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大漠烽烟 >

第165部分

大漠烽烟-第165部分

小说: 大漠烽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兄弟别有所图,更担心将图华留做宿卫太过冒险,成吉思汗对图华却矢信不疑。。。。。。

作为原金军将领,阿海对居庸关的地形十分熟悉,深知要攻下居庸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鉴于居庸关前布下百里铁蒺藜,蒙古骑兵根本施展不开,阿海想起他在驻守居庸关时曾无意中发现一条只能勉强容一人通过的山路,而且从关外直通关内,即向成吉思汗献计:对居庸关只可智取,不可强攻。

成吉思汗对阿海的计策大为赞赏,同时又不完全放弃正面进攻。他再三叮嘱阿海:〃你在关外埋伏起来,千万不可轻举妄动。什么时候金军出关,你什么时候从后面杀人关中。〃

整整半月蒙军在关外按兵不动。金军不明蒙军意图,又因依仗关固隘险,逐渐松懈。

居庸关依山而筑十分险要,加上金兵严密防守,见到难以强攻。

哲别先锋行至五更,在天灰亮时行至居庸关关下,由于行踪隐秘,并未被金兵发现。哲别想若能攻破关口,必先取下,若不能,再诈降撤军。于是命三千骑兵发动第一轮进攻,向城墙上抛去钩绳,偷偷地向城墙上爬上来。那金兵正在巡视,原本很是困乏,突然间金属器物已经挂在城墙上,立刻呐喊起来,居庸关顿时异常紧张,守关的金兵都向城下射来箭镞,蒙古先锋兵被射杀不少,还没有一个登上关隘,就被取了性命。哲别在关下看得心慌,想自己犯了错误,本只要在关下呐喊造声势即可,而如今却损了弟兄,一时情急不知该如何是好。一千夫长催马奔至眼前喊道:“哲别大将军,若再不下令撤军,我军将全军覆没。”

哲别这才回忆起成吉思汗的指示,立刻下令撤军,原是诈降撤军的,如今却成了事实,哲别苦笑。蒙古先锋军还剩两千多向关外撤去,甚是狼狈。那驻守居庸关的金兵见蒙古兵竟是如此不堪一击,都欲追来予以厉害。

守关的是朮虎高琪,金太师胡沙虎将他从镇州调回守此重要关隘,想他也许能胜任。胡沙虎原本就一无用之豺虎,所用之人也是毫无用处,那朮虎高琪与胡沙虎有类似的喜好,成天酒色为伴,若手下有人不满,定杀之而后快,没有人敢多言一句。他亦认为蒙古军只是蛮人,毫无头脑策略,一旦被打败,就会连连败退,于是草率地命金兵向哲别军追来。关内守将见蒙军受挫后不战自退,心中大喜,当即引兵出关追杀。金军利用地形熟悉,很快追上蒙军,两军厮杀一场,蒙军不敌,沿途丢下许多牙帐兵器,瘦马盔缨。

成吉思汗见哲别久去未回,定是没有按计策行事,于是立刻命大军前往帮助。铁木真领着蒙古大军朝居庸关袭来,还未走几里,就见哲别军慌张归来,而后紧随着四万金兵,扬起的风尘迷漫了天际。哲别见成吉思汗已经亲领大军反杀,于是命先锋军立刻调反冲杀回来。

朮虎高琪原以为这次可以杀得蒙古大军大败,也好为自己立身扬名,未想见那溃逃的蒙古大军反扑回来,而且似乎变得更加庞大,士气也完全不同,心里正犯嘀咕,等明白上了当后,一切都太迟了,蒙古先锋已经杀至跟前,无数的箭镞在眼前飞过,触目惊心。朮虎高琪慌张不已,命卫队环绕而卫,只想保一性命,根本就无心应战。

金兵见朮虎高琪如此懦弱,都悲愤不已,其士气也减了不少。有骨气者,奋勇杀敌,只为搏一声名。于是在金兵阵营中产生了两种势力,一种只想着逃命,无心杀敌,而令一种较往常还要勇敢,向着蒙古射来的箭矢挺进。

金兵也较擅长箭术,于是在副将的指挥下,弓箭手有规律地向蒙古大军放出箭来,蒙古兵也被射杀不少。成吉思汗坐在高头大马上,远视着整个战场,一丝笑容闪现粗旷在脸庞。她催马前行,几乎奔至军队的最前头,面对着飞来的无数箭矢,他毫无畏惧。身旁的怯薛们紧随着铁木真,深怕他有何意外。

两军在一瞬间完全冲撞在一起,最前排的步兵几乎都被撞飞,如此就去了半条性命。若是两军对战,会先下战书再择日择地决战,而今日是蒙古兵诱战,已失去了往常的规矩,只是拼杀。成吉思汗也不失往日雄风,见敌就砍,不时已经砍杀不少金兵。几个金兵见成吉思汗勇猛,都冲杀过来,欲取其头颅邀功,无奈还没来得及喊娘,就被成吉思汗砍去了脑袋。怯薛们也是尽力砍杀,只为保护成吉思汗,渐渐地跟至身边,成吉思汗竟对手下的怯薛们一笑道:“若不杀敌,人生岂不是太过无味?”

此时另一部分金军则〃引〃着蒙军顺利来到居庸关下。此时,只见关上遍插蒙古战旗,耶律阿海已抢先占领关隘。金军进退无路,大部分停止抵抗,弃械归降。

居庸关之战是蒙古攻金以来对敌战略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此前蒙军一直奉行斩尽杀绝的政策,致使金将士除拚死外别无选择,这在很大程度上迟滞了蒙军胜利的步伐。

居庸关大捷后,蒙军对降敌采取了相应的优待政策,大大加快了进军速度。木华黎头脑冷静,善于适应不同环境下的不同战争,逐渐树立起他在金降将中的威信。尽管这时的蒙古君臣对城市经济和农业文明还没有多少概念,随着战事的深入,他们逐渐体会到对城廓国家进行战争与统一草原各部落时所进行的战争问的显著差异,这不仅是战略战术上的转变,更需要从政治经济上加以改变和适应。



之后“哲别”进抵中都城下,吓得金国皇帝差点要迁都南逃,但蒙古军的攻势却因为金国士兵拼死抵抗和中都城坚固的城墙而被阻止,于是“哲别”领军袭取金国各监牧,号称夺马以百万计,极大的削弱了金国的国力。

前线打生打死,后方自然是热闹非凡,押送俘虏,押送战利品,运输粮草辎重,抽调轻壮轮流进入后勤车队,感受战争的残酷。当然,这对于郭进来说都不是最重要的,郭进和整个黑龙江万户区的注意力除了前线之外,绝大部分都被近在咫尺的金国东京方面的战事所吸引。没办法,谁叫这里离郭进的老巢近呢。

蒙古大举攻金,允济皇帝对据守辽阳的契丹人越来越不放心了。特别是契丹族将领石抹明安公开降蒙后,致使他的疑心病更加不可遏制。经过几天冥思苦想,他想出了一条〃妙〃计出来。

钦差带着允济皇帝的圣旨奔赴辽阳,金将蒲鲜万奴率领二十万大军随后跟进。允济皇帝的妙计就是对辽阳百姓实行〃夹户〃政策,即每两户契丹人中必须夹住一户女真人,以达到分散契丹人力量进而兼并辽阳的目的。

辽阳正为辽皇室后裔耶律留哥统辖,倒也人心安稳,太平无事。耶律留哥为人忠厚宽仁,深受辽阳百姓拥戴。契丹人并没有忘记他们祖先的荣耀,沉埋心底多年的国仇家恨随着金末年社会的动荡被彻底唤醒,为这种民族觉悟火上浇油的正是允济皇帝的〃夹户〃诏书。

耶律留哥拒不接诏。部将一拥而上,将钦差擒住,推出门外一斩了事。耶律留哥晓谕辽阳百姓,正式宣布独立。

允济皇帝派大将蒲鲜万奴征剿耶律留哥。

得知蒲鲜万奴率领二十万大军逼近辽阳,耶律留哥决定暂且放弃辽阳城,带领军队百姓前去投奔成吉思汗。耶律留哥带到蒙营的是一支完整的队伍,他沿途击败了几支设法阻截他的金军,他的成功令成吉思汗对他刮目相看。设若没有辽阳军民的团结一心,要想做到这一点是根本不可能的。

成吉思汗审时度势,充分认识到耶律留哥带头叛金的重要影响和重要意义,当即派哲别率一支精骑协助耶律留哥夺回辽阳。

耶律留哥久闻哲别大名,今得相助,自是欣喜万分。尤其当他得知这位威风凛凛、所向无敌的常胜将军还不满三十岁时,益发对他肃然起敬。哲别对耶律留哥非常尊重,凡事必与留哥商议并征得同意后才付诸行动,他谦逊朴实的态度很快赢得了耶律留哥的信任和辽阳军民的好感,这正是他克敌致胜的前提。

辽阳城城防坚固,蒲鲜万奴所率军队的人数却超过蒙军和辽军人数总和。哲别首战失利,引兵再战,又被金军击退。哲别有意收拢队伍,蒲鲜万奴以为时机已到,引军杀出辽阳城。哲别且战且退,十分狼狈,蒲鲜万奴穷追不舍,直将辽阳城远远甩在身后。

哲别拖着金军离开辽阳城五十余里,突然调转马头,返身杀回阵中。早已埋伏在辽阳城外的蒙古军和辽军也一起杀出,金军霎时阵脚大乱。蒲鲜万奴败到城下,见辽阳城城头遍插耶律留哥的号旗,恐遭前后夹击,慌忙绕城而走,辽阳城重又回到耶律留哥手中。

 

第二十三章    雄心万丈

原来哲别见辽阳城强攻不下,心生一计。他对耶律留哥说:〃金军所赖,惟辽阳城坚固城防而已。只要能调出金军,我军必稳操胜券。〃二次攻城,他故意示弱于敌,好大喜功的蒲鲜万奴中计,哲别轻而易举夺回辽阳城。

哲别受到了耶律留哥的盛情款待。他惦记前方战事,无心久待,仅小住一宿,第二天便率本部返回了。

耶律留哥杀将哲别送出城外,俩人依依惜别。其时,正是1212年春,成吉思汗进军金国已整整一年。战斗仍在继续。。。。。。

有如此机会,郭进自然不会客气,在哲别还在和金军纠缠的时候,他就急忙组织了大量的青壮民兵,在哲别取得胜利之后,他们就在铁谷老护卫的率领下,迅速赶到辽阳和反叛辽军取得了联系,巩固双方盟友关系的同时,也是为黑龙江树立一道坚固的防线。

耶律留哥公开叛金后,为号令辽东百姓,在辽东自立为王,并派使臣前往蒙古禀明成吉思汗。对此,成吉思汗非但不以为忤,还派国舅按陈往辽东祝贺。耶律留哥感动之余,与按陈折箭为誓,结为兄弟。

在蒙古撤军之后,允济皇帝可以腾出手来对付耶律留哥了。他数次派兵征剿耶律留哥,耶律留哥说降了据守隆安的同族人耶得,俩人合力,数败金军,声威大震。允济帝只好派蒲鲜万奴提兵二十万再伐辽阳。耶律留哥与耶得再议,决定向成吉思汗求援。耶得对退返蒙古的成吉思汗是否肯施以援手表示怀疑,但事已至此,已不容他再犹疑了。

辽阳军民抵抗数日,伤亡惨重,耶律留哥被迫放弃辽阳,退守隆安。蒲鲜万奴正打算乘胜拿下隆安,国舅按陈率领的援军及时赶到,陈兵辽阳城下。蒲鲜万奴吃过蒙军的亏,惧之如虎,佯做抵抗后弃城而逃,辽阳重新回到耶律留哥手中。至此,耶律留哥和耶得始信成吉思汗重信守诺,用人不疑。在成吉思汗和蒙古国的支持下,耶律留哥以辽东为据点,开始了伐金大业。

“快走!别磨蹭!”

随着一阵粗暴的蒙语吆喝之声在凛冽的寒风中响起,一队带着手铐脚镣,被绳索串成列的金国战俘跌跌撞撞得走过黑暗而悠长的城门之下。城门上,赫然标着红色的隶书大字:宣德府。

在这些不幸被俘的人们的脸上,充满着绝望、伤痛、凄楚、惶惑等等诸般难以言喻的表情,因为他们深知,落在这些来自北方的蛮人手中,等同于断绝了一切的未来,一条性命化作风口之烛,摇摇欲坠。

然则,在这些人之中,却有一个年纪约在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人非但将身板儿挺得笔直,脸上更是绝无一丝颓唐之色。他有着一张线条硬朗的面孔。那面孔上无喜也无悲,更无一般囚徒的绝望与悲愤。与其说是脸,反而更象一块沉静坚毅的花岗岩。惟有一双眸子里升腾着烈火,透露出他心底的无边恨意。

风吹动一缕发丝拂过他的脸颊,却被他张口一咬,紧紧咬住那截发,虽说力道大得把那截发都咬断了,但仍是止不住他心底的愤恨。不知不觉间,血液咸涩的味道在他的口中泛滥开来。他奋力一吞,将那断发和着血尽数咽入腹中。

他的不屈惹来了蒙古兵的注意,同时也惹来了更多的鞭笞与呵责。他却依旧不肯低头,反而用凌厉的目光四处逡巡,查看周遭的环境。很快,他发现,除了自己身处的这支队伍之外,还有更多的同样的俘虏队伍从各个方向汇聚过来,一同向远处那片营地进发着。

“听说蒙古人会把捉到的俘虏活活吃掉,不知是真是假?”他就这样一路思忖着,随着人流的涌动,进入了这片庞大的毡帐营地之中。

野狐岭战后的翌年春天,成吉思汗乘胜一举攻陷宣德、大同,席卷山后各州府。而由者别所统率的辽东侵攻军也在当地的契丹起义军的配合下,彻底攻取了辽东全境。这两记重拳直打得金国东倒西歪,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

然则,大胜之后的成吉思汗,心中并不轻松。包括主儿扯歹在内的大批旧部都翳于是役,再也不能随自己重返故乡了。战后的那一夜,成吉思汗就宿营于长城边上。他整夜没有休息,倾听着诸将向他回报战果与战损的情况。

那些杀伤的数字令他的心情万分复杂。虽然与金军相比,蒙古军付出的代价可谓微乎其微,但是每当他听到一个熟悉的名字被列入死亡名单的时候,心还是忍不住疼痛的抽搐着。尤其是老将主儿扯歹的死,更是令他伤感万分。

这位豪勇的老人的尸体是在战后才从尸体堆中被发现的。他全身的血几乎已经流干了,而双眼还睁得大大的,紧紧盯视着前方,仿佛那里还有更多敌人等待着他去斩杀、消灭。

看过老将的尸体,成吉思汗觉得心头闷闷的,一股气息始终翻腾不绝,上不能上,下不能下,就那么盘旋着、郁结着难以消散。他大步迈出宫帐,摒退了身边的随从,独自乘马驰上长城之顶。

远处的一座烽火台,还有若干金国残兵正坚守其中与蒙古军对抗。粗暴的喊杀声、凄厉的惨叫声与箭簇掠空的尖锐啸声混杂在一起,接着空谷回音,发出隆隆鸣响。

“放火烧死他们!”

这应该是沈白的声音,他的命令立刻引发了熊熊烈焰。火的锋芒直冲九霄,撕裂了漆黑的夜幕。不久,城墙的一角禁受不住火焰的冲击,轰然坍塌,崩溃的土石如雨点般堕向谷底,巨大的回音不绝于耳。

劲急的夜风从从黑风口方向吹来,这千年lai经久不息的风前仆后继地扑打着长城上古老的堆堞与垛口,扫荡着残留其上的月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