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时空-间谍-第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太能理解其他来自东方快车上的,一句中文也听不懂的旅客们此时此刻的心情了!
好不容易熬到后面的京剧武戏开始上演后,他对格林姆悄声说:“我出去转转……稍后见。”
好像是按照某种规矩一样,当京戏武行开打的时候,观众们不仅仅是鼓掌,还可以大声的叫好。热闹的京戏武行演出,热烈的剧场气氛显然使得各位来自西方的客人更高兴!不多会儿,有些年轻点的西方人开始学着用拉长的腔调大声地叫起“好――”来。格林姆目不转睛地盯着台上正挥舞棍棒对打的那两只由人装扮的猴子,不在意地点点头。托马斯甚至不敢断定格林姆是否听到了自己在说什么,他笑了笑,弯腰从贵宾席离开,在一片喧闹声中拎着自己的大衣和围巾出了剧场。
剧院的门厅里,只有2名服务员百无聊赖地在小卖部的柜台边闲聊。门厅内面朝大门的方向还摆放着一块散发着染料味的大牌子,牌子正面写着“欢迎东方快车国际友人光临指导!”的美术字,下面是同样内容的英语。英语的语法是错误的,因为是采用逐词直译方式写的,更关键的是英美国家就根本没有这样的说法!大家来观看专业艺人的演出,又有什么可指导的?托马斯站在招牌前,无聊地想道:不知道今晚倪小峰什么时候找自己谈话,谈话地点又是在什么地方?今天上午火车抵达伊犁车站的时候托马斯观察过:那节挂在邮车后面的车厢已经消失不见了。不知道昨晚临时停靠哪个小站时摘掉的。
伊犁比托马斯想像的要干净很多。因为在平素阅读海外关于中国的情况介绍后,他有一个大概的印像:中国沿海大中城市的市政管理进步巨大,已经初步达到了西欧国家的及格水准,但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市政管理就还差很远。“脏、乱、差”,这三个字是中国国内的媒体在批评中西部城市的市容时常用的词汇。1917年的伊犁则不是这样:在下午由大型客车拉进城内参观的时候,托马斯就已经注意到在冬季的大街上看不到任何垃圾,路两旁的行人穿著也很得体。城市主干大道两侧的建筑物是更符合当地气候环境的哥特式建筑,那种中国内地常见的平缓的大房顶显然是不适合这种冬季降雪量很大的地区的。而且,托马斯在和车上的客人们中午在当地最豪华的酒楼吃饭时也发现:当地人的种族种类多样,服务人员中除了很少部分汉人,大部分都是阿尔泰系和突厥系人种的相貌,其中偶尔还能看到几个俄罗斯血统的年轻人。
托马斯回想起自己曾经看过的一份分析报告,那份报告是某个土尔其反华学者写的。在那份报告中,该学者号称中国政权从1890年代开始,就有计划的进行中亚地区的民族迁徙:众多的少数族裔被政府用各种方法驱赶到新疆定居,同时从1900年代开始,在西域省内定居的原有当地民族也被集中到新疆,而在西域省境内,中国政府却安置更多的犹太移民和汉族移民居住……这样,据那位土尔其学者宣称:从地缘分布上,中国政权就将大多数原本定居中亚的少数族裔都集中到了新疆,从而用主要居民是汉人和犹太人的西域省隔开了新疆同中东阿拉伯地区的文化联系……
可惜啊,没有能在西域省停留一下!托马斯想:听说西域省的移民政策执行得很成功!1890年代被沙俄政府驱赶出来的犹太人,在国际犹太人相关机构的帮助下获得了一定数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而中国政府又给了他们相应的拓荒政策,犹太人的现代化农庄已经在西域省遍地分布。而中国政府1905年之后也给了国内退伍老兵们同样的政策,鼓励他们在西域省向犹太人学习,经营自己的农场。“中国的新粮仓――现代化大农业正在中国的西域省兴起!”这是美国《纽约时报》一篇长篇报道的标题。在伦敦的时候,这份报纸托马斯仔细看了好几天,还专门在早饭前看,因为这样他的食欲都能大很多……
一句怪里怪气的法语突然在托马斯耳边响起:
“先生,您不喜欢看中国戏剧?”
托马斯回过头来,正好看到一位胡须花白,衣着搭配考究的中国老人站在自己身旁,对着自己微笑。
“不,我只是想出来看看。”托马斯用汉语回答道。
“您的汉语这么好!真不简单!”说着一口地道北京口音的那位老人扬起眉毛,一副很夸张的神情,一点也不像个中国小地方通常遇到那种神情肃穆或者说表情呆板的当地老人。
“您的法语也很不错。”托马斯已经注意到:老人的穿著虽然乍看上去很有气派,但那件中国式貂皮大氅毛皮的边缘已经多处磨损,脚下的皮靴上也刻意用厚厚的鞋油遮盖着多处裂开的地方……心中对此人的身份和目的已经多少有了点数,于是托马斯很自然地向距离老人更远的方向退了一步,用自己蹩脚的法语说道。
“法国人?比利时人?”老人看到对方没有拒绝自己的意思,高兴地问道。
“不,我来自英格兰。”托马斯试探地用英语说道。
“太棒了!”老人高兴地用熟练的英语喊了句:“我年轻的时候在英格兰读过书,布列颠,我很喜欢这个国家!”
托马斯注意到对方的英语口音相当地道,而且还带着点自己熟悉的口音,觉得很亲切,于是就笑着说道:“你在英国是学航海的吧?”
“你怎么知道?”老人这回是真的很惊奇了。
“我在皇家海军学院教过历史,那些水手出身的人更喜欢像你这样说话。”托马斯又用手指了指老头右手虎口上小小的锚链纹身:“而且只有跟航海有关的人才会有这个……也只有在扑茨茅斯才能纹出这么地道水手纹身。”
老头听到托马斯这样说,突然脸上掠过一丝伤感,一时竟然说不出话来。
就在这时,只见一名剧场服务员气冲冲地向这边跑过来,一边跑一边指着老人用浓郁陕甘口音的汉语喊道:“萨三,你狗日的,谁让你蹓进来的!……”
老头尴尬地看了眼托马斯,回头对那名服务员大声说道:“你说话客气点,我又不是狗,啥叫蹓进来……这个外国客人懂中国话,你乱喊啥呢!”他说这番话时,用的也是那种又急又快的陕甘口音,从西域省到伊犁的这一路上,凡是和当地人用汉语交谈的时候,对方都是在用这种口音说话。一种新的汉语北方方言正在中国的西北形成,这是托马斯的判断。
那名服务员已经跑到他们近前,他看了眼托马斯,陪了个笑,随即毫不客气地抓住萨姓老人的胳膊往外推:“你出去!……我们经理说了,我们这里面不准你进来,不准你在我们这儿骗外国人!”
托马斯急忙用汉语说道:“这位老人是我的朋友,是我请他在这里和我聊天的……”
那个服务员听到托马斯的汉语说得如此地道,惊奇地看了他一眼,松开抓着萨姓老人的胳膊,对托马斯解释道:“这位外国先生,你可不知道:这老汉是个骗子,专门在饭店宾馆门口转悠,仗着他会放几种外国屁骗外国客人买一些不值钱的假古董……你可千万不要相信他,我们伊犁谁都知道这个老家伙是个啥球东西……”
这是个粗人,话说得又快又急,但幸好托马斯很久以前和说类似方言的人打过不少交道,还是勉强听清了对方在说什么。注意到旁边的老人满脸通红,泪花直闪,托马斯在心底叹了口气――其实去过很多异国他乡的他刚才在第一眼打量老人时,就已经知道了对方是干什么职业的:在意大利、在西班牙、在埃及、在希腊……在众多经济欠发达的旅游点,这样靠会说点外语,专门骗外来游客买东西的人从来都不少见!
就当自己找个好玩的人物当向导吧!托马斯这样想着,便笑着对萨姓老人用英语说道:“看来这里不欢迎我们,我的朋友,我们一起出去吧!”说罢,他拉住还在犹豫的老人胳膊,一起向剧场外走去。
那个服务员没想到这个洋鬼子这么执迷不悟,他看着这两人出门,急忙对柜台里的另外一名服务员喊叫了声:“尕张子!你给派出所的老李打个电话,就说萨三又在我们这瘩些骗洋人!我拦都拦球不住!……”
此刻冬日的伊犁大街上正是下午时分,走在洒满阳光的商业主干道上,托马斯饶有兴致地打量着周围的景致和行人。伊犁这个城市俄罗斯血统的人不少,按理说托马斯的相貌在这里一点也不稀奇,但还是不断有人在经过时好奇地打量托马斯。托马斯略微一思考就明白了:自己身上的这套做工讲究的呢料大衣在这很少见,这里大多数人穿着都是皮质的俄式大衣,那些低收入者则穿着做工粗糙的布面棉大衣,自己的穿著让人一看就是个外乡人。
“您回去吧,”走着走着,一直低着头的老人突然低声用北京口音的汉语说道:“他们说的也没错……刚才我其实就是想做您的生意……骗点钱……”他越说声音越小。
托马斯扭头看着老人,脸上浮现出真诚的笑容:“可您并没有骗我啊……您是在英国学过航海啊,我听得出来……我在皇家海军学院教过课,您要是也在那里上过课的话,咱们俩还算是校友呢!”说着,他冲老人伸出手去,很认真地用英语说道:“我叫托马斯·莫兰特,母亲是亚洲人,历史学博士,教书搞研究的。”
“我叫萨四五……没错,就是一二三四五的四五……蒙古族……做生意的商人。”老人握手自我介绍到职业时,稍稍犹豫了一下才说出“商人”这个词。
“你知道附近有什么地方有好一点的餐馆吗?我想很荣幸地请你去喝一杯。”托马斯问完后,看到老人又想推托,于是急忙用手拍了拍老人的胳膊,又说了句流传在英国水手之间古老的俗话:“泡在酒里,死在海上。”
“泡在酒里,死在海上……”老人慢慢地重复着这句他已经多年没有听到过的话,眼睛里又一次浮现出泪花,但这次他很快就爽朗地说道:“走,我知道有家俄国人开的酒馆,酒还算地道。”他羞怯地看了眼托马斯,也慢慢说了句英国水手的老俗话:“地道的酒就是能喝醉的酒!”
两人一起哈哈大笑起来,在差不多靠近欧亚大陆中心的伊犁,在这个远离大海的城市,互相逗趣说着更多的海员们常说的俗语,沿着大街向远处走去。
在他们身后,远远的有2个小伙子不紧不慢地跟着。托马斯知道那是派来保护自己的。他心理上对此没有任何厌烦,相反还感觉到一种莫名的温暖,他边和老头聊着天,边这样想道:毕竟是回到家中了!
“伊犁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说话带北京口音,又爱听昆剧和京戏的汉人?”在客人逐渐增多的酒馆里,喝了几口酒后,托马斯向萨四五问道。
萨四五很珍惜地品着口中的白兰地味道,听到托马斯的问题,就用古怪的神情看着托马斯。
“入场时我听到那些坐普通席的观众说话都是北京口音,而且,而且我注意到,即便是普通席,这些观众也要差不多每人花十块钱才能看这个来自天津的旅行剧团的演出……”
“是你的问题错了,”萨四五表情怪异地笑着解释道:“那些观众大部分不是你所说的汉人……他们跟我一样,都是少数民族……只不过我是蒙古人,他们是满人。”
“满人?”托马斯一时间真的有点糊涂了。
“女真、满洲、八旗……呵呵,就是以前在这个国家当贵族当老爷的那些人。”萨四五显然误会了托马斯的疑惑,便用英语做更通俗的讲解。
“好的,我知道了。”托马斯笑着向萨四五举了举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满人在伊犁这个地方?”
“你知道锡伯人吗?”萨四五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又问了个问题。
托马斯认真地在脑海里搜索着这个名词……想起来了!他努力回想自己曾经在一本关于中国草原史的历史著作上看到的内容,艰难地用英文将回忆起来的句子复述出来:“一个非常善于骑马射箭和摔跤的民族……人口数量不多,有自己的文字……他们在冷兵器时代的军事活动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乾隆皇帝在平息了新疆回部的叛乱之后,为了巩固北京对这一带的控制,防止哥萨克人的武装渗透,就下旨将这个民族从中国的东北迁徙到了这里……历史上锡伯人一直和满清中央政府保持着非常良好的关系……我记得好像他们和现在的北京政府关系也很友好,曾经主动参加过对俄国的边境战争……”
“不错,”萨四五由衷地赞了句:“您真够博学的……当初这个国家刚成立的时候,有很多满洲人不服气,他们中有人企图以武力进行对抗……”说到这,他环顾了一下四周,感觉没有人注意他们的谈话后,这才低声用英语继续说下去:“……他们中间主要是一些年轻人。不服气啊……扔炸弹、搞叛乱、杀人放火……当时很多国家,包括英国都在暗地里支持他们……后来被政府杀的杀、关的关……”
托马斯心不在焉地听着对方讲述这些往事,他当然知道这些事情:圆点的内部机密文件里就记述了不少英国政府在1890年以前,对所有这些仇恨新中国政权的组织的支持。
“……刚开始他们还做梦想夺回江山,推翻共和政府,提出的口号是反共和复大清,嘿嘿……”萨四五说着撇了撇嘴,轻蔑地笑了笑:“可没过多久,他们就知道不可能了……后来就改了口号,说什么‘满洲是满洲人的满洲’……嘿嘿,也不看看东北还有多少满洲人……”他摇摇头,喝了一口酒。
“所以,中国政府就把他们迁徙到伊犁来安置?”托马斯给萨四五倒酒,顺口说了句。同时,他发现酒瓶里的酒竟然已经没了一半,可自己喝了没多少。
“与其说是安置,不如说是跟两边关系都不错的锡伯人最后收容了这些哪里都不要的人……”萨四五瞪着昏花的眼睛,贪婪地看着酒杯里越来越满的酒,嘴里唠叨着:“……凡是参与了造反闹事的,被政府释放后,家族里谁都讨厌他,谁都不愿意让他和家族生活在一起……”等托马斯倒好这杯酒,萨四五就急忙一把将酒杯抓到自己手里。
“……承认现实,认真生活的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