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中华无敌前传 >

第177部分

中华无敌前传-第177部分

小说: 中华无敌前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强大的中国的存在,玷污了高贵的雅利安人世界,中国才是未来欧洲最大的敌人。

一想到这里,我心中一阵恶寒,看来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导人都不可小看啊,即便他是个疯子。想通此点,我也明白:中国在战争初期,恐怕真的要面临着两线作战。现在我们就必须做好一切准备,我甚至想到了在丘吉尔了解罗斯福、斯大林等人的真实想法后,与英国人合作。但这个念头一冒出来,我就立即挥去了。毕竟,两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实在太大,是不可能走到一块的。

所幸的是,墨索里尼、勒布朗与佛朗哥的回信让我觉得中国不是孤身一人。墨索里尼表示:在利比亚的意大利第10集团军已经集结在普兰尼加的边境上,完成了准备,进入临战状态;另外,在埃塞俄比亚的意大利第12集团军也已经集结到位,可以随时进入埃及;同时,意大利海军第1舰队主力也已经布署在亚历山大港外海,完全封锁了苏伊士运河北口,并可随时为地面部队提供炮火支援。总共投入的总兵力达到了16万人。

勒布朗总统则回复道,法国陆军北非军团第3军已经在图普鲁格及塞卢姆之间,北非军团第5军则在法国地中海舰队的保护下,在黎巴嫩外海集结,随时可以登陆。投入的两个军,将达到7万人。

佛朗哥则兴奋地向我表示,在整个欧洲的支持下,在中国朋友的帮助下,西班牙国防军已经完成了对直布罗陀的合围,西班牙海军也将直布罗陀要塞周边的水雷、暗桩、鹿砦等清除完毕,舰炮对要塞各炮台、火力点的定位工作也已经就绪。用于攻击要塞的地面部队将达到2万人之众!

我不禁摇了摇头,暗自叹息,在埃及的英军不过2万余人,在中东黎巴嫩、叙利亚等地的英军不过5、6000人,就算加上整个中东地区的英军也不过2万人。而法意两国竟然要用23万人的部队去攻打。转念一想,看来意大利和法国也着急了,想用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几下子解决了英军,让支援到亚洲的舰队尽快启程。但我又有些疑虑,美国的第6舰队主力就守在苏伊士运河的南口,欧洲舰队离开运河,恰好一艘一艘地前去面临着美国舰队的“T”字形阵位,这纯属送死。不过话说转来,第6舰队不离开运河口,也就严重地削弱了计划中的自由世界舰队合围欧洲新舰队的力量。

看来还是佛朗哥比较硬朗,用2万人去攻打号称永不陷落的直布罗陀要塞,这真够大胆的。要知道,英军在这个要塞里的守备人员可达3000人。他佛朗哥的西班牙军队真有这本事?我严重怀疑中,立即让叶飞以中国总参谋部的名义给佛朗哥的总参谋部发去电报,建议借用德国或法国的空中力量,同海军的舰炮火力一道,对要塞的主要炮台、火力点进行定点清除。要知道,舰队与要塞岸炮火力进行炮战,如果没有空中力量的帮助,跟送死没什么区别。

虽然法国军队的战斗力还没放在我眼里,但好歹比意大利、西班牙要强一些,心中也稍感安慰。不过,为了以策万全,我还是给佛朗哥和勒布朗发去电报,希望法军在摩洛哥的部队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就在欧洲军队(除德军外)磨刀霍霍的时候,丘吉尔了解了罗斯福等人的真实想法,虽然非常气愤,但也非常无奈。作为著名的铁腕人物,他并没有放弃,直接宣布驻埃及、中东的英军进入临战状态。并再一次强烈要求苏联将波兰王室及政府送到英国组建流亡政府。

而罗斯福此时也已经放弃了这种打算,在他看来,只要苏联能够向中国发起进攻,满足斯大林一些并不重要的要求并没有什么不好。因此,经过协商,以及各项妥协,斯大林最终同意波兰王室以平民身份进入英国,但波兰政府被就地解散。而由苏联一手扶持起来的波兰新流亡政府也在第一时间被苏联和美国承认。

罗斯福在第一时间承认新的波兰流亡政府,等于狠狠地在丘吉尔的脸上扇了一记耳光,而丘吉尔则是有苦说不出。不过,为了安抚这个小兄弟,罗斯福也强硬地让国会通过了著名的“租借法案”,让英国以大西洋上的数十个岛屿换取了美国大量的援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立即用于加强英军在北非和中东地区的装甲力量。上千辆M3和最新的M4型坦克被紧急送到埃及和中东。

不过,美国还是没有在这些地方投入一个人的地面部队,罗斯福让海军的第6舰队守在运河南口,一方面为英军提供舰炮火力,另一方面则是将欧洲舰队堵在运河以北。至于合围欧洲新舰队,则交给了第7舰队、日本海军和英国皇家海军的海峡舰队。罗斯福这种表面上“仁至义尽”的做法,也只好让丘吉尔见好就收,看来无论何事,靠别人总不如靠自己。

本来,罗斯福让海军的这种做法并没有什么差错,能够让欧洲支援舰队无法到达亚洲,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但早在数月前就“消失”了的中国海军破交舰队在南非至东非交通要道的出现,让罗斯福不得不放弃初衷,命令第6舰队全力“清剿”中国的破交舰队。现在只能指望英国的地面部队能够在五月份交船时,仍能够守住苏伊士运河。

1940年4月10日,已经迫不及待的意法联军在利比亚与埃及的边界上进行了长时间的炮火准备。对英军的战斗终于开始了。

第一百七十三章 … 地中海,欧洲的海!

意法联军的炮火准备确实在一望无垠的沙漠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这种地形上,任何工事群体都得不到地形的帮助。而且松软的沙地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建设好较优秀的防炮洞、坑道、交通壕等设施,英军只能匆忙地建造了一些钢筋混凝土的碉堡、简单的地下室并拉上铁丝网。可惜,这些措施都还被意法联军的炮火蹂躏了一番,表面阵地及工事被近三十分钟的炮击给毁得七七八八地,剩下一些稀稀落落的木桩、铁丝网及时断时续的战壕等。

虽然英国人在战前就在利埃边界布撒了上万枚反坦克地雷,但长时间的炮击中,至少有一半的时间用于轰击雷场,为意法联军的进攻部队开辟了数条通道。而且早在战前就通过空中侦察而详细了解到的英军炮兵阵地也受到了重点打击,英军在边界上的第4军和第8军的12个炮兵阵地被摧毁了8个。仅有四个射程较远的152毫米、175毫米等重型榴弹炮阵地未受殃及。

炮击还没有结束,意大利的第10集团军第2装甲师就迫不及待地冲出了出发阵地向英军扑去。让人感到担心的是,意大利第2装甲师的主战装备是大量的ArmatoL6型轻型坦克、fiat(菲亚特)3000mod30轻型坦克及少量的ArmatoM11型中型坦克。前者那薄弱的装甲甚至能让残留英军手中的12。7毫米反坦克枪穿透。从一开始接战,未能及时跟进的意大利步兵没有能够阻挡英军反坦克手对意大利坦克的打击,仅仅十余分钟,43辆L6型和菲亚特3000便成了一堆堆冒着浓烟的废铁。

剩余的意大利轻型坦克见势不妙,不顾还在闷头前进的M11中型坦克的死活,立即掉头逃窜。而这仅有的20辆M11型坦克,很快就陷入了英军步兵的包围中。炸药包炸履带、反坦克枪打侧装甲、燃烧瓶扔发动机上,在20辆M11中型坦克在己方步兵还未来得及赶到,就被英军士兵消灭得干干净净。

第2装甲师被英军击退,让其侧翼本来进攻颇顺的意大利第4装甲师不得不停止了攻击。第4装甲师虽然装备了数量更多的菲亚特3000,但其型号是更老式的mod21型,这种型号的轻型坦克只装备1挺8毫米机枪,在面对英军步兵时,具有更好的杀伤效果,反而没有太大的损失。而第2装甲师的菲亚特3000mod30和L6型坦克上,只装备有37毫米坦克炮,对步兵几乎没有什么效果。随着缓过劲来的英军的反击,孤军深入的意大利第4装甲师不敢多呆,也只好跟在第2装甲师的屁股,撤离了战场。

意大利第一波进攻不到20分钟便宣告失败,这给了法军指挥官一个很好地讽刺材料。为了彰显法国陆军强大的作战能力,法国北非军团第3军第11坦克旅紧接着发起了第二波进攻。第11坦克旅装备了法国最新研制成功的CharB1式中型坦克以及雷诺25型轻型坦克。CharB1bis式中型坦克全重30吨多,具有较好的装甲防护,法国人希望凭借此种先进的装甲怪兽给英军致命一击,并在意大利人面前好好地显摆一翻。但法国人的遭遇似乎更引人发笑。

CharB1式中型坦克确实是法国最新研制的新型坦克,但正因为如此,采用了许多未经成熟的技术。比如该型坦克上的75毫米坦克炮看上去管壁非常厚,实际上是安装了抽烟装置,这种在中国新型坦克上才应用的技术,在当时来说,确实是非常新颖的。B1bis额定乘员4人,驾驶员席设在车体前方左侧,其右侧即是75毫米火炮,驾驶员除了驾驶车辆还要负责操作这门75毫米炮,利用手柄调整火炮俯仰。驾驶员后方是无线电操作员席,无线电作用距离15千米,再往右是装填手席,他的职责是为75毫米炮装填炮弹并将47毫米炮弹运进炮塔供车长使用。电动炮塔中的车长在指挥车辆控制队形的同时还必须负责瞄准、装填和击发炮塔上的47毫米火炮,有时候还要操纵炮塔右侧的7。5mm并列机枪。

B1bis的引擎采用电启动方式,装备有自密封油箱、一体化的润滑系统,由于车体前方的75毫米炮只能做俯仰调节,无法左右偏转,该车的转向设计别具一格,驾驶员通过方向盘操纵一个精心设计的液力差速器(双差速器)可以在任意一个变速齿轮上获得任意的转弯半径并且可以实现微调,这样驾驶员就可以精确调整火炮方向射界。变速箱设置6个挡位,5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挡。该车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采用了压缩空气驱动的导向陀螺仪,在电启动马达失灵时也可以用空气压缩机起动发动机。B1bis采用了赫尔特(Holt)悬挂装置,外覆裙板,这种悬挂装置由一组安装在垂直关节上的叶状弹簧和卷簧构成,主动轮后置,且可以在车内进行调节。这些新玩意儿使得制造颇为不便,也造成该车维护繁琐,可靠性极差。

结果法军第11旅装备的38辆B1bis型中型坦克还未到达战场,就有24辆在途中抛锚。剩余的14辆坦克与雷诺25型一道小心翼翼地向英军阵地开去。早已严阵以待的英军士兵也一点不给法国人面子,好不容易从废墟中扒拉出来的3门37毫米战防炮在1000米的距离上居然也穿透了B1坦克的前装甲。虽然法军很快消灭了这几门战防炮,但B1坦克也只剩下了6辆。雷诺25型坦克也“犯”了跟意大利L6型坦克同样的“错误”,只装备有一门37毫米炮,而没有机枪,这让英国士兵很轻松地突破到坦克周围,用各种方法把法国人的坦克打得无还手之力,不得不抱头鼠窜。

狼狈逃窜的意法联军不得不用炮火集射击退了英军的追击,好不容易才压住了阵脚。意法联军用较强大的装甲力量突击,却在英国人纯步兵阵地面前溃败的“精彩”表演让随行观摩的德国国防军军官笑得满地打滚。这不仅让意法联军的指挥官们深感汗颜,也让勒布朗和墨索里尼大为光火。为了平息国内大佬们的怒火,联军指挥官也向各自的下级下达了在10日这一天内必须突破英军防线的死命令。

10日下午13时40分,意法联军同时由拜尔迪耶、舍盖堡等地向英军阵地发起了进攻。这一次,意法联军倒也学乖了,步兵紧紧伴随着坦克,尽量将坦克保护起来。而坦克也将主要任务放在压制英军的各个火力点上。步坦严密协同的战术,很快就收到了极佳的效果,意法联军仅用一个小时就突破了英军的防线。为了防止防线上的英军被分段包围,英军指挥官下达了全线撤退的命令。

乘胜追击的意法联军由于没有遇到英军装甲部队的强力阻击,势如破竹,兵锋一路直指马特鲁。法军很快进入利比亚高原,并在盖特拉尼井击溃前来增援的英军第4军兵备部队,但很快便因燃料不齐,加上B1坦克因故障太多,至今仍在利比亚边境一带进行休整,所以其攻击势头也就停顿了下来。

而意大利的第4装甲师则在西迪拜拉尼这个小港口城镇外,遭到了英军第8军一个旅的顽强抵抗,无法寸进。一直僵持到13日,才以英军主动撤出,意大利军队勉强进入而告终。这宝贵的两天时间,也为英军在马特鲁外围的凯费尔维希尔布署防御阵地争取了时间。而准备穿越东非帝国(今苏丹)的意大利第12集团军则因为茫茫草原,至今仍在沿着奥科干河艰难跋踄。由于几乎没有道路(更谈不上公路),加上不敢沿着沿海公路行军(美国第6舰队的几艘驱逐舰正在红海游弋),所以部队行军最重要的油料补给非常困难。最后第12集团军指挥官不得不下令所有坦克原路返回,只留下步兵部队乘坐卡车前进。

且说法意联军在马特鲁外围正在酝酿着一场新的攻势,由铁路输送来的各种油料、弹药等补给也充分到位。而英国军队也将处于第二线的装甲部队集中了起来。在铁路沿线布设的英军第5装甲旅,拥有大量的马蒂尔达II型步兵坦克和少量的Mk4A13型巡洋坦克。而在后世中非常著名的“沙漠之鼠”第7装甲旅则布署在伊斯泰卜勒井,威胁着侧翼的法国军队。该旅则大量装备了“十字军”巡洋舰坦克,这种坦克的最大速度竟然达到了64km/h,这在当时来说是非常令人恐怖的。当然,用这种快速的巡洋坦克为主力的第7装甲旅,其主要任务就是迅速机动到法军的侧翼进行打击。

4月14日,英军第7装甲旅主动对法军发起进攻,并借助十字军巡洋坦克的高机动速度,迅速地突破了法军的防线。但在面对闻讯而来的法军B1型坦克时,尝到了失败的滋味,整整35辆十字军坦克被B1在十分钟内摧毁,英军的攻势也随即崩溃。但法军的日子也不好过,过于复杂的结构让B1的故障率惊人,参战的52辆坦克中,除了14辆被英军坦克击毁外,24辆坦克还未进行追击就失去了战斗力。只有14辆坦克勉强跟在英军的撤退阵形后面展开。

看来,法国人过于相信自己的工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