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伐天下-第1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不简单。。。。。。”,赵抗自问,他也做不到这点,就算发现那老管家是个奇才,但要毫无动静地耐心等待五年,还要忍受用人不当的名声,确实很不容易。这时赵抗突然想起这个老管家当时的情况,倒有点像是战国时期的食客,而张浚也颇有孟尝君的遗风。当年的冯谖也就是既不老实干事,也不展现才能,反而不住地伸手要更高的待遇,但是孟尝君毫无怨言,一一满足了他,结果后来冯谖令他多次化险为夷。这个典故也因此成为了一段佳话。
但是这种做法如果用到国家和军队的管理上,肯定是会出大问题的,所以战国四公子手下虽然人才济济,但其中有能力改变一个国家命运的,也仅就信陵君一人而已,因为他是通过诚意来招揽人才,而不是像其他三个那样滥施恩惠,这样便不会破坏国家和军队的基本制度。在赵抗看来,滥施恩惠的方法对奇才有利,但对依靠绩效考评才能慢慢晋升的一般人才则大大不利,而国家强盛靠的不是一个两个奇才,而是那千千万万合格的一般人才,他们才是国家的基石。以牺牲一般人才为代价获取那些难得的奇才,并不能令一国兴盛,他们的作用往往不过是帮助主人谋取个人的荣华富贵而已。问题在于,那些旷世奇才个个心高气傲,直白点说就是非常爱面子,因此他们特别吃这一套,所以那些大贵族才会纷纷效仿。
而中国重视权谋的传统大概就是从那时开始的,本来有能力强国的奇才们,最后都将才能用在了权力斗争上,这使得中国朝堂上的内斗愈演愈烈,并逐渐蔓延到民间,成为了中国人的痼疾之一。而兵法上重视谋略而轻视基本训练,大概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汉朝独尊儒术后,由于儒学务虚的特点,又使得这两个问题愈发严重,虽然也不能说一点用处都没有,但继续这么发展下去,后果堪忧。
不过这些忧虑都是赵抗以一个统治者的身份来看的,如果自己身在局中,无论是作为奇才,而是他们的主人,感受又会迥然不同。但在特殊方式下培养出的赵抗,一直很缺乏个体意识,所以此时他并没想到这一点。
第四百零七章 家 史
赵抗的思绪被老管家接下来的话打断了,“但即使那时,我还是没打算为其出大力,最多在他有难时帮他出出主意而已。但是我当时试探性说出的一句话,老爷他居然当真了,还四处借钱筹到了五十多万贯。而我随后在临安花天酒地地玩了一个月,老爷依然很信任我,我这才决定冒险为他跑一趟,海上不比陆地,即使再有本事,也不一定就能平安归来的。。。。。。”
“信任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竟然有这么大的力量?”,赵抗今天算是长了见识。信用的作用他的是很明白的,这点他一直做得很好,但是他人的信任竟能令一个人舍生忘死,这却是他没想到过的,但事实摆在眼前,不由得他不信。赵抗陷入了困惑之中,“不是说人性趋利吗?别人的信任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值得冒生命危险?”
对于想不通的问题,赵抗也不会一直深陷其中,他很快就问起了他当初的疑问,“传言里说老伯您当时是冒充大宋使臣出海行骗的,这绝不可能,我在海外多年,从来没听说过当年有这样的事。可是您赚来那么多钱是确凿无疑的,你到底是去了哪儿呢?还有那些骏马的事是真的吗?据我所知,海外诸国可都不产马啊!”
“中国之人对海外太不了解了,所以我那么拙劣的谎言居然骗过了几乎所有的人,直到现在才被揭穿。。。。。。”,老管家突然大笑了起来。不知道是因为秘密被揭穿得到了解脱,还是因为这件事本身就很好笑。
“你为什么要骗张相公呢?刚才你还说愿意为他冒死呢。”,赵抗不解道。
“远洋贸易九死一生,我实在不愿意再冒一次险了,我这人虽然不爱享受,但却是很怕死的。。。。。。”,老管家自嘲地说道,“如果我说出真相,老爷他贪心很重,说不定还会求我再去一次,我又不太会拒绝人,干脆一下子断了他的念头,也省得麻烦。”
“这。。。。。。为什么奇才都有些怪毛病呢,看来老师常说的强者皆变态,也有一点道理。”,赵抗下意识地摇了摇头,询问道,“那么我现在知道了,需要为你保密吗?”
“不必了,现在张家已经是大宋首富,不缺那点钱了。”,老头坦然笑道。
赵抗看着老头那与中土人士差异颇大的面貌,早有的疑问再次涌上心头,“老人家,你之前从未出海,一下子就能进行远洋贸易,而你的相貌又与我们不太一样,难道你不是汉人吗?”
老管家一下子就不高兴了,“我当然是汉人,虽然我祖父是从大食来的,但我祖母和母亲可是地道的汉家女子;而且我在汉地出生长大,说汉语,懂汉字,平时也用汉语来思考,我的妻子、儿媳也都是汉人。我若不算汉人,难道非要血统纯正才算汉人吗?要那样的话,殿下你也不能算汉人吧!”
赵抗见自己说错话,连忙致歉道,“对不起,是我说错了,用汉语思考的话,那毫无疑问是汉人了。等等,您刚才说您祖父是大食人,难道那次出海您是回大食去了吗?”
“聪明,这么快就想到了。不过不是回大食,是去大食,我祖父是大食人,但我不是,别搞错了!”,看得出这老头很在意自己的汉人身份。
不过这时赵抗又有了一个新的疑问,“来中土的大食人几乎个个身家巨万,怎么您当初居然要去当兵混饭吃?难道是当初您祖父遭了海难吗?”
“没遭什么海难,他们有钱是因为他们是来做生意的,我家没钱是因为我家是来中土逃难的。。。。。。”,显然那段经历并不愉快,老头的语气逐渐低沉下来。原来他的祖父是大食国内一位著名学者的学生,但是那位学者晚年的一部重要著作对伊斯兰教义提出了质疑,因此遭到了查禁。老管家的祖父和一位同窗不愿让老师的心血付诸东流,便各带部分著作逃出大食。。。。。。
伊斯兰教法有些方面比大宋律法要宽松不少,至少没有株连的规定,因此他们的外逃倒不至于祸及家人,但一路追捕通缉是免不了的。而大食国土广大,势力范围更是惊人,即使老管家的祖父逃到锡兰之后,仍然没有摆脱危机。不过由于学识渊博,尤其是测绘方面更是难得的人才,他干脆一咬牙以领航员的身份登上了开往中国的海船,当他踏上中国的土地时已经年过四十了。
为了能让老师的著作流传下去,老管家的祖父便在明州定居下来,并很快娶妻生子。大宋虽然也有礼教,但并没有用暴力手段限制“异端”思想,所以他也得以彻底放下心来。但是,如果一直将老师的存稿这样放着,迟早还是会丢失或损坏的,所以老管家的祖父便开始努力将那些文稿翻译成汉字。可是当他精通汉语、从而可以较为准确地进行翻译的时候已经快五十岁了,而翻译是很辛苦的工作,他因为将大量精力投在其上,一直相当贫困。结果,在贫病交加之下,他带着未完成的事业离开了人世,好在其中最为晦涩难懂的部分他都完成了。
老管家的父亲不愿重蹈覆辙,他一方面接过了父亲未完成的事业,另一方面则努力挣钱养家,处境是好了一些,但毕竟不能全心投入工作,想要生活富裕那是不可能的。再加上老管家自己又比较懒惰,所以当初他才惨到需要当兵混饭吃的份上。他的父亲在将其中的一部著作翻译完成后不久就死了,不是累死的,而是气死的。父子两代人努力完成的心血,居然没地方愿意刊印,理由是“这些东西科举又不考,印出来也没钱赚”。老管家呕血不止的父亲曾经想把手稿和自己翻译出的文稿全都烧掉,但最后还是没舍得,随后便在极度的悲愤之中过世了。。。。。。
老管家虽然自小聪明,但他不是一般地懒,所以这份工作便停了下来,甚至在他有钱之后,他都没想过要将那些东西刊印出来,“印出来也没人看,那为什么要印?”
不过赵抗对那些文稿倒是很感兴趣,他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宝贝,值得两代人为此付出一生。而老管家巴不得有人接过这个包袱,便带着赵抗回家了。
在路上赵抗又问了老头很多问题,其中一个是“虽然你懂大食语,但是你从来没出过海,怎么能一下子航行到大食那样远的地方?”
第四百零八章 学 者
老管家得意地答道,“我有三件宝贝,第一是罗盘,第二是祖父当年的航海记录与海图,第三嘛,你看了就知道了。”
回到家中,老管家取出一根长管递给赵抗,“从这管子里看远处,你会大吃一惊的!”
“这是怎么回事?远处的景物一下子变得那么大?”,赵抗还真的被吓了一跳,“这玩意叫什么名字?哪儿来的?”
“这东西据说是当年我祖父的老师亲手制作的,但还没来得及取名字他就过世了。而据说已翻译好的文稿里讲的就是这东西的原理,如果你觉得没名字不方便,那就自己取一个好了。”,老管家满不在乎地说道。
“这东西很明显是用于远望的,就叫它望远镜好了!”,赵抗很快就给那长管起了个还算贴切的名字。然后他就接过老管家递过的文稿,仔细阅读起来。
与望远镜有关的那部著作的名字被老管家的祖父翻译成“光的学问”,很明显他当时的汉语并不算多么出色,于是赵抗便给它改了个更贴切的,叫做《论光学》。书的作者名叫伊本·海赛姆,过世已经有一百来年了,老管家祖父撰写的简介中说,伊本·海赛姆是当时大食最著名的学者,除了这部与光学有关的著作外,他还在数学、天文学与哲学等领域有着很深的造诣。伊本·海赛姆在研究中发现了很多伊斯兰经典无法解释的现象,便萌生了无神论思想,因此沦为“异端”而受到打击和迫害。不过由于他不久就死了,所以倒霉的其实是他的学生,除了那两个成功逃出的以外,还有不少学生因传播或私藏他的著作而被处死或流放。
“他有些钻牛角尖了,如果将教义的外壳去掉,只留下核心教义的话,那便并不矛盾。”,赵抗评论道,但他对这些个人履历显然没有多大的兴趣,很快便将注意力转移到这部《论光学》本身。
赵抗的阅读速度是令人瞠目的,在不到一天时间内,他就将这部著作看完了,里面讲的是透镜成像的理论知识以及视觉的由来,可是没有相应的透镜磨制工艺,赵抗也没办法制出镜片来,只能交给工匠们慢慢研究了。
除了《论光学》这部翻译好的著作以外,其他的文稿都是大食文原稿,由于其中的专业术语较多,即使以赵抗的大食语水平,看起来也有些吃力。其中包括《波菲利逻辑学引论注解》、《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注解》、《亚里士多德灵魂说注解》、《论人与世界》、《论原则、本质和完善》、《论幸福与痛苦》和《论理智的本质》等,令赵抗受益匪浅,可惜大部分内容都需要对古希腊科学与哲学有着相当的了解才容易理解,而这是赵抗做不到的。他只能先将内容记着,等有机会西行时再说。而赵抗也由此了解到,原来老管家的市场理论也是发端于那位伟大的学者伊本·海赛姆,老管家只不过是有限地发展了祖师公的理论罢了,那位学者真是一位伟人啊!
赵抗接着又看起了老管家祖父所写的航海记录,读得津津有味,不过也为远洋航行的风险之大而动容。等这些都看完后,赵抗向老管家提出了一个看上去相当过分的要求,“这些文稿,以及这个望远镜,能送给我吗?”
这些著作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而望远镜更是中土独一无二的,可以说是老管家的传家宝,赵抗居然想要白拿,看上去确实有些过分。但是赵抗早就想到,老管家当初既然不要张浚分钱给他,应该不是一个爱财之人,所以如果自己提出花钱买的话,也许反而不好。
结果正如赵抗所料,老管家毫不犹豫地就将那些宝贝一下子都送给了他。据他后来讲,之所以这么大方,一是因为这些东西对他来说已经成了包袱,他既然不打算再出海,那么这些东西便都没了用处,而放在家里又怕丢失或损坏,送人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赵抗的这个请求反而是帮了他的大忙,并且他也想到赵抗既然能在海外建国,思维方式肯定与国内的那些老顽固大不相同,这些东西在他手中应该能显示出它们真正的价值,祖父和父亲如果知道,应该也可以瞑目了吧。
捡到宝的赵抗并没有马上离开,他又向老管家问起了他当初远赴大食的事情。这可是前无古人的壮举了,光看中国人都不知道波斯早就被大食吞并这点,就知道此前中国还从未有人在一次航行之内(去大食的商人倒是有不少的,不过大多是分段航行,因为半程的利润已经极其丰厚,不必再冒险了。)抵达大食,并成功返回中土的。所以说,就算是有那三件宝贝的帮助,老管家也确实是很了不起,勘称航海的奇才。可惜的是,他看上去胆小了点,一次来回之后就再也不愿出海了。但赵抗了解详情后,就再也不在心里笑话他了,那真的是九死一生。。。。。。
大食这个国度,在中国唐朝时便已兴起,在安史之乱前还和唐朝的安西都护府打了一场,并大败唐军,从此汉文化的西部边缘便从西域收缩到了河西走廊一带,而河西走廊则开始胡化,这便是西夏兴起的源头了。虽然那次战役唐军的失败与盟军倒戈有很大关系,但是大食军队的强大还是可见一斑。毕竟如果它没实力的话,别人怎么可能倒戈投向它一边呢?自此以后,大食与中土的交流不断加深,甚至有不少大食人为了便于管理生意而移居中国,“蕃客”就是由此而来。但是,尽管如此,中国人与大食人彼此之间还是极度缺乏了解,赵抗当初一直不能理解这是为什么,直到老管家叙述了他的经历后,赵抗才恍然大悟。
大食与中国之间的距离实在太遥远了,据老管家说,即使一路上毫不耽搁,从明州出海,也至少要大半年才能抵达大食。每个海域都至少有一半时间笼罩在“台风”或“旋风”的威胁之中,而且很多海域都有为数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