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明月东升 >

第199部分

明月东升-第199部分

小说: 明月东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兄弟三人商议的结果,辽阳、海州处于战事前沿,又多是援辽兵马聚集之地,这里便全由苏翎处置,而其余的后方地域,则仍由胡显成全权处置。

对胡显成来说,镇江堡已经提前完成了这项工作,宽甸五堡以及千山堡也无需再做过多的调整。目标也仅仅剩下金州、复州、盖州三卫辖地。这三卫。不仅地域要比千山堡大出数倍,且人口、土地也是成倍增多,向来是辽东都司的粮仓,以及后备兵源的出处。将这三卫纳入苏翎麾下,可以说这辽东都司便完全落入苏翎地掌握之中。或者说,整个辽东目前所存在的区域,都将归属于苏翎及其兄弟们所形成的势力。事胡显成已经略做准备。那些由千山堡抽调出来的管事们,已有五百人在镇江堡集训。这五百人不同于当初抽调到镇江堡参与管事的人,完全是新来的,且正如胡显成所说,其中不少人还不识字。集训的内容全靠心记。

这里不得不说说千山堡辖内的那些百姓们,也包括宽甸五堡那最先纳入苏翎麾下的数万人口,如今可谓今非昔比,变化极大。那些昔日偷越边墙逃亡地,连吃饭、睡觉都成问题地人家,如今可是家家有房,户户有地,过着往日难以想象的日子。经过数年的耕耘,那些尽心开垦出来的田地已经能够确保一家人的吃食,且大多有所富余。而胡德昌等人从未断过的商队。也带来无数布匹、陶器等等日用品。用来交换无数山货、皮毛以及人参,这使得千山堡辖内的人家。这银子,也逐渐多了起来。

至于宽甸五堡辖内地百姓,倒是从赫图阿拉大捷中得到无数好处。那些按村组建起来的民夫队伍,在战后果然得到了事先许诺的分红。那些战利品中,金银倒是不多,且就算有,也被全数收去,不算在红利之内,这倒也没有引起不满。这些民夫大多一辈子也没见过上十两的银子,骤然见到数千计的银两,除了惊当然,那些私藏银子以及其余战利品地,都受到严厉的处置。

村民们分得的红利,有牛羊、马匹、布匹、农具等等,都是一般农家急需之物,非常实用,甚至在这边墙一带,有时会是有银子也买不到的。当然,粮食在其中也占了很大一部分。由赫图阿拉直至牛毛寨一带所有的女真村寨中存储的粮食,连一粒也没剩下,况且那些村寨中大多有现成的骡马、大车等等,倒是让运输便利了不少。这些都使最初一副冷漠态度的百姓们心态大变,要说苏翎在宽甸五堡开设市场等等一应举措,让百姓们看到几分不同,那么这次大捷便是最实惠的好处。

前面已经说过,辽东百姓的构成,本就异于山海关以内地大明百姓,尤其是这最接近边墙一带地人,不管是谁做了这片土地的官员或是首领,只要能有好处,便不会有什么反应。而这一回,就连传说中也从未听说过如此地益处。跟着那位苏将军,居然连平民百姓也能得到好处,这如何不能使人心所向发生转变?事实上从召集民夫时起,这数万百姓的心态就已经开始倾向于苏翎所部了。

至于当初随刘出征的明军士兵以及姜弘立所带的朝鲜士兵,虽然在屯田新村里劳作,日子却也过得不错。这鲜的小兵,都差不多是类似的状况,在原地可没什么值得夸耀的家产,大多数都没几亩地,养家糊口全靠军粮月饷。这到了军中,再一克扣,或是被军官勒索、驱使劳役,日子更不能说有多好。

而在千山堡,除了第一年较为辛苦之外,次年便过起了比在家乡还要好的日子,不仅顿顿都能吃饱,且还有了新衣,房子也随着不断的增建,到后来达到一人一座房屋的结果。而随着苏翎所部不断增长的实力,这牛、羊、猪等等家畜,也很快在每家每户出现,算是有了自家的财产。这样一来,除了心思转的快的去苏翎所部当了兵,这剩下的,大概除了有些想家之外,便没有任何可抱怨的了。

甚至有些朝鲜士兵还在属于自己的房子建好之后,还请求将自己的家人接来同住,就此在千山堡落户。同样在明军士兵之中也有这样的事出现,只是太过遥远,只能慢慢再办。

当然,这些归顺了的士兵,是在一股神出鬼没、谁也摸不清什么时候会出现的铠甲骑兵的清理之后剩下的。数万之数,当然不能说都是一样的心思,但只要稍有异动,便会消失无踪,是生是死都无人知晓。

至于刘等数十名明军较高级的武官,除了与一般士兵一样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屋、土唯一的优待大约是可以读书,千山书院印刷出来的书籍,可以免费赠送一部分。随着苏翎所部的扩展,大部分的军官都被询问过是否愿意出来做事,在经过集训之后被派往各地,自然,那里的日子过得要比屯田新村好得多。到最后,仅剩下刘等高级武官,在千山堡过起了田园生活。要说的是,这其中也有少数武官,被暗中清理掉了。

这样一来,尽管其中必然还隐藏有不稳定因素,可总体来说,整个千山堡辖内,是一副众心所归的局面。如此,便为胡显成不断从千山堡辖区内抽调人手,创立了基础。

在千山堡时,管事这个称呼,不过是代称,既不算官职,也不代表地位,仅仅是某一项事务的领头人。所有的管事都是从贫民中选出来的,如今在镇江堡一带,所有有过经验的管事早已抽调一空。这胡显成集训的五百人,却都是千山堡以及宽甸五堡一带的普通百姓。所谓集训,不过是将以往千山堡的规矩,以及在办事过程所遇到的问题的解决办法集结成册,然后命人读给这些人听,并一一考核其应对办法。

好在这些必须掌握的处置原则,大多与农事有关,这些百姓即便不识字,也没有多少困难,左右不过是丈量土地、收取税粮等等。另外,胡显将历次战事中残疾或是士兵的亲人中选了数百人出来,也进行同样的集训。这些人将分别奔赴各地,带诸事办妥,再将家眷迁移过去,就此落户扎根。由山中搬到平原地带,这可没人不愿意,甚至以此为荣。当然,那些军人家属们,更是兴致高昂。

这些昔日的穷苦百姓,如今有机会出人头地,自然个个争先。虽然这些人看上去都算是憨厚老实的人,可这反倒是令胡显成成较为放心使用的基础,只要是定下的规矩,都会得到彻底的执行。

当然,待遇是丰厚的。每月有月饷,家眷到了之后还另有月粮拨付,至于住宅,那更是免费提供的。简单一算,就算不种那照样拨给的农田,这些管事一家大小也会不愁吃穿。

第一卷 辽东轶事—第四卷 铁骑夺金

第三十三章乡镇攻略

胡显成由海州、金州走了一趟,返回镇江堡的第二日,便发布命令,实施兄弟三人商议妥当的土地政策。

首先从新兵大营中调出经过初步集训的一万名新兵,以二十名士兵为一队,指定小队长,总计五百个小队。然后将集训的五百管事以及另外五百残疾士兵、军属,两人一组,编为五百双,一正一副,明确职责。随后,一一组管事配置一个小队的士兵,这总计一万一千人马,便浩浩荡荡地向金州方向开去。

胡显成在这一趟的巡视中,已经确定好了目标,再加上赵毅成的那些哨探汇集的消息,在回到镇江堡的当夜,便定下五百个大型村镇的名单。这一万一千人,已经拿到了每一个村镇的名字,从管事到士兵,都对目的地十分明确。

这五百个村镇,均是沿着辽东都司修建多年的驿道两边设置,人口由数百到一千多不等,基本上算是金州、复州、盖州三卫人口的主要聚集区。胡显成打算先处置好这五百个村镇,随后在向一些偏僻处的小村、屯延伸。与当年辽东都司设置卫所不同的是,此次胡显成不是先从最上面的卫一级开始占领三卫辖区,而是走的先下后上。

这五百组管事,被冠以正、付村长、镇长之名,而由千山书坊赶制的榜文,也已加苏翎的将军大印,只需临时添上这些管事的名字便可。那一个小队二十名士兵,则担负起护卫以及协助这些管事接管村、镇的任务。当然,这种兵权是临时的,每一个队长临行之前,都被胡显成召集起来另外发布军令。每个小队以二十日为限。待另一队前来换班轮值时,再返回镇江堡的新兵大营。这也算是一种练兵地特殊方式。

这两人一组的管事们,因也是农家出身,经过集训过后,只知听从命令行事,到了目的地,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寻了住处。要说这件事。原本不算简单,该仔细筹划的好,胡显成倒只是简单吩咐了几句,没有过多交待。这点有些与苏翎的性子相符,凡是只管下令,这具体做事,要看做事的人的本事了。

好在这辽东战火一起,各地逃亡的士绅、大户可是为数不少,这些村、镇里地大户、百姓也无一例外。有名无人的屋舍倒是不少。是故这头一件事落脚之处。五百组人马倒十分利索地办到了。不过,所选的住处却相差极大,那些较大的镇子,两个镇长差不多都住进了算是深宅大院的一套房屋,那些较小的村子,最差的只寻到一套只有五间房子的小院。不过,这些管事们倒没什么好挑剔的。只粗问清了有无主人,便立即住了进去,稍事收拾,便开始张贴榜文。

榜文地内容自然是经过一番仔细商榷地,内容的第一条。便是确定两位管事的身份、地位,并十分明确地指出,原有官吏无论大小、级别全数作废,由榜文发布之日起,所有大小事务,均有两位管事处置。并用醒目的字体宣示,凡是阻挠两位管事办事之人,将被罚没所有家产,所有土地、房屋一律充公。

对于这一点的保证,自然是由那二十名铠甲齐全。站姿颇为威风的士兵担保。另外。赵毅成已经传下命令,令辖内所有哨探。都要密切关注、配合这次行动。而陶安峰率领的五百专办血案地哨探,则在三卫往来巡视,这是最后的手段,务必要确保管事们顺利接管所有村镇大权。

榜文中倒并未说明这样的村长、镇长是个什么级别的官吏,但内容却是将管事们的职权说地十分清楚。这第二项,便是勒令所有百姓,在十日之内,上报每一户的人口、房屋地契等等,过期不上报的,一律视为无主之地,全数充公。并在其后注明,家中没有土地的,也即刻起上报人口,待土地清查完毕,将立即按每人五十亩的标准,分配土地。

这一条最是繁琐,那些无家,倒是很快便到两位管事设立的地点报上一应事项,当然是指望着这新来的管事真能分给土地。至于那些大户人家,最初几日还在观望、犹豫,大多是望着那些面无表情的铠甲士兵琢磨着,尤其是在当地人多势大的大户,心里大概还盘算着这是不理睬,还是隐瞒一些田产地好。大明朝辽东都司做地清查土地的事情,也不是一回两回了,哪一次不是打点一下也就过了?可这回,虽然那位名气正盛地苏将军之派来了二十二个人,但瞧这架势,好像跟以往不太一样。最终,大概是忌于没收、充公的命令,大户们还是在最后几日,都报了上去。

这麻烦事,是两个管事都不一定会写字,识字倒是经胡显成费了番功夫,在搭配时,勉强做到了,至少有一人是识字的。补救的方法自然会有,这在另一张贴在一起的榜文上注明的。每一组管事都带了五百两现银,算是开办费用,除了解决吃食之外,便是雇佣人手之用。

这些村、镇既然成立已久,自然不会少了能写能读的人,榜文上给的酬劳也颇丰,每人十两银子,期限只有半年。这书办招募倒是爽快,一共六名书办,用去六十两,算是第一笔费用。另外,还招募精于丈量土地的人五十名,每人二两银子,期限未土地结束为限,这是第二笔。随后,是招募十名民兵,用做平时护卫以及跑腿办事,这个期限一年,每人十二两银子,总计一百二十两。这样下来,便只剩下二百二十两,算是留给管事们备急之用。自然,这初期的粮食吃食等等,也在其中支取。

管事们最先办的,当然是这招募的事情。有银子赚。自然不愁没人来应。所有的招募之人,都被严令训诫了一番,那说辞也是集训地内容之一。按照背熟的话说,那是不论这些人以往是做什么的,一概不论,但只要来了,办事尽心尽力那是自然,但若是弄虚作假、欺蒙不实着办事。一律按军法处置,轻则罚没家产,重则斩首示众。这番训诫效果不错,不论中间是否有人不算好人,这办起事来,倒没生事惹麻烦。

六名书办分做六处,将每一户人家的人口、房屋住处,田产数目、界限都一一登记入册。随后经过两日的统计,得出该村、镇的总数。随即。那五十名丈量土地之人。被派上用场,将名册内的所有数据统统过了一遍。每一处丈量完毕,都将签字画押,以做日后的凭据。这些管事对此也算熟悉,倒是不怕被人蒙骗。同时,又拿出一部分银子,赶制出来一批木制那些清查后的土地上,以做标记。这在日后会进一步换成石刻标记。

令所有的大户、百姓意外的是,每当丈量完一处田产,只要与原有地契相符,两位管事便拿出一份精心印制成的文书。重新填写,颁发给田产的主人。两位管事倒是多余的话一句没说,那份新地契上倒是注明了,每三年核对一次,重新换发地契,若是弄虚作假者,罚没。至于原来的地契,两位管事也没说要收回,总之什么都不讲,让主人自己去琢磨。这若是跟榜文对照着看。无疑是要将原地契作废的。这在大户、百姓之中有什么影响。倒是无人多问。总之眼下只要是真地,新地契照发不误。

丈量土地花费日久。两位管事是分做两班,每次带着二十五人出去办事。剩余一人,则处置其余地事情。要说这村、镇里其余的事,却各不相同。稍大一些的村、镇,都设有公田、义仓,这若是属于那些居住了几代人的大族所有,两位管事也不会干涉,这算在清查土地之内的事。若是属于全村共有的,则命其掌管者交出所有清单、名册,并讲明,日后归管事掌管,用处不会变化。

这件事在少数村镇受到阻挠,个别的还公然反抗,甚至殴打了管事以及那些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