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仙缘-第1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于孙悟空的妖仙身份,《西游记》书中有相应的描述。在第四回《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里,“太白金星,领着美猴王,到于灵霄殿外。不等宣诏,直至御前,朝上礼拜。悟空挺身在旁,且不朝礼,但侧耳以听金星启奏。金星奏道:‘臣领圣旨,已宣妖仙到了。’玉帝垂帘问曰:‘那个是妖仙?’悟空却才躬身答道:‘老孙便是!’”
在这里,不光太白金星和玉帝认为孙悟空是个妖仙,而且孙悟空本人也自认为是妖仙。
孙悟空是妖仙的问题,给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按照“三教出一门”的理论,“须菩提祖师”即便是道教的神明,在道教的神明体系里神阶也是很低。因为道教的神明是讲究白日飞升的,“须菩提祖师”有这么强大的神通(培养出的孙悟空天兵天将无人能敌),若其神仙品阶在道教中为尊位,其弟子孙悟空,学成后就该位列仙班,直升天界(因为道教的成仙理论是讲究白日飞升的)。即便不直升天界,也应在道教的神明体系里,那怕是低层级的地界神明体系中,大大小小也该有点名堂。而不是重回花果山旧地去当个妖仙。这也说明,孙悟空的出身不属于纯粹的道教师真培养或者是科班传授,用现在的话说,水平很高,文凭很低。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西游记》中的须菩提祖师为何方神圣(四)
㈡道教神众不识孙悟空的所学
孙悟空从须菩提祖师学得了长生之术,广大神通。但是地界的神明竟然不识其胸中所学,竟然派人去勾摄孙悟空的魂魄,结果惹得孙悟空是大闹地府(地府的神明大多为佛教、道两教通用,区别在于主管不同。佛教的地府主管是地藏王菩萨,道教的地府主管为因教派的差异而说法不一,或以东岳大帝为首的五岳大帝;或后土皇地祇;或五岳大帝为主管,但其上为后土皇地祇等等。尽管在《西游记》书中掌管地府的为佛教的地藏王菩萨,但是依孙悟空大闹地府后,地藏王菩萨上书玉帝陈情,而没有去西天找佛祖来看,《西游记》书中地府仍属道教神明控制的范畴。《西游记》做这样的设定,是作者吴承恩崇佛谤道的理念,与其民族自尊心理,“三教出一门”的理念交汇融合的结果)。
孙悟空从须菩提祖师学得了长生之术,广大神通。其大闹天宫无人能敌;不仅是一般的道教神明无奈,而且连道教的代表性神明太上老君,也没有将其殄灭的办法,把孙悟空放进八卦炉中煅炼,竟然又助长了其“火眼金睛”的神通。这么大的本领,道教的大小神明竟然不识其胸中所学。而孙悟空的神通则实实在在是有师承的,但道教的神明无人知晓。
这是一个启示,那就是道教的神明都不知孙悟空的来路和师承,也无法从其神通看出其来路,而且太上老君也看不出孙悟空的来路和师承,不然的话也不会把孙悟空扔进八卦炉枉费工夫。这也说明“须菩提祖师”尽管神通很高强(道祖太上老君都不识其弟子孙悟空的来路),但若是道教神明的话,也只是个知名度极低、其术法也不为道教仙众知晓的神明。
㈢孙悟空被“招安”天界,另类的仕途
做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道教神明中的权力结构实际上也是中国古代权力结构的改良版。孙悟空在去东海龙宫强索兵器、披挂以及大闹地府之后,就进入了天界为官了。但是,孙悟空做的官是很小的官,而且其做官途径也很另类,是被“招安”的官。
在中国古代权力构成里,做官的途径有这么几种情形:开国功勋;军功;举荐;世袭;裙带关系;被帝王赏识、赏赐;捐钱纳官;汉代的举孝廉;两晋的名门望族;隋唐以来的科举;以及明清增加的纳监等等。而另外一种情形就是被“招安”。
为什么说“招安”的官另外一种情形呢?因为其它的做官途径无论情形怎样,都是在当时的政权体系隶属之下进行的。而“招安”的官员就属另类。因为这些官员之前是与当时的政权体系处于武装冲突之下的敌对状态的。后来是由于这样或那样的缘故(如朝廷无力*,或权衡利弊之后尽量避免*,对抗者也愿意放弃对抗等等),放弃对抗而成为权力体系中的一员。
孙悟空被“招安”天界,走的就是这种另类的仕途。其在东海龙宫强索兵器、披挂以及大闹地府都属于与神仙界权力体系的分支机构进行的对抗,结果就是被招安到天界;当了一个“弼马温”这样一个马倌。这也从另一方面验证,须菩提祖师传授给孙悟空的神仙知识不能令其了解道教的神明体系;即使进去了也是个异类。
孙悟空被“招安”天界后的遭遇也说明,孙悟空对道教的神明体系,天界神职设置一无所知,因而使这个“腾那天下少,似这伶俐世间稀”的猴王在做官问题上屡屡失算,先是当了个“弼马温”(马倌),后来虽弄了个“齐天大圣”之名,被玉帝顺水推舟的认可,但是却没有俸碌;而且没过多久又成了蟠桃园的护院。以为自己当了个“没品,想是大之极也”的官,结果领受的却都是“下贱之役”(以至后来谁要一提起“弼马温”的官名,便心中大怒)。孙悟空对道教的神明体系一无所知,与“须菩提祖师”有直接的关系:没教。
“须菩提祖师”没教孙悟空的原因,我们可以有两种猜测:一是不知道;二不是这个体系里的人,也不对孙悟空进入这个体系有所期望。
第一种猜测可以直接否决,因为我们从作者对“须菩提祖师”的描述可以看到,“须菩提祖师”是精通三教之术的大神仙,应该是没有不知道的东西。所以,只有一种可能,“须菩提祖师”不是这个体系里的人,也不对孙悟空进入这个体系有所期望。
㈣孙悟空不认识镇元子、不认识“三清”圣像,知道后又极尽捉弄、贬损之事。
镇元子在书中被作者描述为住在“西牛贺洲五庄观”的尊仙,混名与世同君,其“门下出的散仙,也不计其数,见如今还有四十八个徒弟,都是得道的全真”(全真道始于金元时期,关于书中唐代就有全真道教派和西牛贺洲有道教宗师级的人物,不属本文讨论的内容,我们也不必为此而苛求古人)。就是这样一个全真道教的宗师级人物,孙悟空竟然也不认识。除了不认识镇元子,孙悟空连“三清”圣像也不认识、也不知道“三清”序列。如在第四十四回《法身元运逢车力心正妖邪度脊关》里,孙悟空“引八戒沙僧,按落云头,闯上三清殿”。看到三清圣像竟然不认识,问“‘这上面坐的是甚么菩萨?’八戒笑道:‘三清也认不得,却认做甚么菩萨!’行者道:‘那三清?’八戒道:‘中间的是元始天尊,左边的是灵宝道君,右边的是太上老君。’”
孙悟空不认识镇元子也许是真,但不认识“三清”圣像,不知道“三清”序列,就是其故意所为了。在第五回《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里,作者就明确说到孙悟空“见三清,称个‘老’字;逢四帝,道个‘陛下’”,而孙悟空跟太上老君就更熟悉了,当年闹天宫时被太上老君放在八卦炉中炼了七七四十九日,从八卦炉中窜出来的时候还把老君“捽了个倒栽葱”,可谓是老相识了。所以孙悟空说不认识“三清”圣像实际上是一种贬损。事实上故事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孙悟空在五庄观掣金箍棒打倒了人参果树,在车迟国撺掇猪八戒把“三清”圣像扔进茅厕,可以说是极尽捉弄贬损之事。
孙悟空不认识道教的大神明(假装不认识的嫌疑更多),知道后甚至极尽捉弄贬损之事。可见,尊崇道教神明的事,“须菩提祖师”似乎也没有诲教。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即便是依照“三教出一门”的理论,“须菩提祖师”也顶多是道教神明体系中连名字也难以忝列其中的边缘神明。
《西游记》中的须菩提祖师为何方神圣(五)
㈤作者称孙悟空为太乙散仙,又借福、禄、寿三星之口,暗示了孙悟空的修行门第和身份,旁证了“须菩提祖师”在道教神明体系中的位置,默默无闻的边缘神明。
在《西游记》第六回《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里,作者称孙悟空为太乙散仙;而在第二十六回《孙悟空三岛求方观世音甘泉活树》里,孙悟空保唐僧西去取经时路经五庄观,因打倒了人参果树无法脱身,向福、禄、寿三星求助是,作者借三星之口揭示了一下孙悟空和道教的关联度,三星说孙悟空“你这猴儿,全不识人。那镇元子乃地仙之祖,我等乃神仙之宗;你虽得了天仙,还是太乙散数,未入真流,你怎么脱得他手?……”
顺着这句话的脉络,实际上我们就能隐约地从孙悟空身上就意识到“须菩提祖师”在道教神明体系中的位置。在解析这句话之前,我们先简要说说“天仙”、“太乙散数”和“真流”的概念。
“天仙”多指居住在天界(天上),长生不老的神和仙,当然能到天上,得有飞升、腾云驾雾之类的本领。另指漂亮的女性神仙,如形容某个女子很美丽,就形容她漂亮得“宛如天仙”。孙悟空从须菩提祖师学得了长生之术,广大神通。也算是个“天仙”,或者说具备有当“天仙”本领。
“太乙”二字相关的内容就很多了,涵盖多个方面,如历史人物(如商王成汤的祭名,作太乙)、中医学(如“太乙穴”)、卜学(如“太乙神数”)等等。这些与我们要论述的内容关联不大。在这里我们就说说“太乙”与道教相关的内容。
道教七十二福地里的第一福地终南山(又名地肺山、中南山、钟南山、周南山、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西起陕西咸阳武功县。东至陕西蓝田县,主峰位于周至县境内,海拔2604米。对联:“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中的南山指的就是此山。关于道教七十二福地里的第一福地地肺山另说为今江苏省句容市的茅山),因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于山口(大峪口)建太乙官,故又称太乙山。
太乙山被称为“天下道林张本之地”,尹喜在此山草创楼观;秦始皇在楼观之南筑庙祀老子;汉武帝于说经台北建老子祠。其渊源可追溯到张道陵创立道教的几百年之前,秦汉甚至于更早的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人在太乙山中修行。并有着终南山中出仙人的传说。由于太乙山与道教的渊源颇早、颇深,后世的道教建筑又是陆陆续续、绵延不绝。太乙山也就成了历代道士修行的热选之地,并形成了道教的一个流派“楼观派”。但是随着道教的创立和发展,相比于“正一教派”和“全真教派”这些大教派而言,终南山的“楼观派”无论其影响还是规模都无法望其项背;甚至还远远逊于终南山的名气和影响。
而终南山由于被称为“天下道林张本之地”,与道家、道教的渊源也很深。名气非常大;很多道士以在终南山的修行经历为荣,一些云游道士,一些没有在终南山修行过的道士,也常常伪做在终南山的修行过几年、几十年的经历,混迹于世间招摇,常常以“终南山人”、“终南仙人”、“太乙仙人”、“太乙散仙”、“太乙真仙”、“太乙散人”、“太乙真人”等称呼自称来抬高自己,在民间有也相应的影响。在《西游记》第四十六回《外道弄强欺正法心猿显圣灭诸邪》中,那个有着道士身份的虎力大仙一急之下,就要和唐僧师徒对赌“砍下头来,又能安上”的本领,结果被孙悟空拔下一根毫毛变作一条黄犬把头衔走,丢到御水河丧了性命。而这种使他丢了性命的本领,据他对车迟国国王声称,就是他幼时在钟南山学的武艺。
由于终南山的名气很大,因而从这里走出去的修炼者、道士,或者是冒名在这里修行过的道士,常常以冠有“太乙”字样的各种称号,混迹于世间展示其才学;有些才华出众的道士,也能在社会上能引起较大的,甚至于重大的影响。所以,就使用“太乙真仙”、“太乙真人”等等这类称谓的道士而言,实际上是种粉饰性和招牌性称谓,意为在终南山修行过,或为遇到过太上老君或受到过太上老君的真传。
就民间的理解而言,虽然终南山的名气很大,但毕竟是山林莽野之地,所以,在世人看来,使用这些称谓的道士,多是指有真本领、真本事,但出身于乡野,门阀不高的道人。这也符合中国民间“山中飞俊鸟,乡间出才俊”的这类与人才相关的民谚(其作者吴承恩本身的经历也说明了这一点)。另外这些称谓还指天界没有职务但与太上老君有某种程度关联,法力高强、救苦救难、见义勇为的散仙或天界有神职的神仙。如《西游记》书中提到的“太乙救苦天尊”,就是道教神明中的东极青华大帝。道教说他由青玄上帝神化而来,誓愿救度一切众生,所以炁化救苦天尊以度世。实际上道教创造出“太乙救苦天尊”这样的神明是要于佛教的观音菩萨争夺在民间的影响而已。在道教的《太乙救苦护身妙经》中,“太乙救苦天尊”的来历就于太上老君有相应的关系,“是时太上老君。身离玉座。……至天尊(元始天尊)前。奏曰。臣等蒙师开化。受福天堂。施功无极。恩不可量。臣观三界之中。苦海之内。无量众生。……臣不可住於太清。欲仗威光。分身三界。救度寻情。唯望至尊。观心慈愍”。元始天尊就说,“万物吾生。万灵吾化。遭苦遭厄。当须救之。不须汝威力。化身救度。此东方长乐世界。有大慈仁者。太乙救苦天尊。化身如恒沙数。物随声应。或住天宫。或降人间。或居地狱……”。“太乙救苦天尊”在道教中的神仙品阶也很高,相传其为玉皇大帝二侍者之一,配合玉帝统御万类。在道教隐宗(妙真道)被奉为主祭天尊神。其神仙品阶虽然很高,但就其在民间的知名度、影响力而言,则要逊色很多了。
“真流”意为正宗的道教,多指道教的主要流派“正一道”和“全真道”。这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