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新中华再起 >

第66部分

新中华再起-第66部分

小说: 新中华再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实上这些传言也和张五常的纵容和指使有关,淮军的秘密情报部门已经发展了几年,从开始的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到现在形成了一个含谍报,政工、策反,地图绘测和政治煽动等各种专门技术工作的超级部门。可以说,除了军队插不入手,现在发生在淮安的很多与政治和军队有关的事情,都与张五常掌握的这个部门有关。

只是这些事连张华轩都不是尽在掌握,更不要提这些天真幼稚的读书人了。在他们没有机会效力之前,都是努力挑张华轩和淮军的错误,到了现在认识到自己有机会飞黄腾达之后,再亲眼看到了淮军出征时的强大之后,这一段时间他们最爱做的就是找寻淮安发展的正确之处。

淮安的发展与变化也是显而易见,只要不带偏见的去看,明显就能看出来淮安与当时全中国的城市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不要说那些同级的城市,就是南京与北京这样的超级大都市,在民生建设与整个城市的活力上来说,都是远远不及。

所以当他们看的七七八八,跟在张华轩身后一起向海州出发的时候,在路程中间休息的时候一个个排队向张华轩称赞时,张华轩也是老实不客气的接受了这些赞誉之辞。

淮安确实是他的心血,不过他这时候却勉励这些儒生道:“诸位也是饱学之士,淮安这里的发展已经不错,我估计五年内早期的发展就会饱和,虽然不会陷入停滞。却也不会如开始时发展的那么快,所以兄弟决定去开发海州,诸位都不是蠢才,我再派几个泰西来地大儒带着诸位。相信诸位在城市和乡村管理上等民政事物上,可以帮到兄弟不少。”

张华轩的话说的直接而并不客气,只是听在这些儒生耳朵里却不再刺眼。毕竟张大人已经表示要重用他们,相比较言辞的粗鲁而言,未来地政治前景更加重要。况且,张大人是盐商出身。没必要和他太讲究措辞的雅致与否。

只是翁同和却是一个问题宝宝,他先是皱眉沉思,然后便向着张华轩问道:“大人,学生觉得现在淮发展的极好,淮安的商号之多,来往行商之多,还有常住人口,再加上四周的工厂等等,依学生来看。淮安已经远超过扬州,比起京师来也差不了多少了。”

“那是当然。”提起这个话题张华轩也很自傲:“淮安现在有洋人的商行一百多家,各式地钱庄和中国商号超过一千家,还有四十多个工厂,外来的务工经商人口已经超过二十万人,别说不说,就连泰西来的洋鬼子也超过三千人。”

一个举人接口道:“大人所说不是。学生就是宁波人。前几天洋鬼子在宁波做生意的不少,洋鬼子还特意修了领事馆。这几年宁波的洋人已经纷纷跑到了淮安来,就连上海的商行也有过半搬迁到了淮安,这洋人都是逐利之徒,淮安没有利润,他们是断然不会来的。”

事实也是如此。这时候的英法等国在中国还没有设大使。中国总体事物由香港总督包令负全权,然后各地方的事物则由各地地领事馆来处理。除了广州领事重要而且设立的早外。还有宁波与上海等地也设立领事馆,这也充分说明当时的中国南方商业较为发达,也更容易让英国的纺织品进入市场,使得英国政府较为重视。

而到了张华轩所在的一八五五年,这种情况反而倒转了过来。相比较蓬勃发展的淮安,宁波与广州显的活力不足,张华轩地淮安工业化成功的带动了淮安原本就比较发达地商业发展,从一八五二年到一八五五年这三年时间,淮安的商号增加了数十倍,外来流动人口也由原本的几千人增长到了十余万人,这其中光是工厂与火器局还有求是学堂及淮军等几样大型的工厂与军队就吸纳了超过十万人的流动人口,这些人口已经初步摆脱了农业生产,往着工人地方向转变,而一个国家要想由纯粹地农业化转为工业化,早期的技术工人培养则也是重中之重。

工人加上商人,由淮安工业化带动地商业发展和转口贸易的发展,使得淮安一派欣欣向荣,论起经济发展的速度与人口增长的速度,都已经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大城。而这些变化如果不是张华轩的介入,原本是应该发生在几百里外的上海,在上海设立租界到蓬勃发展,建立起它远东第一贸易与工业城市的地位,其实也就用了二十年的光阴罢了。

所以现在张华轩倒不是担心淮安将来的发展会如何,不管怎么说,十年之内它成为中国第一工业制造中心是跑不了的。只是相比较后来的上海与香港,它的成就好象就有点黯然失色了。

可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上海不仅是中国的第一大城市,而且是远东的第一大城市,小日本的东京和南洋诸国根本就没得比,亚洲金融中心与贸易中心,同时也是工业中心,无数的中国人中的商业天才与欧美各国的淘金者来到上海,携手一起把上海打造成了一个充满魔力的远东大城市。

现在因为张华轩的作用,上海的地位已经隐隐然被取代,而淮安虽然是南北要冲,就中国人的角度来说它处在一个交通要道的正中,漕运总督都设在淮安,它的地理位置当然也是极佳。

不过就一个国际化的转口贸易城市来说,将来可能成为一个工业中心的淮安却并不适合,它毕竟地处内陆,相对于中国本土来说的地理优势,一旦等整个中国融入西方世界贸易体系之后,等中国由一个传统的内陆国家往海洋国家发展时,淮安的发展必定会受到桎梏,不能说会停滞不前,不过比海港城市来说,淮安显然负担不起那样重大的责任。

不过这些向着眼前这些刚刚开眼看世界的儒生们来说,显然不是对方现在的水平能够理解的。

当下张华轩也不多说,只是向着诸人道:“徐州的矿脉极多,将来还可能会开发安徽与江南的铜矿与铁矿,这样一来用驴马运输成本过多,根本就是不切实际。现在徐州的出产已经将淮安的运输能力消耗怠尽,很多小股的买卖都是买家自己上门购买,如果想扩大开矿的数字,让矿产翻番,然后行销大清全国,就得有一个距离徐州很近的港口,这样一算,海州显然是最适合不过的。徐州的矿产运到海州就很近了,而海运可比陆运或是河运都方便许多。”

他这些话全是典型的商家算盘运营的思维方式,眼看着很多儒生都面露不已为然之色,张华轩知道他们必定在腹诽自己太讲利润,有失大臣体统。事实上这些人对淮安改革的有限支持还是因为张华轩发展了地方经济,土改又照顾到了普通的农民的利益,所以在官绅士大夫和儒生中间才会得到有限的支持。

当下换过一种口吻又道:“海运较之河运要俭省不少人力,也使得耗费大为减少。海州的海运弄好了,不但徐州的矿产容易运出来,就是国家两百年来的漕运也能改上一改,漕运每年要用数十万民夫,耗费钱粮无数,一改海运,百姓农人可以减轻不少的负担,光这一点,就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这番话出来确实使得不少人对他改容相向,不过还是有人质疑道:“如果改漕运为海运,那原本的几十万靠漕运为生的人又怎么办,他们岂不是要倾家荡产?”

这个观点立刻就使得不少人面露赞许之色,事实上在清朝修建铁路,也有不少人并不相信那种会伤风水的鬼话,不过铁运一出就会影响不少人的饭碗,这在士大夫和儒生中间就有不小的市场。

张华轩哭笑不得,这一路上他已经算是把这些人当做可造之才,所以总是抽出时间来与这些儒生们聊天,反正淮安到海州虽然算近也要走个两三天时间,足够他灌输不少东西,只是这个时代人的思维方式实在太受局限,有的莫名其妙的想法在后世看来很荒谬,不过在这个时代却很有市场。

“如果你家里养了一头牛用来耕地,然后又有更好的工具替代它,你不会因为牛的原因而拒绝使用?”

刚刚提问的人满脸警惕,想了半天后才回答道:“不会,如果有比牛力更好的东西,当然会照样使用。因为牛可以再去做别的事,比如拉车。”

他回答完后就有点恍然大悟的感觉,张华轩虽然没有直接回答,在刚刚的一问一答之间,却已经给出了答案。

第三卷 中流砥柱 (79)江宁布政

往海州的一路上张华轩不停的和这些儒生对答,解答他们心中不少的疑惑,有的问题当场就能解决,有的回答却让这些儒生不能理解,只能慢慢消化。而更进一步的激进观点,有时候张华轩自己也不敢说。

其实这一路下来,不仅这些儒生们收获很多,就是张华轩自己也得到了不少的提升。这几年来他其实开始行事时比较的莽撞和没有计划,做为一个后世移魂来的半知识分子,他深知这个时代中国的苦难与屈辱,知道这些而试图改变相信是每一个有机会的中国人的第一选择。

不过从开始时的筹建淮军到大搞工商,每一个件事几乎都是依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而出发,纯粹是以短期的眼光来着手进行。比如当时太平军的威胁很大,而且推翻清朝势必就要有一支强悍的军队,所以他的第一件事就是筹建淮军。等军队建立成功,而壮大军队和地盘后又要有财力支持,所以他又开始大搞工商与基础建设,再下一步又是博取民心,所以才有了宿州与淮安的土地改革。

紧接着,他又为下一步的扩大中国的工业与矿业水准与海外贸易等诸多原因,要去兴建一个天然良港与城市,这一步又一步的走下来,倒也确实怪不得眼前这些儒生觉得他只顾眼前,和这些儒生讨论了一路的张华轩,突然也发觉自己并没有什么长远的目标与打算,或者说,根本没有从全局上来考虑过将来的发展。

以淮军和淮安工商的发展,再加上海州这个天然良港的开辟,张华轩有把握在五年到十年的时间使整个两江加山东都发展带动起来,与此同时,他更有把握用淮军的力量来播翻清廷,毕竟他开始的时候占有先机。现在淮军地战斗力已经不比寻常,比如张国梁的那四千人马,如果张华轩不是现在不准他大动手脚,庐州的陷落收回也就是几天的功夫而已。不仅如此。如果是在正面战场对抗,那四千淮军完全可以做到轻松击败对面地十倍以上的敌人,不论是清军的八旗精锐还是太平军的西征大

如果淮军现在全部出动,一路打到北京也不是难事。只是张华轩现在还在等一个契机,或是说等自己再真正掌握一个比较大的地盘之后再去动手罢了。

不过光是有这些还不足,究竟下面的路要怎么走。怎么规划好未来整张蓝图,别地不说,光是一个政治制度就已经让张华轩够头疼了。

西方的民主政治?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俄罗斯的威权政治?难道还是君主制?

在中国这块土壤里张华轩看的清楚,在民智未开之前采用纯粹的欧美式的议会政治是绝对行不通的,除了混乱还是混乱,或是民众的权力被那些地主士绅取走,试想一下,九成地百姓不识字没有有效的交通与宣传,他们连村子外的人都不认识。怎么去选众议员参议员或总统?官绅与地主中当然有不少人才,他们形成一种在野的力量后当然也会给政府带来制约,不过这种制约未必是好事,比如政府可能有腐败问题,但是施政时总会考虑大多数民众的利益,而一旦议会力量让官绅和寡头们掌握,那他们必定首先保障的是自己的利益。这种议会制度不但不会给百姓带来好处,反而只能给政府施压。出台一些只能小部份阶层有利地施政措施。

除了这种制度并不尽善尽美外,其余各种制度也会有各种的问题。后世中国地制度当然有得有失,失处是政府不受制约,总会产生腐败和浪费,而好处就是这样的政府能发挥出最好的功用。在施政上的掣肘少做事方便快捷。可以整合国家的力量高速发展,缺点就是腐败和没有制约造成地浪费。

在与翁同和等人闲聊地同时。张华轩一边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一边也在思索着自己在思想改革与政治制度改革上地缺失。

每一种制度都有缺陷,而每一种文明产生的思维方式与文化也不会尽善尽美。其实中国原本的儒学文化并不差劲,如果它真的差劲,同样是信奉它的汉唐也不会有那么光辉伟大的成就,而中国几千年下来不但没有灭亡,相反还成为诸多文明中硕果仅存的一个……虽然它已经黯然失色不少。

儒学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过纯粹的复辟哪一种中国古老的思想也明显不行,全盘西化更是失败中的失败,西方文化并没有那么简单,如果中国人只简单的拿来人家的科学与金融体系,再去学一些皮毛的东西,将来有结果就只留下拜金主义这一样东西,原因很简单,中国人没有人家的基督教文明做为文化内核,只学皮毛的话,注定就只剩下四不像。

……头疼呀,第一次考虑到这些问题的张华轩发现自己手足无措。他在翁同和等人的眼中算是当世人杰,在淮军很多将士的眼里简直就是神武天赋,其实在很多时候只有他自己心里明白,他只是懂得很多超越时代的东西,再加上起手就开了一个好局,有这么多有利的条件还做不好事,他的智商就算是在中人之下了。而真正严格的评定自己的话,他的整体能力也就是中人之上罢了。让他提出一种新的思想与全新的体制出来,只怕是绝无可能。毕竟政治家和哲学家不是那么好当的,况且就是美国的建立也不是华盛顿一个人的事,而是当时的美国很幸运,开国元郧当中随便提溜出一个来都是百年不遇的豪杰睿智之士。

既然想不好就索性不想,张华轩对自己算是很宽容。反正做为一个前政客,他对每种体制与各种文明的劣处还是知道一些的,既然提不出一个新的东西,在旧有的框架内先修修补补也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他们一行两百多人从淮安出发,连同护兵在内全数骑马而行。一则是因为张华轩不喜欢坐轿子,当时的中国马车也不适合长途奔跑,在这个西方大修铁路的时代再去引进马车就太搞笑了。况且淮安到海州的道路也不是那么尽如人意,道路不修,一路上全是坑坑洼洼的土路,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