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民国立志传 >

第159部分

民国立志传-第159部分

小说: 民国立志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朝鲜王国李氏言辞卑切地表示愿意向北京政府臣服。国府方面对于是否帮助李氏复国争论不休,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有人中立。为此,杨洪森拜访了美国大使。

美国建议杨洪森帮助李氏复国,在朝鲜半岛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

杨洪森准备接受了美国的建议,为此美国人积极参与。

高宗李熙在沈阳与现任大韩民国总统会面,双方就国家的未来进行了商谈。摆脱了日本人的李熙希望能在中、美帮助焉与国人一起共创朝鲜美好明天。

在中、美的帮助下,李熙在沈阳重新加冕,大韩民国由三民主义国家变成了君主立宪国家。

王权在大韩民国被大大地削弱了,高宗李熙只是一个精神偶像,在国会中没有任何决定权,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特殊身份的议员。掌握这个国家的仍然是原大韩民国总统,现在的首相大人。

李熙对此很满意,现在的他可比在汉城那会自由多了,心情开朗让他的萎靡的生命力突然振奋起来。

在与接受美、英记者的采访时,对自己爱妻闵氏被日本浪人惨忍杀害经过进行控诉,控诉日本对朝鲜王室政治迫害。对于日本在光州扶持起来的伪国王,李熙表示愤慨。

李熙宣传价值很高,所以杨洪森不惜工本在英、美、法大肆雇佣枪手撰写文章。

日本对于这些不实言论进行猛烈地反击。

在英、法看来只要中、日不大打出手,动动嘴皮对于中、日双方来说有利身心的健康和发展。

中、日官方彻底决裂,商贸往来再次降到最低点。杨洪森开始了全面布局,欲封杀日本人。在政治上与英国修好。英国因为被美国挤出两江,遂将投资的重点放在了珠江三角洲,这一地区是仅次于两江的中国最发达地区。很快英国企业开始在这里安全落户,找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不过在这一地区他们有两个竞争对手,一个是美国,一个是葡萄牙。

葡萄牙控制下的澳门在航运业方面对香港构成了巨大的生存压力。香港了两次大规模的封锁后,他们的生意都被澳门给抢光了,葡萄牙进入珠江三角洲比较早,葡萄牙与中国在造舰、冶金、采矿等领域有着较深的合作。在国府创立的前期,葡萄牙的友好是相当重要的。

为了将葡萄牙赶回澳门,英国开始与中国进行合作,葡萄牙能给予中国的,英国也能给,而且能给的更多。在耐心的等待之下,英国人终于等到了机会。

澳门地区,葡萄牙警察在一次冲突对澳门中国人开枪射击,造成了二人死亡,十数人受伤的事件。上海方面立即称其为“四·六惨案”,这起件事被披露后在香港、上海造成巨大的凡响。在澳门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声援死难者家属。

葡萄牙殖民地政府开始并没有把这事当成多大的事。

“不就死两个人”。这种事情在澳门多平常,黑社会殴斗都比这死的人多。

可是,事情发展超出过了葡萄牙殖民地政府预料,受到香港、上海甚至国内声援后,

澳门人胆气为之一壮,在经过一番组织后,澳门百姓走上街头,要求葡萄牙殖民地政府对肇事的葡萄牙警察进行处罚,对死难者家属进行补偿。

英国方面告诫葡萄牙在此事上要维护整体利益。

对于“利益”双方有着不同意的理解,不过正是处于此种考虑葡萄牙殖民地政府选择了强硬的态度。

这导致更大的规模骚扰,十五人在冲突中死亡,数百人受伤,另有百余人被捕,“四·六惨案”又有了后续发展。

那些澳门有头有脸的人士回到国内寻求支持,杨洪森一直关注这起事件。英国在这中间的扮演的角色很有意思。通过中间人杨洪森与英国方面达成了一个秘密协议,就是搞垮葡萄牙在澳门的经济,英国公使私下许诺帮助中国索回澳门,不过杨洪森更注重其它方面的交流合作。

葡萄牙殖民地政府与中国驻澳进行协调。

“总督,北京政府对此事无能为力,我个人认为如果要妥善的解决好此事,殖民地政府应有摆出一个高姿态,这种才能尽快地解决问题,而时间拖的很长,事情将会闹的越来越大

很多在澳门的中国人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纷纷跑回国内。

澳门大罢工中最大的获益者就是英国,香港海上运输业又开始兴旺起来,订单如同雪花片一般,而澳门的经济和航运则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葡萄牙殖民地政府也不是笨蛋,他们很快就反映过来,在中国政府的出面下,他们对死难者有家属进行了补偿,但澳门却未能恢复元气,那些离开澳门的中国人在香港或内地又找到工作,

持续下降的澳门的人口,使得澳门劳动力紧张,而澳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负增长。

葡萄牙选择了沉默,英国虽然可恶,但是酿的苦水还是要自己喝。

英国人并没有像自己许诺的那样帮助中国索要澳门,不过他们在其它方面对杨洪森进行了相应的补偿,对此杨洪森十分满意。

杨洪森旗下的东方石油公司获得了在英属尼日利亚勘探、开采石油的资质。

在苏俄继“秋明”油田之后,中国石油公司在伏尔加—乌拉尔油田位于乌拉尔河和伏尔加河流域区,再次钻出油田,莫斯科方面对这种喜讯都已经麻木了,苏俄地大物博,有石油也什么好奇怪的。对于苏俄领导最苦恼的不是怎么开采石油,而是怎么卖石油,中国这条管子太细了。新泽西公司那边迟迟没有回应。所以在与纽约标准石油公司进行合作时,莫斯科放弃了一些政治上的要求。纽约标准石油公司成为了苏俄石油市场上笑到最后的强者,苏俄三大油田,他们得到了其中的二块。

壳牌公司在得知伏尔加—乌拉尔油田诞生时选择了集体沉默。远东负责人莱尔斯成了替罪羊,盛怒之下莱尔斯接受了中国石油公司的邀请出任“伏尔加—乌拉尔石油公司”的总经理。

   第二十七章

“伏尔加—乌拉尔油田”的开发使得苏俄石油储量位居世界前列,成为了中东之外重要的石油产区。

受利好消息的影响中石化、东方石油公司在美国证券交易所的股价迅速上扬。

美国的石油商人将杨洪森所领导的中石化视为全球重要的合作伙伴。另一方面,石油商人在国会积极活动,要求承认苏俄的政治地位,因为这样将有效的扩大他们在苏俄所获得的利益。

美国石油商人的行径引起了英国石油商人的不满,两国因石油导致的战争很快就波及到全球。

廉价的苏俄石油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巴库油田由于一些特殊原因产量一直不高,国际市场的苏俄石油主要来自西伯利亚的秋明油田,在国际市场需求刺激下,秋明油田的产量翻了几番。

中石化和美孚加快了对伏尔加—乌拉尔油田的开发力度。

莫斯科方面尤其是列宁希望由中石化接手巴库油田,迅速恢复巴库石油的生产。

苏俄代表列奥尼德·克拉辛为此与西伯利亚石油公司总经理德普勒进行了磋商。

中石化资金充足,但是中石化在开采、炼油、销售这一整套环节中与那些老牌石油公司差了不只几个档次。莫斯科方面想与美孚纽约标准石油公司来个面对面的接触,可是美孚不愿意与莫斯科发生直接关系。他们可不想象新泽西公司惹着注目,而且比起洛氏与列宁的关系,杨洪森与列宁的关系更“铁”。在苏俄关系“铁”就是资本,干什么事来就能顺顺利利,那些红卫兵就不敢找茬,那些小官僚乖乖让路。

英国人将苏俄的石油称为“黑油”,称美国商人都是走私贩子。

在全球价格中,意大利加入了美国阵营。

一战时意大利在英、法的重金许诺下加入协约国,事后英、法翻脸不认人。而在利比亚的石油竞争中,英国使坏水向阿拉伯提供武器,甚至还派出教官,使得意大利在利比亚屡屡受阻。意大利工商界早就对英国人心怀不满,作为欧洲第二大产油国,在英、美爆发战争后,他们迅速加入美国阵营,在英国后方煽风点火,抢占市场。意大利还向英国政府发出外交抗议指责英国在利比亚支持抵抗军,意大利将国家的内部矛盾向外引导,国会认为利比亚远征这一系列的失败并不是意大利军队素质差,战斗力不高,而是英国人为阿拉伯人提供了大量的武器的教官,因为那些英国人想偷取意大利的石油。

意大利极端分子喊出了“保卫利比亚,保卫意大利。”要求政府对英国宣战的极端口号。

意大利的石油散户更是群情激愤,他们预购的油田正被一群英国指使的强盗用于放牧,他们指责政府软弱无能,他希望能有一个强权人物站出来。

意大利人的情绪很快就体现在了石油价格上,同样廉价利比亚石油让身为同盟的法国都难下拒绝。

利比亚锡尔特石油每桶价格只要0。9美元/桶。

为此,意大利与德国、法国、瑞士、匈牙利、奥地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均签订了石油供应协议。

英国石油商人希望与意大利方面停止这种无意义的折本竞争。

意大利人骄傲的告诉英国,“我们的石油从开采到提炼成本只要0。55美元,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可以继续大幅度下调。”

意大利政府在未来几年准备将利比亚石油年产量提高到了800万吨,新的炼油厂建立后,其加工能力达1500吨。

英国政府表示将协助意大利围剿利比亚的阿拉伯抵抗势力,可是意大利方面根本不相信英国人的那张嘴。有意大利在欧洲牵制着英国,美国人可以集中拳头打击一点。杨洪森私下则积极寻求与英国人的合作。英、日同盟被美国活生生的撕开后,杨洪森便频频向英国示好,英国政府也察觉到了杨洪森有意改善两国的关系。中国已经崛起成为了远东的大国,最近的一次中、日冲突表明日本在远东的势力正在消退。为了保护英国在远东的利益,有必要加强与中国的关系,尤其是经贸往来,而杨洪森也为此向英国派出了商务代表团。

对日本来说这个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政治、经济、军事最困难的时期。

政治上的孤立、经济的困局、军事上的失败,让日本在思想上出现了极大的混乱。军方提出血战朝鲜,宁可国家破产也决不向中国人妥协。不与中国妥协,那么就要面对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制裁。根据日本在美国的情报网所获得的消息,中国人频繁地与美国国会议员接触,鼓动对日制裁。英国对日制裁的态度不明确,法国有些想帮中国人的意思。

法国与中国之间私下就东南亚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利益交换,法国不愿为日本损害自身在远东的利益。

在澳门问题上受到胁迫的葡萄牙也成为了对日国际制裁支持者之一。

在东盟主席会议上,中国ZF提出对日本制裁,得到了多数国家的同意,迫使日本代表一怒之下退出东盟,这让日本在远东政治变的更加孤立。

中、日谈判中,中国ZF对赔偿的金额一再加价,从最初的2000万美元,增加到8000万美元。

谈判僵持不下,朝鲜冲突再度激怒起来。

美国方面为此进一步加大的对日制裁力度,美国人不怕日本人翻脸,这个时候日本再愚蠢也不会选择两线作战。在美国国会例行会上,一些议员提出用实际的行动支持中国盟友。

海军方面希望能对日本在太平洋的扩张进行一次小小的惩戒,而帮助中国盟友的确是个不错的借口。

国会中这些少数人的提案未被采纳,不过为了对日本ZF进一步施压,美国海军二艘巡洋舰被派往远东。

经过了二个多月的谈判,中、日再次达成的停战协议,双方对三·八线,甚至半岛的驻军数理都做了进一步明确,在英国ZF的协调下,日本补偿中国800万美元。至于,双方在战争中投入大量的化学武器,在英、美、法、意四大国的主持,要求双方对各自的化学武器进行销毁。

中国ZF认为发展化学武器是中国的自由,其它国家无权干涉。

眼看协议无法达成,英、美、法、意四大国许诺只要中国放弃化学武器研究,他们愿意放宽对中国的武器出口,对于美国军火商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好消息。中国有数百万军队,军火需求量之大非美国陆军可比。对于这块大饼,英、法、甚至意大利也早就盯上了。

日本对于西方放宽对华武器出口极为惊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比中国研究化学武器更可怕。

《中、日华盛顿协议》的签订,西方各国外长认为远东将从此进入了和平。

签订协议的日本代表感到了从来没有过的羞辱感,这一情绪很快就转化成为对西方各国的不满,以及对中国的强烈复仇心。

因为签订了这份日本历史上自所未有的丧权辱国条约,代表团回国家后遭到了围攻,首相及大部分内阁成员向天皇递交了辞职书,800万美元不是一个大数字,但是他的意义重大。当中国人走上街头欢庆的时候,日本下层军人正在密谋刺杀现任日本首相等一班子日本官僚。

随着,西方各国放宽对华武器出口,美、英、法军火商纷纷来到中国兜售他们最先进的武器,杨洪森要他们的武器,更要他们的生产线。

   第二十八章

为了打好与欧美的关系,杨洪森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出访欧美,他的第一站就是美利坚合众国。

6月中旬杨总理乘美国火轮“东方”号到达美国东海岸,受到了各界华人华侨以及美国政府要员欢迎。那些捧场的商人无不是盯着杨洪森的口袋中的支票本。

作为中国亲美派的重要人物,美国政府给予最高规格的欢迎。

在华盛顿,杨洪森与哈定见面。国会上,宋美龄代表杨洪森进行了演讲,宋美龄的演讲赢得了一片掌声,美国各大报纸大篇幅地进行了报答,在照片的一角,杨洪森看到了自己。

宋美龄代表杨洪森与美国政府要员接触,则杨洪森不停地与美国工商界人士会面。

摩根、洛尔菲勒这些在美国举足轻重的大人物,杨洪森都一一进行了拜访。

在杨洪森、宋美龄结束了在美的二个星期的访问前往英国的时候,美国的商人在杨洪森的口袋里共掏出了5500万美元。

杨洪森欧洲之行包括四个国家,即英国、法国、德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