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大宋之神箭无敌 >

第81部分

大宋之神箭无敌-第81部分

小说: 大宋之神箭无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亡国之痛……

坐在对面的李庭芝,则用一种近乎崇敬的目光,目不转睛地看着我。

第四卷 西川经略 第二十四章 讲学

第四卷 西川经略 第二十四章 讲学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此句意为:战争,乃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和研究的。”

在一间稍嫌简陋的木屋中,我与王坚等人,还有百余名将领一同听着徐格讲学。徐格坐在太师椅中,头顶着“保家卫国,收复国土”八个大字,摇头晃脑地轻摇着手中的折扇。朗朗上口地说着孙子兵法。徐格在这大冷天还扇扇子的样子,在我眼中虽说有些怪怪的,但我还是不得不承认这的确让他看起来更加温文、儒雅。

这间十步见方的木屋,便是李庭芝据我的建议,在军营中建起的军校,叫做武德军校。名字取自我的另一个官衔——武德大夫,同时在众将的一片赞成声中,我所领的军队也因此有了它的名字——武德军。

有武又有德,这个名字好像确实不错。我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瞄了一眼坐在身旁的第一批军校学员。这些学员全都是武德军在成都之战中表现不错的军士,李庭芝再按照新的晋升制度,从中选出了最优秀的百余人。可想而知,当这批人从这里合格地毕业之后,武德军将不再会有无将可派的窘境。

自从与我讨论过后,李庭芝很快就确定并在各城颁布了新的晋升制度和军法。这些新法实施以后,虽然也听到了一些反对的声音。比如说军功晋升制度很快便遭到了众书生地反对,他们本来寒窗苦读,大多数都是为了能在官府中求得一官半职,但新的制度一实施便打破了他们所有的希望。所以这几天时不时便有什么万言书,还有长长的折子递到我的面前。但正所谓尊一人必贬一人,扬武必然就要抑文,任何事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所以对这些折子我只能一笑置之。另外再处理了几个闹得过头的,这才将这股风压了下去。

另一方面。这种晋升制度想当然地受到了大多数百姓的支持,特别是一些不识字靠体力讨活地农民。试想本来由于不识字而最多只能做到队将的人,现在却有可能做上将军,这如何不让他们喜出望外。

李庭芝又按照我的建议抬高了投军的门槛,选兵不再是来者不拒,也不再是按兵样将来者分为上、中、下三等,而是要经过基本的体验和体能测试了。同时李庭芝对武德军也进行了一次清理。将一些体弱的书生和行为不端的人拒于军营之外。这一措施虽然一下就将驻成都地两万人缩减至一万五千余人,但是军队的精神面貌却有了很大的变化。

“咳、咳。”徐格假咳了几声,他显然发现了我这个不认真听讲的学生。

我回过神来,略感尴尬地笑了笑,忙坐正了身子。

在军校中掌教的有张珏、李庭芝、和徐格三人,其中张珏本就是读书人,担任此职自是不在话下。李庭芝对蒙军的习惯十分熟悉,掌教自然也少不了他。而徐格则是原金国的军师。掌教也是十分合适。只不过徐格与李庭芝两人一个要忙于治民,一个要治军,所以平时大多时间还要由张珏来讲学。

宋时的讲学也很有特色,它并不像现代一样有一张严格课程时间表。相对于现代地学校来说,宋时的讲学比较自由,这使它更像是一个讲座。大凡在讲学之前,掌教会告知学生们讲学的时间,让学生准时来听便可。而平时学生们则是聚在一块或读书、或讨论、或是提出一些问题。

“今日徐某便讲到此。”徐格不满地望了望我,随后邪邪地笑了一声道:“此时时日尚早,不若我等请监学来讲上一番如何?”

“好……”

“正合我意……”

听着一片叫好声,我一时呆愣当场。监学也就是校长,这么重要的职位当然是由我担任了。想当年,不,是想将来,蒋介石也是黄蒲军校的校长。当初老蒋没认识这个职位的重要性时。还不想当校长。但是直到他做上这个位置一段时间后,才明白这是个抓军政大权地好职位。只要在军校时注意收拢亲信、人才。当他们一批批走上军官的岗位,接着又在建功立业的道路上,一批批地成为将校时……

下面的便不用我说了,虽然我对现在的部下都挺放心的,但有一句话叫做“权力导致**”,所以我并没有将监学这个职务让给别人,免得有一天突然背后被人捅上一刀。不过好像就算我抓住了监学这个位置,情况也并没有好到哪里去,比如说现在的徐格,让我毫无准备就上台讲学,他明摆着就是报我不认真听他讲学之仇嘛。

“各位乡亲,哦不。”在众人期待的眼光之下,我无奈地走上了讲台,却没想到第一句话便出了丑。

“弟兄们。”我深吸了口气,稳了稳心神,高声说道:“郑言知道弟兄们今天坐在这里,有许多人并不是情愿的。也许你们心里会觉得,打仗而已,靠的无非是勇敢和力气,这些纸上谈兵地事又如何能抵敌?但这种想法显然是错地,弟兄们在此学习的,正是如何更好抵敌地方法。孙子兵法有云:‘以已之长攻彼之短’一句话便道尽了作战之精髓。

蒙军之长是什么?野战、速度,还有便是可以四处劫掠而无需携带粮草,这恰恰是我等的短处;我军之长呢?守城,这无疑是鞑子的短处。

我军又如何以守城之长攻敌之短呢?由此我等便可想到:一曰待敌,不可轻战;二曰保山险,不可散居平地;三曰收聚粮食,毋以资敌。

如何?”我浅笑着摊了摊手,说道:“只要研读孙子兵法,而后再将其与我等所面临的问题结合分析,便能在其中找到解决的方法。不过如是而已,蒙古鞑子难对付吗?祖先早已告诉我等该如何做了。”

第四卷 西川经略 第二十五章 丁口徭役

第四卷 西川经略 第二十五章 丁口徭役

“置使大人。”听到了我讲到的待敌、保山险、收聚粮食…,张珏很快就提出了他的疑问:“守城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战场之上瞬息万变,有时我等必然要到野外去面对鞑子。不知大人对此又有何良策?”

“问得好。”我点头赞了一声,讲学时听者能够自由提问也是宋朝课堂的一大特色。对于宋朝的文人来说,不单是在讲学时言论自由,在朝堂之上同样也是这样。宋朝自太祖赵匡胤起,便有不杀大臣、刑不上大夫一说,目的就是要让他们在廷争上放胆高谈阔论。因为只有宽谅免责,才能让大臣们广开言路,畅所欲言。这一点却是其它朝代甚至是在唐朝的鼎盛时期,都无法与宋朝比拟的。

“孙子兵法也不是万能的。”我笑了笑说道:“所以郑言便想到了十大军事原则,郑言想以此做为对付鞑子的法宝。”

“十大军事原则?”乍闻这个新名词,堂中的百余名将领纷纷交头接耳,但他们问来问去,却没有一个人问出个所以然来。

见此我暗笑了一声,十大军事原则是在近千年以后,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思想家、政治家提出的军事理论,这时代的人自然是不会知道的。

“这便是了。”我从怀中掏出了空闲时写下的军事理论,递给了立在身旁,同样是一脸迷糊的徐格说道:“郑言也是自一位伟人那学到这些地,十大军事原则。重在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其以‘保存自已,消灭敌人’为作战目的;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作战目标;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为作战方针进行作战。试想蒙军人少,兵源紧缺,这何尝又不是蒙军的短处、我军的长处?所以我军若能做到这十大军事原则,那么就算是暂时失去一些城池,丢掉一些土地。但最终的胜利还是属于我们的。”

“一: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强大之敌。二: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徐格如获至宝地捧着手中地折子,轻声地念道。堂中的百余名将领则是鸦雀无声,双眼紧盯着徐格侧耳细听,生怕漏掉了什么。

“呼……”将十大军事原则念罢,徐格情不自禁地长长舒了一口气,摇头说道:“此十大军事原则,就算比起孙子兵法来。也是有过之无不及。让徐某奇怪地是,徐某自认学富五车,如此高明的兵法之前却是从未听过。今日得见,真是幸甚,幸甚!”

听完徐格所念的十条原则,王坚、张珏等一众知道其中利害的将领,眼中全都露出了震惊之色,个个过了好半天才反应过来。争先恐后地围着徐格抄录,立时堂中便有如集市般的一片哄乱。

————————————

“置使大人。”已散讲,徐格快走几步赶到我身旁,惭愧地对我拱了拱手道:“适才徐某有羞辱大人的意思,还望大人见谅。”

“无妨,是郑言不对在先。”闻言我笑了笑说道:“好在郑言平时整日都在想着如何对付鞑子。否则今日定要出丑一番了。”

“大人的讲学确是十分精彩,徐某自愧不如。”徐格再次对我微微一拜道:“由此也可见大人整日忧国忧民,却更让徐某对今日地小人行径深感愧疚。”

“徐大人无需如此。”见此我忙将徐格扶起道:“些许小事,徐大人无需放在心上。更何况,徐大人也整日为治民而奔波,如何能以小人自称?对了,说到治民,不知徐大人访察民情进行得如何了?”

“回置使大人。”徐格抬头说道:“属下为了得到西川的真实情况,这几日已派出了近千名军士,分别探访了西川的工、农、商三业。已基本了解了西川的生产状况。”

“哦。说来听听。”

“回置使大人。”徐格说道:“在几日的访察之后,属下才发现。原来西川的工、农、商三业已是鱼龙混杂,难以分清界限了。这是因为大多数的农民在农闲之时,便会相约入市,或为工出售劳力,或为商做些小本经营。”

“哦!”这也许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前兆吧,人人都说宋朝是一个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地朝代,现在看来果然不假。闻言我不由眉头略展,说道:“这么说来,成都百姓的生活必定宽裕吧。”

“不然。”徐格叹了一口气说道:“西川苛捐杂税奇重,农民即便是在农闲之时为工、为商,却是连温饱都不能解决。”

“竟会致此?”闻言我大吃一惊。

“甚于置使大人所想。”徐格苦笑着摇了摇头道:“西川实行的税制是丁口徭役,三丁抽二,二丁抽一,并照丁口课税而不论土地的多寡富贫。所以有的嫁母,有的不聚,有地出家作和尚或作道士出家人不用纳税,更有甚者还将刚出生的婴儿溺杀于水中……”

“竟有这等事?”我难以致信地望着徐格。

“自然不假。”徐格叹道:“西川本是鱼米之乡,百姓又个个都是种庄稼的好手,是以土地足以养民,但由于丁口税,百姓年年都只有半年的粮食。另半年的粮食,便要出外为工、为商,借贷,甚至为匪才能酬得。百姓农忙时在家,秋后出外‘营生’已成为一种习惯了。而且有些百姓在土地被富豪吞并后,按丁口徭役他还是得纳税,那么这些百姓便只有为匪或是死路一条了。”

竟然已经到了如厮田地,听到这里我觉得心上像压了块大石头一样沉重。我很清楚,百姓若是到了被逼着当土匪的地步,那也差不多就到了社会崩溃的临爆点上了。甚至我可以说,只要有人号召,西川很有可能就会发生农民反朝廷的大联合,等到这些农民有了组织、有了领导人,那就是我武德军到处救火的时侯了。

第四卷 西川经略 第二十六章 成都首富

第四卷 西川经略 第二十六章 成都首富

“立即改革税制。”我转身对徐格说道:“下调税额,并将原来的按丁收税,改为按土地多寡富贫收税。”

“是。”徐格应了声,但他迟疑了一下,很快又接着说道:“大人,问题还不光这些啊。”

“说。”对此我并不感到奇怪,百姓的成分多种多样,各成分的利益都有所不同,治民在很多时侯都是要以伤害少数人的利益为代价来维护多数人的利益,所以治民绝对要比治军困难得多。若徐格发现的问题只这么一点,我却还要怪他失职了。

“大人。”徐格拱手说道:“治民的问题实是多得数不胜数,几日下来由民间反应上来的问题便可以千计。不过经过属下的整理之后,这些问题大致都是由两个弊端所造成的。

其一,地主以高利贷粮。每到播种时节,必有许多农户家中无存粮,致使无粮可种,所以不得不向地主贷粮。但地主富豪却又互相勾结,借此以高利将粮贷出。农户收成时,借一担便要还两担,再加上缴税,所以即便是在丰收之年,农户所得之粮也十分有限。这又导致下个播种时节又无粮可种,不得不再次贷粮。如此年复一年,粮食大多都流入地主富豪仓中,而农户每年辛苦耕作却还是不够养家糊口。”

“嗯。”我皱了皱眉头,心知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官府插手以低息将粮食贷给百姓才行。可是要解决全西川近两百万百姓的种粮问题。这需要地资金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啊。

“其二。”徐格继续说道:“商贾囤积居奇。每到天灾**,粮食紧缺之时,商贾便会大量收购囤积粮食,以待价格上扬之后再行出售。比若现在,成都以北的百姓遭蒙军劫掠,以南的百姓又遭宋军劫掠,只有成都以置使大人才得以幸免。成都的商人都看准了这个时机。在成都之战后便开始大量收购并囤积粮食,此时的粮价。已由原来的一两二分购买一石,涨至三两一石了,而且上涨的势头还不见止。若不是日前大人下令放官仓接济长江沿岸各城地难民,此时想必还不止这个价。”

放官仓接济难民是发生在三日前的事,成都历来都被当作西川地后勤补给基地,所以粮仓中的存粮还够接济难民,这避免了许多的不稳定因素。否则那些饿着肚子的难民造起反来,只怕现在的成都都要被他们包围了。

“官仓中还有多少存粮?”我随口问了声。

“官粮已不能再放了。”徐格无奈地叹道:“接济完难民之后,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