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中华-第2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庆贺醇亲王载洸履新,并庆祝帝国陆军攻克撒马尔罕,北京在11月9日举行盛大阅兵,驻京近卫第二军和近卫军,加上在京的帝国陆军大学,近畿的保定陆军士官学校学员等三万余人参加了阅兵式。我和载洸俱是身着戎装,加配皇家绶带。骑着马,擎着指挥刀先后检阅了各军兵种,天上陆军航空队和飞艇部队也适时地飞过,配合地面上的各种轻重武器。精神焕发的军人,整个北京都陷入了狂热的气氛之中。
在南方,陆军第二一九师和二二零师,二二一师等四个师加上广西省预备役部队总计七万五千人完成了长途奔袭演练,并进入了称藩的交趾国也就是越南北部东京大区的新独立藩国境内。与该国军队两万五千人合兵,统一由两广总督孚琦指挥,当然这只是名义上的,年事已高地孚琦很快就要致仕,目前的指挥权实际是落在了以两个少壮派军官,受过皇帝特简地两个年轻高官——刚满三十岁的陆军第二一九师师长蔡锷和比他小一岁的陆军第二二零师师长唐继尧手中。
而以陆军部尚书同知吴佩孚为首的皇家陆军代表团已经进入暹罗,暹罗王军已经初步同意在适当地时机将十万人左方的部队交给吴佩孚将军指挥。
在这些行动的激励下,中部的越南王室维新帝也进入了河内。开始展开与河内政府一直谈不拢的并国问题,当然,主要目地还是为了避难。
而在西南方向,帝国总参谋部西南司副司长蒋百里上校也在成都与尼泊尔的代表签订了一份军事合作协议,中国将在两年内无偿为尼泊尔武装四个陆军师,条件就是这四个师的营级以上军官都必须是历年从帝国陆军大学毕业的尼泊尔选送军官。
兵役部也在这一系列动作之后,宣布了帝国在近期内不会采取全民强制征兵的方案,以回应国际国内对于中国有可能加入强制全民征兵的行列,有可能将武装部队扩充到千万人以上的传言,兵役部只是说帝国从光绪十八年期曾在部队服役过的,或者是从十八年期在各级团练或是民兵组织训练过地,国家随时有可能会征召入伍。从即日起,各级官府就应当开始统计各自辖下的兵役人口名单,以备不时之需。
海军方面也不能闲着,太平洋舰队与德意志帝国太平洋舰队菲律宾以西洋面演练了协同作战,并对防守森严的马尼拉港发动了攻防演习。一时之间,亚洲的这一批热闹劲似乎还超过了欧洲,
这当然引发了国际上的大骚动,战争的阴云不仅仅笼罩了欧洲,也开始渐渐蔓延到了亚洲,整个欧亚大陆都似乎很快就要进入战争。
但是中国很快就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活动向世界说明了自己这一连串军事行动的原因和目的:恭亲王载滢和伍廷芳庄谐搭配的组合开始了他们的外交攻势,通过在北京的记者招待会和出席各国的外交活动场所,载滢发泄了他对英国的愤怒,在中国为了遭受屠杀的蒙古子民发动报复性攻击的时候,英国已经向我们表明过立场,但是近来英国的各项活动已经超出了帝国容忍的限度,所以帝国必须要有所回应。
而伍廷芳则用外交辞令向英国传递了讯息,中俄的战争希望英国走开,如果英国一定要介入的话,相信近期的一些实力展示会给英国的决策者提供一些参考。
外交部随即给英国发去了一个通碟,希望英国在11月25日之前,将他们指挥的印度部队约束在北纬三十八度线以南,如果在11月25日之后在北纬三十八度线以北双方再有摩擦的话,中华帝国不保证他们的安全,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均由英国承担。(杜尚别在四十度以南一点点)
而我当天接见英国驻华公使时,却又是另外一番说辞,英国近期在中俄战场附近的活动已经让我们很不安了,希望英国不要非要把中国赶到敌对的立场上去不可。如果英国能够确保在中俄之间的中立立场,那么中国将确保在英国与任何国家的冲突中保持中立立场。
对于英国来说,这一定是一个全新的信息,中国还有可能在亚洲保持中立静待英德分出胜负?这是他们在中英决裂之后一定没有设想过的局面,从英国近期的军事准备来看,他们一定做好了与中国德国同时开战的心理准备。但是以我皇帝的身份给他们的保证,相信可以对他们的决策再次做一个力度未知的影响。
英国也很清楚,除非他们能够拉拢到美国,否则以他和法国的力量,在另一个盟国俄国已经瘸腿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同时在欧亚两个主要战场战胜德国和中国的。何去何从他们应该可以给我满意的答案。
当然,通牒的最后期限只是要人玩而已,实际上到了11月2O日的时候,我已经下达了总攻命令。经过三天的急行军,王士珍的十一万多人开始了对有一万七千人驻守的杜尚别的全面进攻,军力悬殊和有备无备的对比下,俄军仅仅支撑了一个小时十五分钟,就举起白旗投降,至此,西进的第一阶段目标完全实现。中国正式占据了塔什干和杜尚别这两个重要城市,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巩固这一片区域,并向南西北三个方向开始渗透。
到了11月26日,从前方传来印度师向南退却的消息,我这才吁了一口气。英国人果然忍了。为了安他们的心,我以私人名义写了一封信让外交部转给英国今年刚刚即位的国王乔治五世,表达了对英国中立的感激和在英德战争问题上的立场的无奈。并表示愿意在英国及美国的调停下,拿出十二分的诚意与俄罗斯展开和平磋商。
到这个时候,英国人已经没有口实了,写这封信也只是希望还能继续骗骗他们而已,至于骗到骗不到,那已经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了。
英国人的主要矛盾毕竟不在亚洲,他们与中国没有市场的竞争,中国甚至是他的重要市场之一,也没有太大的殖民地利益的冲突,原材料来源的冲突。其实从本心来说,我也不愿意与英国人兵戎相见,而我深信,英国也同样如此。
所以,英国在失去了对中国施加压力的口实之后,他们并没有继续寻找新的口实,实际上他们也希望新吃下的俄罗斯土地能够喂饱我的胃口,在将来也许中英还有携手的一天。正如中国的皇帝陛下在信里写的那样。
他们没有寻找对付中国的口实,并不代表不继续寻找其他的借口,正如德国人正在费劲的寻找着进攻法国的借口一样,这个世界的许许多多的矛盾,也正在寻找着一个爆发的借口。
第二九零章 … 连锁反应
“臣马福禄于麦加遥叩吾皇圣安,臣自中华九年至此,未建尺寸功,妄负君父浩荡之恩,臣每思于此,实五内俱焚矣。幸吾皇圣明庇佑,终于本月有所寸进,臣亦可得报皇恩于万里之外,不负皇上朝廷如天之恩矣。”
这个马福禄每个月都是如此,每个月通过邮路传回的中东阿拉伯事务进展问题,总是一开篇吓人一跳,随后又看上去稍稍给人一些希望的样子,这次也不例外,照例先是一番愧对皇恩之类的废话,随后才让我真正眼前一亮。
随着中国势力的突进中亚,阿拉伯人才真正开始认识到中国也是如今世界上除了英德之外,另一个在这片土地上有话语权和支配力的国家之一了。从土耳其人到英国人,德国人,甚至还有俄国人,在见识过无数的商人之后,他们见到了中国人,英国德国俄罗斯,都是基督教世界的国家,他们不会相信阿拉伯人的伊斯兰教,也不会发自内心的与阿拉伯人做朋友。他们有的只是利用,英国人在这里表现的非常明显,他们只是利用阿拉伯人的民族情感来对土耳其有所图谋,以及他们自己将来的利益作铺垫罢了,这从他们一边与阿拉伯人缔结着假惺惺的“陶希德”的友谊,一面又支持犹太人来侵占阿拉伯人的土地。如果有其他选择,阿拉伯人的选择未必会一定是那些背后藏着刀子的绅士。
德国人限于根基和布局方面的劣势,他们无法在这里给予阿拉伯人实际的支持,而且他们也与仇敌土耳其人有着特殊的亲密关系,汉志铁路名义上说是为了方便穆斯林的朝圣,但是又何尝不是德国与土耳其控制汉志和内志地有效控制线呢,通过那些喷薄着烟尘的钢铁长龙。拿着武器的军人很快就可以从北方抵达圣地麦加,圣地将牢牢地控制在敌人的手里。
而从去年开始来到阿拉伯人面前的中国人似乎与这些西方人不同,他们的使者是虔诚的穆斯林。在麦加他们和普通的朝圣者没有什么区别,从交谈中得知,他们是瓦哈比耶派的虔诚信奉者,而不是土耳其人地逊尼派,这让麦加总督伊本·阿里·沙特家族的英杰人物十分地欣赏。但是欣赏只是欣赏,中国人看上去并不能给予阿拉伯人实际的支持。他们的疆域远离这片土地,他们也无法帮助实现阿拉伯人自主独立的梦想。
伊斯兰教地教派之争比较繁杂。后世中东问题的新闻上经常出现的逊尼派之类的派别称谓也比较让人有印果,在这个时候,阿拉伯世界是瓦哈比耶派比较强大,而土耳其则是逊尼派。教派之间的冲突和土耳其对于阿拉伯人地压榨和不人道的统治方式。促使了曾经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国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凋零,这也是英国之所以能够在队拉伯世界挑起与土耳其的仇恨的关键原因,而从历史上来看,德国在阿拉伯长期的经营也颇有成效,起码在历史上的二战时期。阿拉伯世界地倾向性都未必是一定倾向盟国。在二战后,英国与法国在中东问题上的特殊地位,是美国都无法望其项背的,这就是提前经营的效果。也是我为何要派遣一个在朝中并不是十分重要的军方官员前往阿拉伯世界的原因。这个地方迟早都要从土耳其分裂出来,哪怕就算是为了这片土地下埋藏的资源,帝国也要在这里打开一片天地。
虽然当年在陕甘民变时军方对于信奉伊斯兰教的叛民们多有杀伐,但是一来是时过境迁,二来那也是遥远的已经臣服在帝国统治内的信众。再一个阿拉伯世界也未必知晓当年那次战争,马福禄本来还忧心着这个事情以及他朝廷命官的身份会在这个历史遗留问题上留下污点对他的工作造成不利影响,但是阿拉伯人没有问起,他当然也不会多说什么,即便说了,其实也容易抵挡,他们是信众,而马福禄这一派也是信众,为了死去的人而开罪在世的人,在亟需外界支持的关键时刻的阿拉伯人,不会做这样不划算的生意。
随着中国的军事部队进入中亚地区,他们离阿拉伯世界的距离又缩短了几分,马福禄在麦加明显的就忙了起来,这也是我为之兴奋的缘故了。在他的奏折中,也报告了南路的董承恩的进展情况,董承恩从科威特到希吉来,一路上见到了阿拉伯民族即将奋起的事实,也与沙特家族的另一个领袖人物伊本·沙特建立了信任的关系,与伊本·阿里是土耳其的“朝廷命官”身份不同,沙特纯属是白手起家,他的出身高贵,在阿拉伯半岛曾经短暂存在过的1811年到1818年间的瓦哈比王朝,便是沙特家族所建立的阿拉伯自己的政权,在被土耳其人的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剿灭后,他们和瓦哈比派穆斯林都遭更到了沉重打击。在科威特经营数十年后,他们卷土重来,在19O2年时攻克利雅得,并建立了在内志的统治地位,这些年来,他们都在忙于平定境内由土耳其人煽动起来的各种叛乱。(伊本即后来的沙特阿拉伯王国的首任国王。)
中国人的出现,让他们看到了英国,德国之外的另一种选择,董承恩开门见山的提出中国承认他内志之王的地位,并且表示中国愿意与他们缔结友谊并提供一定的帮助,重要的是,这种友谊别无其他条件。沙特还处在一个地方割据势力的地位的时候,他还没有得到任何大国的实际承认,这第一份承认对于他来说是十分关键的。
中国不是伊斯兰教国家,但是中国有很多瓦哈比耶派穆斯林在军队,政府中担任官职,这种非排他性的文化,也是让沙特降低对中国的怀疑的重要因素。英国人愿意帮忙,但是条件是要沙特接受英国的管治。并且出让土地给英国使用,承认英国的一些特殊地拉,这是向往独立自主地沙特很难接受的。德国也愿意帮助沙特。但是他们希望沙特不要对土耳其怀有敌意,不要与英国有亲密关系。这对于离东西都离英国势力非常近的内志很难接受地。而且作为信仰和野心的一部分,沙特也很难接受北方大片土地仍然归属土耳其帝国的统治之下的现状。
中国的无条件支持和承认是他可以接受的,但是中国无条件也就代表他们不能提供什么实质性的帮助,所以一开始时,董承恩并没有受到太过热烈地欢迎,直到中国在中亚用兵之后。中东地区的工作才堪堪打开了局面。也就是北方地伊本·阿里与马福禄形成了中国支持阿拉伯人抵制和破坏汉志铁路的活动,而阿里也同意了马福禄的条件:在将来有任何重大举动之前。会给中国知情权的普通要求。
而在南方,内志在得到中国承认后,表示如果在远期中国可以在实际上支持沙特家族统一阿拉伯世界地话,那么新成立的沙特王国可以考虑董承恩提出的内志名义上加入中华帝国体系的要求。
当然。董承恩这个未经请旨的要求是自作主张提出地。原因就是在于我的初期只是要建立联系和友谊而已,根本没有特别的要求,董承恩体迎上意提出这么个要求,其实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如果中国没有将势力扩张到那里。根本就没有可能从实际上支持内志统一阿拉伯世界,如果有能力的话,就算你到时候不提,沙特王国也未必不可以考虑在中华帝国宗藩体系下做个有独立自主实质的伊斯兰王国。
他毕竟还年轻,能让沙特这个枭雄或真或假的答应这么个名义上的要求已经很不容易了,在中国根本不可能将军事影响力扩展到中东地区地现在,有这样的成就也不错了。当然,最关键的还是阿拉伯世界都知道。中国有向西发展的企图,综合他们的需要,才会在一年多没有什么进展之后,在1911年快要来到时取得如此的收获。
而在波斯,正在面对英国与卡扎尔王朝的复辟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