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香艳激情电子书 > 王道 >

第23部分

王道-第23部分

小说: 王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并不是张保皋梦想中的新天新地。
木炭和食盐买卖赚得的钱仅够糊口,远远不能实现两人跨越大海时的凌云壮志。他们到唐朝来不是为了做一名卖炭人。
每当张保皋驾着装满食盐的小木船来来往往于运河之上时,他都会望着郑年,感叹道:“我们成了拉盐车的马,真是盐车之憾哪。”
盐车之憾。
语出《新书》,意思是即便是日行千里的千里马若运气不佳也只能拉盐车。

()免费电子书下载
张保皋是在自我解嘲,感叹时运不济,英雄无用武之地。
像张保皋自我解嘲那样,如同一匹落魄千里马的日子一共过了三年时光。
然而,机会却是非常偶然地降临了。
当时是被称颂为唐之中兴之君的唐宪宗在位之时。宪宗本名李纯,他实际上是在杀了其患病的父亲以后,被宦官们拥立即位的。而表面上,他却是以太子的身份接受了父亲顺宗的禅让。不过,他仍属一位力图努力扭转唐朝衰败局势的明君。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作为地方军阀的藩镇势力越来越强大,渐渐发展到目无朝廷,对中央的号令不理不睬,逐步致使整个国家陷入无政府状态之中。
宪宗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煞费了苦心。一方面,他向新罗请求出兵支援;另一方面,他又宣布对最大的制造麻烦的对象“平庐淄青”全面开战。
平庐淄青是李氏王国遗民李怀玉所建立的藩镇,他是一个极不简单的建设小王朝的人物。
李怀玉是李氏王国的后裔。据《三国史记》记载,李氏王国灭亡时,唐高宗于公元668年4月将三万八千三百户的李氏遗民迁至江南、淮南等广阔的土地上居住。李怀玉大概便在此时脱离了他所在的中国家族群体,移居到山东地方。
李怀玉一家直到李氏王国灭亡一百年之后的公元778年才将自己的国籍改为中国。由此可以推测,他的家族关于身为高句丽人的自负心十分强烈。
公元758年,平庐节度使王充志欲立自己的儿子为后继者。于是,李怀玉率先举事发动军事政变,暗杀了王充志,推举大臣希逸为首领,使得政变获得了成功。自此,他开始在社会中崭露头角。
之后,李怀玉和希逸一同到了青州,因政变有功,成为折中将军。
公元762年,唐朝大军开始讨伐安禄山的残党史思明,李怀玉率军前往全州。当时出兵帮助朝廷的回纥部队越来越骄横,于是李怀玉便单骑闯入回纥军中,取下将领首级,灭了他们的威风,令他们再也不敢桀骜不驯了。
然而从此以后,希逸却忌惮李怀玉的勇武,两人之间的关系出现裂痕。后来当希逸逃亡之时,李怀玉又重新起兵。最后唐朝朝廷封他为平庐淄青节度使,并赐名正己。
再后来,他将平庐淄青建设成当时几个藩镇中最强大的一个。而对于中央政府,他采取一种近乎独立的态度,使平庐淄青几乎相当于一个小王国。李怀玉,不,是李正己,已拥有十五个州。不仅如此,他还和周围的藩镇一同联合筹划直接任命官员,不缴纳贡赋等对上政策。
这时平庐淄青的势力已经十分强大,据《资治通鉴》中的记载,相邻藩镇对其都感到畏惧。
不过李正己四十九岁时死于黄疸病,其子纳世袭了藩镇节度使。纳身体孱弱,公元792年也病死了,纳的儿子李师古继承了职位。从此时起,平庐淄青与朝廷的关系开始恶化。
当时因为与邻近藩镇的领土争夺不断,平庐淄青觉得有必要增强兵力。为此,平庐淄青不仅接纳犯人,还扣留外任者的妻子儿女做人质,防止人口外流。另外,如果有人密通朝廷,他便毫不犹豫地处死其全家人。
除此以外,平庐淄青经常与唐的中央政府对峙,因此每年都要从渤海购入打仗必需的马匹。同时还加强奴隶买卖,以此来筹措军队资金。
张保皋抵唐时的810年,平庐淄青已由李师古的异母兄弟李师道任藩首。
如此,平庐淄青历经半个世纪,四代藩首,完全成了一个独立的小王国。自李师道世袭藩首职位以来,与唐朝朝廷的关系便更加恶化了。
这是因为,唐宪宗实行强硬政策,一心要讨伐藩镇。他即位之后,先后讨伐了剑南西州、镇海军和昭威军。
公元814年7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阳上表申请令其子吴元济世袭职位。
同年10月,宪宗起兵征讨。
吴元济向地位相同的平庐淄青请求支援,于是李师道多次上奏朝廷,恳请停止讨伐,但遭到了拒绝。因此,李师道挑起叛乱,派人烧了河阴转运院的仓库,又切断了建陵桥,开始采取手段极端的游击战术。
河阴转运院的仓库是朝廷最大的物资储藏仓库。据记载,公元792年储藏于此的粮食多达两百万石。这些粮食除了用于讨伐藩镇的官军们的粮草以外,还供灾荒时赈济受灾的老百姓。
李师道的抵抗越来越强烈。为了在东都洛阳制造混乱,他秘密派人潜入宫中放火,并阴谋策划了派刺客到首都长安暗杀宰相武元衡和裴度。
当时,武元衡和裴度正帮助宪宗推行两税法,以便加强封建体制的经济实力。武元衡遇刺身亡,所幸裴度只是受了伤。据《资治通鉴》中的记载,宪宗大为震怒,亲自宣布,若有人能捉到罪犯,赏金一万两、官至五品。
因为,若捉不到刺客,此事便如一团迷雾。
第五天刺客被捕。当他说出背后的主使者时,整个朝廷都震动了。
刺客供出是李师道策划的阴谋。
李师道放火烧了宫殿,派人暗杀了宰相,使的正是搅乱后方这一招。现在果真如李师道所愿,百姓民心惶惶,主张停止讨伐藩镇的妥协论在朝中大臣中占了上风。

()免费电子书下载
但是宪宗很果决,没有采纳妥协派的意见,而是宣布对平庐淄青开战。朝廷联合了全国多个节度使和归顺的藩镇首脑,组成了联军,于元和十年,即公元815年12月,以皇帝敕令的形式诏告天下,讨伐平庐淄青。
讨伐军的先头部队便是武宁军。于是,武宁军下达了补校令,广募士兵。此时,正在经营木炭和食盐生意的张保皋和郑年看到公告,免不了心有所动。因为,他们虽然来中国已有五年了,但仍旧过着贫穷的生活。
郑年首先得到了这个消息。
“大哥,终于等到机会了。”
听到武宁军征兵消息的郑年,大声对张保皋说:“唐朝朝廷下达了补校令,要征募官军,咱们俩总算等到机会了。正如大哥所说的那样,我们不是为了拉盐车才来唐朝的。
“战争席卷了唐朝全国,不管外国人还是囚犯,都在募兵的范围之内。我想立刻丢掉木炭生意去参军,大哥你看怎么样?”
张保皋没有什么理由不愿意。但他心里放不下的是李师道世代为李氏家族后裔的身世,他与自己是同族人。
在唐朝生活的东夷人统称为新罗人,但实际上东夷人内部严格地分为新罗人、百济遗民和高句丽后裔,俨然还是三国鼎立的时代。
因此,张保皋如果参加唐朝军队讨伐李师道,无异于骨肉相残,是自己人打自己人。
事实上,郑年并不是不清楚大哥张保皋的心事。
他睁大了眼睛对张保皋说:“大哥,李师道虽是李氏王国遗民,却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家伙。我们不是也亲眼见到了吗?那些奴隶们有多悲惨。李师道这个家伙靠买卖奴隶来筹措军饷,为了钱他连这种事都做,简直是个恶魔啊。”
郑年的话终于让张保皋动心了,于是两人一同投到了武宁军下。
当时,武宁军的节度使是李愿。
李愿所率的武宁军的牙将是王智兴,张保皋与郑年便在王智兴的军中。
王智兴是武宁军的先锋,是一位阅历丰富的将军。他原先是李正己的同族堂兄李遗的衙卒。公元781年李正己去世,李氏家族出现内讧,李遗献出自己管辖的徐州,归顺了唐朝朝廷。
如此一来,徐州有李遗率领的武宁军,李正己的藩镇有平庐淄青军。那之后他们之间相互指责对方为叛军,成为不共戴天的仇人。
李遗的心腹王智兴日后竟成为武宁军的先锋。从衙卒起步的王智兴一步一步地升迁,先任徐州刺史的镇将,后成为讨伐平庐淄青军的先锋大将。
张保皋和郑年加入的便是王智兴的部队。
从日后的结局来看,加入王智兴的军中是一件很幸运的事。
因为王智兴出身低微,所以比起高贵的出身,他更喜欢武艺超群、勇猛无敌的士兵,尤其是在战斗中能够英勇杀敌的勇将。
刚一加入军队,张保皋和郑年即开始崭露头角。因为,张保皋箭术极其高超,而郑年马上使枪能令任何人都近前不得。在《三国史记》中张保皋的原名记载为弓福,在《三国遗史》中则记载为弓波。从名字中的“弓“字来看,张保皋无疑是一个善射者。不过单就武艺而言,年轻的郑年则更胜一筹。
总之,王智兴所率军队在与李师道的首战中大获全胜。
他们消灭了平庐淄青军九千名,虏获牛马四千头。那时在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的主要是张保皋和郑年。于是,郑年随即由武宁军牙军所属的马枪兵升任指挥官,张保皋也由骑兵升任指挥官。他们当时的官职为押官,各领士兵五百人。
大总官王智兴特别赞赏张保皋和郑年。虽然他们是新罗人,但在战争中却能勇往直前,毫不退缩,甚至王智兴待他们如同自己的亲儿子一般。
王智兴的出师大捷一开始便挫伤了平庐淄青军的士气,平庐淄青军节节败退。
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七月,苍州节度使郑权占领复成县。十月,李索接替李愿任武宁军节度使占领兖州。而且同时,田弘正的大军向运州逼近,平庐淄青军只好被逼后退,苟延残喘。
这时王智兴心中充满了胜利的欲望,只要他加以最后一击,便可以取下李师道的脑袋;若是稍一犹豫,第一功臣的机会便漏给了别人。夺功心切的王智兴于公元819年4月擅自决定率武宁军进军运州城,那是李师道所占据的最后一座城堡。
王智兴认为此次是自己升任节度使的最好机会。若自己能在这次战斗中立下大功,说不定可以当上徐州节度使。
不料,轻敌冒进的王智兴却遇到了意外的麻烦。
当时平庐淄青军的大将是刘悟,他也是一位很有谋略的将领。如果说王智兴是勇将,那么刘悟便是智将。王智兴中了刘悟的计,最后被包围在峡谷中。那时,救出王智兴的便是张保皋和郑年。

()免费电子书下载
张保皋和郑年从两侧保护着大总官王智兴,挡回冲过来的敌人,杀出了一条血路,艰难地冲出了重重包围。据记载,当时战斗极其惨烈,血水都湿透了衣衫。
倘若不是张保皋和郑年相救,王智兴定会被敌人活捉,惨遭杀害。可以说,张保皋和郑年是王智兴的救命恩人。
九死一生的王智兴欲授予张保皋和郑年总官之职。总官是领五千名士兵的真正的军将,但是不少将领都反对这一做法。
反对者们认为:“不管怎么说,张保皋和郑年都是新罗人,授予东夷人总官之职多有不妥。”
总官是以都督的权力提拔士兵所能达到的最高级别。而且,张保皋和郑年是带领五百名士兵的押官,无论战功怎样突出,也不能一下连升两级,由押官升为总官。
最后作为折中方案,张保皋和郑年当上了领兵一千军的子总官。如杜牧在《樊川文集》中叙述的那样,他们最终成为次总官,即军中小将。不过王智兴承诺,总有一天他要提拔张保皋和郑年为总官。
不久之后,王智兴的武宁军和李师道的平庐淄青军开始了最后的决战,张保皋和郑年成为战斗中两颗耀眼的明星。
正如杜牧在扬州时,枕着豆蔻花的膝盖听到她说的“小女子也不太清楚,上次听人说是平定藩镇之乱时立了大功的大英雄。”那样,张保皋和郑年果真是武功独步天下的大英雄。
那时豆蔻花还说“当时将李师道射落马下的人便是张保皋,纵马过来取下李师道首级的人便是郑年。节度使大人无法分辨两人功劳大小,便将两人一同晋升为军中小将。”这些究竟是不是真实的情况已无从可考。
因为,历史上有一种说法是平庐淄青将领刘悟取下了李师道的首级。
《资治通鉴》中记载,刘悟被张保皋的士兵逼入绝境之后,遂叛变,取下了李师道的首级投降了官军。
不过,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说法就是,当李师道听说刘悟叛变,立即与儿子弘方一同逃向山中。有人发现了躲藏起来的李师道并在马上射了一箭,那个人便是张保皋。郑年随后打散护卫的士兵,纵马过去取下了李师道的首级。
谁也说不清楚,究竟哪一种说法才是历史的真相。但扬州的歌女们确信,是张保皋和郑年杀死了李师道父子,并因此将二人作为天下大英雄来歌唱、赞美、爱慕。
无论历史的真相如何,曾历经四代人,在地方上整整统治了五十五年,一度建立起独立的小王国的平庐淄青确确实实被彻底地铲除了。
元和十四年己亥年(公元819年)秋。
杜牧在《樊川文集》中将这一年张保皋的年纪定为三十岁,这是张保皋并不十分确定的人生生涯的一个分水岭。
而此时,杜牧十七岁。由此看来,张保皋只比杜牧年长十三岁。他们是同一时代的同辈人。
这一年,年方三十即成为武宁军小将,看似前途似锦的张保皋又一次面临人生重大的十字路口。
在彻底平定李师道之乱的第二年正月,宪宗皇帝被宦官暗杀。
宪宗弑君,杀了患病中的父亲,被宦官俱文珍拥立为帝。最终,他自己也因后嗣之争被宦官陈弘志等暗杀。
宪宗死后,他的儿子李恒继承皇位,即穆宗。
虽然宪宗属于古代封建社会中的明君,他胸怀大志,扫除藩镇势力,确立了皇权。但穆宗却不同于他的父亲,他对藩镇势力采取了一种稳健政策。
于是,唐朝又发生了庐龙军叛乱,在李师道叛乱时曾立下大功的田弘正被暗杀,全国上下重又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当时对朝廷反抗最强烈的藩镇是河北三镇。虽然势力最大的平庐淄青被镇压下去了,可魏博和成德的节度使们又起兵声讨朝廷的无能。但穆宗完全不同于其父,他对飞扬跋扈的藩镇势力竟束手无策。
当时年方二十的杜牧对穆宗失望之极。
张保皋和郑年也不例外,他们正面临着人生重大的十字路口,是继续留在军中担任军中小将呢?还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