道,“你爹也挺笨的。”
    元春这会儿真想掀桌了,“那也不是您和我这样的妇道人家,当着人随意品评的。”
    刘娡笑了,“我果然没看错你。”说着,她挥了挥手,“你要是一直忍住不反驳,我就不会把大姑娘托付给你了。旁的你不用理,只要婚事上帮着说几句话就好,万一我看不到那一天,别让新王妃磋磨了她。我也会报答你的。”
    元春沉默良久,才道,“好。”
    刘娡目送元春出门,想想自己向赵晗与元春交托后事……再想想娘家,辛酸之意涌上心头:自己这双眼真是白长了。
    母亲原本就存着死志,可娘家嫂子生怕母亲不肯死,竟是带人前来想要……若非父亲来得及时,母亲可就真让嫂子折磨去了!
    母亲虽然与~谋~反大案有牵连,可娘家哥哥们大多清白,最差不过是闭门读书,总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可默许妻子绞杀继母,尤其这个继母还是宗女的时候,这事儿传出来全家都得一起陪葬。
    刘娡在娘家好不容易见到了一直伺候母亲的妈妈,还能有什么不清楚的?这一回,她只想多活几天,好好看着她的“好哥哥”们如何自绝后路。
    王妃娘家失势,她本人也在熬日子,这消息终究瞒不得人,荣府荣禧堂中,贾母在儿媳妇孙媳妇的团团伺候之下,满含笑意地望着宝玉和他几个妹妹一起说笑。
    邢夫人在贾母跟前待了一会儿,“点卯”之后也就告退了。李纨有孕,也早早回去歇着了。贾母跟前只剩王夫人和王熙凤两个,王夫人忽然轻声问道,“您看元春能不能扶正?”
    贾母深深地看了二儿媳妇一眼,“本朝还没有扶正的皇子侧室。”
    王夫人连忙起身,再不言语。
    王熙凤忙笑道:“这得看圣上和王爷的心思,不过谁让咱们大姑娘有体面呢。”
    贾母道:“王妃还在,咱们家不能乱传这种话。”
    要是赵之桢以为这是元春的心思,好事儿也能变坏事儿。
    王夫人让老祖宗驳了一回,回去也没再和贾政提起这一桩。可不提不等于她就偃旗息鼓了,她琢磨着无论如何都得给女儿提个醒:七皇子如今虽是郡王,但看他养母生母和自己的功勋,将来亲王跑不掉。
    等给亲王做岳母,原本不屑于她的诰命们就不得不伏低做小地奉承讨好她,王夫人再“心如止水”也难抑那份兴奋之情。
    妻子的小动作,贾政当然一无所知:他觉得儿媳妇管家,妻子便只能安生下来。一向对不擅庶务,对女人的弯弯绕绕更是一窍不通的贾政,心思全落在培养长子贾珠身上,对妻子和次子宝玉都没太留心,更别说探春和贾环了。
    不过这一世,宝玉并没得到全家上下无尽的关爱和宠爱,他也不如前世“娇气”,但也因此活得更畅快自在;至于贾环的嫉妒也挺有限,至于大哥贾珠,这两个弟弟都是一样的怵头,虽然贾珠对弟妹向来十分和气。
    只是王夫人的打算还是绕着圈儿地让贾珠知道了……为防太太再“心血来潮”,贾珠恩威并施,早就收服了几个得力的管事妈妈。
    之后姑妈贾敏自然也知道了,林海这阵子还是忙得不着家,贾敏便带着一双儿女再回娘家——她是不会当面给二嫂没脸,但说服亲娘贾母却是手到擒来。
    母亲和外祖母说些闲话,林黛玉便跟了表姐表妹去园子里逛逛,而弟弟林珩……说来也有趣,林珩与贾兰竟是异常投缘。
    看着儿子与贾兰一起笑嘻嘻地跑远,贾敏也忍不住笑道,“珩哥儿是个闷葫芦,兰哥儿也跟珠哥儿似的,什么都是心里有数,这两个没话的,却是怎么合得来呢?”
    贾母听了也笑道:“可见是血脉亲缘,骗不得人。”
    母女俩说过些闲话,贾敏便上了“正题”。
    她悄悄把王妃娘家的牵扯跟母亲提了提,之后更是谨慎道,“王妃虽说卧床不起,但体面仍在,听大姑娘陪房传出来的话,王妃也照常管家呢……咱们想得太多可就是僭越了。”
    其实贾敏更狠的话也没说出口:二哥贾政原本是从五品,因为元春嫁入王府,提到了五品……本朝皇子们哪怕娶继室,都还没有过五品岳父。
    女人的体面一半靠自己去挣,另一半就得指望娘家了……与其指望贾政还不如等贾珠站稳脚跟呢。
    两个儿子什么水平,贾母亦是心里有数,只是孙子琏哥儿也十分规矩,而珠哥儿更是大好前程在望,老太太并不太心急,她觉得女儿说得很对:咱们步子得踏得稳些。王爷的确能提携自家,可自家儿孙也得争气上进才是。
    却说母亲的动静,元春隔了一天也知道了。
    抱琴连传话的时候,都是时刻盯着元春的脸,就怕她家大姑娘气个好歹——跟着元春来了王府,耳濡目染之下,抱琴和傲梅的见识已经超过王熙凤了。
    元春闻言,果然一手扶额,一手轻按小腹:太太,您想害我小产吗?人言可畏您还参不透吗?
    只要露出这个意思,那么王妃这边就有现成的理由:看看,害我的原来还有我们侧妃呢?甭管真假,这话传出去,总有人津津乐道。
    元春还没有那样天真,觉得王妃跟她交托后事,就会真的一心善待她。换成是她,多少也会想着留个后手,捏住个把柄,在自己去了之后,才能继续牢牢拿住对方啊。再说当时刘娡那番话,本就是半试探半敲打……
    元春靠在引枕上等腹中抽痛慢慢过去,才吩咐道,“去传话,我想姑妈了。”
    傲梅领命而去。
    可惜贾敏还没来,抱琴这边又传了话,“清虚观里要给王妃打蘸……让大爷拦住了。”这个大爷说的是贾珠。
    元春听到这里,已经有气无力了,“王妃还用打蘸?”
    说白了,刘娡受母亲舅舅牵连,已经有些不得不死的意味——因为皇家容不下一个有污点的儿媳妇。既然是不得不死,为她祈福是对圣上的决定不满吗?这比太太有心让她跟王爷提一提扶正之事,还让元春欲哭无泪。
    这就是完全摸不到朝中局势和圣上心意,自以为是之下出得“好主意”!
    抱琴又道:“大爷说,万一……向您抱怨哭诉,好歹让您知道这因果。”
    元春轻声道:“我身子不爽利,轻易不见外客了。”这话说完,孙先生就来替元春诊脉,而这院子里管事们也齐齐到来,哪有人敢懈怠。
    话说贾珠比妹妹要强一点,因为他不会一生气就肚子疼……然后吓得整个院子的人都不安生。
    而贾母听完孙儿所言,竟对贾珠平静道,“你们爷爷冥寿要到了,不如这回好生操办一回,还能保佑元丫头肚里的孩子。她这一胎也真是不容易。”
    作者有话要说:起床时都快十一点了……说是早晨,结果变中午了,真是不好意思。
    
    下一更在明晚,必须是肥章,我的目标是做个货真价实人人夸奖的快手F~~

☆、第25章

王妃刘娡的亲娘一直精明,做事更是周全,又不爱惹事,可这一惹就把自己的性命都扔进去了;自己的娘纵然昏招不断,但大多还是因为她啥也不知道……
    这两种亲娘;究竟摊上哪个更不幸些?元春想了好久都没答案,她很清楚:太太虽然不善言辞,但其实非常好强。
    话说元春为救下赵晗,肩上开了个口子;可她心情愉悦且十分得意,肚子里孩子也没什么“异议”:吃得香睡得着,简直不能再舒坦。
    可自从亲娘打发人过来传了两回话,元春便时不时地腹中隐痛。
    孙先生诊脉后;劝解道;“侧妃心思太重,生了郁气,要好生化解才好。”顿了顿,又送了句大实话,“吃药也不大见效。”
    孙大夫殷切嘱咐过后,才告辞而去。
    傲梅和抱琴两个大丫头对视良久,谁也不敢贸然上前:怎么劝啊?究竟是劝侧妃说“你娘挺好”还是“你娘不好”啊……
    所以这事儿还只能靠元春自己想开点儿。
    元春此时正轻揉着肚皮,琢磨如何找个机会跟母亲谈谈心:掰开来揉碎了,把所有事项细细分析一番的那种谈心。
    若是这样母亲还不能有所收敛,那也只好让哥哥出手了。只是明年大比,哥哥贾珠若是中了进士再放了外任,娘家这边若不看紧些,怕是又要不时出岔子了。
    不过这种闹来闹去也就是给姑妈、哥哥和她添点堵,丢些脸罢了,不至于伤筋动骨,倒是宁府那边儿以珍大哥哥的脾气,她可是有心无力了。
    元春越想越烦闷:自己地位不高,说话自然不管事儿,得用的人手也少得可怜。漫说一向桀骜,不听人劝的珍大哥哥,便是亲生父亲怕也觉得自己不过见识短浅的妇道人家。
    元春此时就像在警幻仙子的水镜之前那样,眼睁睁地看着娘家“忽喇喇大厦将倾”,而深恨自己无能无力。王妃刘娡自知时日无多,却不曾让出管家之权,元春也再次体会得深切:为何人人都对钱权趋之若鹜。
    元春深吸口气,忽然起身来到案前,提笔临起字帖,约莫站了半个时辰,腿都有点僵直,那股子郁气终于散去大半。
    心绪平复,她才在傲梅和抱琴左右牢牢看顾之下,活动了下手脚,再次回到案前给赵之桢写起了家信。
    与此同时,赵晗也在书房给父亲写信:一一禀告府中琐事。
    京城距离北方大营,快马加鞭日夜兼程,也不过两天多一点。赵之桢的心腹带着数封家信回到大营,来不及梳洗便恭敬地守在大帐之外,等着王爷的召见。
    说实话这些日子赵之桢也是心中有事,夜不能寐。与北狄打过几场,互有胜负,但相对几年前的大战,实在是有点小打小闹的意思。
    大军在外一日,这粮草兵器牲畜再加上军饷,几乎如流水一样无时无刻地“冲刷”着国库。这快两个月下来,朝中可是有若干“铮臣”耐不住寂寞,开始上表请圣上催促南北两边都要积极迎战。
    话说朝中名将自然不缺,只在北狄人身上立下大功,并多次领兵十万有余的老将就足有两位,可这回无论是北面还是南面战场,圣上都没有启用这两位。
    原因……赵之桢自然也是参透了的,而且直接“参”出了一身冷汗:圣上是位守成明君,堪称勤政爱民,知人善任,但他军事上天赋一般,因此对兵权自然万分谨慎。
    为避免两位老将功高盖主,圣上便这二位在京中任职,而且都是要职,可这二位一生也不能再回到战场了。
    这手段也是全了君臣情谊,省得到时候彼此猜忌……最后闹得没法圆满收场。
    赵之桢身上也有战功,但绝没大到让圣上也把他丢在京里,再不能执掌兵权的地步,只是以后……就难说了。像是力挽狂澜,让北狄人全军覆没这种事儿,赵之桢自然再不敢想。
    因此他如今仍是令麾下众将轮流出战,却再不强求速战速决了。
    不过他这番举动,倒是让几位老将对他转了印象:一直以为七皇子年轻气盛,谁知竟是个妥当人。大军之中精锐不停往南面调动,哪位也没这个底气,随便就跟北狄人决一死战了:北狄人若是好啃的骨头,何至于一直都是本朝的心腹大患?
    不过这边也不是没有好消息。
    比如赵之桢已经从好友柳桓处辗转得知南边那位与北狄人确有联系,不过这种联系……大约就是都在等对方先出头,弄出“大动作”,然后自己这边跟着趁火打劫,海捞一笔。
    只是先出头的那边,肯定要遭受最猛烈的攻击,于是双方就开始彼此“谦让”,俗称扯皮。
    了解过局势,赵之桢稍微放松了一点,不过大军数万人的吃喝拉撒睡依然牵扯了他大半精神,听说心腹归来,他不免精神一震:必有好消息!
    王府稳若泰山,当然是桩好消息。
    赵之桢这位鲜少在人前露面的头号幕僚姓季,乃是贵妃为他挑选,为人稳重,因此一直以来深得信任。
    若是元春听到此人名姓,还会惊讶一下:原来赵之桢登基之后神神秘秘却又声名赫赫的密谍大总管,此时已经跟在赵之桢身边了?
    至于便宜岳母,圣上只是赏了丈白绫,却不曾将此事公之于众,反倒王妃的哥哥嫂子在惊惧之下,居然要行不孝之事……
    赵之桢听季先生说完,倒是轻叹一声,“何必呢?”
    圣上自己都是个孝子,这忤逆之举算是彻底绝了御史府的前程。
    最后季先生奉上几封家信,赵之桢坐在案前,一一打开,看到儿子叙述庶母得意洋洋地显摆“膝垫”,也正是这两块棉垫子起了大用……赵之桢忍不住放声大笑,笑够了还在回信里表示若是这对膝垫因为救过晗儿,元春便不肯上交,那就给他再做一套——北面苦寒,有膝垫不是为了“跪得容易”,还能保暖,最关键的,那是元春的针线。
    她从没给自己添过愁事儿。再想起她摔过之后,可怜兮兮地望着自己,还有那些贴心的笔记……赵之桢心头一暖。
    可京中王府的元春可一点都不暖心:亲娘倒是安生了,可舅妈又“看不过眼”了!
    她姑妈贾敏回娘家特地劝说过贾母之后,也善意地提醒嫂子王夫人别太急切,可王夫人偏就觉得小姑子贾敏不安好心。
    本来元春一听娘家妈一意孤行,肚子就疼,大家有心报喜不报忧,可这回……真是拦都拦不住:因为王夫人“抱怨小姑子心思太多”这事儿,正是元春舅妈打发人来探望送东西的时候,绕着圈儿说出来的。
    舅妈打发来的妈妈原话便是,“姑娘你出息了,可千万护着你娘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