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明末生涯-第1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知脚下这个造船厂真的可以打造水师装备的福船,并且可以卖给自己的时候。得到卫征授意的周老脸上,马上就浮现出一丝发自内心的笑容。
深吸一口气后,对着面前主事一脸感兴趣的反问道:“和普通商船相比,水师装备的福船,是不是可以以装载更多的货物…。”
并不清楚周老目的的造船厂主事,一脸肯定的说道:“周大人,这时肯定的…。福船是用来作战的战船,无论是吃水,还是载重量,都远远超过普通商船…。。”
“如果用福船的话,两艘福船至少可以装载三艘普通商船所能装载的货物…。。”
周老装作一副激动的样子回答:“那这样算起来,用福船不是比用商船更加划算,能挣更多的银子…。”
再次得到对方肯定后,周老继续说道:“既然福船这么好,不知道王主事能不能给我们打造一些福船…。”
“本官知道,福船是装备水师的战船,如果王主事有什么困难,本官也不为难王主事…。只是这样一来,本官在这里的订单就会少很多…。毕竟,能打造普通商船的造船厂非常多,本官还要多考虑一下其他造船厂……。”
急于想要拿到订单的王主事,想也没有想就肯定道:“周大人你多虑了。。福船只有装备了火炮和火枪以后,才是装备水师的战船。只要不装备武器,福船就是普通的商船。”
“只要周大人出得起银子,你要多少福船,我们就能打造出多少…。。“
“不仅仅福船,其他装载量稍微小一点的战船,我们也可以给周大人你打造…。”
一句老话说的话,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面对造船厂的数千船匠,虽然知道自己这么做会被朝廷定罪。但是,这个主事,仍然毫不犹豫的接下周老开出的订单,开始给虎豹军秘密打造一支水师舰队的所有战船。
当然,为了掩人耳目,不让朝廷怀疑…。
下完打造战船的订单后,周老并没有忘记向其他造船厂,连续下了打造五十艘普通商船的巨大订单。
与此同时,对造船厂王主事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对造船厂船匠的责任感…。。非常感兴趣的周老,直接起了爱才的心思,做出将他挖到山陕两省,给虎豹军效力的决定。随后,以这个王主事为陈志成点,开始在造船厂大肆挖掘最优秀的船匠,为虎豹军组建属于自己的造船厂做准备。
就这样,卫征期待已久的水师,正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慢慢成形。(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二章 再震惊
一部分粮食分到各家各户青壮手里用肩膀扛着赶路,尽可能的腾出大车空间,让老人和小孩轮换着乘坐大车,加快赶路速度……
曾经上过战场,打过鞑子的张黑子,马上做出一个最适合整个小组赶路的决定……
还真别说,失去老人和小孩的拖累后,这些吃过苦的百姓,在赶路上,一点也不比官军差。三十天的路程,仅仅用了十八天,就被他们走完。
至于分给他们的一千八百斤粮食,满打满算才用了八百斤。
而这,就意味着整整一千斤粮食,将会变成他们的私产。
当每家每户根据人口数量,从张黑子手中领到八十到一百二十斤不等的粮食后。十户百姓六七十口人,直接变得沸腾起来。
特别是像张黑子父母那样的老人……
地方县衙分给他们的简陋房屋内,张黑子全家十口人,全部围在一张桌子周围,看着桌子上差不多装满两个麻袋的大米。
满脸苍老的老父亲,直接伸出双手,从麻袋内捧起一把白花花的大米。看着大米从手心重新流入麻袋后,整个人直接因为激动而流起了眼泪。
因为,他们活了这么多年,自家米缸内,从来没有过一次性有过这么多大米的经历。
出于激动,两位老人再次问出了一个张黑子有点不厌其烦的问题:“黑子,这些粮食真的是我们的了……官府真的不再收回去了……”
“还有我们以后的口粮,官府真的还会继续发给我们。这里的官府真的会像他们承诺的那样。按人头给我们分田。一直到田里收获到粮食为止……”
张黑子点了点头肯定道:“真的。都是真的……这一次,我们算是遇到一个好官府,一个好的青天大老爷。不仅不让我们缴税,还给我们分粮食,分土地……简直是菩萨在世,不,比菩萨还要好……”
说完,一脸感慨的看父亲继续开口问道:“黑子。你再跟我说说,村长刚刚都跟你说了什么?我们怎样才能分到田,在明年秋收之前,我们的口粮具体是怎么解决的?”
脸上同样带着浓浓笑容张黑子,赶紧开口回答。
“村长说了,我们现在住的房子,都是总督府卫大帅免费分给大家的,不需要大家花费一两银子。从明天开始,我们就要到村外已经荒废的荒原上去开垦屯田,修建沟渠。挖深井。”
“按照总督府规定:我们每开垦出一亩屯田,总督府卫大帅就会给我们五钱银子的报酬。挖井和修建沟渠的。每人每天可以从总督府手里领到五十文的工钱……”
“等到了明年春耕的时候,总督府就会按照各家各户的人口数量,每个成年人分十亩良田,小孩老人分五亩良田的标准,给大家分田……”
“至于我们以后的口粮,总督府会以五两银子一担的价格,非常公道的卖给我们……”
这个时候,老母亲忽然带着满脸心痛开口道:“口粮还要我们自己出钱买啊……我还以为,跟我们来陕西的路上一样,全部由官府免费发放给我们呢。”
听到这里,张黑子还没有来得及开口解释,老父亲已经抢先一步开口骂道:“你一个妇道人家懂什么?山陕总督府的粮食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总督府让我们做工,给我们工钱,让我们买粮食,以后还给我们分田……这就已经是青天大老爷了,你竟然还不满足……”
“咱们家加上两个孙子,就有三个青壮……”
“出去做工的话。一天就可以挣回来一百五十文钱,从总督府手里买回来三斤粮食……”
“这么多粮食,还不够我们家剩下的七个人吃吗?你要知道,当初我们在山东的时候,一家上下一天的口粮才一斤粮食,而且大部分都还是粗粮,你简直是贪心不足……”
这个时候,一直没有开口说话的妻子开口道:“当家的,有没有什么伙计我这个妇道人家可以做的。我也有力气,也能做事情,总不能天天呆在家里,看着你们做事,白吃白喝呀。要不,我明天也去开垦屯田…。虽然速度慢了点,但是,一个月辛苦下来,开垦出一两亩屯田,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在几双充满渴望目光的注视下,张黑子直接给了妻子一个非常肯定的回答。
“当然有,不过,村长说了,这还要等一个月时间……”
“在这一个月时间内,你也可以跟着我一起去开垦屯田,从总督府手里挣银子。”
“村长说了,总督府再过一个月,就会从蒙古给我们送来大批的牛羊。”
“按照一头牛一百五十两银子,一头养十两银子的价格抵押给我们。总督府不问我们要一分银子的利息,只要我们能在三年内还清欠款,这些牛羊今后就是我们自己的了。”
“我想了想,等这些牛羊到了后,我们就领回来一头牛,十头羊……”
“孩子他妈,还有你们二老和其他几个孩子,平时都去放羊放羊,割草储存草料……”
“十头羊,只要我们照顾好了,到明年这个时候,就会变成十六七头。两年以后,也许就会变成二十多头……”
“到时候,只要我们卖出其中一部分羊,就可以还清买羊的一百两银子。”
“如果在等上一年时间,等羊群的数量达到五十头后,也许还能还清一部分购买耕牛欠总督府的银子……”
“当然,如果我们运气好,在这三年中间,购买的耕牛能下一个小牛仔……那买牛欠下来的一百五十两银子,就更加不用发愁了……”
“即使没有下小牛仔…。三年时间收获的粮食,也足够还清总督府的所有欠款…。”
“所以最多一个月,我们家所有人,都会有事情做……从今以后,我们家的生活,也会变得越来越好…。”
第二天一大早,带着对未来憧憬的移民,就扶老携幼,拿着简陋的工具,开始在荒无人烟的荒原上,开垦屯田。
至于那些有技术的工匠,则在村长的组织下,于屯田中间开挖深井,修建沟渠……
几天前还是充满死寂的荒原,随着这些移民的加入,慢慢变得热闹起来。
不仅如此,有了希望和粮食的移民脸上,已经看不到半个多月前的无奈和绝望表情。每个人脸上,都流露出一副对未来的渴望和憧憬表情。
发生在这里的一切,不偏不巧,正好看在官道上,前来查看陕西灾情的孙承宗眼里。
在孙承宗看来,经过灾荒和兵祸的陕西,随着人口数量的锐减,即使已经恢复平静,也不可能出现数百上千人一批进行劳作的场景。
所以,当孙承宗看到眼前一个村竟然还有数百上千人的青状,并且全部聚集在一起劳作的场景后,脸上马上就流露出一丝发自内心的震惊和不解。
一身便服,抱着尽可能了解山陕两省真实情况想法的孙承宗,想也没有想就离开官道,向大家伙开垦屯田的地方走去。
走近他们的孙承宗还没有开口,就从他们的说话语言上,感觉出一丝不同。
在大明多地当过官的孙承宗可以肯定,他们说的不是陕西方言,而是山东方言……
“难道这些人都是从山东逃荒过来的……”这是孙承宗此时此刻心中的第一想法。
不过,这个想法刚刚出现在脑海,就被孙承宗自己给否定了……
陕西被叛军占领,这是整个大明朝众所周知的事情。而陕西叛军被虎豹军肃清的消息,因为才过去两个月时间,还不可能传到普通百姓耳朵。
如此情况下,这些百姓绝对不会冒着生命危险,逃荒到陕西。
再说了,山东干旱,脚下的陕西同样干旱。就算这些百姓进行逃荒,也不可能逃荒到同样干旱少雨,几乎不再出产粮食的陕西。
既然不是逃荒过来的,那就只剩下一个可能,他们是被山陕总督府,有组织的移民过来的。而自己作为明面上的山陕总督,竟然不知道这个事情……
所以,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孙承宗都要搞清楚其中的缘由。
带着满脸疑问的孙承宗正好走到张黑子身边,带着一丝笑意问道:“这位兄台,你们说的好像是山东方言,不知道你们是不是从山东过来的……”
看到孙承宗明显一副官府中人打扮,而且并没有什么恶意后。
出于对山陕总督府的感激和信任,张黑子马上收起心中的谨慎,对着孙承宗回答:“这位老先生说的不错,我是从山东来的……不仅仅是我,这里的所有人都是从山东来的……”
对方回答肯定了自己心中的判断后,孙承宗的眉头马上就皱了起来,继续问道:“这么多人来山西,难道你们都是逃荒过来的……”
张黑子摇了摇自己脑袋回答:“这里人多吗……实话告诉老先生你,跟着我们一起过来的山东人,足足有一万多,而且我们还只是来陕西的第一批人……”(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三章 民心的差距
“我听我们村长说,为了补充陕西人口,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至少会有一百万山东百姓来这里,开垦屯田,安家……”
“还有,你可不要乱说,我们都不是逃荒来的,是山陕总督府组织我们过来的……”
上百万山东人,而且还是山陕总督府组织的……
听到这几个关键词后,孙承宗心里,马上就有了具体判断:山陕总督府正瞒着朝廷,向陕西组织大规模移民,进一步增加山陕两省的人口数量和实力。
可是,一次性迁徙上百万移民,在孙承宗看来,就是朝廷来做,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山陕总督府尽凭山西一省之力,可以做到吗?
另外,这上百万来自山东的移民,是不是山陕总督府强制性移民过来的……
这么多的百姓离开山东,山东巡扶难道一点发觉都没有。难道山东巡扶衙门和山陕总督府之间,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不成……
面对脑海中迅速涌上来的一系列问题,孙承宗本来就皱着的眉头,此时此刻,皱得就更深了。作为朝廷重臣,孙承宗非常清楚山东和山西两个省份对京城的重要性。
从地形上看,山东和山西之间如果真的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那位于京城的朝廷,就会被这两个省份完全孤立起来。
无论是江南的税收,还是来自江南的粮食,都没有办法进入京城。
没有钱和粮食。朝廷就是有再大的能耐,也没有办法维持下去。到时候,等待朝廷的。就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灭亡……
作为大明忠臣,崇祯皇帝一手提拔起来的重臣,孙承宗绝不想看到这种事情发生。
于是,眉头紧索的孙承宗想也没有想就对张黑子问道:“这位兄弟,咱们汉人都有一个习俗,那就是顾土难离……你们这么多人。从山东一路出发,走了上千里,才到这里……当初下这个决定的时候。一定非常困难吧……”
张黑子点了点头回答:“这位老先生说的对,下这个决定的时候,我真的考虑了很久……不过,在我们这些人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自愿移民过来的。其他大部分人,都是被官府逼着过来的……”
“不过,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到了这里以后,我们都不后悔了。”
“因为,山陕总督府对我们实在是太好了……”
“如果不过来,我们就还在山东饿肚子,吃了这顿没有下顿。但是。到了陕西,在山陕总督府的帮助下。我们在也没有饿过肚子